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黑天气(巴巴多斯天气预报)

体育知识 2022-11-24 22:28www.1689878.com最新体育新闻

体育知识网给大家浅谈下,以及湖州天气预报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体育知识网喔。

本文看点:

波黑主要城市有哪些?

首都萨拉热窝,位于波黑的东部的波斯尼亚河上游,群山环绕,气候温和。

东北部的布尔奇科特区,该区域为波黑重要的商业城市和交通中心。

巴尼亚卢卡,塞族共和国首府,波黑第二大城市。面积150平方公里,人口约20万。

图兹拉是波黑北部矿业城市,煤产量约占全国的大部分,有“煤都”之称。

前南斯拉夫怎样走向分裂的

南斯拉夫的分裂主要原因是民族主义,各民族不能共存导致的。

1980年铁托逝世,南斯拉夫开始走下坡路,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冲突不断加剧。
早在七十年代,欧共体(即欧盟)愿意立即接纳南斯拉夫为其成员国,只要南斯拉夫放弃共产党一党执政即可。西方此举意为改变其一党执政状况为多党制。
1991年-1992年,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相继宣布独立,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92年宣告解体。原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于1992年4月27日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1]
1992年5月30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757号决议,决定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实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制裁,以惩罚其派兵支持波黑和克罗地亚境内塞族的武装行动。由于制裁,前南联盟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退步为欧洲最为贫穷国家之一。
1995年,波黑和平协议签署,宣告波黑战争结束,波黑正式独立。
1998年,南联盟政府指责塞尔维亚境内科索沃自治省的阿尔巴尼亚族武装分子多次发动暴力袭击,派遣军队进入科索沃。美国及其盟国指责南联盟在科索沃杀害了大批阿族居民,制造了“人道主义灾难”,对南联盟制裁。
1999年,以南联盟政府拒绝执行西方国家主导的和平协议为由,美国领导的北约对南斯拉夫空袭78天,对南联盟的军事基地,医院,桥梁,民宅进行打击。其中在当年5月8日,北约空袭部队五枚导弹击中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6月,南联盟接受和平协议,联合国和北约接管科索沃。
继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之后,塞尔维亚的科索沃自治省成为了联合国的保护国。虽然从法理上依然是南斯拉夫的一部分,并得到欧盟和美国外交担保,不支持科索沃独立,不会分裂南斯拉夫,实际上脱离了南斯拉夫以及塞尔维亚的管辖,并最终宣布独立,并立即得到欧盟和美国外交承认。
2003年2月4日,南斯拉夫联盟议会两院分别以多数票表决通过《塞尔维亚和黑山宪章》,从而标志着塞尔维亚和黑山联邦国家正式宣告成立,南斯拉夫联盟从此不复存在。
2006年3月,前总统米洛舍维奇在海牙国际战争罪行法庭接受审判时,在囚禁室突然逝世。
2006年5月21日,黑山就是否维持单一国家,还是分裂为两个独立的国家举行公民投票,独派以55.4%的微弱优势决定终止与塞尔维亚的联邦关系。6月3日,黑山议会正式宣布独立,6月5日塞尔维亚国会亦宣布独立并且成为塞黑联邦的法定继承国,此举标志了南斯拉夫联盟的完全解体。
2008年,科索沃脱离塞尔维亚独立,但未获国际普遍承认。
前南斯拉夫的领土分成以下6个主权独立国家
斯洛文尼亚共和国
克罗地亚共和国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塞尔维亚共和国
黑山共和国
马其顿共和国

关于全球环境污染的数据

现代人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不过人类在享受科技进步营造的舒适生活环境时,并没有及时意识到所付出的生态代价,结果是人类被迫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地球生态危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应该是怎样一种关系?人类能把自然看作自己的附属品吗?对环境与人类之间关系的重新考虑是本世纪人类文明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本期动态将从五个不同的方面, 谈谈人类面临的几个重大的环境问题.
人口地球难以承受之重
现在,每掀开一张日历,就有20多万个婴儿降生在地球上.1999年10月12日,世界第60亿公民在波黑呱呱落地.
60余亿人口—-这是目前人类的总和.而与此相对照,空气、水、森林、耕地、矿藏.几乎所有生存资源的平均数都在因分母的不断膨胀而日益缩小.
人口问题在远比以往更为深广的背景下凸显于世人面前.国际人口科学联盟副主席卡瓦胡先生指出,当一个国家人口增长率达到4%时,就会给这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问题.联合国人口基金执行主任萨迪克博士则强调人口稳定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是一个关键的重要目标.国际人口科学联以来,中国人口控制已取得巨大的成就.按70年代的生育率计算,中国实行计划生育20多年来共少出生了3亿人,将中国11亿人口日推迟了四年,将亚洲30亿人口日推迟了三年,将世界50亿人口日推迟了两年.中国计划生育,是事关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事关整个世界的大事.
自然资源取之不竭吗?
由于人口膨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地球影响规模空前加大,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引起了全世界的忧虑和不安.了解和认识全球资源态势,研究与资源开发相关的全球环境问题,对于实现世动的影响,特别是人类活动与地球各个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影响整个地球表层的环境问题,如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而导致的温室效应所引起的全球变暖,会使极地的冰盖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使得一些海拔较低,土地肥沃的河流三角洲被水淹没,还会引起海水倒港灌,污染地下水源.与温室气体增加相关的还有臭氧层的破坏等.
二是全球普遍存在的区域环境问题.由于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土地退化、森林滥伐、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等,它们的累计效应足以影响全球.如由于土地不合理利用而造成受沙化影响的土地总面积20亿公顷;全球受水土流失和干旱危害的土地达26亿公顷;人类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导致大量的物种绝灭,仅在热带森林中每天至少就有一种物种正在消失.
三是点多面广的工业污染问题.由于工业”三废”(废渣、废水、废气)所造成的土质、水质和大气污染,其累计效应也会影响全球.近几十年来,由于世界各国排入大气中的废气愈来愈多,酸雨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环境污染问题.
四是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环境问题.由于地球内部和星球之间的运动所造成的个别突发事件,如火山爆发、特大地震、山体滑坡等,其影响经过多级反馈,逐级放大,最终也影响全球环境.
臭氧层人类的保护层
众所周知,地球被一层大气紧紧围裹着,从地面算起,从下而上可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和散逸层.离地面最近的对流层与人类最为密切,给人类带来了云、雨、雾、风、霜、雪等复杂的天气现象;而对流层上方的平流层中有一臭氧层,其浓度为10%,厚度为30公里,能大量吸收来自宇宙的辐射,特别是可以吸收掉99%的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紫外线,从而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伤害.所以,臭氧层被誉为”人类的保护伞”,如失去了这个”保护伞”,地球将受到紫外线强烈辐射,物种将难以生存,人类的健康将受到极大的威胁.
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事实,许多地方已经出现了种种不祥的征兆.先看看南极臭氧洞之下的地面生物.在智利南端濒临麦哲伦海峡的地区,河里本来有许多欢蹦活跃的鱼类,今天成了呆木乱撞的”盲鱼”;喜欢游荡的羊群因患了白内障而变为”盲羊”,整天闷闷不乐;连蹦带跳的兔子变成了”盲兔”,猎人可轻而易举地将它们抓获;自由飞翔的野鸟因双目失明而迷失方向,撞进了居民的院宅.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悲哀又发人深思的景象.
谁能想到,臭氧空洞的罪魁祸首是在工业和生活中使用频繁的制冷剂氯氟烃.夏天喝冰镇饮料曾经是古代帝王专享的权利,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工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广泛地使用性质比较稳定、不易燃烧、易于贮存、价格又比较便宜的氯氟烃类物质来做致冷剂、喷雾剂、发泡剂及清洗剂.这些物质可以在大气中长期存在并破坏臭氧层,从而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和影响生物生长.
厄尔尼诺
1997到1998年,似乎整个世界都在遭受恶劣气候的折磨.连续的高温使全球森林火灾发作得格外频繁.干旱袭击了澳大利亚、智利等国家,使农作物严重减产.燃烧了近一年的印尼森林大火,几乎把整个东南亚都淹没在浓烟里.
看样子地球气候是出了大问题.而事实上,这只是周期性的自然现象.我们只有竭力在它们变幻莫测的脚步中摸出规律,才能更好地面对这两个淘气的孩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里的意思是”圣婴”,其特征是东太平洋局部海水温度异常上升.与之相对,”圣女”拉尼娜则是指东太平洋水温异常下降.这两种气候现象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已经超过了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导致气候异常的首要因素.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一直悄无声息地伴随着地球的历史.
科学家声称厄尔尼诺在1万5千年前就曾给地球气候造成破坏性影响.但人类认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历史非常短暂.19世纪后半叶,气象学家观察到一种奇怪现象.当西太平洋上空的气压高于正常标准时,太平洋东侧的气压就低于正常值,反之亦然.看一看太平洋长期以来的气候记录,就可以发现,东西太平洋气压呈现一种跷跷板式的关系.这种现象被称为南方涛动.气压的反常引起了气温和降水的异常,
很多年前曾看过一副含义深远的漫画生活在”水泥森林”里的城市人排着长队等候进入博物馆观看地球上已很难看到的稀有物种—-活着的树.漫画家通过形象和夸张的手法发出了”惊世骇俗”的呼号救救森林!
森林是”地球之肺”,这恐怕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人类保护森林的措施却远远跟不上无情的利斧.据世界观察研究所1999年初发表的一份报告透露,世界森林正在以每年1600万公顷的速度消亡,差不多是一个英国或半个德国的面积.迄今,森林已消失了一半.如果森林继续按这个速度消失,总有一天地球有可能被砍成”光头”.
人类年年呼吁保护森林,森林面积年年锐减.这看似矛盾,但实则有因果联系.我们需要森林的庇护,但更需要森林的付出.人类在寻求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这本来无可厚非.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有的人往往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向森林肆意索取.专家警告说,在人类仍被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和功利心所驱使的情况下,森林就难以摆脱目前的厄运.
森林是地球的宝藏.正因为如此,砍伐森林成了一些人发财致富的捷径.当耕地和牧场不够用时,有人便向森林索取;当需要外汇时,一些国家不惜对森林乱砍乱伐;当市场上稀有木材家具行情看涨时,森林”家族”中的部分”成员”便要大祸临头.有关数字显示,最近30年,这种类型的砍伐树木活动增长了3倍.
美国进口普卫欣天 猫
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森林的需求也在年年增长,它象一张大口吞噬着日益减少的森林.以造纸业为例.世界观察研究所的报告指出,造纸工业迅猛发展是世界森林的一大威胁.90年代每年用于造纸的木材消费比1950年增长了两倍,到2013年纸的消费量还将倍增.目前,世界被砍伐的树木有百分之四进了工业国家的造纸厂.美国是纸消费的第一大国,每年人均消费341公斤;是日本和德国.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但纸制品消费却占世界的三分之二,这些国家的木材几乎全是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发达国家对世界森林的减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人祸猛于虎.造成森林锐减的正是我们人类自己.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现实.面对千疮百孔的”地球之肺”,人类是否应该反省?

