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年代,清朝皇帝顺序年代,清朝各朝代顺序排列

足球明星 2022-11-24 06:48www.1689878.com足球直播

本文由体育爱好者Jose Guzman投稿,除了,我们还提供了清朝年代抽大烟的烟具,清朝十二位皇帝列表,明朝年号对照表,希望本文能为您找到想要的体育资讯。

本文看点:

康熙是清朝什么时期?

1、年代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

2、简介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穆麟德Hiowan Yei,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 ,),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Enkh Amgahan)或阿木古朗汗(蒙语“平和宁静”之意,为汉语“康熙”的意译)。他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3、评价

康熙是清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坐镇北京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消灭了在台湾的汉族政权,显示了康熙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另一方面,康熙少年时就挫败了政治对手鳌拜,年老时利用“文字狱”打击汉族异议人士。康熙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意图以条约确保清朝政府在黑龙江的领土控制。他开创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政治家。

清朝皇帝年代和公元对照表

清朝皇帝年代和公元对照表如下

一、太祖(努尔哈赤) 公元1616——1626

二、太宗(皇太极) 公元1627——1643

三、世祖(福临) 公元 1644——16661

四、圣祖(玄烨)公元 1662——1722

五、世宗(胤祯) 公元 1723——1735

六、高宗(弘历) 公元 1736——1796

七、仁宗(顒琰) 公元 1797——1820

八、宣宗(旻宁)公元 1821——1850

九、文宗(奕詝) 公元 1851——1861

十、穆宗(载淳) 公元 1862——1874

十一、德宗(载湉)公元 1875——1908

十二、(溥仪) 公元1909——1911

十三、宣统帝因是末代皇帝,没有庙号。

扩展资料

清朝皇帝以及功绩

一、努尔哈赤

代号天命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年),女真族,后金政权创立者。

功绩在位11年。统一女真各部大业,加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二、皇太极

代号皇太极 ,天聪汗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643年),满族。

功绩在位17年,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在位期间,注意发展生产,为清王朝的确立和后来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顺治

代号顺治皇帝 ,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入关后第一位皇帝。

功绩清初满汉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极为激烈,击败了各种抗清势力,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四、康熙

代号康熙皇帝,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

功绩平定三藩叛乱,收复了台湾,驱逐了沙俄势力,又平息蒙藏地区动乱,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开创了封建社会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五、雍正

代号雍正皇帝,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年)。

功绩在位13年。改善了吏治,增加了国库收入,奠定了繁荣的基础。

六、乾隆

代号乾隆皇帝,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

功绩将清朝的康乾盛世推向顶峰,他是影响中国18世纪以后历史进程的重要皇帝。

七、嘉庆

代号嘉庆皇帝,清仁宗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顒琰 (1760—1820年)。

功绩即位后,诛杀和珅,多方采取措施,但内忧外患甚为厉害,终难摆脱江河日下的命运。

八、道光

代号道光皇帝,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1782—1850年)。

功绩在位30年。在位期间,由于国力开始衰落,故极力提倡节俭,改革盐政,部分弛禁开矿,并整顿吏治。

九、咸丰

代号咸丰皇帝,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1831—1861年)。

功绩在位11年。即位之初,国库空虚,危机四伏。即位不到一年,太平天国起义,圆明园被洗劫,与英法等国签订了数宗不平等条约。

十、同治

代号同治皇帝,清穆宗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4年)。

功绩终身为其生母慈禧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傀儡。

十一、光绪

代号光绪皇帝,清德宗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1871—1908年)。

功绩在其亲政期间,甲午之战中他力主反击,大力支持维新变法,但因变法失败而遭幽禁。

十二、溥仪

代号宣统皇帝,清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年)。清朝末代皇帝。

功绩辛亥革命的浪潮中和平退位。

参考资料来源

大清有多少朝代?

