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大战僵尸
本文由体育爱好者Allen Castillo投稿,除了,我们还提供了《大战中的插曲》段落划分,大战拼音大写,谁大战谁,希望本文能为您找到想要的体育资讯。
本文看点:
古今中外爆发的战争及死伤人数
第一次世界大战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继续在国际范围激烈争夺势力范围。英、法、俄等国结成了同盟,史称“协约国”;德国和奥匈帝国结成了另一个同盟,史称“同盟国”。
1914年7月,这两个国家集团之间爆发了战争,即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一直打到1918年11月结束,历时4年多时间。这场战争的规模大,战争双方动员的总兵力超过7000万人,直接或间接被卷入战争的国家和地区有33个,人数达15亿,占当时世界人口总数的3/4。这场战争的战场大,战火从欧洲蔓延到亚洲和非洲。双方海军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以及地中海还开辟了诸多海战场。这场战争中军人伤亡约3750万人。双方直接用于战争的费用多达1863亿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已具有机械化战争的特点战争力量生成与动员依赖国家强大的工业基础,许多大型军舰和潜艇用于海战,坦克在这次战争中亮相,飞机被用于作战保障。大工业的生产力已经在战争能量上充分反映出来。双方的战略和战役指挥都没有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双方军队在长时间的战略相持中大量消耗,有人曾用“绞肉机”形容当时攻防作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战败而告结束。但这次战争最大的获利者,不是英国和法国,而是美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历时6年。这场战争是德、日、意轴心国与中、苏、美、英等同盟国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进行的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战争。战争以反法西斯同盟国和世界人民的最终胜利而告终。
1937年7月,日本侵略中国,开启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端。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战争全面爆发。接着,轴心国军队横扫欧洲,兵临莫斯科城下。与此,在太平洋战场上,日本偷袭了珍珠港,将美国拖入战争。1942年11月前后,盟军在3个战场上先后进行的斯大林格勒会战、阿莱曼战役、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均取得胜利。战局从此转折。1944年后,同盟国转入战略进攻。盟军从东西两线快速推进,迫使德国于1945年5月8日宣布无条件投降。在太平洋战场上,为迫使日本投降,美国于1945年8月6日、9日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苏联也于9日出兵中国东北,歼灭了日本的关东军。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这场战争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全世界有5000多万人死于战争,直接军费开支11170亿美元,经济损失达4万亿美元。但在,社会主义力量得到进一步发展。民族解放运动壮大,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打破……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现代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从军事上看,这场战争是一场非常典型的机械化战争,体现了非常明显的大工业特征总体战理论得到充分运用,借助空中火力支援和依赖坦克集群高速大纵深突击的闪击战法充分展示,出现了登陆与抗登陆作战、潜艇战与反潜战、航母编队作战、战略轰炸与防空作战、空降与反空降作战等新的作战形式,使用雷达、导弹、原子弹等新式武器和技术,提出并完善了有关同盟战略、战略突袭、战争初期、诸军兵种协同、游击战等战略战役理论。这次战争创下许多世界之最。卷入战争的国家和地区80多个(其中参战国61个),人口约20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80%以上。在这次战争中,还进行了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诺曼底登陆战役和海战史上规模最大的莱特湾海战。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而进行的一次伟大的革命战争。这场战争历时近4年,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807万余人,解放了除西藏及台、澎、金、马、西沙、南沙等少数岛屿以外的全部国土。
这场战争,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国民党军队有美国支持,装备精良,是 “飞机加大炮”,而我军则是“小米加步枪”。我军坚持毛泽东军事思想,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敌人。在战略决战阶段,我军及时抓住决战时机,组织三大战役,并且着眼战争全局,统揽各战区的力量和作战进程,歼灭了国民党军的主力。在战略追击阶段,我百万雄师渡过长江,采取大迂回大包围的作战方针,迅速扫除了国民党军残余势力。在这场战争中,人民群众的力量得到了充分体现,人民战争理论得到了全面运用。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使占世界1/4的人民获得了新生,使一个强大的中国开始崛起,极大地改变当时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力量对比。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在世界历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
抗美援朝战争
1950年6月25日,朝鲜爆发了全面内战。美国出于维护其世界霸权的目的,进行全面干涉。,美国悍然将战火烧到了中国境内,并派遣第7舰队入侵台湾海峡。为了保家卫国,并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邀请,我志愿军部队于10月19 日入朝参战,连续组织5次战役,将美韩军队击退,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南北地区。在1951年6月至1953年7月的两年多时间里,双方进入战略相持阶段。7月2 7日,美国政府终于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在这场战争中,中朝军队共歼敌约109万人,击退了敌人的侵略,稳定了东亚地区的战略格局。这是一场以劣胜优的战争。中朝军队以劣势装备迎击世界头号强敌,并迫使这个强敌第一次在没有胜利的协定书上签字。这是二战结束后的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这场战争,使中国军队取得了现代战争的经验,加快了现代化的进程。
越南战争