目前全球遭到破坏的原因{主要指大气环境遭到污染},会对人类带来哪些危害?并说说如何解决这一全球性问题

现代人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不过人类在享受科技进步营造的舒适生活环境时,并没有及时意识到所付出的生态代价,结果是人类被迫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地球生态危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应该是怎样一种关系?人类能把自然看作自己的附属品吗?对环境与人类之间关系的重新考虑是本世纪人类文明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本期动态将从五个不同的方面, 谈谈人类面临的几个重大的环境问题。

人口地球难以承受之重
现在,每掀开一张日历,就有20多万个婴儿降生在地球上。1999年10月12日,世界第60亿公民在波黑呱呱落地。
60余亿人口—-这是目前人类的总和。而与此相对照,空气、水、森林、耕地、矿藏……几乎所有生存资源的平均数都在因分母的不断膨胀而日益缩小。
人口问题在远比以往更为深广的背景下凸显于世人面前。国际人口科学联盟副主席卡瓦胡先生指出,当一个国家人口增长率达到4%时,就会给这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问题。联合国人口基金执行主任萨迪克博士则强调人口稳定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是一个关键的重要目标。国际人口科学联盟理事蒋正华说,中国是真正对可持续发展和提高计划生育服务水平实现了政府承诺的国家,充分了解中国的人口政策是经过严格论证的,目标是合理的,工作方法也是在不断改进的。人口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发展问题,摆脱贫困落后、提高教育水平、保护妇女健康、追求生活质量……几乎没有社会生活的哪个方面,不需要从人口角度加以权衡。
瞩目现实,人口过快增长的警钟确实在鸣响1830年世界人口还只有10亿,100年后增加到20亿,以后分别只有30年、15年和12年的时间,世界人口总数就增加到30亿、40亿、50亿。现在,全球每年净增人口在8600万以上,却有1700万公顷森林消失,600万公顷土地沙漠化,贫困人口不断上升,并引发诸如白发浪潮、城市化所产生的各种都市症等社会问题。
20世纪以前,人口科学作为一门科学还鲜为人知,但进入20世纪特别是二战以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它在20世纪对人类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是对人口剧增提出了预警性的分析,使人类能及时认识到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了相应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尽管各国经济发展和文化背景各异,所面临的人口问题也不尽相同,但寻求最佳的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努力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不应仅是国际人口科学讲坛上的呼吁,而应是各国政府的认同,因为这其实是民众的需要。
曾几何时,”计划生育”似乎是一个中国味十足的专有名词。而今,即使是远离经济发展快车道的国家,降低妇女总和生育率的进展都很显著。生育革命,正成为人类跨世纪的选择。
这场革命的内容不仅是人口数量的减少。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就是要通过少生来促进优生优育优教,促进妇女的健康和妇女的解放,促进计划生育户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世界人口的天平上占五分之一强。只要简单地设想一下,如果中国人口盲目增长,资源破坏,环境恶化,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事实上,自20世纪70年代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以来,中国人口控制已取得巨大的成就。按70年代的生育率计算,中国实行计划生育20多年来共少出生了3亿人,将中国11亿人口日推迟了四年,将亚洲30亿人口日推迟了三年,将世界50亿人口日推迟了两年。中国计划生育,是事关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事关整个世界的大事。

自然资源取之不竭吗?
由于人口膨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地球影响规模空前加大,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引起了全世界的忧虑和不安。了解和认识全球资源态势,研究与资源开发相关的全球环境问题,对于实现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然界的土地、水、矿物、空气、森林和草地等,是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于地球上的自然物,在没有人类干预前,它们按照自身的规律运动、变化着,只是在人类出现之后,被人类利用,并给人类带来效益,才被人类称为自然资源,简称为资源。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70%以上为广阔的海洋所覆盖,陆地面积仅占29%,约1.5亿平方公里。陆地本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态系统,除了沙漠、冰川、冻土、不宜开垦的山地和土质极差土地外,只有约30%可以耕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89年统计,全球土地面积为1306925万公顷,约占全球总面积的¼,在全球土地面积中,耕地占11.29%,草地占24.58%,森林及林地占30.98%,其它土地占33.15%。
水是地球上一切生命发生和存在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地球上大约有14亿立方公里的水,其中不适宜人类饮用的海水占97%以上,淡水只占3%;淡水中有77.2%和22.4%分别被储藏在冰川和地下,可以利用的地表水仅占0.35%,主要蕴藏在湖泊、沼泽和河流中,其中河水储藏不及0.01%。据估计,地球上有1000万个动植物物种,其中被分类和命名的物种资源约160万个。森林资源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全球森林面积45.01公顷,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木材资源,而且对全球物质、能量循环起着巨大的作用,,还是巨大的基因库。草地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为动物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全球草地面积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将近一半。上述土地、森林、草原均是可以更新和重复利用的资源,被称为可再生资源。
与上述可再生资源相区别的矿产资源不能再生和重复利用,被称为非再生资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利用矿产资源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到目前为止,人类已发现的矿物有3300多种,其中有工业意义的1000多种,被列为矿产资源的有160多个矿种,对人类经济有重要价值的有煤、石油、天然气、铁、铜、铝、铅、锌、金、银、磷、硫,盐等40多种。
,海洋既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又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它包括海水、海洋生物、海底矿产等多种资源,是人类未来发展的主要空间。
全球资源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资源系统的整体性和各种资源的相关性。自然资源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整体,各种资源在生物圈中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完整的资源生态系统。一种资源的开发,会影响其它相关的资源,一种资源的变迁会诱发其它资源的演变。
二,资源的有限性。任何资源都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产资源是非再生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土地、水、生物等再生资源也是有限的,不合理利用也会引起水质污染、水土流失、森林急剧减少、草地退化等不良后果,能被人类利用的资源就会越来越少。
三,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无论是可再生资源,还是非再生资源,在全球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以森林资源为例,南美洲森林面积最大,覆盖率最高,为51.4%,其它各洲的森林覆盖率依次是北美洲36.6%、欧洲30.5%、非洲24.5%、亚洲22.0%、大洋洲18.9%。再以石油资源为例,全球石油可采储量为3113亿吨,其中中东地区占41.9%,北美地区占17.8%、独联体各国及东欧地区占13.4%、南美洲占8.6%、亚太地区占7.1%、西欧占3.2%。
四,资源系统的演变性。全球资源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存在着永恒的矛盾,由于自然界本身的演变规律和人类对资源的干预,引起资源种类、数量、质量、分布的演变,如人口增长,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资源需求量增加,引起资源消耗量的增长;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作为资源载体的环境质量下降。造成资源再生能力的降低和部分消失,从而使资源数量和质量下降。又如人类社会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原有类型资源数量和品种增加,人类发现新类型、新物种、新领域资源,资源利用新途径的出现,使资源种类增加,数量上升,质量提高。
近百年来,特别是二战后的几十年里,人类开发资源手段之先进,能力之巨大,是前所未有的。当今人类已经成为一种超越自然的巨大力量,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范围,由地表向地球深层和太空扩展,由陆地向近海和远洋扩展。现在全球每年开采各种矿产150亿吨以上,包括废石约1000亿吨;人类的农业活动每年可移动3000立方公里的物质,农业用水22901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80%;人类每年从海洋中的捕鱼量约1亿吨。
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资源消耗量的不断增大,加上交通、通信事业的飞速发展,宇宙空间相对缩小,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资源开发利用突破了区域界限和国界,资源配置向国际化和全球性发展。由此而引起了一系列的全球性问题
一是全球性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人类活动与地球各个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影响整个地球表层的环境问题,如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而导致的温室效应所引起的全球变暖,会使极地的冰盖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使得一些海拔较低,土地肥沃的河流三角洲被水淹没,还会引起海水倒港灌,污染地下水源。与温室气体增加相关的还有臭氧层的破坏等。
二是全球普遍存在的区域环境问题。由于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土地退化、森林滥伐、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等,它们的累计效应足以影响全球。如由于土地不合理利用而造成受沙化影响的土地总面积20亿公顷;全球受水土流失和干旱危害的土地达26亿公顷;人类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导致大量的物种绝灭,仅在热带森林中每天至少就有一种物种正在消失。
三是点多面广的工业污染问题。由于工业”三废”(废渣、废水、废气)所造成的土质、水质和大气污染,其累计效应也会影响全球。近几十年来,由于世界各国排入大气中的废气愈来愈多,酸雨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环境污染问题。
四是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环境问题。由于地球内部和星球之间的运动所造成的个别突发事件,如火山爆发、特大地震、山体滑坡等,其影响经过多级反馈,逐级放大,最终也影响全球环境。