公元1636年~1911年,大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清朝共历经十二帝,统治全国268年,入关后的十位皇帝分别为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清朝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关于清朝开始的年代,存在着多种说法
(一)以李自成攻进北京崇祯帝自杀的公元1644年作为明朝灭亡的标志。以同一年清军入关开始建立全国性政权作为清朝开始的年代。也就是把明朝灭亡和清朝建立都定在1644年。
这种说法是以全国性政权的建立和灭亡为标志的,秦朝从公元前221年算起就是这个标准。,现行中学历史课本把南宋的结束年代从过去的公元1279年(元军攻占南宋抗元的据点厓山,陆秀夫背负赵眪投海自杀),改为公元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俘虏南宋皇帝宋端宗)也是根据这一标准。
(二)以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的公元1616年作为清朝的开始。
这是清朝皇室自己定的标准,为此还追认努尔哈赤为“清太祖”。尽管努尔哈赤建立的国号是“金”而不是“清”,后金也只是割据的地方政权,但作为清朝皇室,他们这样做是可以理解的。
奇怪的是,可能是为了演说方便,或者因为舍不得清军入关前的有趣历史人物和故事,现在也有人有意无意地把清朝说成开始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的1616年。例如“百家讲坛”里阎崇年先生的《正说清朝十二帝》就是这样(清朝入关后只有十位皇帝)。
(三)以公元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金(后金)”为“清”作为清朝的开始。
更奇怪的是,作为严谨的教科书——中学历史课本,近年来竟然也把清朝开始的年代从过去传统公认的1644年改为1636年,理由是早在这一年,皇太极已经改国号“金”为“清”了。看来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们自己的标准都不统一。我们不禁要问既然如此,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作为诸侯国的秦国不是早在西周时就有了?为什么不把公元前777年秦襄公建立秦国作为秦朝的开始呢?何况这样做,那么1636-1644年这几年的中国到底算是明朝时期呢还是清朝时期呢?
也许有人会说,前后朝代的起止年代本来就可能有交叉,例如南北朝结束于589年,而在这之前八年即581年隋朝就算开始了;南宋灭亡于公元1276年,可是我们普遍认为元朝开始于1271年。我以为,清朝的情况跟隋朝和元朝都不相同隋朝虽然到公元589年才统一中国,但它在公元581年一建立就已经是当时最强大的政权了;元朝在忽必烈1271年定国号为元时,统治的区域之大已经超过南宋。而且,既然有人把努尔哈赤的后金作为清朝的开端,承认他是清朝第一个皇帝——清太祖,那么为什么不把功业远在努尔哈赤之上的成吉思汗于公元1206年建立的蒙古政权也当作元朝的开始呢?须知在《元史》里,成吉思汗也是被追尊为“元太祖”的。
所以我个人认为,以清军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作为清朝开始的标志是比较妥当的,因为在这以前,无论“后金”也好,皇太极的“清”也好,无论它们已经多么强大,与明朝相比还只是一个地方割据政权。,我也希望,历史学界特别是中学历史教科书对这类问题的处理应该有一个更加科学的有说服力的标准,更希望频频亮相于媒体的有影响的历史学者应该更加严肃地对待此类问题,不能只顾让自己的“讲座”生动、卖座而牺牲了学术的严谨性。

清朝到现在的历史演变?

清朝(公元1636年~1911年,1644年起为全国性政权),又称大清、大清王朝、大清帝国,简称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国全境的中央政权。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后金天命元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清军入关,入主中原,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

  清朝最初建都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1621年迁都辽阳,1625年迁都沈阳(改称“盛京”),1644年定都北京,以盛京为陪都。   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同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清朝正式灭亡。清朝共历经十二帝,统治全国268年。

