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

nba赛程 2022-11-28 20:33www.1689878.comnba排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一、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

所谓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是指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为实现宏观总量和结构平衡,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对货币收支、财政收支、外汇收支和产业结构进行的调节和控制。其内容是:

1、供求总量平衡。社会总需求 = 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 = 居民个人购买力 社会集团购买力;社会总供给 = 产品总额 劳务总额

2、供求结构平衡。消费资金与消费品平衡;生产资金与生产资料平衡。

3、本币价值稳定。一是本币国内价值稳定,不发生大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二是本币与外币汇率稳定,不发生大的贬值和升值。

4、物价水平稳定。物价年上涨率控制在10%以下。上涨原因:原材料短缺和工资提高。

5、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增长率年均9%是适当的。

6、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入 = 出口收入+投资收入+贷款收入;国际支出 = 进口支出+投资支出+贷款支出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是由市场机制作用的局限性决定的。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

经济体制,市场机制对于市场经济运行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但是,市场机制的作用是有一定局限性的。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是,它只能对微观经济起调节作用,而难以对宏观经济起调节作用。因此,有必要用宏观调控弥补市场机制作用之不足。例如,市场能够通过商品价格涨落调节商品供求关系,但它无法调节整个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关系。又如,市场能够促进企业和个人平等竞争,实现优胜劣汰,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它难以实现社会公平。因此,通过计划、财政、信贷、税收、保险和社会福利等宏观调控机制,弥补市场机制作用的空白,是非常必要的。

2、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是由市场经济国家正反两方面经验决定的。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首先搞起来的,而这些国家并非在搞市场经济的同时就有宏观调控的。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经济运行由市场自由调节,政府不搞宏观调控。其结果是,导致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使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这些国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加强了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正反两方面实践经验证明,只有把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推动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3、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是由计划经济国家正反两方面经验决定的。本世纪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各

社会主义国家都仿照原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的特点是政企职责不分,企业吃国家大锅饭,排斥市场作用,权力高度集中。其结果是,政府滥用权力,企业缺乏活力,个人积极性受压抑,社会生产力受束缚。这些国家在挫折之后都逐渐觉醒,认识到那种把企业管死卡死的行政统制经济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于是,自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这些国家大都先后通过改革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抛弃了排斥市场机制的僵化的行政统制体制,选择了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统一的新体制,促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大幅度提高。正反两方面实践经验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宏观调控体系。

三、当代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基本特征

1、以总量调控为主,个量调控为辅。这一特征表明,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对象,是社会供求总量,即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平衡。其辅助对象则是个别系统、个别企业和个别产品的供求状况。

2、以间接调控为主,直接调控为辅。这一特征表明,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是国家通过市场间接调控企业。其辅助方式则是政府和部门对企业进行直接调控。

3、以整体调控为主,局部调控为辅。这一特征表明,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要着眼于整个国民经济全局,要以整个国民经济为出发点和立足点,这是主要的基本的。另一方面,在顾全大局的前提下,也可以对某些局部项目进行必要的调控,这是次要的和辅助的、

4、以价值调控为主,实物调控为辅。这一特征表明,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成本、利润、税金、工资、物价等价值形态。而对产品的重量、体积、长度等实物指标的调控,则放在辅助的位置上。

5、以杠杆调控为主,行政调控为辅。这一特征表明,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财政、税收、信贷、工资、物价、计划等经济杠杆部门,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而通过政府和部门对企业进行行政干预,则放在辅助的位置上。

6、以指导调控为主,指令调控为辅。这一特征表明,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是运用国家制定的中长期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等指导性手段。但是,也不排除在必要时采取某些行政指令作为辅助手段的可能性。

目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时期,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必须符合上述世界各国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基本特征的要求。为此,必须打破原来计划经济时期以个量调控为主、直接调控为主、局部调控为主、实物调控为主、行政调控为主、指令调控为主的旧体制,代之以总量调控为主、间接调控为主、整体调控为主、价值调控为主、杠杆调控为主、指导调控为主的当代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新体制。