臭氧层人类的保护层
众所周知,地球被一层大气紧紧围裹着,从地面算起,从下而上可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和散逸层。离地面最近的对流层与人类最为密切,给人类带来了云、雨、雾、风、霜、雪等复杂的天气现象;而对流层上方的平流层中有一臭氧层,其浓度为10%,厚度为30公里,能大量吸收来自宇宙的辐射,特别是可以吸收掉99%的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紫外线,从而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伤害。所以,臭氧层被誉为”人类的保护伞”,如失去了这个”保护伞”,地球将受到紫外线强烈辐射,物种将难以生存,人类的健康将受到极大的威胁。
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事实,许多地方已经出现了种种不祥的征兆。先看看南极臭氧洞之下的地面生物。在智利南端濒临麦哲伦海峡的地区,河里本来有许多欢蹦活跃的鱼类,今天成了呆木乱撞的”盲鱼”;喜欢游荡的羊群因患了白内障而变为”盲羊”,整天闷闷不乐;连蹦带跳的兔子变成了”盲兔”,猎人可轻而易举地将它们抓获;自由飞翔的野鸟因双目失明而迷失方向,撞进了居民的院宅……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悲哀又发人深思的景象。
谁能想到,臭氧空洞的罪魁祸首是在工业和生活中使用频繁的制冷剂氯氟烃。夏天喝冰镇饮料曾经是古代帝王专享的权利,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工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广泛地使用性质比较稳定、不易燃烧、易于贮存、价格又比较便宜的氯氟烃类物质来做致冷剂、喷雾剂、发泡剂及清洗剂。这些物质可以在大气中长期存在并破坏臭氧层,从而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和影响生物生长。

厄尔尼诺
1997到1998年,似乎整个世界都在遭受恶劣气候的折磨。连续的高温使全球森林火灾发作得格外频繁。干旱袭击了澳大利亚、智利等国家,使农作物严重减产。燃烧了近一年的印尼森林大火,几乎把整个东南亚都淹没在浓烟里。
看样子地球气候是出了大问题。而事实上,这只是周期性的自然现象。我们只有竭力在它们变幻莫测的脚步中摸出规律,才能更好地面对这两个淘气的孩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里的意思是”圣婴”,其特征是东太平洋局部海水温度异常上升。与之相对,”圣女”拉尼娜则是指东太平洋水温异常下降。这两种气候现象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已经超过了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导致气候异常的首要因素。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一直悄无声息地伴随着地球的历史。
科学家声称厄尔尼诺在1万5千年前就曾给地球气候造成破坏性影响。但人类认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历史非常短暂。19世纪后半叶,气象学家观察到一种奇怪现象。当西太平洋上空的气压高于正常标准时,太平洋东侧的气压就低于正常值,反之亦然。看一看太平洋长期以来的气候记录,就可以发现,东西太平洋气压呈现一种跷跷板式的关系。这种现象被称为南方涛动。气压的反常引起了气温和降水的异常,对人类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很大的破坏。8年成为100年来最热的一年。全世界的农、牧、渔业遭受了巨大的打击。由于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升高,造成鱼类大量死亡。1970年秘鲁的鱼捕获量达1200万吨,而经过1972年的强厄尔尼诺,1973年陡降至200万吨以下。1997至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又使秘鲁鱼产量减少为正常年份的38%。海水升温还使世界大面积海域里的珊瑚死亡。印度洋、太平洋、红海的珊瑚都受到了严重威胁。
在厄尔尼诺年份与灾难性的森林大火频繁发生的年份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1994年悉尼附近的森林发生大火时,正值厄尔尼诺周期。历史上,本世纪发生的许多火灾也是如此。
1997到1998年,似乎整个世界都在遭受恶劣气候的折磨。连续的高温使全球森林火灾发作得格外频繁。干旱袭击了澳大利亚、智利等国家,使农作物严重减产。燃烧了近一年的印尼森林大火,几乎把整个东南亚都淹没在浓烟里。
现在对厄尔尼诺的成因还没有定论,人们还不知道它是天灾还是人祸。通常情况下,太平洋西部有一个海洋表面温度较高的区域,被称为赤道暖池。这个热发动机把绵延数十公里的巨大云团送进大气层。暖气流越过太平洋,穿过赤道,在太平洋东部的阴冷海面上空下沉。暖空气在信风的作用下转而向西流动,形成所谓的沃克环流。在信风减弱的年份,赤道暖池就会东移,使沃克环流区域集中在东太平洋上空。于是,澳大利亚北部的空气变得干燥起来,而南美沿岸的大气更加湿润。这可能是厄尔尼诺即将来临的征兆。这就像是看到天空中密布的阴云,你就知道暴风雨要到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能预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世界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监测系统,密切关注热带太平洋水温的细微变化。因为这些变化可能是圣婴兄妹到来的先兆。

救救森林
很多年前曾看过一副含义深远的漫画生活在”水泥森林”里的城市人排着长队等候进入博物馆观看地球上已很难看到的稀有物种—-活着的树。漫画家通过形象和夸张的手法发出了”惊世骇俗”的呼号救救森林!
森林是”地球之肺”,这恐怕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人类保护森林的措施却远远跟不上无情的利斧。据世界观察研究所1999年初发表的一份报告透露,世界森林正在以每年1600万公顷的速度消亡,差不多是一个英国或半个德国的面积。迄今,森林已消失了一半。如果森林继续按这个速度消失,总有一天地球有可能被砍成”光头”。
人类年年呼吁保护森林,森林面积年年锐减。这看似矛盾,但实则有因果联系。我们需要森林的庇护,但更需要森林的付出。人类在寻求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这本来无可厚非。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有的人往往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向森林肆意索取。专家警告说,在人类仍被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和功利心所驱使的情况下,森林就难以摆脱目前的厄运。
森林是地球的宝藏。正因为如此,砍伐森林成了一些人发财致富的捷径。当耕地和牧场不够用时,有人便向森林索取;当需要外汇时,一些国家不惜对森林乱砍乱伐;当市场上稀有木材家具行情看涨时,森林”家族”中的部分”成员”便要大祸临头。有关数字显示,最近30年,这种类型的砍伐树木活动增长了3倍。
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森林的需求也在年年增长,它象一张大口吞噬着日益减少的森林。以造纸业为例。世界观察研究所的报告指出,造纸工业迅猛发展是世界森林的一大威胁。90年代每年用于造纸的木材消费比1950年增长了两倍,到2013年纸的消费量还将倍增。目前,世界被砍伐的树木有百分之四进了工业国家的造纸厂。美国是纸消费的第一大国,每年人均消费341公斤;是日本和德国。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但纸制品消费却占世界的三分之二,这些国家的木材几乎全是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发达国家对世界森林的减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人祸猛于虎。造成森林锐减的正是我们人类自己。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现实。面对千疮百孔的”地球之肺”,人类是否应该反省?

哪些消费不高且免签的国家适合旅行?

还是有许多国家对中国免签且消费不高

推荐如果旅游的话去那里。

下面是对于各个国家的消费标准

一、突尼斯

拥有沙漠和海滩的北非国家, 被称为“欧洲的后花园” 。主要看点有蓝白小镇、迦太基遗址、 凯鲁万老城、卡本半岛、红蜥蜴列车、沙漠之旅……

安全旅游风险为中等(International SOS数据,下同),旅游业较发达。

签证对中国护照免签。

机票没有直飞航班,必须中转。国内往返3918元起/人(香港飞突尼斯迦太基)。

二、阿尔巴尼亚

2018年3月21日,阿尔巴尼亚政府宣布,对持普通护照的中国公民实行旅游旺季免签制度。在2018年4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持普通护照的中国公民可免签入境阿尔巴尼亚,停留期不超过90天。(注意,不是一直免签哦!)