清朝末年的历史

  左宗棠(1812~1885)
  中国晚清军政重臣,湘军统帅之一,洋务派首领。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1832年(道光十二年)中举。1851年(咸丰元年)太平天国起义后,先后入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幕,为抗拒太平军多所筹划。1856年,因接济曾国藩部军饷以夺取被太平军所占武昌之功,命以兵部郎中用。1860年,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后,随同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襄办军务。曾在湖南招募5000人,组成楚军,赴江西、安徽与太平军作战。1861年太平军攻克杭州后,由曾国藩疏荐任浙江巡抚,督办军务。1862年(同治元年 ) ,组成中法混合军 ,称常捷军 ,并扩充中英混合军,先后攻陷金华、绍兴等地,升闽浙总督。1864 年 3月攻陷杭州,控制浙江全境 。论功 ,封一等恪靖伯 。旋奉命率军入江西、福建追击太平军李世贤、汪海洋部,至 1866 年2月攻灭于广东嘉应州(今梅县)。镇压太平天国后,倡议减兵并饷,加给练兵 。1866 年上疏奏请设局监造轮船 ,获准试行,即于福州马尾择址办船厂,派员出国购买机器、船槽,并创办求是堂艺局(又称船政学堂),培养造船技术和海军人才。旋改任陕甘总督 ,推 荐 原 江西巡抚沈葆桢任总理船政大臣。一年后,福州船政局(又称马尾船政局)正式开工,成为中国第一个新式造船厂。1867年,奉命为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率军入陕西攻剿西捻军和西北反清回民军,残酷镇压了陕甘回民起义。陕甘任间,继续从事洋务,创办兰州制造局(又称甘肃制造局)、甘肃织呢总局(又称兰州机器织呢局),后者为中国第一个机器纺织厂。
  1875年(光绪元年),清政府内部发生海防和塞防的争论。时西北边塞和东南沿海防务均告危急;李鸿章等认为两者力难兼顾,主张放弃塞防,将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左宗棠力表异议 ,指出西北自撤 藩 篱 ,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尤其招致英、俄渗透。是年 5月,奉命督办新疆军务 。1876年,驻肃州指挥多路军讨伐阿古柏,次年 1 月占和阗( 今和田),收复除伊犁地区外的新疆全部领土。随即上疏建议新疆改设行省,以收长治久安之效 。1879 年中俄 伊犁交涉时,抨击崇厚一任俄国要求,轻率定议约章,丧权失地,主张先之以议论,决之于战阵。1880年春,在新疆部署兵事,出肃州抵哈密。1881年初,中俄《伊犁条约》签订,应诏至北京任军机大臣兼在总理衙门行走,管理兵部事务。同年夏,调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1884年 6月,奉召入京 ,再任军机大臣。时值中法战争,法国舰队在福州马尾击溃福建水师,奉命督办福建军务。11月抵福州后,积极布防,并组成恪靖援台军东渡台湾 。1885 年病故于福州 。著有《 楚军营制 》(附条规),其奏稿、文牍等辑为《左文襄公全集》。
  曾国藩(1811-1872) 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湖南长沙府湘乡(今湖南省双峰县)人。中国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中兴名臣」之一,也是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人,现属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

  曾国藩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

  曾国藩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

  曾国藩28岁便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力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从七品一跃而为二品大员,

  曾国藩的一生是和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分不开的。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这时太平天国的起义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不堪一击。,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革命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咸丰三年(1853年)藉著清政府给予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曾国藩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用刑苛酷,史称「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审匪类,解到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案至即时讯供,即时正法,亦无所期待迁延」。不仅他自己直接杀人,他的父亲和四弟也杀人,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称呼为「曾剃头」、「曾屠户」。据说,南京小孩夜哭,妈妈说「曾剃头来了」,小孩就不哭了。在和太平军作战中,曾国藩用劫掠财物、封官赏爵的办法来鼓舞士气,养成湘军凶悍领残的本性。湘军在军事素质落后的清朝武装力量中成为中国南方地区与太平天国军事力量作战的主力之一。曾国藩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

  曾国藩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光绪五年(1879年),也就是曾国藩死后7年,传忠书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鸿章编校的《曾文正公家书》。

  曾国藩本人也善于运用人才,清朝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鸿章都与他有密切关系。左宗棠、李鸿章等称呼曾国藩为老师。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拼命著书”。

  太平天国失败后,太平军在江北的余部与捻军汇合,清廷命曾国藩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曾国藩带领湘军二万,淮军六万,配备洋枪洋炮,北上“剿捻”,他的方针是“重迎剿,不重尾追”,并提出“重点设防”等计划,妄图把捻军阻击在运河、沙河地区,使捻军无处可逃,然后加以消灭。捻军突破了曾国藩的防线,进入山东,使曾国藩的战略计划全部破产。曾国藩被免职,由李鸿章接代。

  同治九年(1870年),正在直隶总督任上的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1870年6月21日,天津数千名群众因怀疑天主教堂以育婴堂为晃子拐骗人口、虐杀婴儿,群集在法国天主教堂前面。法国领事丰大业认为官方没有认真弹压,持枪在街上碰到天津知县刘杰,因发生争执开枪射击,当场击死刘杰仆人一人,民众激愤之下先杀死了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及其秘书西门,之后又杀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2名法国领事馆人员、2名法国侨民、3名俄国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法国领事馆、望海楼天主堂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4座基督教堂。事件发生后,英、美、法等国联合提出抗议,并出动军舰逞威。曾国藩到天津后,考量当时局势,不愿与法国开战,“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问情罪之一当否”,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处死为首杀人的18人,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并由崇厚派使团至法国道歉。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使曾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引起全国朝野的垂骂,连他的湖南同乡,也把他在湖广会馆夸耀其功名的匾额砸烂焚毁。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公历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赠太傅,死后被谥“文正”。其家族后代多出官宦,如曾纪泽等。
  简介
  李鸿章(1823.2.15-1901.11.7),本名章桐,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东乡(今肥东县)磨店人。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有《李文忠公全集》。