50年代后期,美国为了推行其全球战略,粗暴干涉东南亚国家的内部事务。 1964年8月5日,美国借口其军舰在公海遭到攻击,出动飞机轰炸了越南北方港口,制造了北部湾事件。次年3月,美国直接派兵,全面介入越南战争。,美国并没有在战争中捞到好处,反而遭到越南军民更猛烈的反抗,损失了10多万人和 3300多架飞机。美国在越南战争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其国内反战情绪越发高涨。在这种情况下,1969年1月上台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推出战争“越南化”政策,宣布美军将逐步撤出越南。1975年,印度支那三国四方(越南南方、越南北方、柬埔寨、老挝)联合抗美统一战线统一了越南,解放了金边,建立了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取得了战争胜利。
这场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反侵略战争,也是一场典型的以弱胜强的战争。印度支那人民灵活运用以游击战为主的战法,使拥有优势装备的美军付出了伤亡36万人、损失8612架飞机和耗费2000多亿美元的代价。
中东战争
中东战争是指以色列同周边阿拉伯国家在1948年至1973年期间所发生的4次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于1948年5月15日。结果巴勒斯坦领土除加沙地区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外,均被以色列占领。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于1956年10月29日。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于1967年6月5日。以色列以埃及封锁亚喀巴湾为由向阿拉伯国家发起突然袭击。阿拉伯国家丧失了6.5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于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叙利亚集中优势兵力,在炮兵、航空火力的掩护下,分别向西奈半岛(西线)、戈兰高地(北线)突然发起进攻。后来,以色列在美国紧急援助下,调集兵力,转入反攻,逐步夺取了战场主动权。,双方在国际社会的调停下签署了停战协定。
中东战争是现代化战争。战争双方使用了美国或苏联提供的先进武器装备,其中包括武装直升机、电视制导炸弹、“萨姆”型防空导弹等。战争双方展开了大规模电子对抗。双方飞机损失约60%、舰艇损失80%以上,大部分坦克为各种导弹所击毁。
中东战争爆发有着深刻的国际背景,从表面上看,中东战争是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拼杀,实际上却是两个超级大国的间接较量。
英阿马岛战争
马尔维纳斯群岛(简称马岛)位于南美洲阿根廷东南。围绕该岛归属,英阿之间存在争议。两国于1982年4月2日爆发战争,历时74天。
马岛战争是二战以来最大的一次岛屿争夺战,英国派出特混舰队,远征万里,在马岛周围海空战场上与阿军展开激烈的封锁与反封锁作战。双方参战兵力10 余万人,参战各型舰船140余艘、各型飞机数百架。战争以英军两栖登陆、夺占马岛而告终。
这场战争展现了现代岛屿战争许多新特点,诸如远洋奔袭,海、空、陆战协同,海上封锁与反封锁,岛屿登陆与抗登陆以及在海战、空战和陆战中广泛进行电子对抗等。这次战争,一改过去那种“大炮巨舰”近距对阵的传统战法,显露出新的海战模式。阿军使用“超级军旗”式战斗机在距英舰48公里处施放一枚 “飞鱼”导弹,击沉了英军最新式的“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
两伊战争
1980年至1988年,在两个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这就是伊拉克与伊朗之间进行的“两伊战争”。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出动上千辆坦克和大批飞机,兵分3路,向伊朗发起进攻。伊朗于1982年7月集中兵力发起“斋月”战役,将战争推向伊拉克境内,数年间攻占了伊拉克许多重镇和盛产石油地区。双方还使用导弹展开了“袭船战” 。这种作战方式,损害了一些大国的利益,引起国际社会干预。美、苏、法等国曾出动80多艘军舰在海湾为油轮护航。1988年上半年开始,战场形势又向有利于伊拉克的方向转化。伊拉克转守为攻,并又占领了伊朗的许多领土。8月20日,双方在联合国军事观察团监督下实现停火。
这场战争的结果,使双方付出了惨重代价。这场战争虽然在现代化程度上并不突出,但却反映出现代局部战争一些明显的“国际化”、“经济性”、“民族性”、“宗教性”等特征。
海湾战争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出兵占领科威特全境,引发震动世界的海湾战争。
1991年1月17日当地时间凌晨2时,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向伊军发动猛烈进攻。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实施空中战役,代号为“沙漠风暴”。在历时38天时间里,多国部队出动飞机近10万架次,投弹9万多吨,发射各类导弹和精确制导炸弹数百枚,使伊军丧失了70%的作战能力。第二阶段是实施地面进攻,代号为“沙漠军刀”。多国部队成功组织了战役欺骗和战役机动,出其不意,仅用100个小时便收复科威特。萨达姆宣布接受停火条件。战争于2月28日结束。
这次战争初步展示了信息化战争的特点,出现了独立的空中战役、导弹精确打击、大规模信息压制等新的作战样式。尽管伊拉克拥有大量的飞机和坦克,但在综合实力和技术先进性方面,与多国部队存在巨大差距。战争双方并没有构成实质性的对抗,多国部队仅有400多人阵亡。
科索沃战争
1999年3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绕过联合国对南斯拉夫这个主权国家发动了空中突袭,挑起了科索沃战争。在这次战争中,北约共派遣1000多架飞机和40多艘舰艇,对南斯拉夫的军事目标乃至民用经济目标狂轰滥炸。北约共出动飞机3.6 万架次,投掷和发射了2.3万余枚炸弹和导弹,造成南斯拉夫1800多名平民丧生,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0亿美元,超过了这个国家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遭受损失的总和。
科索沃战争,绝不是一场偶然和简单的地区冲突,而是由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精心策划的。美国利用强大的军事力量,推行北约东扩战略,保持其在巴尔干地区的“军事存在”。这场战争,是美国推行其“塑造、反应、准备”全球战略的前奏。
在科索沃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主要使用空中力量对南联盟实施打击。这表明,现代化的空中力量,能够成为一支有效的战略力量,直接地达成战略目的。空中打击,有利于发挥美国的军事优势,减少人员伤亡,并且给予美国在战略上很大的灵活性和主动性。按美国人的看法,空中打击,能够全面摧毁敌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目标,迫使对方因无法承受巨大损失而屈服。今后,空中打击,很可能是美国发动战争的一个主要方式。
第一次世界大战经典战役(详细)
巴尔干战争后巴尔干民族主义高涨,奥地利准备入侵塞尔维亚,1914年6月28日,奥地利王储在萨拉热窝被刺,7月28日,奥地利对塞宣战。8月欧洲各大国先后卷入战争,一战在东、南、西三条战线上全面爆发。