阿尔巴尼亚经常被人称为“欧洲的穷乡下“,虽然经济不发达,却有着各种美丽的古堡、宁静的村庄。主要看点有千窗之城培拉特、斯库台湖、度假城市萨兰达……

安全旅游风险为中等,旅游业不太发达。

签证2018年4月至10月对中国护照免签。

机票国内没有直飞航班,转机不便而且贵,但可以从塞尔维亚直飞往返,只需1239元。

消费吃一顿简餐5.71美刀;两人吃一顿中等餐厅20.34美刀;坐公交0.38刀;普通酒店房价约24.06刀。

建议考虑到往返交通极其不便,建议跟塞尔维亚同游。

三、波黑

2018年5月29日开始,波黑对中国实行免签。

波黑全称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看点主要是充满战争痕迹的萨拉热窝、拥有古老石桥的莫斯塔尔古桥老城。

安全低旅游风险。

签证对中国护照免签。

机票北京经迪拜中转前往萨拉热窝,往返票价5695元/人。,波黑跟塞尔维亚接壤,可以坐大巴在两国首都往来(单程只需7小时),乘坐航班也只需55分钟。

消费吃一顿简餐4.17美刀;两人吃一顿中等餐厅17.88美刀;坐公交1.07刀;普通酒店房价约21.15刀。

建议建议跟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同游。

四、塞尔维亚

中东欧最先对中国公民免签的国家,前南斯拉夫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看点有白色之城贝尔格莱德、 木头村Drvengrad、圣萨瓦教堂、卡莱梅格丹城堡……

安全低旅游风险。

签证对中国护照免签。

这些都是比较适合旅行的国家。

人类如何破坏地球?

现代人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不过人类在享受科技进步营造的舒适生活环境时,并没有及时意识到所付出的生态代价,结果是人类被迫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地球生态危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应该是怎样一种关系?人类能把自然看作自己的附属品吗?对环境与人类之间关系的重新考虑是本世纪人类文明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本期动态将从五个不同的方面, 谈谈人类面临的几个重大的环境问题。

人口地球难以承受之重
现在,每掀开一张日历,就有20多万个婴儿降生在地球上。1999年10月12日,世界第60亿公民在波黑呱呱落地。
60余亿人口—-这是目前人类的总和。而与此相对照,空气、水、森林、耕地、矿藏……几乎所有生存资源的平均数都在因分母的不断膨胀而日益缩小。
人口问题在远比以往更为深广的背景下凸显于世人面前。国际人口科学联盟副主席卡瓦胡先生指出,当一个国家人口增长率达到4%时,就会给这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问题。联合国人口基金执行主任萨迪克博士则强调人口稳定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是一个关键的重要目标。国际人口科学联盟理事蒋正华说,中国是真正对可持续发展和提高计划生育服务水平实现了政府承诺的国家,充分了解中国的人口政策是经过严格论证的,目标是合理的,工作方法也是在不断改进的。人口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发展问题,摆脱贫困落后、提高教育水平、保护妇女健康、追求生活质量……几乎没有社会生活的哪个方面,不需要从人口角度加以权衡。
瞩目现实,人口过快增长的警钟确实在鸣响1830年世界人口还只有10亿,100年后增加到20亿,以后分别只有30年、15年和12年的时间,世界人口总数就增加到30亿、40亿、50亿。现在,全球每年净增人口在8600万以上,却有1700万公顷森林消失,600万公顷土地沙漠化,贫困人口不断上升,并引发诸如白发浪潮、城市化所产生的各种都市症等社会问题。
20世纪以前,人口科学作为一门科学还鲜为人知,但进入20世纪特别是二战以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它在20世纪对人类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是对人口剧增提出了预警性的分析,使人类能及时认识到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了相应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尽管各国经济发展和文化背景各异,所面临的人口问题也不尽相同,但寻求最佳的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努力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不应仅是国际人口科学讲坛上的呼吁,而应是各国政府的认同,因为这其实是民众的需要。
曾几何时,”计划生育”似乎是一个中国味十足的专有名词。而今,即使是远离经济发展快车道的国家,降低妇女总和生育率的进展都很显著。生育革命,正成为人类跨世纪的选择。
这场革命的内容不仅是人口数量的减少。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就是要通过少生来促进优生优育优教,促进妇女的健康和妇女的解放,促进计划生育户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世界人口的天平上占五分之一强。只要简单地设想一下,如果中国人口盲目增长,资源破坏,环境恶化,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事实上,自20世纪70年代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以来,中国人口控制已取得巨大的成就。按70年代的生育率计算,中国实行计划生育20多年来共少出生了3亿人,将中国11亿人口日推迟了四年,将亚洲30亿人口日推迟了三年,将世界50亿人口日推迟了两年。中国计划生育,是事关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事关整个世界的大事。

自然资源取之不竭吗?
由于人口膨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地球影响规模空前加大,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引起了全世界的忧虑和不安。了解和认识全球资源态势,研究与资源开发相关的全球环境问题,对于实现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然界的土地、水、矿物、空气、森林和草地等,是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于地球上的自然物,在没有人类干预前,它们按照自身的规律运动、变化着,只是在人类出现之后,被人类利用,并给人类带来效益,才被人类称为自然资源,简称为资源。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70%以上为广阔的海洋所覆盖,陆地面积仅占29%,约1.5亿平方公里。陆地本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态系统,除了沙漠、冰川、冻土、不宜开垦的山地和土质极差土地外,只有约30%可以耕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89年统计,全球土地面积为1306925万公顷,约占全球总面积的¼,在全球土地面积中,耕地占11.29%,草地占24.58%,森林及林地占30.98%,其它土地占33.15%。
水是地球上一切生命发生和存在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地球上大约有14亿立方公里的水,其中不适宜人类饮用的海水占97%以上,淡水只占3%;淡水中有77.2%和22.4%分别被储藏在冰川和地下,可以利用的地表水仅占0.35%,主要蕴藏在湖泊、沼泽和河流中,其中河水储藏不及0.01%。据估计,地球上有1000万个动植物物种,其中被分类和命名的物种资源约160万个。森林资源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全球森林面积45.01公顷,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木材资源,而且对全球物质、能量循环起着巨大的作用,,还是巨大的基因库。草地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为动物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全球草地面积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将近一半。上述土地、森林、草原均是可以更新和重复利用的资源,被称为可再生资源。
与上述可再生资源相区别的矿产资源不能再生和重复利用,被称为非再生资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利用矿产资源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到目前为止,人类已发现的矿物有3300多种,其中有工业意义的1000多种,被列为矿产资源的有160多个矿种,对人类经济有重要价值的有煤、石油、天然气、铁、铜、铝、铅、锌、金、银、磷、硫,盐等40多种。
,海洋既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又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它包括海水、海洋生物、海底矿产等多种资源,是人类未来发展的主要空间。
全球资源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资源系统的整体性和各种资源的相关性。自然资源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整体,各种资源在生物圈中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完整的资源生态系统。一种资源的开发,会影响其它相关的资源,一种资源的变迁会诱发其它资源的演变。
二,资源的有限性。任何资源都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产资源是非再生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土地、水、生物等再生资源也是有限的,不合理利用也会引起水质污染、水土流失、森林急剧减少、草地退化等不良后果,能被人类利用的资源就会越来越少。
三,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无论是可再生资源,还是非再生资源,在全球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以森林资源为例,南美洲森林面积最大,覆盖率最高,为51.4%,其它各洲的森林覆盖率依次是北美洲36.6%、欧洲30.5%、非洲24.5%、亚洲22.0%、大洋洲18.9%。再以石油资源为例,全球石油可采储量为3113亿吨,其中中东地区占41.9%,北美地区占17.8%、独联体各国及东欧地区占13.4%、南美洲占8.6%、亚太地区占7.1%、西欧占3.2%。
四,资源系统的演变性。全球资源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存在着永恒的矛盾,由于自然界本身的演变规律和人类对资源的干预,引起资源种类、数量、质量、分布的演变,如人口增长,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资源需求量增加,引起资源消耗量的增长;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作为资源载体的环境质量下降。造成资源再生能力的降低和部分消失,从而使资源数量和质量下降。又如人类社会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原有类型资源数量和品种增加,人类发现新类型、新物种、新领域资源,资源利用新途径的出现,使资源种类增加,数量上升,质量提高。
近百年来,特别是二战后的几十年里,人类开发资源手段之先进,能力之巨大,是前所未有的。当今人类已经成为一种超越自然的巨大力量,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范围,由地表向地球深层和太空扩展,由陆地向近海和远洋扩展。现在全球每年开采各种矿产150亿吨以上,包括废石约1000亿吨;人类的农业活动每年可移动3000立方公里的物质,农业用水22901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80%;人类每年从海洋中的捕鱼量约1亿吨。
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资源消耗量的不断增大,加上交通、通信事业的飞速发展,宇宙空间相对缩小,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资源开发利用突破了区域界限和国界,资源配置向国际化和全球性发展。由此而引起了一系列的全球性问题
一是全球性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人类活动与地球各个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影响整个地球表层的环境问题,如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而导致的温室效应所引起的全球变暖,会使极地的冰盖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使得一些海拔较低,土地肥沃的河流三角洲被水淹没,还会引起海水倒港灌,污染地下水源。与温室气体增加相关的还有臭氧层的破坏等。
二是全球普遍存在的区域环境问题。由于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土地退化、森林滥伐、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等,它们的累计效应足以影响全球。如由于土地不合理利用而造成受沙化影响的土地总面积20亿公顷;全球受水土流失和干旱危害的土地达26亿公顷;人类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导致大量的物种绝灭,仅在热带森林中每天至少就有一种物种正在消失。
三是点多面广的工业污染问题。由于工业”三废”(废渣、废水、废气)所造成的土质、水质和大气污染,其累计效应也会影响全球。近几十年来,由于世界各国排入大气中的废气愈来愈多,酸雨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环境污染问题。
四是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环境问题。由于地球内部和星球之间的运动所造成的个别突发事件,如火山爆发、特大地震、山体滑坡等,其影响经过多级反馈,逐级放大,最终也影响全球环境。