  家族
  李氏先世本姓许,明季避乱由江西湖口迁至合肥。九世祖李心庄无子,同庄姻戚许迎溪将次子子慎所给其为嗣,改姓李。李家世代耕读为生,至李鸿章高祖时才“勤俭成家,有田二顷”,一直与科举功名无缘,直到李鸿章父亲李文安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考中进士,李氏一族才“始从科甲奋起,遂为庐郡望族”。

  入仕前
  李文安在科举入仕前,长期在家乡以课馆为业。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他入选优贡并奉父命入京应翌年(甲辰)顺天乡试,一举中式;二十七年(1847年)考中丁未科二甲第十三名进士,朝考改翰林院庶吉士。是科主考官潘世恩,副主考杜受田、朱凤标、福济,其房师则为孙锵鸣。

  李鸿章在赴京途中,曾写下脍炙人口的《入都》诗十首,为世所传诵。有“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一句。他以诗言志,有“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之宏愿。入京后,他在时任刑部郎中的父亲引领下,遍访了吕贤基、王茂荫、赵畇等安徽籍京官,得到他们的器重和赏识;,由于科场顺利,使他得以有广泛的交游和开阔的眼界,当时与他同榜的甲辰(举人)、丁未(进士)两科中,人才济济,不少人日后膺任枢臣疆寄,李鸿章与这些同年一直保持着密切而特殊的关系。就科举正途而言,出身徽商又为苏州世家的主考官潘世恩,以及作为李鸿章太老师的翁心存(孙锵鸣之师),在青年李鸿章任翰林院编修时,对其经世致用世界观的形成,均有一定的启迪;而以潘、翁为领袖的苏南豪绅,对李鸿章后来组建淮军迅速崛起于江苏,也予以极大的支持。,最令李鸿章庆幸的是,他在初次会试落榜后的“乙丙之际”(即1845-1846年),即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湖南大儒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奠定了一生事业和思想的基础。

  当时,曾国藩患肺病,僦居城南报国寺,与经学家刘传莹等谈经论道。报国寺又名慈仁寺,曾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栖居所。面对内忧外患,强烈的参与意识使曾国藩步亭林以自喻。他在桐城派 姚鼐所提义理、辞章、考据三条传统的治学标准外,旗帜鲜明地增加了“经济”,亦即经世致用之学一条。李鸿章不仅与曾国藩“朝夕过从,讲求义理之学”,还受命按新的治学宗旨编校《经史百家杂钞》,所以曾国藩一再称其“才可大用”,并把他和门下中进士的郭嵩焘、陈鼐、帅远铎等一起,称为“丁未四君子”。太平军起,曾、李各自回乡办理团练,曾氏又将自己编练湘军的心得谆谆信告李鸿章,足见期望之殷。

  湘军幕僚
  咸丰三年(1853年)初,李鸿章得知太平军大举入皖的消息后,怂恿工部左侍郎吕贤基上奏,并代为捉刀连夜赶写奏章。奏上,咸丰帝命吕担任安徽团练大臣,吕对李说“君祸我,上命我往;我亦祸君,奏调偕行”。于是李鸿章与吕贤基一同回到安徽。翌年,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也由王茂荫举荐回乡办团练。李家父子的团练“整齐皆可用”。李鸿章先后随周天爵、李嘉端、吕贤基、福济等清廷大员在皖中与太平军、捻军作战。

  李鸿章以书生带兵,既有“专以浪战为能”的记录,也有“翰林变作绿林”的恶名。数年的团练生涯,使他逐步懂得了为将之道,不在一时胜败,不逞匹夫之勇。他曾因咸丰五年(1855年)十月率团练收复庐州之功,“奉旨交军机处记名以道府用”。次年又以克复无为、巢县、含山的战功,赏加按察使衔。,功高易遭妒,一时之间,谤言四起,李鸿章几不能自立于乡里。七年(1857年),皖抚福济奏报李鸿章丁忧,为父亲守制,从而结束了他为时五年的团练活动。翌年,太平军再陷庐州,李鸿章携带家眷出逃,辗转至南昌,寓居其兄李翰章处。他本人遂于九年(1859年)末投奔建昌曾国藩湘军大营,充当幕僚。