1914年8月,德国在西线发动进攻,占领了比利时、卢森堡,在阿登一线对法国发动进攻,很快突破了法国边境防线,法军迅速动员预备队,通过铁路和汽车投入战场,9月初双方进行马恩河战役,因俄国在东线发动进攻,德军只得抽调部分兵力赶往东线,英法联军阻止了德军速战速决的打算。英法联军转入反攻,德军利用机枪、铁丝网构筑了野战攻势,英法联军正面进攻无法取得进展,便包抄德军侧翼,德军也反过来包抄联军新产生的侧翼,双方不断相互包抄将防线延申到海岸。10月德军发动攻势投入上百万兵力进行正面强攻,联军则不断在纵深构筑防线,德军始终无法取得决定性的突破,双方不断加强工事逐渐形成一条稳定的战线。在东线德奥和俄在广阔的区域激战,双方投入的兵力有限,没有形成西线的胶着态势,1914年8月俄军分两路进攻东普鲁士和波兰的加里西亚,德国陷入两线作战,9月北线俄军被德军击溃,而在南线奥军被击败。11月德军协助奥军阻止了俄军的进攻。1914年战争爆发后日本就急不可待的对占领青岛的德军发动进攻,随后又占领了同盟国属的太平洋岛屿,1914年10月,土耳其参战,袭击了俄黑海舰队和港口,10月底土、俄在高加索展开激战,至1915年土军被击退。英军在阿拉伯人配合下在夺取了叙利亚的土耳其领地。
1914年8月,英国与德国舰队开始在北海交战,1915年2月,德国开始进行无限制潜艇战,但迫于美国的压力很快又停止了袭击中立国船只。
1915年同盟国采用西守东功的方针,年初德军在西线转入防御,4月英法联军反攻,德军中使用了毒气弹,随后双方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配发防毒面具,化学武器就没有发挥多大作用。9月联军发动攻势,仍没有取得进展,双方恢复对峙。在东线,同盟国和俄国都计划新的攻势,2月,德奥抢先发动进攻,3月俄军也发动进攻,形成犬牙交错的战线。夏季德军抽调西线主力发动全面进攻,俄军损失170万人,退至本土防御。在南线,1914年奥军被塞尔维亚击败,1915年10月,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一方对塞尔维亚宣战,塞军在两线夹击下很快失利,11月塞尔维亚被占领。同年5月,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对奥匈帝国宣战,随后对奥发动多次进攻,全部被奥军击败。
1916年,德军把重点转移到西线,2月21日德军集中优势兵力发起凡尔登,起初法军准备不足,德军取得了一定进展,很快援军赶到,战局又重现了1914年的景象,至9月2日,法军击退了德军的进攻。为配合凡尔登防御,6月24日,英法联军发动索姆河战役,英法联军和德军都使用飞机进行支援,并进行了大规模空战,9月15日英军投入坦克参战,至11月战役结束英法联军和以往一样损失惨重而毫无进展。1917年初协约国发动全线进攻,在6月的康布雷战役中,英军集中使用坦克在飞机的配合下发动突袭,取得了一些战果,但很快又被德军击退。1916年3月,俄军在东线重新发动了攻势,南路俄军取得了一些进展,1917年3月,俄国工人和士兵爆发起义,推翻沙皇,7月,俄军继续向奥军进攻,9月德奥援军赶到,发动里加战役,击溃俄军。11月7日,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工人士兵发动十月革命,推翻临时征服,建立苏维埃政权。12月,苏俄退出帝国主义战争。1916年8月罗马尼亚对奥宣战,12月被同盟国占领,1917年6月希腊对同盟国宣战。
1916年德国海军努力突破英舰队的封锁,5月31日,双方海军主力爆发了日德兰海战,双方损失惨重,都没有消灭对方主力,但德国舰队从此退守港口丧失海面的制海权。1917年,德国恢复无限制潜艇战,但很快招致美国参战。
1917年4月,美国参战,很快组织远征军投入欧洲战场,美国参战后原本中立的拉美国家纷纷对同盟国宣战,同年8月中国对德奥宣战,并派遣近20万劳工到欧洲修筑工事。
1918年德国战争力量已近枯竭,为尽快结束战争3月起又进行了大规模进攻。3月21日起对英法联军连续发动进攻,至5月30日进至巴黎仅60公里处,随后美军加入作战,德军有经验的部队耗尽,7月协约国转入反攻。7月18日法军在坦克和炮兵弹幕的掩护下发动反击,空军夺取了制空权,8~9月英军和美军在大量坦克和飞机的支援下连续发动亚眠战役和圣米耶尔战役,德军濒于崩溃。9月26日,西线协约国发动总攻,10月20日,德军全线溃退。同年9月协约国在巴尔干开始反攻。9月24日战败的保加利亚军发生起义,29日保加利亚投降。同年6月奥军对意大利发动了的攻势,很快被意军击退,10月意军发动反攻,30日奥军防线崩溃,11月3日,奥匈帝国停战,并很快解体。同一天德国基尔水兵爆发起义,11月9日,德皇威廉二世退位,当天成立了社会主义共和国政权。爆发革命,后德国资产阶级和容克地主集团为保住统治地位迅速向协约国求和,11月11日,双方签署了条件苛刻的停战协定,德国交出所用殖民地和重武器。1919年1月28日,巴黎和会召开,经过长时间争吵,6月28日签定「凡尔塞和约」。德国被禁止重新武装,领土被支解,并承担巨额赔款。
战后德国不满「凡尔塞和约」的束缚,为新的世界大战策源地形成积累了条件。这场战争削弱了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美国成为一流大国。日本、意大利等新兴帝国主义国家也从德、奥的崩溃中捞足了好处。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成立社会主义国家后,共产主义运动和殖民地解放运动蓬勃兴起。一战前世界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空前发展,人类战争从平面发展到包括空中和水下的立体战争,战争样式彻底改观。
世界大战是几几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帮我介绍一下中外著名战争,详细一些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酝酿和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争霸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地步的必然结果。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酝酿过程。德、日、意法西斯国家在英、法、美绥靖纵容下,推行侵略扩张政策,在亚洲、非洲和欧洲发动局部战争,挑起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史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于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崛起和扩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孕育新的国际冲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美、意、日等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按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调整相互关系,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个体系建立在掠夺战败国、反对苏维埃俄国、损害中国主权、扼杀民族解放运动以及战胜国之间尔虞我诈的基础上,不仅没有缓和反而更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以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德国不甘心《凡尔赛和约》对它的制裁和限制,力图废除和约并实现重新武装,伺机重返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的舞台。意大利则嫌分赃太少,对未能得到英、法、俄曾答应给予的领土耿耿于怀。日本独霸中国和在亚太地区的扩张趋势,加剧了同中、英、美的矛盾。