臭氧层人类的保护层
众所周知,地球被一层大气紧紧围裹着,从地面算起,从下而上可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和散逸层。离地面最近的对流层与人类最为密切,给人类带来了云、雨、雾、风、霜、雪等复杂的天气现象;而对流层上方的平流层中有一臭氧层,其浓度为10%,厚度为30公里,能大量吸收来自宇宙的辐射,特别是可以吸收掉99%的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紫外线,从而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伤害。所以,臭氧层被誉为”人类的保护伞”,如失去了这个”保护伞”,地球将受到紫外线强烈辐射,物种将难以生存,人类的健康将受到极大的威胁。
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事实,许多地方已经出现了种种不祥的征兆。先看看南极臭氧洞之下的地面生物。在智利南端濒临麦哲伦海峡的地区,河里本来有许多欢蹦活跃的鱼类,今天成了呆木乱撞的”盲鱼”;喜欢游荡的羊群因患了白内障而变为”盲羊”,整天闷闷不乐;连蹦带跳的兔子变成了”盲兔”,猎人可轻而易举地将它们抓获;自由飞翔的野鸟因双目失明而迷失方向,撞进了居民的院宅……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悲哀又发人深思的景象。
谁能想到,臭氧空洞的罪魁祸首是在工业和生活中使用频繁的制冷剂氯氟烃。夏天喝冰镇饮料曾经是古代帝王专享的权利,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工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广泛地使用性质比较稳定、不易燃烧、易于贮存、价格又比较便宜的氯氟烃类物质来做致冷剂、喷雾剂、发泡剂及清洗剂。这些物质可以在大气中长期存在并破坏臭氧层,从而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和影响生物生长。

厄尔尼诺
1997到1998年,似乎整个世界都在遭受恶劣气候的折磨。连续的高温使全球森林火灾发作得格外频繁。干旱袭击了澳大利亚、智利等国家,使农作物严重减产。燃烧了近一年的印尼森林大火,几乎把整个东南亚都淹没在浓烟里。
看样子地球气候是出了大问题。而事实上,这只是周期性的自然现象。我们只有竭力在它们变幻莫测的脚步中摸出规律,才能更好地面对这两个淘气的孩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里的意思是”圣婴”,其特征是东太平洋局部海水温度异常上升。与之相对,”圣女”拉尼娜则是指东太平洋水温异常下降。这两种气候现象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已经超过了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导致气候异常的首要因素。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一直悄无声息地伴随着地球的历史。
科学家声称厄尔尼诺在1万5千年前就曾给地球气候造成破坏性影响。但人类认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历史非常短暂。19世纪后半叶,气象学家观察到一种奇怪现象。当西太平洋上空的气压高于正常标准时,太平洋东侧的气压就低于正常值,反之亦然。看一看太平洋长期以来的气候记录,就可以发现,东西太平洋气压呈现一种跷跷板式的关系。这种现象被称为南方涛动。气压的反常引起了气温和降水的异常,对人类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很大的破坏。8年成为100年来最热的一年。全世界的农、牧、渔业遭受了巨大的打击。由于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升高,造成鱼类大量死亡。1970年秘鲁的鱼捕获量达1200万吨,而经过1972年的强厄尔尼诺,1973年陡降至200万吨以下。1997至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又使秘鲁鱼产量减少为正常年份的38%。海水升温还使世界大面积海域里的珊瑚死亡。印度洋、太平洋、红海的珊瑚都受到了严重威胁。
在厄尔尼诺年份与灾难性的森林大火频繁发生的年份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1994年悉尼附近的森林发生大火时,正值厄尔尼诺周期。历史上,本世纪发生的许多火灾也是如此。
1997到1998年,似乎整个世界都在遭受恶劣气候的折磨。连续的高温使全球森林火灾发作得格外频繁。干旱袭击了澳大利亚、智利等国家,使农作物严重减产。燃烧了近一年的印尼森林大火,几乎把整个东南亚都淹没在浓烟里。
现在对厄尔尼诺的成因还没有定论,人们还不知道它是天灾还是人祸。通常情况下,太平洋西部有一个海洋表面温度较高的区域,被称为赤道暖池。这个热发动机把绵延数十公里的巨大云团送进大气层。暖气流越过太平洋,穿过赤道,在太平洋东部的阴冷海面上空下沉。暖空气在信风的作用下转而向西流动,形成所谓的沃克环流。在信风减弱的年份,赤道暖池就会东移,使沃克环流区域集中在东太平洋上空。于是,澳大利亚北部的空气变得干燥起来,而南美沿岸的大气更加湿润。这可能是厄尔尼诺即将来临的征兆。这就像是看到天空中密布的阴云,你就知道暴风雨要到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能预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世界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监测系统,密切关注热带太平洋水温的细微变化。因为这些变化可能是圣婴兄妹到来的先兆。

救救森林
很多年前曾看过一副含义深远的漫画生活在”水泥森林”里的城市人排着长队等候进入博物馆观看地球上已很难看到的稀有物种—-活着的树。漫画家通过形象和夸张的手法发出了”惊世骇俗”的呼号救救森林!
森林是”地球之肺”,这恐怕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人类保护森林的措施却远远跟不上无情的利斧。据世界观察研究所1999年初发表的一份报告透露,世界森林正在以每年1600万公顷的速度消亡,差不多是一个英国或半个德国的面积。迄今,森林已消失了一半。如果森林继续按这个速度消失,总有一天地球有可能被砍成”光头”。
人类年年呼吁保护森林,森林面积年年锐减。这看似矛盾,但实则有因果联系。我们需要森林的庇护,但更需要森林的付出。人类在寻求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这本来无可厚非。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有的人往往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向森林肆意索取。专家警告说,在人类仍被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和功利心所驱使的情况下,森林就难以摆脱目前的厄运。
森林是地球的宝藏。正因为如此,砍伐森林成了一些人发财致富的捷径。当耕地和牧场不够用时,有人便向森林索取;当需要外汇时,一些国家不惜对森林乱砍乱伐;当市场上稀有木材家具行情看涨时,森林”家族”中的部分”成员”便要大祸临头。有关数字显示,最近30年,这种类型的砍伐树木活动增长了3倍。
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森林的需求也在年年增长,它象一张大口吞噬着日益减少的森林。以造纸业为例。世界观察研究所的报告指出,造纸工业迅猛发展是世界森林的一大威胁。90年代每年用于造纸的木材消费比1950年增长了两倍,到2013年纸的消费量还将倍增。目前,世界被砍伐的树木有百分之四进了工业国家的造纸厂。美国是纸消费的第一大国,每年人均消费341公斤;是日本和德国。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但纸制品消费却占世界的三分之二,这些国家的木材几乎全是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发达国家对世界森林的减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人祸猛于虎。造成森林锐减的正是我们人类自己。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现实。面对千疮百孔的”地球之肺”,人类是否应该反省?

人类对地球造成那些污染?

科技进步带来的各种发现和发明使人类逐渐强大起来。各种交通工具是脚的功能的延伸,大大拓展了人类的活动范围;望远镜和显微镜是眼睛的延伸,使人类能探测更广阔和更微小的世界,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完善是嘴巴和耳朵的延伸,使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能相互沟通,地球成了一个地球村。诸如此类的成就不仅代表了科技所达到的水平,也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激光、微波、电视、计算机、网络、核反应堆,这些东西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它们充满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了它们的存在,它们都影响和控制了我们的生活。
现代人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不过人类在享受科技进步营造的舒适生活环境时,并没有及时意识到所付出的生态代价,结果是人类被迫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地球生态危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应该是怎样一种关系?人类能把自然看作自己的附属品吗?对环境与人类之间关系的重新考虑是本世纪人类文明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本期动态将从五个不同的方面, 谈谈人类面临的几个重大的环境问题。

