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魔法工具(遇到难题总也解决不了《聪明人的
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老一辈带孩子那么轻松,对比现在带娃就像伺候祖宗一样?”
引来无数网友围观。
为什么我们小时候幼儿园就是自己上下学的,玩也是没有家长陪的,作业都是自己写的,老师也是会体罚的。而现在的孩子被照顾的各种精细不说,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我们又总会冒出各种问题
- 如何才能让孩子自觉主动学习;
- 孩子不爱社交怎么办;
- 孩子运动能力跟不上同龄人怎么办。
网上有句话很扎心
父母与孩子,明明深爱彼此,却又互相伤害。
我们一方面希望孩子能够更好,另一方面又缺少正确的方法,从而互相折磨。
我们该怎么办呢?
《聪明人的魔法箱68个工具快速解决问题》一书作者大卫·科顿认为,正确地表述问题,从而才能成功地解决问题。
本书的68个工具,将帮助我们快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不管是个人还是团队,工作、生活、育儿,各种问题都可以从本书中找到合适的工具来解决。如果你渴望解决问题,那么就从这本书中寻找答案吧!
识别问题
说起辅导孩子作业,很多家长都各有心酸事。看到网上说,八成父母患恐辅症。
孩子的学习问题真的让很多家长操碎了心。家长希望孩子好好学习,按时完成作业,孩子却磨磨蹭蹭,各种拖延。
网上看到过这样一个问题孩子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不爱写作业,学习不进步怎么办?
孩子的学习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我们总在放弃与继续之间犹豫。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重新定义问题
看过这么一句话培养孩子是竭尽全力后的不强求,不是双手一摊的不作为。我们都希望能好好培养孩子,希望孩子能过得开心。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1正确地表述问题,从而成功地解决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我用一小时来解决一个问题,我会花55分钟思考问题本身,然后花5分钟给出解决方案。”问题的解决结果取决于我们关注的方向。如果我们在方向上出现错误,那么结果必定差强人意。
我们可以在解决问题之前,先认真思考问题本身。思考一下有没有抓到问题的本质。
与其问孩子为什么不爱学习,不如问为什么有的孩子爱学习,有的孩子抗拒学习?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
2占据主导地位的领导者
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父母是决策者,通常会强行推动事情的进展,比如一遍遍提醒孩子该做作业了,告诉孩子书写要认真,坐姿要端正。
而事实上,我们可以把孩子的问题还给孩子,让他自己来想办法,自己决定怎么做。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怎样做效果更好。
只有双方一起的推动,才能朝好的方向发展,如果只有父母一方用力,那效果必定大打折扣。
3治标和治本
《聪明人的魔法葙》一书中作者大卫·科顿提到,单循环学习只对问题的表面进行处理,我们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而双循环学习针对问题的根源进行处理。
比如孩子不想学习,如果只针对表面处理,那么我们就会想各种方法让他学习,鼓励、引诱、强迫……时间久了,问题还会循环存在。
而寻找问题的根源,我们会发现,是不是孩子的情绪出了问题,是不是应该搞好亲子关系,提高孩子的自信力,内驱力。我们再继续一步步探索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内驱力,然后再去一个个解决。
当我们认识到一个问题,想解决问题,一定要探索本质原因,这样解决问题才不会反复发生。
魔法葙中的工具
当我们重新定义好问题,正确做好表述,那我们就可以制定详细的改变计划了。
《聪明人的魔法葙》一书中大卫·科顿为我们提供了68个工具来快速解决问题。这其中既有适合个人解决问题,也有适合解决小型团队或大型团队问题的工具。既可以解决一般性问题,也有适合解决具体问题的。
假设我们之前的问题是为什么孩子不爱学习。我们可以选择工具38换框法。换框法是从新的角度表述问题,从而使人有新的理解。使用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把问题从消极转变为积极。
使用换框法的时候,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思考现在需要解决的最迫切的问题。然后用问句的形式表述问题。接着大家轮流表述问题。让问题变为机会。
我们可以把问题为什么孩子不爱学习。改为为什么孩子会主动去学习?为什么有的孩子会主动学习?
使用换框法最大的敌人是冷嘲热讽和过度怀疑。如果孩子说出一个想法,父母马上跟着问,真的吗?你能吗?那就很难进展下去。
对于换框法重新定义的问题,还可以使用书中的其他工具,进行详细的探讨。
比如运用工具1力场分析和图形力场分析。力场分析是一张列表,用来记录头脑风暴的内容。它分为两栏一栏记录有助于改变发生的推动力,一栏记录改变可能发生的阻力。
列好想法以后,再通过图形或数字给这些想法加上权重等级,也就是告诉我们轻重缓急顺序,从而实现改变。
在改变过程中,最大的阻力就是受到改变影响的成员觉得他们没有话语权。所以,在改变的过程中,要尽早使用力场分析。
在力场分析中,我们可以把表格分为三列,中间一列较窄,写上改变的名字,比如爱上学习。左面一列顶部写上“助力因素”,右边一列顶部写上“障碍因素”。
接着就可以做头脑风暴了。和孩子一起想一想可能有帮助的因素,这些因素可以是已经存在的,也可以是还不存在但如果实施可能有用的。再想一想可能会遇到的阻碍,同样,这些阻碍可以是已经存在的,也可以是可能会遇到的。我们可以画短中长三种箭头表明它的相对强度。
接着,研究每个“助力因素”,讨论一下如何利用它们,再讨论“障碍因素”,探讨如何消除它们。
在实践中,我们可能发现,先解决短箭头的障碍因素,长箭头的困难也迎刃而解了。
有句谚语说,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聪明人的魔法葙68个工具快速解决问题》这本书帮助我们如何重新定义问题,并提供了解决问题的68个工具。
如果你,或者身边的人有问题的困扰,不妨读读此书。更好地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