世界经济危机导致战争因素增长20世纪20年代是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德国在美英垄断资本扶持下迅速恢复国家实力,重返帝国主义列强争霸行列;日本经济虽有发展,但对外贸易却低于世界平均增长率,为扭转局面,加紧向中国扩张;意大利国力有限,企图以炫耀武力确保其地中海霸权。1929~1933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使帝国主义各国遭受猛烈冲击,生产下降,企业破产,失业激增。为摆脱危机,帝国主义各国展开关税战和贸易战,彼此矛盾激化。在这场较量中,美、英、法占有优势,德、日、意因经济力量薄弱处于不利地位,于是走上扩军备战、以武力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道路。
德、日、意法西斯国家成为新的战争策源地意大利法西斯党1922年10月上台后,为建立横跨地中海、红海和巴尔干地区的“大意大利帝国”,疯狂推行侵略扩张政策,于1931年征服利比亚,1935年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年伙同德国武装干涉西班牙。德国纳粹党1933年1月上台后即制定扩张计划,企图在中欧建立“大德意志”,继而击败法苏,夺取欧陆霸权,向海外发展,战胜英美,称霸全球。为冲破凡尔赛体系,德国于同年10月退出日内瓦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1935年撕毁《凡尔赛和约》有关限制德国军备的条款,增加军费,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公开扩军;1936年3月宣布废除《洛迦诺公约》,派兵占领莱茵兰非军事区;同年10月与意大利签订《德意轴心协定》,结成柏林—罗马轴心。德、意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1927年6~7月,日本内阁召开东方会议,确定先夺“满蒙”,后取中国,进而征服亚洲、称霸世界的总方针。1931年,日本对中国发动“九一八”事变,1933年3月退出国际联盟。1936年3月标志日本法西斯政权确立的广田弘毅内阁上台后,于8月在五相会议上确立保证其东亚大陆地位以及向南洋扩张的战略目标,把中、苏、美、英等列为假想敌国。日本成为远东战争策源地。1936年11月25日,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次年11月6日,意大利加入该协定,法西斯侵略集团初步形成。1940年9月27日,德、日、意签订同盟条约,正式结成军事同盟(见(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
20世纪30年代德、日、意先后发动的局部战争,是它们走向世界大战的重要步骤。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地区。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1933年1月入侵华北,至1935年底控制河北、热河、察哈尔、绥远等地区。中国人民举起反法西斯战争义旗,先后在东北各省、上海、长城各口、察哈尔和绥远等地奋起抵抗。由于美、英、法等国姑息纵容、中国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和日本法西斯化,日本终于在1937年7月7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2月13日占领中国首都南京,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举国一致进行抗日战争,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当时,中国国民党政府拥有武装力量202.9万人,执行持久消耗战略,主张以空间换时间,等待国际形势变化,求得胜利;中国共产党拥有武装力量5.6万人,执行全民族全面抗战路线和积极防御的持久战战略。中国军民在淞沪、太原、徐州和武汉等战役以及敌后游击战争中,给日军以沉重打击,迫使其停止战略进攻。1938年10月,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至1939年9月,中国战场牵制侵华日军总兵力达32个师、16个独立混成旅、3个骑兵旅,包括海军在内共100余万人,鼓舞和支援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5年10月,意大利出兵入侵埃塞俄比亚(阿比西尼亚),遭顽强抵抗。1936年3月,意军发动新攻势,于5月5日攻陷埃首都亚的斯亚贝巴。9日,B.墨索里尼宣布将埃并入意大利。埃塞俄比亚人民坚持游击战争,反抗意大利侵略者(见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1936年7月18日,西班牙内战爆发。德意为控制西班牙,分别出动军队参战。国际进步力量组成国际纵队,与西班牙人民并肩作战。英法等国宣布中立,纵容德意法西斯侵略,并于1939年2月在西班牙共和国失利情况下,先后承认F.佛朗哥叛乱政权。同年3月共和国政府被推翻后,佛朗哥政府于4月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
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7年11月,A.希特勒在德国军政首脑秘密会议上提出夺取世界霸权的计划,强调吞并捷克和奥地利,建立“大德意志”,为夺取欧陆霸权打下基础。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容忍德国变更欧洲秩序。1938年3月12日,德国入侵奥地利,接着利用捷克苏台德区“自治”问题制造“五月危机”;9月26日进行战争威胁,要求吞并更多领土。在其压力下,英法政府决定牺牲捷克以换取和平,于29日签订肢解捷克的《慕尼黑协定》。10月1日,德国占领苏台德区,次年3月15日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全境。《慕尼黑协定》助长了德国的侵略气焰。
日本对苏联进行战争挑衅日本为加紧与德意的军事勾结、迎合英法等国反苏倾向并迫使中国妥协投降,于1938年7~8月在中苏边境挑起张鼓峰事件,1939年5~8月又在今中蒙边境挑起诺门坎事件,均遭惨败。
法西斯国家的军事理论与大战准备总体战理论是法西斯国家军事战略的基础。德国军事理论强调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完成对国家的改造,加强军事法西斯专政;要求不惜使用任何武器和手段,消灭敌方的军队和平民;主张通过闪击战取得战争胜利,在主要方向上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实施高速度大纵深的密集突击。意大利除仿效德国闪击战理论外,特别强调确立制空权和使用轰炸航空兵突击敌要害目标。日本效法德国的军事理论,强调建立总体战体制;先发制人,攻势作战;做好同多国作战的准备;力争速战速决,但准备持久作战。为适应战争需要,法西斯国家加速发展其军事经济和武装力量。1933~1939年,德国军费总开支900多亿马克,至1939年9月拥有武装力量460万人、坦克3100余辆、火炮2.6万门、作战飞机4000余架、主要作战舰艇100余艘。1939年,日本军费开支64.68亿日元,占国家预算73.4%、国民收入25.5%,至1939年拥有武装力量130万人、坦克2000余辆、作战飞机2400余架、主要作战舰艇200余艘。1938年,意大利军费开支7.46亿美元,占国民收入14.5%、政府开支1/3,至1939年夏拥有武装力量175.3万人、坦克360余辆、火炮1.2万余门、作战飞机2800余架、主要作战舰艇250余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慕尼黑会议后,德国加快侵略扩张步伐,企图确立对东欧和东南欧的统治,然后击败法国和苏联,把英国势力挤出欧洲大陆。1939年3月21日,德国向英法在东欧的盟国波兰提出通牒式的领土要求,遭波方拒绝。26日,波兰宣布局部动员。4月3日,希特勒下达进攻波兰的“白色方案”。4月28日,德国宣布废除1934年《德波互不侵犯条约》和1935年《英德海军协定》。5月22日,《德意同盟条约》在柏林签订。次日,希特勒在德国军事首脑秘密会议上强调一旦时机合适就进攻波兰,如遭英法干涉,战争主要针对英法。与此,意大利入侵阿尔巴尼亚,日本对苏联进行战争挑衅。世界局势急剧紧张,出现严重的战争危机。