人口地球难以承受之重
现在,每掀开一张日历,就有20多万个婴儿降生在地球上。1999年10月12日,世界第60亿公民在波黑呱呱落地。
60余亿人口—-这是目前人类的总和。而与此相对照,空气、水、森林、耕地、矿藏……几乎所有生存资源的平均数都在因分母的不断膨胀而日益缩小。
人口问题在远比以往更为深广的背景下凸显于世人面前。国际人口科学联盟副主席卡瓦胡先生指出,当一个国家人口增长率达到4%时,就会给这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问题。联合国人口基金执行主任萨迪克博士则强调人口稳定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是一个关键的重要目标。国际人口科学联盟理事蒋正华说,中国是真正对可持续发展和提高计划生育服务水平实现了政府承诺的国家,充分了解中国的人口政策是经过严格论证的,目标是合理的,工作方法也是在不断改进的。人口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发展问题,摆脱贫困落后、提高教育水平、保护妇女健康、追求生活质量……几乎没有社会生活的哪个方面,不需要从人口角度加以权衡。
瞩目现实,人口过快增长的警钟确实在鸣响1830年世界人口还只有10亿,100年后增加到20亿,以后分别只有30年、15年和12年的时间,世界人口总数就增加到30亿、40亿、50亿。现在,全球每年净增人口在8600万以上,却有1700万公顷森林消失,600万公顷土地沙漠化,贫困人口不断上升,并引发诸如白发浪潮、城市化所产生的各种都市症等社会问题。
20世纪以前,人口科学作为一门科学还鲜为人知,但进入20世纪特别是二战以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它在20世纪对人类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是对人口剧增提出了预警性的分析,使人类能及时认识到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了相应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尽管各国经济发展和文化背景各异,所面临的人口问题也不尽相同,但寻求最佳的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努力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不应仅是国际人口科学讲坛上的呼吁,而应是各国政府的认同,因为这其实是民众的需要。
曾几何时,”计划生育”似乎是一个中国味十足的专有名词。而今,即使是远离经济发展快车道的国家,降低妇女总和生育率的进展都很显著。生育革命,正成为人类跨世纪的选择。
这场革命的内容不仅是人口数量的减少。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就是要通过少生来促进优生优育优教,促进妇女的健康和妇女的解放,促进计划生育户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世界人口的天平上占五分之一强。只要简单地设想一下,如果中国人口盲目增长,资源破坏,环境恶化,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事实上,自20世纪70年代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以来,中国人口控制已取得巨大的成就。按70年代的生育率计算,中国实行计划生育20多年来共少出生了3亿人,将中国11亿人口日推迟了四年,将亚洲30亿人口日推迟了三年,将世界50亿人口日推迟了两年。中国计划生育,是事关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事关整个世界的大事。

自然资源取之不竭吗?
由于人口膨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地球影响规模空前加大,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引起了全世界的忧虑和不安。了解和认识全球资源态势,研究与资源开发相关的全球环境问题,对于实现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然界的土地、水、矿物、空气、森林和草地等,是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于地球上的自然物,在没有人类干预前,它们按照自身的规律运动、变化着,只是在人类出现之后,被人类利用,并给人类带来效益,才被人类称为自然资源,简称为资源。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70%以上为广阔的海洋所覆盖,陆地面积仅占29%,约1.5亿平方公里。陆地本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态系统,除了沙漠、冰川、冻土、不宜开垦的山地和土质极差土地外,只有约30%可以耕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89年统计,全球土地面积为1306925万公顷,约占全球总面积的1/4,在全球土地面积中,耕地占11.29%,草地占24.58%,森林及林地占30.98%,其它土地占33.15%。
水是地球上一切生命发生和存在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地球上大约有14亿立方公里的水,其中不适宜人类饮用的海水占97%以上,淡水只占3%;淡水中有77.2%和22.4%分别被储藏在冰川和地下,可以利用的地表水仅占0.35%,主要蕴藏在湖泊、沼泽和河流中,其中河水储藏不及0.01%。据估计,地球上有1000万个动植物物种,其中被分类和命名的物种资源约160万个。森林资源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全球森林面积45.01公顷,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木材资源,而且对全球物质、能量循环起着巨大的作用,,还是巨大的基因库。草地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为动物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全球草地面积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将近一半。上述土地、森林、草原均是可以更新和重复利用的资源,被称为可再生资源。
与上述可再生资源相区别的矿产资源不能再生和重复利用,被称为非再生资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利用矿产资源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到目前为止,人类已发现的矿物有3300多种,其中有工业意义的1000多种,被列为矿产资源的有160多个矿种,对人类经济有重要价值的有煤、石油、天然气、铁、铜、铝、铅、锌、金、银、磷、硫,盐等40多种。
,海洋既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又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它包括海水、海洋生物、海底矿产等多种资源,是人类未来发展的主要空间。
全球资源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资源系统的整体性和各种资源的相关性。自然资源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整体,各种资源在生物圈中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完整的资源生态系统。一种资源的开发,会影响其它相关的资源,一种资源的变迁会诱发其它资源的演变。
二,资源的有限性。任何资源都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产资源是非再生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土地、水、生物等再生资源也是有限的,不合理利用也会引起水质污染、水土流失、森林急剧减少、草地退化等不良后果,能被人类利用的资源就会越来越少。
三,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无论是可再生资源,还是非再生资源,在全球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以森林资源为例,南美洲森林面积最大,覆盖率最高,为51.4%,其它各洲的森林覆盖率依次是北美洲36.6%、欧洲30.5%、非洲24.5%、亚洲22.0%、大洋洲18.9%。再以石油资源为例,全球石油可采储量为3113亿吨,其中中东地区占41.9%,北美地区占17.8%、独联体各国及东欧地区占13.4%、南美洲占8.6%、亚太地区占7.1%、西欧占3.2%。
四,资源系统的演变性。全球资源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存在着永恒的矛盾,由于自然界本身的演变规律和人类对资源的干预,引起资源种类、数量、质量、分布的演变,如人口增长,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资源需求量增加,引起资源消耗量的增长;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作为资源载体的环境质量下降。造成资源再生能力的降低和部分消失,从而使资源数量和质量下降。又如人类社会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原有类型资源数量和品种增加,人类发现新类型、新物种、新领域资源,资源利用新途径的出现,使资源种类增加,数量上升,质量提高。
近百年来,特别是二战后的几十年里,人类开发资源手段之先进,能力之巨大,是前所未有的。当今人类已经成为一种超越自然的巨大力量,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范围,由地表向地球深层和太空扩展,由陆地向近海和远洋扩展。现在全球每年开采各种矿产150亿吨以上,包括废石约1000亿吨;人类的农业活动每年可移动3000立方公里的物质,农业用水22901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80%;人类每年从海洋中的捕鱼量约1亿吨。
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资源消耗量的不断增大,加上交通、通信事业的飞速发展,宇宙空间相对缩小,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资源开发利用突破了区域界限和国界,资源配置向国际化和全球性发展。由此而引起了一系列的全球性问题
一是全球性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人类活动与地球各个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影响整个地球表层的环境问题,如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而导致的温室效应所引起的全球变暖,会使极地的冰盖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使得一些海拔较低,土地肥沃的河流三角洲被水淹没,还会引起海水倒港灌,污染地下水源。与温室气体增加相关的还有臭氧层的破坏等。
二是全球普遍存在的区域环境问题。由于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土地退化、森林滥伐、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等,它们的累计效应足以影响全球。如由于土地不合理利用而造成受沙化影响的土地总面积20亿公顷;全球受水土流失和干旱危害的土地达26亿公顷;人类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导致大量的物种绝灭,仅在热带森林中每天至少就有一种物种正在消失。
三是点多面广的工业污染问题。由于工业”三废”(废渣、废水、废气)所造成的土质、水质和大气污染,其累计效应也会影响全球。近几十年来,由于世界各国排入大气中的废气愈来愈多,酸雨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环境污染问题。
四是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环境问题。由于地球内部和星球之间的运动所造成的个别突发事件,如火山爆发、特大地震、山体滑坡等,其影响经过多级反馈,逐级放大,最终也影响全球环境。

臭氧层人类的保护层
众所周知,地球被一层大气紧紧围裹着,从地面算起,从下而上可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和散逸层。离地面最近的对流层与人类最为密切,给人类带来了云、雨、雾、风、霜、雪等复杂的天气现象;而对流层上方的平流层中有一臭氧层,其浓度为10%,厚度为30公里,能大量吸收来自宇宙的辐射,特别是可以吸收掉99%的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紫外线,从而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伤害。所以,臭氧层被誉为”人类的保护伞”,如失去了这个”保护伞”,地球将受到紫外线强烈辐射,物种将难以生存,人类的健康将受到极大的威胁。
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事实,许多地方已经出现了种种不祥的征兆。先看看南极臭氧洞之下的地面生物。在智利南端濒临麦哲伦海峡的地区,河里本来有许多欢蹦活跃的鱼类,今天成了呆木乱撞的”盲鱼”;喜欢游荡的羊群因患了白内障而变为”盲羊”,整天闷闷不乐;连蹦带跳的兔子变成了”盲兔”,猎人可轻而易举地将它们抓获;自由飞翔的野鸟因双目失明而迷失方向,撞进了居民的院宅……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悲哀又发人深思的景象。
谁能想到,臭氧空洞的罪魁祸首是在工业和生活中使用频繁的制冷剂氯氟烃。夏天喝冰镇饮料曾经是古代帝王专享的权利,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工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广泛地使用性质比较稳定、不易燃烧、易于贮存、价格又比较便宜的氯氟烃类物质来做致冷剂、喷雾剂、发泡剂及清洗剂。这些物质可以在大气中长期存在并破坏臭氧层,从而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和影响生物生长。

