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和馒头的来历(馒头到底是不是诸葛亮发明的
文|郭晔旻
在世界各地的小麦面食中,西方人钟爱面包,而中国人则偏爱馒头。馒头,这种以面粉和水以及酵母混合后经过发酵蒸制而成的食品,其实与面包并无太大差异,主要的区别仅在于烹饪方式——“蒸”与“烤”。其中,“蒸”作为中国饮食的一大特色,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炊具变革。
在古代,中国人已经发明了陶甑这种炊具,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使用。陶甑的底部有小孔,可以让蒸汽穿过,将热量带到上方,以此加热食物。当小麦传到中国后,我们已经有了成熟的“蒸煮”制作工艺及炊具,因此理所当然地沿用了原有的工具,从而诞生了“馒头”这种食品。
关于“馒头”的起源,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将其与蜀汉丞相诸葛亮联系在一起。据说诸葛亮南征孟获时,因当地习俗必须用人头祭祀河神,他则以面粉制成的面团代替。但这些记载主要出现在北宋高承所撰的《事物纪原》中,而在此前的魏晋南北朝的古籍中并无记载,因此这一说法颇受质疑。
“馒头”一词在三国之后的晋代确实已经出现。西晋束皙的《饼赋》以及东晋卢湛的《祭法》中均有提及。随着时间的推移,“馒头”一词在宋代被更广泛地接受并使用。王栐在《燕翼诒谋录》中提到,仁宗诞生时,真宗皇帝将包子(即馒头)赏赐给臣下。可见,“馒头”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食品。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馒头”与“包子”是混用的。北宋陶谷的《清异录》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饮食果子》等都有关于各种包子的记载。南宋临安城的面行更是卖出了各种口味的馒头和包子。可见这种食品在当时已经相当普及。其中的“太学馒头”是宋代太学中供太学生吃的伙食,因其美味,连皇帝都赞不绝口。宋神宗品尝后曾说:“以此养士,可无愧矣!”
北宋名相王安石也是一位“吃货”,他特别喜欢吃羊肉馒头。陈文蔚在《克斋集》中记载,王安石有时看书时,随手抓起羊肉馒头就往嘴里送,甚至吃得过量也不觉得撑。这位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也有着他那“吃货”的一面,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趣事。
馒头作为中国传统小吃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从古代到现代,它一直是中国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