欧洲大国围绕波兰危机展开紧张而复杂的斗争。波兰向英法求援,于4月6日同英缔结临时互助条约,5月19日同法签署军事协定。英法与德意的关系骤然紧张。4~8月,英、法、苏为缔结互助条约和军事协定在莫斯科举行谈判。,德英、德苏进行秘密谈判。希特勒企图利用德英密谈破坏英、法、苏谈判,对苏施加压力。为避免两线作战,德国决定缓和同苏联的关系。苏联考虑到英、法、苏谈判无进展,德国进攻波兰在即,与日本在诺门坎地区的武装冲突未见分晓,也决定与德国改善关系,暂时置身于战争之外,以争取时间加强战备。8月23日,苏德在莫斯科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些谈判和斗争以德国赢得避免两线作战的有利态势和英、法、苏未能实现联合而结束。
由于英法妥协退让和美国奉行中立政策,英法与苏联之间缺乏信任,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失去机会。德国在一切准备就绪后于1939年9月1日进攻波兰。3日,英法等国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从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开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结束,历时6年。战争进程可分为轴心国战略进攻和同盟国战略防御,双方战略相持和战略转折,以及同盟国战略进攻和轴心国战败投降三个阶段。
轴心国的战略进攻1939年9月至1942年夏秋,德、意、日轴心国先后在不同战场上展开全面战略进攻,在遭到同盟国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抵抗后,其进攻锐势逐渐减弱,终于在苏德战场的斯大林格勒城下、非洲战场的阿莱曼地区和太平洋战场的中途岛海域到达战略进攻的终点。
西线战场德国进攻波兰,战火迅即燃遍北欧、西欧、东南欧和非洲。
德国进攻波兰和英法宣而不战1939年9月1日,德国以优势兵力对波兰发动闪电式进攻,迅速突破波军防线。英法对德宣战后,法军和英国远征军并没有在西线对德军采取积极行动,致使波兰孤军奋战。16日,德军完成对波军主力的合围。17日,波兰政府流亡国外。同日,苏军越过边界侵入波兰东部,于25日进抵西布格河、桑河一线。华沙、莫德林等地波兰军民抗击德军,直到弹尽粮绝。28日,华沙陷落。10月6日,波军停止有组织的抵抗(见德波战争)。波兰战败后,西线顿时沉寂。法军静守马奇诺防线,英法联军沿比利时边界据守,德国则忙于扩充兵力和调整部署。这种宣而不战的局面,史称“假战争”或“奇怪战争”。
英法的军事理论与武装力量英国因受地理环境和历史传统的影响,强调夺取制海权,保卫海上交通线和进行海上封锁;推行欧洲力量均势政策和战时军事结盟政策,防止低地国家落入敌手;主张建设一支以装甲部队为主力的强大陆军,保卫海外领地,履行在欧洲的同盟义务。30年代中期,英国开始重整军备,但由于政府奉行绥靖政策,最高军事当局执行消极防御战略,武装力量建设受到严重影响,陆军数量不足,装甲部队刚刚组建。战前,英国拥有本土武装力量127.3万人(陆军90万人、海军18万人、空军19.3万人)、作战飞机5100余架、主要作战舰艇370余艘(包括航母7艘)。法国推崇阵地战,企图依托筑垒阵地持久防御,待盟军到达后转入反攻,为此在法德和法卢边境构筑马奇诺防线,在法比边境构筑防御地带。这种消极防御战略直接影响其武装力量的发展。战前,法国拥有武装力量267.4万人(陆军243.8万人、海军12.6万人、空军11万人)、坦克3100辆、火炮1.4万余门、作战飞机3300余架、主要作战舰艇200艘。
德国入侵北欧为打破英法海军封锁,在挪威建立威胁英国的海空军基地,德国决心抢在英法联军之前占领丹麦和挪威。1940年4月9日,德国入侵丹麦,迫使丹麦投降;入侵挪威,遭顽强抵抗。14日,英法联军在挪威登陆,但为时已晚,被迫退守北部纳尔维克地域。5月,德军闪击西欧后,英法联军于6月上旬撤离挪威,挪威国王和政府流亡英国。10日,挪威全境沦陷(见挪威战役)。
德国闪击西欧、意大利参战、法国败降德国在北欧得手后,于5月10日闪击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出动空军袭击四国机场,使用空降兵抢占荷、比战略要地,其地面部队迅速突破比利时防线,促使英法联军主力进入比利时。同日,W.L.S.丘吉尔接替张伯伦出任英国首相,组成联合政府。14日,德军快速兵团通过阿登山区后,向色当、阿布维尔和加来方向实施突击,以部分兵力在马奇诺防线正面牵制。英法联军因判断和指挥失误,未能阻滞德军攻势。15日,荷兰军队投降。23日,德军坦克部队进抵距敦刻尔克20公里的运河区。28日,比利时投降。6月4日,被围困在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撤往英国。5日,德军向法国腹地发展进攻,突破魏刚防线后从东南和西南方向迂回巴黎,并进抵马奇诺防线后方。10日,意大利对英法宣战,进兵法国南部边境。14日,德军占领巴黎。17日,法国贝当政府宣布停止战斗,22日和24日先后同德意签订停战协定(见法国战局)。德国占领相当于法国本土面积3/5的北部和西部工业区,意军占领法国南部小块地区。非占领区建立以维希为首都的贝当傀儡政府。
德国对不列颠的空中进攻法国败降后,德国乘机对英国进行和平试探并施加军事压力,遭英抵制。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下令准备对英国本土实施登陆作战(代号“海狮”计划)。为夺取渡海作战的制空权,德国从7月至次年5月对不列颠实施空中进攻,遭英国军民英勇抗击,损失惨重,未达预期目的(见不列颠之战)。
大西洋争夺战战争爆发后,德国为迫使英国屈服,决定使用海军主力,采用小编队袭击战术,实行无限制潜艇战,破坏英国的生命线——大西洋海上交通线。至1941年12月,德意海军击沉盟国和中立国舰船1100余艘、760余万吨。美国参战后,德国将无限制潜艇战作战范围扩大到北美至巴西海域。盟国投入大量反潜兵力,加强海上和空中反潜,并建立联合护航制度。德国缩小潜艇活动范围,在盟国护航兵力薄弱的中大西洋,采取大艇群袭击的“狼群战术”,1942年击沉盟国舰船770万吨。1943年3月,盟国召开大西洋护航会议,建立以护航航母为主力的反潜部队并采用新的反潜战术。5月,盟国护航舰队击沉德国潜艇33艘,大西洋之战出现转折。
东非和北非争夺战为抢占英法在非洲的殖民地,1940年7月初,驻东非意军从埃塞俄比亚向东非英军发动进攻,企图控制红海南部出海口。至8月底,意军占领苏丹、肯尼亚部分地区和英属索马里,后因补给困难和遭游击队抵抗被迫停止进攻。英军抓住时机调集兵力,于1941年1月中旬向意军发起反攻。5月20日,意军残部投降。1940年9月13日,驻北非意军从利比亚东部向驻埃及英军发起进攻,企图夺占苏伊士运河。英军寡不敌众,迅速东撤。意军实施追击,16日进抵西迪拜拉尼,后因补给困难停止前进。12月9日,英军发起反攻,至1941年2月6日歼灭北非意军大部。德国为救援北非意军,派E.隆美尔率部驰援。3月31日,德意军重新发动进攻,4月中旬占领昔兰尼加,包围图卜鲁格英军,后因得不到补充而停止进攻。11月18日,英军为解救图卜鲁格守军,向德意军发起进攻。12月7日,英军同图卜鲁格守军会合,并于1942年1月中旬收复昔兰尼加地区。1月21日,德意军转入进攻,2月7日进至艾因盖扎莱、比尔哈基姆一线停止前进。5月26日,德意军恢复进攻,于6月30日进逼阿莱曼。8月4日,丘吉尔亲赴开罗改组英军中东司令部。B.L.蒙哥马利接任英国第8集团军司令,于9月初击退德军对阿莱曼的进攻(见北非战局)。
德意入侵巴尔干为取得日后对苏作战的南方战略基地和争夺地中海、北非和中东地区,德国决心入侵巴尔干。1940年10月7日,德以派遣军事使团为名,出兵占领罗马尼亚战略要地和油田。28日,意军从阿尔巴尼亚入侵希腊,遭顽强抵抗,被迫撤退。墨索里尼为挽回面子,命令意军于次年1月和3月两次发动进攻,均被击退(见意大利入侵希腊)。1941年3月2日,德军进占保加利亚,25日迫使南斯拉夫签署加入轴心国的议定书。27日,南发生军事政变。新政府拒绝加入轴心国,转而与苏联签订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4月6日,德意对南斯拉夫和希腊发起进攻。13日,德军占领贝尔格莱德。17日,南军投降。16日,希军主力被围,20日投降
