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男女比例是多少(最新人口普查显示:00后性别

比赛直播 2022-11-20 07:30www.1689878.com世界杯比赛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中国有一种可怕的思想流传了上千年,那就是重男轻女。这种观念直到现在还影响着很多人,这些人认为,生儿子才是家里的福气,女儿就只能是赔钱货,因为早晚都是要嫁人的。但如今不同,养女儿的性价比更高已经成为大多数家庭的共识。

根据国家统计局在2010年进行人口普查数据显示,00后的总人口大约在1.46亿左右,其中男生要比女生多出1300万,将有更多的男孩找不到对象。

社会普遍认为,重男轻女是导致男女比例失衡的直接原因。政策表面上是公平的,如男女同工同酬,女性有各种工作权、参政议政的权利,享受生育假期。

而在深层次的观念里,女性只要衣着暴露,或者说空有美貌而不注意充实知识头脑,就会习惯性地被男性充当玩物。

重男轻女心理源于人类集体潜意识

生儿育女成为了人类潜意识里的生命终极目标,重男轻女的观念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已经成为一种被默许的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又译作“集体无意识”,是荣格分析心理学术语。

指人类祖先进化过程中,集体经验心灵底层的精神沉积物,处于人类精神的最低层,为人类所普遍拥有。在个体一生中从未被意识到,经由遗传获得来。

人们目前能意识到的,最直观的就是处女情结的危害。进化心理学里,重男轻女是父系社会加强男权的表现。

属于人格结构的第二层情结——个人无意识,也是人类集体潜意识当中重男轻女的一个分化。

婚姻幸福的家庭生男生女都无所谓

为什么一个家庭总是那么想要儿子?孩子总被称作爱情的结晶,但在部分家庭中,孩子成为了众人愿望的结晶,“让婆婆高兴”、“让老公高兴”、“让娘家满意”、“让周围人闭嘴”……

很多女性是为了堵住悠悠之口才生的儿子,难道一个家庭生女儿就不幸福了吗?除了这些因素以外,想生儿子也有母亲自身的因素,“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比如爸爸喜欢女儿,因为女儿是爸爸“上辈子的情人”,如果是儿子,年轻妈妈也容易在情感上依赖他,因为儿子长大后也会是个男子汉,肯定会保护妈妈。

这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下面我们来讲讲不正常的心理现象——重男轻女家的代际传承

在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中,女性嫁入后地位变低,因为婆婆总是“压榨”她,而丈夫也总是以他母亲为主,久而久之,这个女人就找不到情感依靠了,如果生下儿子,她会情感转移,将最大的信任寄托在儿子身上。

等这个孩子长大要结婚时,母亲感觉儿子会被儿媳“抢走”,于是嫉妒心高涨,对儿媳恶语相加,嫁进来的女性又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这就是重男轻女原生家庭的反复循环、代际传承。

我们都说爱一个人不只是分享快乐,还会分享痛苦。这种痛苦会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中一直传承下去。我们之前讲的异性相吸,母亲会喜欢儿子,但这里就涉及到“恋子情节”了,这种无性的母爱会把一个男人推向深渊,也会把一个家庭推向深渊。

想要打破这样的恶性循环,就只有从女性身上下手,利用心理学的方法帮这些女性走出内心的阴霾,活出自我。

研究表明,生女儿更容易让父母幸福

日前南京财经大学一项子女性别和父母幸福感的研究引发关注。这项研究显示,生儿子的父母,在儿子长到17-30岁期间,幸福感明显比生女儿的父母要低。子女24岁至30岁期间,男孩父母的幸福感要显着低于女孩父母。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一项针对2.6万名老年人进行的研究同样表明,很多年老多病的父母在晚年更希望有个女儿,因为女儿照顾父母的几率是儿子的两倍。

所以生儿子一定会更幸福吗,这已经是很传统的观念了,男孩在青春期会有很严重的叛逆,这期间会让父母烦恼不已,先不说这个,儿子娶妻会耗费巨额的费用,如今物价飞升,车贷房贷高涨。

生儿子的父母前期可能没什么烦恼,一旦儿子到了娶妻生子的年龄,父母就要帮忙筹划着买房,还要为儿子准备高额的彩礼,原本为自己准备的养老金,打算安详晚年,一下子就投空了。

到了老年,父母都需要养老,久病床前无孝子,很多男孩都不愿意承担这样的养老负担,这时女儿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都说女儿是父母贴心的小棉袄,这一刻父母才不后悔当初的选择。

,这也不代表生女儿比生男孩好,男女都平等,就像之前讲的,婚姻幸福的家庭生男生女都无所谓,婚姻幸福的家庭总是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夫妻俩恩爱如初,他们才将爱给予子女。

这才是健康的家庭,无论是父母吵架、离婚,还是重男轻女。孩子都会受到心理影响,长大后也会重蹈原生家庭的覆辙。

都说养儿防老,如今并不只有男孩能给父母养老,女孩同样也可以,甚至很多女性做得比男性还优秀。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让重男轻女的思想去扼杀女性呢?

无论如何,当代女性应该勇敢站出来,为自己的幸福做主,也希望现在的父母都能真正做到生男生女都一样,而不是表面上声称女儿好,背地里却为生男孩而绞尽脑汁。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编辑 | 前后黑白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Vogel, D. L.,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9878.com 体育知识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足球|篮球|NBA|奥运|网球|高尔夫|田径|游泳|排球|赛车|比赛|亚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