  适湘军三河新败,需人孔急。,曾国藩对于招李鸿章入营襄助,甚为积极主动。但曾也深知,李自恃才高气盛,锋芒毕露,真要独当一面,还需再经一番磨砺。于是,他平时尽量让李鸿章参与核心机密的讨论,将其与胡林翼、李续宜等方面大员同等看待;当时,湘军幕府中有不少能言善辩之士,如李元度、左宗棠等,曾国藩经常有意无意让他们与李鸿章争口舌之长,以挫其锐气。至于曾氏本人,更是身体力行,以自己的表率来影响李鸿章。如李爱睡懒觉,曾则每日清晨必等幕僚到齐后方肯用餐,逼李每日早起;又李好讲虚夸大言以哗众取宠,曾多次正言相诫待人惟一个“诚”字。每当遇到困难河挫折,曾则大谈“挺”经。如此苦心孤诣,使李鸿章的思想、性格乃至生活习惯都深受曾国藩的潜移默化。李鸿章自称“我从师多矣,毋若此老翁之善教者,其随时、随地、随事,均有所指示”。又说“从前历佐诸帅,茫无指归,至此如识指南针,获益匪浅。”而曾国藩的评价则是“少荃天资与公牍最相近,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也未可知。”

  事实的发展正是如此,曾氏生性“懦缓”,而李的作风则明快果断;曾国藩每有大计常犹豫再三,往往得李在旁数言而决。咸丰十年(1860年)秋,师生之间因曾国藩决定移军祁门和弹劾李元度二事发生严重分歧。李鸿章认为祁门地处万山丛中,是兵家所忌的“绝地”,移驻不妥;而李元度追随曾氏,好为“文人大言”,而非将才,曾深知其短却使他领军防守徽州,甫一兵败又严词纠参,李鸿章不愿拟稿并“率一幕人往争”,终至愤而离营。这表明,李此时的战略和用人眼光已在曾之上。后来,经过胡林翼、陈鼐和郭嵩焘等友朋的劝说和曾国藩的再三招请,李鸿章乃于次年六月七日重回湘军大营。(字数有限,敬请原谅)

清朝的起止时间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共传十帝 ,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

1644年大顺攻占明朝国都北京,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军事上在随后的二十余年间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后又平定三藩之乱、统一郑氏台湾,逐步掌控全国。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间,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

鸦片战争后多遭列强入侵,主权和领土严重丧失。也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开启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得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朝后期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军阀袁世凯逼清末帝溥仪逊位,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清帝颁布了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

扩展资料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史称清朝;亦称为大清国、清国。 

近代以后在与西方交往中,还短暂的以中华大清国来签订不平定条约   ,此后大清国和中国两词混用,逐步使中国这一称呼替代了大清国。  辛亥革命后以及民国期间对其称呼多为前清。

1760年,平定准噶尔汗国的清朝疆域达到极盛,东北与俄罗斯帝国分界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与外兴安岭,这条疆线直到鄂霍次克海与库页岛;正北与沙俄分界萨彦岭、沙毕纳依岭、恰克图与额尔古纳河。

西北与哈萨克汗国等西北藩属国分界萨彦岭、斋桑泊、阿拉湖、伊塞克湖、巴尔喀什湖至帕米尔高原;西南与印度莫卧儿帝国、尼泊尔、不丹等国分界喜马拉雅山至野人山。

正南大致上与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分界相近,但清朝尚获得缅甸北部的南坎、江心坡等地。

东与日本、琉球分界日本海与东海,与朝鲜王朝沿图们江、鸭绿江分界;清朝还领有台湾、澎湖、海南及南海的南海诸岛(时称千里石塘、万里长沙、曾母暗沙),极盛时期总面积可达1316万平方公里  ,至晚清1908年缩水至1135万平方公里   。

参考资料

明朝和清朝哪个年代更久?

明朝和清朝都存在了二百七十六年。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9878.com 体育知识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足球|篮球|NBA|奥运|网球|高尔夫|田径|游泳|排球|赛车|比赛|亚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