厄尔尼诺
1997到1998年,似乎整个世界都在遭受恶劣气候的折磨。连续的高温使全球森林火灾发作得格外频繁。干旱袭击了澳大利亚、智利等国家,使农作物严重减产。燃烧了近一年的印尼森林大火,几乎把整个东南亚都淹没在浓烟里。
看样子地球气候是出了大问题。而事实上,这只是周期性的自然现象。我们只有竭力在它们变幻莫测的脚步中摸出规律,才能更好地面对这两个淘气的孩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里的意思是”圣婴”,其特征是东太平洋局部海水温度异常上升。与之相对,”圣女”拉尼娜则是指东太平洋水温异常下降。这两种气候现象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已经超过了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导致气候异常的首要因素。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一直悄无声息地伴随着地球的历史。
科学家声称厄尔尼诺在1万5千年前就曾给地球气候造成破坏性影响。但人类认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历史非常短暂。19世纪后半叶,气象学家观察到一种奇怪现象。当西太平洋上空的气压高于正常标准时,太平洋东侧的气压就低于正常值,反之亦然。看一看太平洋长期以来的气候记录,就可以发现,东西太平洋气压呈现一种跷跷板式的关系。这种现象被称为南方涛动。气压的反常引起了气温和降水的异常,对人类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很大的破坏。8年成为100年来最热的一年。全世界的农、牧、渔业遭受了巨大的打击。由于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升高,造成鱼类大量死亡。1970年秘鲁的鱼捕获量达1200万吨,而经过1972年的强厄尔尼诺,1973年陡降至200万吨以下。1997至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又使秘鲁鱼产量减少为正常年份的38%。海水升温还使世界大面积海域里的珊瑚死亡。印度洋、太平洋、红海的珊瑚都受到了严重威胁。
在厄尔尼诺年份与灾难性的森林大火频繁发生的年份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1994年悉尼附近的森林发生大火时,正值厄尔尼诺周期。历史上,本世纪发生的许多火灾也是如此。
1997到1998年,似乎整个世界都在遭受恶劣气候的折磨。连续的高温使全球森林火灾发作得格外频繁。干旱袭击了澳大利亚、智利等国家,使农作物严重减产。燃烧了近一年的印尼森林大火,几乎把整个东南亚都淹没在浓烟里。
现在对厄尔尼诺的成因还没有定论,人们还不知道它是天灾还是人祸。通常情况下,太平洋西部有一个海洋表面温度较高的区域,被称为赤道暖池。这个热发动机把绵延数十公里的巨大云团送进大气层。暖气流越过太平洋,穿过赤道,在太平洋东部的阴冷海面上空下沉。暖空气在信风的作用下转而向西流动,形成所谓的沃克环流。在信风减弱的年份,赤道暖池就会东移,使沃克环流区域集中在东太平洋上空。于是,澳大利亚北部的空气变得干燥起来,而南美沿岸的大气更加湿润。这可能是厄尔尼诺即将来临的征兆。这就像是看到天空中密布的阴云,你就知道暴风雨要到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能预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世界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监测系统,密切关注热带太平洋水温的细微变化。因为这些变化可能是圣婴兄妹到来的先兆。

救救森林
很多年前曾看过一副含义深远的漫画生活在”水泥森林”里的城市人排着长队等候进入博物馆观看地球上已很难看到的稀有物种—-活着的树。漫画家通过形象和夸张的手法发出了”惊世骇俗”的呼号救救森林!
森林是”地球之肺”,这恐怕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人类保护森林的措施却远远跟不上无情的利斧。据世界观察研究所1999年初发表的一份报告透露,世界森林正在以每年1600万公顷的速度消亡,差不多是一个英国或半个德国的面积。迄今,森林已消失了一半。如果森林继续按这个速度消失,总有一天地球有可能被砍成”光头”。
人类年年呼吁保护森林,森林面积年年锐减。这看似矛盾,但实则有因果联系。我们需要森林的庇护,但更需要森林的付出。人类在寻求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这本来无可厚非。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有的人往往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向森林肆意索取。专家警告说,在人类仍被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和功利心所驱使的情况下,森林就难以摆脱目前的厄运。
森林是地球的宝藏。正因为如此,砍伐森林成了一些人发财致富的捷径。当耕地和牧场不够用时,有人便向森林索取;当需要外汇时,一些国家不惜对森林乱砍乱伐;当市场上稀有木材家具行情看涨时,森林”家族”中的部分”成员”便要大祸临头。有关数字显示,最近30年,这种类型的砍伐树木活动增长了3倍。
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森林的需求也在年年增长,它象一张大口吞噬着日益减少的森林。以造纸业为例。世界观察研究所的报告指出,造纸工业迅猛发展是世界森林的一大威胁。90年代每年用于造纸的木材消费比1950年增长了两倍,到2013年纸的消费量还将倍增。目前,世界被砍伐的树木有百分之四进了工业国家的造纸厂。美国是纸消费的第一大国,每年人均消费341公斤;是日本和德国。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但纸制品消费却占世界的三分之二,这些国家的木材几乎全是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发达国家对世界森林的减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人祸猛于虎。造成森林锐减的正是我们人类自己。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现实。面对千疮百孔的”地球之肺”,人类是否应该反省?

