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获得金牌放什么歌(奏国歌!香港回归后首摘

田径运动 2022-11-19 08:22www.1689878.com田径世锦赛

2021年7月26日,东京奥运中国代表团在跳水和乒乓球项目上遗憾错过金牌,国歌在当天照常响起,因为中国香港代表团迎来高光时刻!

当晚的男子花剑个人决赛中,中国香港选手张家朗顶着巨大压力逆风翻盘,击败意大利名将加罗佐,为中国香港赢得本届奥运会首枚金牌,也是当天赛场上唯一一次响起中国国歌。

除了是本届奥运的香港首金,这枚金牌还创下多个“第一”香港回归后的第一枚奥运金牌(上一次摘金是1996年)、奥运赛场上第一次因香港运动员夺冠而奏响国歌、第一枚香港男子运动员的奥运金牌、第一枚香港击剑类奥运金牌......

用夺冠之夜香港朋友的话说,就是“那瞬间香港每一个角落都传出欢呼声”。昨天颁奖仪式奏响国歌的场景,也让很多内地网友为之动容,有网友说“这是香港回归24周年最佳礼物”、“区旗加国歌很配”、“莫名的感动,因为香港而奏起的国歌”......

赛后,香港特首林郑月娥表示,张家朗的佳绩“证明了香港运动员的实力,让全港市民引以为傲”。,特首也与张家朗视频通话,祝贺他夺冠。


香港奥运历史将近70年得了4块奖牌,3块是回归后拿的


香港运动员的实力其实一直不容小觑,而香港跟奥运的联系也一直非常紧密。自1951年香港成立业余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港协暨奥委会)后,就曾先后以地区奥委会身份加入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等国际赛事。

香港港铁“奥运站”


1996年,香港滑浪风帆选手李丽珊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为香港摘得首枚奥运金牌,在随之举办的残奥会上,两名香港选手张耀祥和赵仲粦同样为香港取得金牌。为纪念这一历史性时刻,香港将其中一个港铁站命名为“奥运”。

1997年香港回归,根据《基本法》第一百五十一条香港特别行政区可在体育等领域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单独地同世界各国、各地区及有关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关系,签订和履行有关协议。同年,港协暨奥委会改名为“中国香港业余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两年后“业余”二字被删除)。当年10月,香港第一次派代表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第8届全国运动会并由单车选手黄金宝摘得金牌。

2000年,香港以“中国香港”名义参加悉尼奥运会

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是香港以“中国香港”名义参加的奥运会。2001年,霍震霆成为首位来自香港的国际奥委会委员。

李静(右)与高礼泽(左)与李静在2004年雅典奥运夺银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香港乒乓球男双选手高礼泽和李静摘得香港回归后首枚奖牌(银牌)。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香港马术比赛场地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香港承担了奥运马术比赛项目,由此成为了全球为数不多的“奥运城市”,也是香港奥运历史上最具荣耀的时刻。

2012年,中国香港车手李慧诗摘得铜牌(右)

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中国香港选手李慧诗夺得女子单车凯林赛铜牌,这也是香港回归后的第二枚奥运奖牌。

直至此次2020东京奥运会,张家朗夺金,香港终于在回归后赢得了第一枚金牌

换句话说,自香港1952年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当年在赫尔辛基)以来的近70年里,香港一共获得了4枚奥运奖牌,其中有3枚都是在香港回归之后获得的


是什么推动了香港回归后的体育发展?


一、普及化——寸土寸金的香港,体育场馆却随处可见

回归后,香港在世界体坛的名声越来越大,无论是奥运、亚运还是全运,越来越多的香港健儿取得佳绩,这背后离不开系统的体育支持政策。其中,自2002年香港特区政府提出的“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政策目标,有效地推动了香港的体育发展。

香港有不少政府建设的体育馆,有一些甚至位于黄金地段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生活的朋友可能会有一个感受,那就是住的地方可能很逼仄,走两步路就能遇到一个体育场馆,甚至不少建在黄金地段。热爱运动的香港市民,不少喜欢行山,全长100公里的麦理浩径更是不少人的打卡胜地。如果想跑步、游泳、足球篮球,场馆也非常多。如果你喜欢射箭、独木舟、风帆、门球甚至是巧固球这种名字都很陌生的运动,香港也有场地提供预约,而且是政府提供的场地

香港康文署可供预约的体育项目中不乏冷门项目

之所以香港有这么多场地,而且很多香港人十分热爱运动,其中政府在“普及化”上的投入至关重要。见识香港了解到,“普及化”是特区政府投入最多的部分,有时候甚至占所有投入的八成以上。在这其中,不光是康文署,包括卫生署、教育局、港协暨奥委会、体育总会都会在不同方面为香港市民提供多元的社区体育活动。除了香港本地的“全民运动日”受到市民欢迎,每年的各项本土体育赛事也备受关注。