著名大战的过程
官渡之战乃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曹操在战事初期处於劣势,当中全赖三人为曹操扭转困局——刘晔、荀攸、许攸。
1. 袁绍与曹操在白马相持时,袁绍下令筑起箭塔,连日向曹操营寨射箭,使曹 操军心动摇。 其后,刘晔献上霹雳车之计,大破袁绍弓弩兵,使曹操在官渡得到据守之地。
2. 曹操于黎阳与袁绍杷持,本欲还兵再作打算,荀攸献计「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大破袁军。
3. 建安五年八月始,两军相持于官渡,双方互有胜负。其后曹操军中缺粮,适逢袁绍谋士许攸与营中将士不和,投奔曹操。许攸献计烧袁绍军粮,使袁绍不战自败。
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全在于用人之道。我们可以细分来看: 刘晔、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可说是一计敌万人 。至於曹操,他是一个懂得运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调遣。
官渡之战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列举的我国历史上“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著名战例之一。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条件,但首当其冲的是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实力明显不如人力物力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袁绍,但他却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并最终大获全胜,其取胜之道是值得后人很好地深思的。
公元383年8月,苻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羽林郎(禁卫军)3万,共90万大军从长安南下,,苻坚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师7万从巴蜀顺流东下,向建康进军。近百万行军队伍“前后千里,旗鼓相望。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苻坚骄狂地宣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这就是著名典故“投鞭断流”的来历。
东晋王朝在强敌压境,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以丞相谢安为首的主战派决意奋起抵御。经谢安举荐,晋帝任命谢安之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率领经过7年训练,有较强战斗力的“北府兵”8万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主力。派胡彬率领水军5千增援战略要地寿阳(今安徽寿县)。又任名桓冲为江州刺史,率10万晋军控制长江中游,阻止秦巴蜀军顺江东下。
10月18日,苻坚之弟苻融率秦前锋部队攻占了寿阳,俘虏晋军守将徐元喜。与此,秦军慕容垂部攻占了郧城(今湖北郧县)。奉命率水军驰援寿阳的胡彬在半路上得知寿阳已被苻融攻破,便退守硖石(今安徽凤台西南),等待与谢石、谢玄的大军会合。苻融又率军攻打硖石。苻融部将梁成率兵5万进攻洛涧(在今安徽淮南东),截断淮河交通,阻断了胡彬的退路。胡彬困守硖石,粮草用尽,难以支撑,写信向谢石告急,但送信的晋兵被秦兵捉住,此信落在苻融手里。苻融立刻向苻坚报告了晋军兵少,粮草缺乏的情况,建议迅速起兵,以防晋军逃遁。苻坚得报,把大军留在项城,亲率8千骑兵疾趋寿阳。
苻坚一到寿阳,立即派原东晋襄阳守将朱序到晋军大营去劝降。朱序到晋营后,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向谢石提供了秦军的情况。他说“秦军虽有百万之众,但还在进军中,如果兵力集中起来,晋军将难以抵御。现在情况不同,应趁秦军没能全部抵达的时机,迅速发动进攻,只要能击败其前锋部队,挫其锐气,就能击破秦百万大军。”谢石起初认为秦军兵强大,打算坚守不战,待敌疲惫再伺机反攻。听了朱序的话后,认为很有道理,便改变了作战方针,决定转守为攻,主动出击。
11月,谢玄派谴勇将刘牢之率精兵5千奔袭洛涧,揭开了淝水大战的序幕。秦将梁成率部5万在洛涧边上列阵迎击。刘牢之分兵一部迂回到秦军阵后,断其归路;自己率兵强渡洛水,猛攻秦阵。秦军惊慌失措,勉强抵挡一阵,就土崩瓦解,主将梁成和其弟梁云战死,官兵争先恐后渡过淮河逃命,1.5万余人丧生。洛涧大捷,极大鼓舞了晋军的士气。谢石挥军水陆并进,直抵淝水(今淝河,在安徽寿县南)东岸,在八公山边扎下大营,与寿阳的秦军隔岸对峙。苻坚站在寿阳城楼上,一眼望去,只见对岸晋军布阵整齐,将士精锐。连八公山上的草木,他也感到类似人形,误认为是晋兵,颇为惊慌,对苻融说“此亦劲敌,何谓弱也?”这就是著名的典故“草木皆兵”的来历。
由于秦军紧逼淝水西岸布阵,晋军无法渡河,只能隔岸对峙。谢玄就派使者去见苻融,用激将法对他说“君悬军深入,而置阵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阵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军诸将都表示反对,但苻坚认为可以将计就计,让军队稍向后退,待晋军半渡过河时,再以骑兵冲杀,这样就可以取得胜利。苻融对苻坚的计划也表示赞同,于是就答应了谢玄的要求,指挥秦军后撤。但秦兵士气低落,结果一后撤就失去控制,阵势大乱。谢玄率领8千多骑兵,趁势抢渡淝水,向秦军猛攻。朱序则在秦军阵后大叫“秦兵败矣!秦兵败矣!”秦兵信以为真,于是转身竞相奔逃。苻融眼见大势不妙,急忙骑马前去阻止,以图稳住阵脚,不料战马被乱兵冲倒,被晋军追兵杀死。失去主将的秦兵越发混乱,彻底崩溃。前锋的溃败,引起后续部队的惊恐,也随之溃逃,行成连锁反应,结果全军溃逃,向北败退。秦军溃兵沿途不敢停留,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这就是著名典故“风声鹤唳”的来历)。晋军乘胜追击,一直到达寿阳附近的青冈。秦兵人马相踏而死的,满山遍野,充塞大河。苻坚本人也中箭负伤,逃回至洛阳时仅剩10余万。
晋军收复寿阳,谢石和谢玄派飞马往建康报捷。当时谢安正跟客人在家下棋。他看完了谢石送来的捷报,不露声色,随手把捷报放在旁边,照样下棋。客人知道是前方送来的战报,忍不住问谢安“战况怎样?”谢安慢吞吞地说“孩子们到底把秦人打败了。”客人听了,高兴得不想再下棋,想赶快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别人,就告别走了。谢安送走客人,回到内宅去,他的兴奋心情再也按捺不住,跨过门槛的时候,踉踉跄跄的,把脚上的木屐的齿也碰断了。这是著名的典故“折屐齿”的来历。
淝水之战,前秦军被歼和逃散的共有70多万。唯有鲜卑慕容垂部的3万人马尚完整无损。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不仅如此,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权,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等他族贵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国家,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俘杀,前秦随之灭亡。此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淝水之战确定了南北朝的长期分裂。以后南朝宋的刘裕于公元417年入长安,部队将领在关中发生内讧,得而复失。450年北魏的拓跋焘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推进到长江北岸,北人难以适应南方气候,将士染病甚多,不能久驻。侯景反复叛变,先叛北齐而投奔南梁,后又叛梁自立为主,也曾于公元548年陷建康,不久即为部下所杀,都去统一全国的目标甚远。直到公元589年才有继承北周的隋文帝杨坚的“天下大同”“区宇一家”。至此已去淝水之战206年。