四、市场经济中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

1、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以稳定经济为目标,通过调整财政收支来刺激或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各种政策。包括膨胀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中性财政政策。(1)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采取膨胀性财政政策,也叫松的政策,赤字政策。主要是减少税收收入,增加财政支出。(2)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也叫紧的政策,盈余政策。主要是增加税收收入,减少财政支出。(3)当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采取平衡性财政政策,也叫中性政策,均衡政策。就是维持财政收支平衡状态。

2、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控制利息率和货币量来刺激或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各种政策。包括膨胀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中性货币政策。(1)当经济萧条时,扩大货币投放量,刺激经济憎长。方法是:中央银行降低利息率、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大量买入政府债券。(2)当经济膨胀时,增大货币回笼量,抑制经济憎长。方法是:中央银行提高利息率、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大量卖出政府债券。(3)当经济正常时,保持货币投放量不变。利息率、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不变。

3、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就是指政府对个人收入总量和结构进行调控的政策,即初次分配优先效率,再次分配兼顾公平的政策。以法律形式规定最低工资标准,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征收个人所得税,完善社会保障。

4、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是指国家规划、干预、引导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和优化的政策。其目的是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建立高效益的均衡的产业结构。(1)产业结构政策,重点是农业、能源、交通、通讯、科教等。(2)产业组织政策,抓好企业集团公司,放开中小企业。(3)产业技术政策,鼓励新材料、新能源生产技术。

5、区域政策

  我国东部地区,发展外向型、高秤科技、集约化、技术密集型经济;西部地区,发展基础性,资源性、深加工、劳动密集型经济。东部先行,西部后跟,逐步缩小东西部差距。

  五、加速我国宏观经济体制改革

  1、政府职能改革

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政企分开精简效能的政府机构。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制订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同时,要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和维护平等竞争,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国有资产和监督国有资产经营,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政府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国民经济,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目前各级政府普遍存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职能交叉,效率低下的问题,严重障碍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新体制的建立进程,要按照政企分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继续并尽早完成政府机构改革。政府经济管理部门要转变职能,专业经济部门要逐步减少,综合经济部门要做好综合协调工作,同时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良好的社会秩序。

2、财税体制改革

目标是建立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物质利益协调的新体制。近期改革的重点,(1)把现行地方财政包于制改为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基础上的分税制,建立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体系。维护国家权益和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列为中央税;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列为共享税;充实地方税税种,增加地方税收入。通过发展经济,提高效益,扩大财源,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合理确定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实行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返还和转移支付的制度,以调节分配结构和地区结构,特别是扶持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发展和老工业基地的改造。(2)按照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和合理分权的原则,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推行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制度,对少数商品征收消费税,对大部分非商品经营继续征收营业税。在降低国有企业所得税税率,取消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和预算调节基金的基础上,企业依法纳税,理顺国家和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关系。统一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规范税率,扩大税基。开征和调整某些税种,清理税收减免,严格税收征管,堵塞税收流失。(3)改进和规范复式预算制度。建立政府公共预算和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并可以根据需要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和其他预算。要严格控制财政赤字。中央财政赤字不再向银行透支,而靠发行长短期国债解决。统一管理政府的国内外债务。

3、金融体制改革

目标是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金融体系。(1)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从主要依靠信贷规模管理,转变为运用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贷款利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调控货币供应量,保持币值稳定;监管各类金融机构,维护金融秩序,不再对非金融机构办理业务。银行业与证券业实行分业管理。组建货币政策委员会,及时调整货币和信贷政策。按照货币在全国范围流通和需要集中统一调节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的分支机构为总行的派出机构,应积极创造条件跨行政区设置。 (2)建立政策性银行,实行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分离。组建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信贷银行,改组中国农业银行,承担严格界定的政策性业务。(3) 发展商业性银行。现有的专业银行要逐步转变为商业银行,并根据需要有步骤地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和城市合作银行。商业银行要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规范与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 中央银行按照资金供求状况及时调整基准利率,并允许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在规定幅度内自由浮动。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的货币。 实现银行系统计算机网络化,扩大商业汇票和支票等结算工具的使用面,严格结算纪律,提高结算效率,积极推行信用卡,减少现金流通量。

