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鲺吃什么(入侵40年的埃及塘鲺,繁殖力变态,
近年来,埃及塘鲺成为了人们口中的入侵鱼类,其名声似乎越来越差。很多人对其生长环境存在误解,认为它只会在地下道、臭水沟、化粪池中生存,这导致许多人对其产生抵触情绪。
实际上,埃及塘鲺,学名为革胡子鲶,是尼罗河水系的产物,在非洲被誉为“救命鱼”。早在70年代,为了解决粮食短缺问题,非洲鼓励人们养殖这种鱼类,它在非洲民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革胡子鲶以其高产量、短生长周期和鲜美味道而备受青睐。它每公顷可产16吨鱼,对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正因如此,革胡子鲶很快被引入亚洲,我国也在1981年开始了试验性养殖。
广东率先进行养殖后,人们很快发现了它的优点:革胡子鲶能在多种环境下生存,一年就能长到5到10斤。它喜欢夜间觅食,偏好荤食,如小鱼小虾、腐肉等。这也使得它的呈味氨基酸含量丰富,风味独特。
为何如今人们听到“埃及塘鲺”这个名字却望而却步呢?这主要是因为过去人工养殖时的疏忽,让它们逃逸到天然湖泊和江河中。革胡子鲶对环境的适应性强,甚至能在下水道、臭水沟、粪便池中存活,这让很多人对其产生疑虑,担心购买到的是“垃圾鱼”。
革胡子鲶不仅食量大,每天可吃下自重8-15%的食物,而且其繁殖能力更是令人惊叹。在25-32℃的水温下,它们生长迅速,甚至在冬季水温较低时也能生存。在两广、云南等地,冬季水温约为15℃,方便其繁殖,因此其种群不断扩张。
在江河中,革胡子鲶几乎没有天敌,甚至可以捕杀飞鸟、攻击岸边的鸡鸭和小型动物。其繁殖力十分强悍,100g的个体即可繁殖,一斤重的雌鱼可产卵一万粒。这意味着革胡子鲶种群数量不断增多。
珠江水系已成为革胡子鲶的“重灾区”。研究表明,珠江水系的外来物种中有18种,革胡子鲶便是其中之一。在近年来的调查中,人们在海南多地发现了革胡子鲶幼鱼,这表明它们已在当地开始泛滥。在深圳观澜河等地,革胡子鲶的数量更是惊人。
不仅如此,人们在长江水系也发现了它们的身影。至于何时入侵长江,研究分析显示早在2005-2007年它们就已进入长江下游。如今,黄河流域也已出现革胡子鲶的身影。
面对这一入侵物种的威胁,目前并没有很好的治理手段。人们普遍不敢食用,担心是“垃圾鱼”。那么,我们该如何防治呢?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