天气通的国际预报

美国安克雷奇凤凰城 洛杉矶圣地亚哥旧金山华盛顿迈阿密奥兰多亚特兰大檀香山芝加哥威奇托波士顿布鲁克林 奥古斯塔底特律明尼阿波利斯夏洛特俾斯麦大西洋城特伦顿圣达菲拉斯维加斯纽约尼亚加拉瀑布南奥特瑟尼科费城哥伦比亚盐湖城西雅图查尔斯顿黄石公园波特兰匹兹堡兰开斯特休斯敦丹佛曼彻斯特格兰德艾兰克来顿达拉斯圣安东尼奥俄克拉荷马城新奥尔良长滩辛辛那提
澳大利亚 阿德莱德 布里斯班 凯恩斯 堪培拉 达尔文 弗里曼特尔 墨尔本 珀斯 悉尼
英国伦敦巴斯贝尔法斯特伯明翰布拉德福德布里斯托尔剑桥加的夫切尔姆斯福德考文垂爱丁堡格拉斯哥赫尔莱斯特利物浦梅德斯通曼彻斯特牛津谢菲尔德约克韦茅斯达特福德温布利旺兹沃思切森特格林威治泰恩河畔纽卡斯尔因弗莱尔布里哲夫阿伦多彻斯特哈德利伯纳姆温莎朴茨茅斯斯旺西南安普敦利兹
加拿大 怀特霍斯 萨尔坦 夏洛特敦 埃德蒙顿 哈里法克斯 蒙特利尔 北悉尼 渥太华 魁北克 多伦多 温哥华 温尼泊卡尔加里班夫维多利亚
新加坡 武吉知马 新加坡
日本 山中湖村 前桥 美瑛 兵库 富士见 大分 川本 枥木 德岛 鸟取 青森 千叶 广岛 鹿儿岛 金泽 北九州 神户 熊本 京都 松山 长崎 名古屋 那覇 奈良 新潟 冲绳 埼玉 大阪 札幌 东京 横滨 长野 静冈福冈仙台
马来西亚 新山 瓜拉立卑 莎亚南 吉隆坡 丁加奴 古晋 马六甲 巴六拜 哥打京那巴鲁兰卡威亚庇槟城
新西兰 罗托鲁瓦 新普利茅斯 奥克兰 基督城 达尼丁 汉密尔顿 黑斯廷斯 霍基蒂卡 科罗曼德 皇后镇 惠灵顿
韩国 济州岛 仁川 水原 大邱 大田 义城 首尔 浦项 全州 釜山安养
俄罗斯 伊尔库茨克 喀山 哈巴罗夫斯克 莫斯科 下诺夫哥罗德 新西伯利亚 鄂木斯克 圣彼得堡 萨马拉 海参崴 弗拉迪米尔 叶卡捷琳堡
巴西 圣保罗 萨尔瓦多巴西利亚卡萨布兰卡里约热内卢
德国 班贝格 班贝格 柏林 科隆 德累斯顿 杜塞尔多夫 汉堡 汉诺威 海德堡 莱比锡 曼海姆 慕尼黑 纽伦堡 卡塞尔 法兰克福波恩斯图加特多特蒙德不莱梅
意大利 巴里 贝加莫 卡利亚里 佛罗伦萨 热那亚 米兰 那不勒斯 巴勒莫 比萨 庞贝 罗马 特伦托 的里雅斯特 都灵 威尼斯 维罗纳
法国 阿尔让斯 波尔多 戛纳 卡尔卡松 第戎 里尔 里昂 马赛 南特 巴黎 斯特拉斯堡 图卢兹 佩皮尼昂 阿雅克修凡尔赛布雷斯特尼斯
西班牙 马略卡 巴塞罗那 毕尔巴鄂 休达 格拉纳达 马德里 马拉加 特纳里夫圣克鲁斯 塞维利亚 巴伦西亚 萨拉戈萨 梅里达 布尔戈斯 科尔多瓦 维多利亚加那利群岛
丹麦 奥尔堡 奥胡斯 哥本哈根 欧登塞赫尔辛格
印度 阿格拉 奥恰 菩提迦叶 马尔冈 霍斯佩特 克久拉霍 迈索尔 坦贾武尔 乌代浦尔 艾哈迈达巴德 阿杰米尔 阿姆利则 班加罗尔 加尔各答 科钦 海得拉巴 马杜赖 孟买 纳盖科伊尔 新德里 特里凡特浪 毗底沙 比卡内 瓜里尔 奥兰加巴德 金奈 克来顿
埃及 埃德夫 亚历山大 阿斯旺 开罗 道瓦尔 奈卜格 锡瓦 埃尔托
希腊 雅典 科林斯 帕特雷 罗兹 萨拉米斯 特里波利 锡弗诺斯
挪威 莱康厄尔 纳尔维克 米达尔 卑尔根 奥斯陆斯瓦尔巴德
捷克 布拉格
荷兰 阿姆斯特丹 马斯特里赫特 鹿特丹 海牙 乌特勒支
葡萄牙 丰沙尔 里斯本 波尔图
阿根廷 布宜诺斯艾利斯 马德普拉塔 科尔多瓦 罗萨里奥 乌斯怀亚
古巴 巴亚莫 哈瓦那 比那尔得里奥 圣地亚哥 巴拉德罗
乌克兰 哈尔科夫 第聂伯彼得罗夫斯克 基辅 利沃夫 敖德萨 辛菲罗波尔
乌兹别克斯坦 撒马尔罕 塔什干
乌拉圭 蒙得维的亚 科洛尼亚埃斯特角
伊拉克 巴士拉 巴格达
伊朗 库姆 伊斯法罕 设拉子 德黑兰
利比亚 的黎波里
匈牙利 布达佩斯 采格莱德
南非 开普敦 约翰内斯堡 比勒陀利亚
印度尼西亚 雅加达 新加拉惹 泗水 丹戎槟榔 日惹 龙目岛巴厘岛登巴萨万隆
叙利亚 大马士革
吉尔吉斯斯坦 比什凯克
哈萨克斯坦 阿斯塔纳阿拉木图
哥伦比亚 波哥大 圣何塞亚美尼亚佩雷拉哥斯达黎加
土耳其 尼代 萨夫兰博卢 安卡拉 安塔利亚 伊斯坦布尔 伊兹密尔
墨西哥 墨西哥城 瓜达拉哈拉 坎昆
奥地利 格拉茨 茵斯布鲁克 萨尔茨堡 维也纳 梅尔克 拉姆绍
巴哈马 弗里波特城 拿骚
巴基斯坦 斯卡杜 伊斯兰堡 拉合尔 拉瓦尔品第
智利 圣地亚哥
朝鲜 熙川 清津 开城 平壤 新义州
柬埔寨 暹粒 西哈努克 金边
比利时 布鲁日 鲁汶 安特卫普 布鲁塞尔 沙勒罗瓦 根特 列日 那慕尔
沙特阿拉伯 麦加 利雅得
波兰 格但斯克 莱格尼察 罗兹 华沙 弗罗茨瓦夫 波兹南
泰国 象岛 罗勇 甲米 曼谷 清迈 华欣 芭堤雅 阿育塔亚 普吉岛 湄宏顺 彭世洛 苏梅岛素可泰清莱拜县
爱尔兰 科克 都柏林 戈尔韦 利默里克 沃特福德
瑞典 基律纳 厄勒布鲁 哥德堡 马尔默 乌普萨拉 卡尔斯塔德斯德哥尔摩
瑞士 达沃斯 沙芙豪森 巴塞尔 伯尔尼 日内瓦 洛桑 卢加诺 卢塞恩 蒙特勒 苏黎世 采尔马特 因特拉肯
白俄罗斯 博布鲁伊斯克 莫济里 鲍里索夫 明斯克 平斯克 格罗德诺 布列斯特
秘鲁 安塔利马库斯科
突尼斯 突尼斯市
立陶宛 克莱佩达 考纳斯 维尔纽斯
索马里 摩加迪沙
缅甸 东枝 曼德勒 仰光蒲甘
罗马尼亚 布加勒斯特
老挝 占巴色 琅勃拉邦 巴色 沙湾拿吉 万象
芬兰 罗凡涅米 坦佩雷 赫尔辛基
菲律宾 塔比拉兰 卡利博 安杰利斯 宿雾 马尼拉 奥隆阿波 帕西格 圣巴勃罗 泰泰 佬沃 公主港
蒙古 乌兰巴托
越南 大叻 鸿基港 老街 芒街 琼琉 芹苴 海防 河内 胡志明市 顺化 藩切 甘露 谅山 岘港 芽庄
阿富汗 喀布尔勘塔哈赫拉特
阿联酋 阿布扎比 沙迦 迪拜
马达加斯加 马仁加 苏阿涅拉纳 伊翁古 塔那那利佛 塔马塔夫
乌干达 金贾 坎帕拉
亚美尼亚 埃里温
伯利兹 伯利兹城 贝尔莫潘
佛得角 普拉亚
保加利亚 鲁塞 布尔加斯 普列文 普罗夫迪夫 索非亚 旧扎戈拉 瓦尔纳
克罗地亚 杜布罗夫尼克 斯普利特 萨格勒布里耶卡
关岛 阿加尼亚
冰岛 雷克亚未克阿库雷立
列支敦士登 瓦杜兹
利比里亚 蒙罗维亚
加纳 阿克拉 库马西
加蓬 利伯维尔
北马里亚纳 塞班岛 天宁岛
博茨瓦纳 哈博罗内 马翁
卡塔尔 多哈
卢森堡 卢森堡
厄瓜多尔 昆卡 瓜亚基尔 基多
厄立特里亚 阿斯马拉
喀麦隆 雅温得布埃亚
土库曼斯坦 阿什哈巴德
圣赫勒拿 詹姆斯敦
圣马力诺 圣马力诺
坦桑尼亚 达累斯萨拉姆
埃塞俄比亚 登比多洛 贡德尔 亚的斯亚贝巴
塔吉克斯坦 杜尚别
塞内加尔 达喀尔 圣路易
塞拉利昂 博城 弗里敦
塞浦路斯 尼科西亚 帕福斯
塞舌尔 维多利亚
多哥 洛美
多米尼克 罗索
委内瑞拉 加拉加斯 马拉开波巴伦西亚
孟加拉国 吉大港 达卡
安哥拉 罗安达
安圭拉 瓦利
安提瓜和巴布达 圣约翰
安道尔 安道尔城
尼加拉瓜 马那瓜
尼日尔 尼亚美
尼泊尔博克拉 婆罗多布尔 布德沃尔 勒利德布尔 巴克塔普尔 加德满都
巴巴多斯 布里奇顿
巴布亚新几内亚 莫尔兹比港
巴拉圭 亚松森 康塞普西翁
巴拿马 巴拿马城
巴林 麦纳麦
布基纳法索 博博迪乌拉索 瓦加杜古
布隆迪 布琼布拉
所罗门群岛 霍尼亚拉
拉脱维亚 陶格夫匹尔斯 利耶帕亚 里加
摩洛哥 阿加迪尔 卡萨布兰卡 拉巴特 丹吉尔
摩纳哥 摩纳哥城蒙地卡罗
文莱 斯里巴加湾
斐济群岛 苏瓦 南迪
斯洛伐克 布拉提斯拉瓦 波普拉德
斯洛文尼亚 布莱德 科佩尔 马里博尔 柯尔特 卢布尔雅那 波斯托伊纳
斯里兰卡 阿努拉德普勒 巴朗戈德 加勒 康堤 瓦里耶波勒 科伦坡
新喀里多尼亚 努美阿
梵蒂冈 梵蒂冈市
毛里塔尼亚 努瓦迪布 努瓦克肖特
毛里求斯 路易港
汤加 努库阿洛法
法属波利尼西亚 帕皮提帕亚
法罗群岛 托尔斯港
波多黎各 圣胡安
波黑 萨拉热窝
洪都拉斯 特古西加尔巴
海地 太子港
爱沙尼亚 皮亚尔努 塔林 塔尔图 库雷萨雷
牙买加 金斯敦
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 大特克
玻利维亚 科恰班巴 拉巴斯 苏克雷塔利亚
百慕大 汉密尔顿
科威特 科威特城
科摩罗 莫罗尼
科特迪瓦 亚穆苏克罗 阿比让
约旦 佩特拉 安曼
纳米比亚 斯瓦科普蒙德 沃尔维斯湾 温得和克
肯尼亚 蒙巴萨 内罗毕 纳库鲁
莫桑比克 贝拉 马普托
萨摩亚 阿皮亚
贝宁 阿波美 科托努 波多诺伏
赞比亚 卢萨卡 恩多拉
赤道几内亚 马拉博巴塔
阿尔及利亚 歇尔歇尔 特莱姆森 阿尔及尔 奥兰 安纳巴 君士坦丁 提亚雷特 比斯克拉
阿尔巴尼亚 地拉那
马尔代夫 马累
马拉维 利隆圭
马绍尔群岛 马朱罗
马耳他 瓦莱塔
黎巴嫩 贝鲁特
不丹 廷布
苏丹喀土穆苏丹港瓦德迈达尼
以色列耶路撒冷埃拉特
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
刚果布拉扎维
津巴布韦布拉瓦约
卢旺达基加利
尼日利亚阿布贾
中非共和国班吉

小结
波黑天气的解释与波黑天气怎么样的知识点就此结束了,希望您所关心的问题已经解决,也请您不要忘记转发收藏体育知识网哦。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9878.com 体育知识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足球|篮球|NBA|奥运|网球|高尔夫|田径|游泳|排球|赛车|比赛|亚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