4、投资体制改革

目标是逐步建立法人投资和银行信贷的风险责任制度。(1)竞争性项目投资由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所需贷款由商业银行自主决定,自负盈亏。用项目登记备案制代替现行的行政审批制,把这方面的投融资活动推向市场,国家用产业政策予以引导。(2)基础性项目建设要鼓励和吸引各方投资参与。地方政府负责地区性的基础设施建设。(3)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按照统一规划,由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通过财政投融资和金融债券等渠道筹资,采取控股、参股和政策性优惠贷款等多种形式进行;企业法人对筹划、筹资、建设直至生产经营、归还贷款本息以及资产保值增值全过程负责。(4)社会公益性项目建设,要广泛吸收社会各界资金,根据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由政府通过财政统筹安排。

5、计划体制改革

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计划体制。要进一步转变计划管理职能,国家计划要以市场为基础,总体上应当是指导性的计划。计划工作的任务,是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宏观调控目标和产业政策,搞好经济预测,规划重大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国土整治和重点建设。计划工作要突出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把重点放到中长期计划上,综合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的运用。建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完善宏观经济监测预警系统。

6、价格体制改革

目标是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现在大部分商品价格已经放开,但少数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仍然存在,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价格形成和调节机制还不健全。深化价格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在保持价格总水平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放开竞争性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调顺少数由政府定价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尽快取消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加速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进程;建立和完善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的储备制度,平抑市场价格。

7、工资制度改革

目标是建立适应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各自特点的工资制度与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国有企业在职工工资总额增长率低于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率,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低于本企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前提下,根据劳动就业供求变化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自主决定工资水平和内部分配方式。行政机关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公务员的工资由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并参照企业平均工资水平确定和调整,形成正常的晋级和工资增长机制。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工资制度和分配方式,有条件的可以实行企业工资制度。国家制订最低工资标准,各类企事业单位必须严格执行。积极推进个人收入的货币化和规范化。

8、劳动制度改革

目标是逐步形成以劳动力市场为基础的劳动就业制度。我国劳动力充裕是经济发展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着就业的压力,要把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作为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出发点。广开就业门路,更多地吸纳城镇劳动力就业。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地区间的有序流动。发展多种就业形式,运用经济手段调节就业结构,形成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向选择、合理流动的就业机制。

9、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目标是建立统一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对于深化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保持社会稳定,顺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

(1)社会保障政策要统一,管理要法制化。社会保障水平要与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办法应有区别。提倡社会互助。发展商业性保险业,作为社会保险的补充。

(2)按照社会保障的不同类型确定其资金来源和保障方式。重点完善企业养老和失业保险制度,强化社会服务功能以减轻企业负担,促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制度,保险费由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一定比例统一筹交。普遍建立企业工伤保险制度。农民养老以家庭保障为主,与社区扶持相结合。有条件的地方,根据农民自愿,也可以实行个人储蓄积累养老保险。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3)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提高社会保障事业的管理水平,形成社会保险基金筹集、运营的良性循环机制。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和社会保险基金经营要分开。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主要是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建立由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代表参加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组织,监督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和管理。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在保证基金正常支付和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可依法把社会保险基金主要用于购买国家债券,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


 (此文发表于1997、4、20 佳木斯市委党校县处班、中青班。署名王振岳。)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9878.com 体育知识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足球|篮球|NBA|奥运|网球|高尔夫|田径|游泳|排球|赛车|比赛|亚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