淝水之战也成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载入军事史,对后世兵家的战争观念和决战思想产生着久远影响。
五胡十六国时期,基本完成北方 统 一的前秦与盘踞江左的东晋政权于公元383年在淮南淝水展开了一场“规模惊人”的大战。这是一场北国勇武雄健之风与江左雍容散淡之气的世纪对决,也是一次决定五胡时代 中 国 命 运 的 交 锋。这场战争的结果完全出乎当时很多人的意料之外,史书告诉我们,东晋军队以少胜多,八万晋军战胜了号称九十七万的前秦大军。
这场令人错愕不已的战争,所引发的影响和余波远远超出了战争本身,中国中古时代三世纪、四世纪的政 治 格 局发生了改变。淝水之战直接导致了前秦 统 治的 分 崩 离 析,后来前秦主苻坚也被叛乱者姚苌缢杀。而偏居江左的东晋,则赖此战得以继续维 持 其 政 权,汉文化正朔也藉此传承下来。中国大 分 裂 、大 混 乱的 局 面不但未能终结,还愈演愈烈,南 北 统 一,被整整推后了两个世纪。可以说,没有前秦在淝水之战后的 崩 溃,就不会有拓拔氏北魏的 崛 起,长达一百六十余年的南北朝也无从谈起,更遑论承袭于北魏北周的隋唐时代了。
淝水之战的历史影响是如此的重大,人们便热衷于传奇性的记述而忽略真实的历史。千百年来,“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成语令人耳熟能详。苻坚的刚愎自用,谢安的纹枰谈兵,都已成了无数文人和史家的谈资。不少人认为,淝水之战是一场偶然性压倒必然性的战争。,淝水之战不是一个孤 立 的 历 史 事 件,欲了解淝水之战的动因和影响,过程和细节,不能离开五胡乱华以来南北历史的总进程。本文试图探讨“偶然性事件”背后的必然性因素,并着重过程解析而不轻易给出简单的结论。
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英语World War I(1);简称一战)是一场于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间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这场战争。在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称之为“世界大战”。
由于主要战场在欧洲,故中文又常称为“欧战”。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等国属同盟国阵营,英国、法国、俄国、中国北洋政返绝府等则属协约国阵营。中国于1917年8月14日对德、奥宣战。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万左右的人丧生,2,000万左右的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估计损失约1,700亿美元。战争的导火线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信蔽事件,战线主滑世州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其中又以西线最惨烈。
《世界大战》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baidu./s/1iUUxg2754LiEyh4cfXNcCQ
?pwd=vcdn 提取码vcdn
世界大战是几几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1939-1945年期间以德国、意大利、日本轴心国为主的法西斯力量与以中国、苏联、美国、英国等同盟国为主的反法西斯力量之间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中国学术界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为1931年9月至1945年9月,而以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至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为“大战的序幕与爆发”阶段)。
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14—1918年,它是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和霸权而进行的世界规模的战争。它在世界军事发展史上处于划时代的地位。
这次大战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面临危机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德国早在1879年就与奥匈帝国结成反对俄、法的军事同盟,1882年意大利加入这个同盟,从而形成了一个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称“三国同盟”(即同盟国)。俄、法对此很快作出反应,1891~1893年建立了俄法联盟,英国随后加入,形成了协约国。这样,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就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而展开了激烈斗争。1914年6月28日,奥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这为竭力想吞并塞尔维亚的军国主义分子,携同妻子到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在萨拉热窝遭到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暗杀。这次事件成了战争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把塞尔维亚视为争霸前哨的俄国于7月30日宣布总动员。8月1日、3日,德国分别向俄、法宣战,因为比利时拒绝接受德军通过本国领土的通牒,俄国向比利时宣战。英国曾要求德国维护比利时的中立,遭拒绝后于8月4日对德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就这样打了起来。前后卷入战争的有六大洲的33个国家,15亿人(占当时地球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大战期间大约有7000万人被动员参军。
大战开始后,欧洲大陆上出现了三条战线西线,从北海延伸到瑞士边境,由英、法、比、三国军队对德作战;东线,北起波罗的海,南至罗马尼亚,由俄军对德、奥作战;有巴尔干战线,由塞尔维亚军对奥军作战。战争在陆上、空中、海上和海下进行,战场遍及欧、亚、非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平洋等海域。欧洲特别是法国是决定全局的主战场,海上以北海为主战场。各主要交战国的战略方针的共同点是片面强调战略进攻,轻视防御;企图依靠一两次总决战决定胜负;立足于依靠战前物资储备打短期战争。