还有太多香港运动普及化的例子不一一例举了。体育“普及化”的推动,非常有利于香港全民对体育运动提升热情,也更有利于从中发现产业机遇以及潜在的人才,并进一步推动“精英化”政策目标的实现。


二、精英化——聘请内地背景教练,完善退役保障

香港击剑队训练中 图/见识香港

“精英化”是香港体育在专业项目上突飞猛进的关键因素之一。在香港,成为运动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而成为一名世界级运动员,除了天赋,还需经过8至12年的全职训练。在不是做律师就是当医生的社会氛围下,选择成为运动员需要更大的勇气。在“精英化”的政策目标下,港府将对运动员的资助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香港体育精英化政策下,对运动员的学业支持政策

资料显示,香港对精英运动员的支援,分为“直接财政资助”、“训练和比赛支援”和“事业与个人双向发展支援”等。而最高水平的全职精英运动员每月可以获得港币38,840元的直接财政资助。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奖学金。而为了让运动员能够在专心受训时继续开展学业,以及为退役后的升学、发展“第二事业”做准备,政府甚至与香港八大院校合作,香港体育学院可以提名全职运动员入读这些大学的全日制课程,要知道这些院校不少都是世界百强大学!

香港对退役运动员同样有持续支援计划

除了对于在职运动员,香港还对退役运动员提供了一套保障,包括“财政资助”、“事业发展及进修支援”和“个人发展支援”。其中2015年1月推出的精英运动员优秀表现嘉许计划 ,最多可向精英运动员发放一次性39万港元的资助。,政府还会资助合资格的学校和体育总会聘用退役运动员,还有“香港运动员基金”、“体育大使计划”等不同措施来支援退役运动员,尽可能让他们免除后顾之忧。

没有了后顾之忧,运动员在进行训练时就会更加专注,也会吸引更多潜在的非全职运动员转变为专业运动员。当年见识香港小编和香港击剑队领军人物张小伦聊天时,他便透露说整个击剑队里80%都是学生,很多人都是兼职在训练。而香港另一位击剑选手梁家明就是在政府各方面资助下,从兼职运动员转正的。

汪昌永(右)香港击剑冠军张家朗的“伯乐” 图/见识香港

而在训练配备上,除了不断更新的硬件,包括北京奥运后重建的香港体育学院,香港也在不断引进优秀人才,让更多体育行家帮助香港运动员提升水平。包括这次在东京奥运会夺冠的张家朗,他曾经的“伯乐”就是来自南京的汪昌永

据汪昌永介绍,他2000年开始在香港任教,而之前曾经担任过江苏队和国家队的教练。虽然离开了内地,在集训、交流上,汪昌永还是会把香港运动员带到江苏去,用他的话说,就是把内地的工作经验和香港的运动文化做结合。

刘国栋(右三)和香港男乒队员

除了汪昌永,香港还有不少内地背景的教练,包括刘国梁的哥哥刘国栋,就在2015年出任中国香港男子乒乓球队主教练。,香港也有不少国外优秀教练。自从2006年香港推出“优秀人才入境计划”后,香港对人才的引进又多了一个通道,而其中不少人才都是体育界的高手,这也为香港提升精英体育的水平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


三、盛事化——全香港最大的体育场馆即将落成

在香港,每年都会有不同的体育盛事,大家比较熟悉的可能有渣打香港马拉松、浪琴表香港马术大师赛、国泰航空/汇丰香港国际七人榄球赛、中国人寿(海外)FIVB世界女排联赛、保诚香港网球公开赛、新世界维港泳等等。实际上,这些比赛都是香港特区政府“ M ”品牌计划下的资助赛事。

启德体育园效果图

除了资助赛事,香港也在兴建能够承担更大型国际赛事的场馆——启德体育园。据香港特区政府最新一份《施政报告》透露,这座体育园建成后,将是全香港最大的体育设施,有望于2023年竣工。这座场馆不但可以让香港有实力承办国际级综合赛事,也能全方位进一步推动体育运动“普及化”、“精英化”和“盛事化”。

诚然,香港的体育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相比起以前香港的体育成绩有不少进步,未来的发展空间也很大,同样,关于香港体育发展的政策也需要在过程中不断审视。

特别是近来有论调称,香港体育发展“普及化”、“精英化”和“盛事化”的内涵有些过时,需要与时俱进,不能光专注于传统精英项目的发展,而是要让香港人去选择喜欢的项目,特别是在全球体育项目越来越多元的今天,香港年轻人的项目喜好也需要被重视。

或许提前布局,香港在未来的全球体育竞争赛道中,能找到弯道超车的机会

文/大卫王

欢迎关注见识香港头条号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9878.com 体育知识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足球|篮球|NBA|奥运|网球|高尔夫|田径|游泳|排球|赛车|比赛|亚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