战争第一年(1914年),速决战计划即遭破产。在欧洲战场上,德军同英法联军进行了“1914年边境之战”,法军南撤。德军推进到巴黎以东的马恩河地区,遭到法军大规模反击(史称“1914年马恩河会战”),德军退至埃纳河一线。9、10月间,为相互迂回对方的翼侧,进入法国北部地区的德军河英法联军实施连续机动,直到海岸方止。(史称“奔向大海作战”)。至11月,整个西线从运动战转入了阵地战。这一年,由于土耳其的参战,近开辟了新战场;8月23日,日本对德宣战,出兵占领中国山东,出现了远东战场。英德海军的主要战役是北海的两次赫尔戈兰海战(8月,11月)和南大西洋的福克兰岛海战(12月)。
1915年,各参战国由于后备兵员和后勤保障发生严重问题,被迫将国民经济纳入战时轨道。战争重心由西线转到东线。俄军同德军之间先后进行了东普鲁士冬季战役(1~2月)、咯尔巴阡冬季战役(1~3月)、果尔利策进攻战役(5月),俄军损失惨重,德军乘胜深入俄境,但未能迫使俄军退出战争。9~10月,整个东线也从运动战转入阵地战。5月,意大利从同盟国转入到协约国,在奥匈东南开辟了新战区。10月,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之后,德奥保联军以优势兵力占领了塞尔维亚。
1916年,战争重新转入西线。德局对法军实施了“凡尔登战役”(2~12月),英法联军则对德实施了“松姆河战役”(6~11月)。东线俄军的西南方面军对奥匈军也发动了大规模进攻(6~8月),5月31日至6月1日,英德海军主力在日德兰半岛以西进行了整个大战期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从这一年开始,同盟国开始丧失战略主动权。
1917年,德国被迫在东西两线转入防御,在海上开展“无限制的潜艇战”,给英法海运造成极大困难。法军在埃纳河地区对德实施“尼维尔攻势”(4~5月),法军损失惨重,英军单独对德连续发动进攻,稳住了法国。9月,德国发动“里加战役”,这是东线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宣布退出战争。在意大利战线,德奥联军实施了“卡波雷托战役”(10~11月),迫使意军全线后撤。同年4月,在交战双方都陷于困境的情况下,美国伺机加入协约国一方。8月,中国北洋军阀政府也在协约国帝国主义推动下对德奥宣战。
1918年,协约国发动总攻,同盟国土崩瓦解。7至9月,西线的英法军接连拔除了德军防线上的三个突出部。9月26日,协约国发动总攻。至11月,同盟国中的土、保、奥、匈先后投降。11月11日,德国也被迫投降。历时四年又三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遂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战争期间,被击毙和因伤致死的总计达850多万人,负伤的有2000多万人。交战双方直接战费约为1863亿余美元。
大战为革命创造了客观前提,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高涨。1919年~1920年举行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分赃会议——巴黎和会,作为协约国的一员的中国在会上成了列强宰割的对象,日本勾结英法美等国,妄图迫使中国承认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导致伟大的“五四”运动。
大战揭示了战争对经济和后方的巨大依赖性。战争中,飞机、坦克、潜艇和毒气等新式武器开始大量装备部队,并出现了集团军群(方面军)战役。大战的经验对战后20年各国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总体战、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以及依靠坚固战略防御工事制胜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这次大战经验的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所进行的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造成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战争最高峰时期,全球有60%的国家参战,战火遍及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及大洋州五大洲;交战双方也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四大洋展开战斗。二战的交战双方是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法国等国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与以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组成的法西斯国家轴心国集团。
尽管在1939年9月前,中国的抗日战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等反法西斯的抵抗已经开始,但一般认为战争从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开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国投降而告结束。
二战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争所带来的血腥杀戮,所造成的巨大破坏,长久的反映在战后人类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战争的结果使得法西斯这一人类社会的毒瘤被铲除。战后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很大程度上是战争结果所带来的。在军事领域,战争发展了现代军事技术,并产生了大规模使用装甲部队进行作战的主要方式,,战略轰炸也成为一种直接影响战争结局的重要军事手段,战争后期,核武器第一次投入战争并体现了其巨大的杀伤力。二战的结果充分证明,在现代技术条件下,战争的胜负与交战双方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工业技术水平,人员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二战也对军事武器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雷达,喷气战斗机,火箭及导弹,电子计算机,核武器等高科技武器都在战争中投入使用并发挥了重大作用。而这些军事领域的突破又直接催生了战后人类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在这场血腥的战争中,无辜平民的伤亡是历史上最惨重的,其中包括了纳粹德国针对犹太人和其他东欧人种的大屠杀、日本对无数中国与朝鲜平民的屠杀,以及战争末期盟军针对德国与日本境内民用目标的轰炸。第二次世界大战总共导致了全球5千万人的死亡,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次战争。
世界杯足球
- 切尔西曼联欧冠决赛 切尔西曼联欧冠决赛首发
- 梅西是哪个国家的球星 梅西是哪个国家的球星球
- 中国女足第一美女 中国女足第一美女是谁
- 曼联vs莱斯特城直播 曼联vs莱斯特城历史战绩
- 武磊攻破巴萨球门:武磊攻破巴萨球门门将是谁
- 曼城或给梅西5年5亿欧合同
- 法国国家男子足球队 法国国家男子足球队阵容
- 毕尔巴鄂竞技vs巴萨 毕尔巴鄂竞技VS巴萨直播
- 中甲长春亚泰最新消息 长春亚泰中甲最新排名
- 巴塞罗那vs比利亚雷亚尔 巴塞罗那对比利亚雷亚
- 巴西世界杯德国7比1巴西 世界杯德国7比1巴西是哪
- 阿根廷最怕的是哪个队 阿根廷最不愿意碰到哪个
- 皇家马德里对马德里竞技 皇家马德里对马德里竞
- 张玉宁将加盟国安 张玉宁将加盟国安共创足球新
- 杜赛尔多夫vs马格德堡 杜赛尔多夫vs马格德堡比分
- 足协获草根足球奖 足协获草根足球奖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