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对阵德国为什么韩国赢了(开局优势那么大,

游泳技巧 2022-11-27 16:38www.1689878.com游泳池

公元前396年,一代明君魏文侯去世,即位的是魏武侯。一年之后,魏国变法的功臣李悝也追随而去。这一对让魏国脱胎换骨的黄金CP,相继离开了历史舞台。

之后的二十多年,属于锐意进取的魏武侯。

魏武侯

一、风光背后的三大隐患

魏武侯在位主要做了哪些事呢?

其实他的谥号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武侯、武侯,这个“”字将魏武侯这辈子做的事概括得明明白白。

在位二十多年,他有一大半的时间在对外征战,和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郑国、宋国等都进行过“以武会友”。

论战绩,魏武侯这辈子基本上没吃过亏。

这个剧情看上去很不错啊,老爹魏文侯含辛茹苦创业成功,儿子魏武侯也很争气,继承家业打出了魏国的威风。

从场面上看,魏武侯时期可以说是魏国最高光、最威风的一段时间。

在风光的背后,魏国有着三个严重的隐患被忽视了,这直接导致未来魏国的衰败。

隐患一人才流失

魏文侯时期,魏国人才济济,李悝、吴起、西门豹、乐羊等一大批文臣武将,同心协力将魏国变强。

魏文侯用人是比较开明的,只要有本事,哪怕不是贵族出身,哪怕不是魏国本地人,都没关系,只要你来,我就能用!

而到了魏武侯这儿,用人的原则就发生变化了。有两个小故事,都和吴起有关

第一个小故事

魏武侯上任后,需要任命新的相邦。原本吴起认为论能力、论资历、论功劳,这个相邦的位置非他莫属。可等结果出来,担任相邦的居然是各方面条件都不如自己的田文。(这个田文不是那个孟尝君哈~)

吴起这小暴脾气就压不住了,直接找到田文要分个高下。结果各项属性比下来,统率、武力、智谋、内政都是吴起占优。

这时候,田文说了一句很有含金量的话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

这话意思很直白正是因为你吴起能力太强,领导能放心吗?魏武侯刚刚继位,这时候会选择更信任的人来稳住局面,对吧?

吴起,败退。

吴起被田文教做人

插一句题外话,吴起的困境我们在职场也经常遇到为什么我能力这么强,为什么我这么勤奋努力,升职加薪的却不是我呢?

两千多年前的田文早已把话说透了领导选人,既听话又能干最好,如果只能二选一,那永远是先考虑听话的

很多时候,傻傻干活并不是性价比最高的方法,与诸君共勉!

第二个小故事

吴起陪同魏武侯视察河西防务。看到山河险峻,防线稳固,魏武侯非常高兴,说这是魏国之宝啊!

旁边吴起面无表情地怼了一句江山在德不在险。魏国的安全不在于山川是否险峻,而是用人是否得当,上下是否齐心。

这句话是不是有点耳熟?一千四百多年后,赵二也说过这个话,听上去无可反驳。

可付出的代价就是搭进去一个北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起对曰:"在德不在险。

在领导兴致正高的时候说这话,用膝盖想也知道吴起这份工作是做不长了。这句回怼可以看成是吴起长期积压情绪的一次小爆发,直接原因就是魏武侯用人不当

事实证明,【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这些S级天赋是不能遗传和继承的。不同于父亲的“任人唯贤”,魏武侯在用人上更偏向于出身是否高贵,是否是亲近之人。

作为兵家亚圣,吴起不可能受这个窝囊气,不久之后就跳槽去了楚国上班。

有人说,不就一个吴起嘛?走了张屠夫,还不吃带毛猪了?

但可惜这并不是偶然事件,从魏武侯开始到后面的魏惠王,看重出身的用人观念直接导致魏国成了战国的人才输出基地。

确实,如果只是吴起这个个例,也许不会影响魏国的霸业。那么再加上商鞅呢?孙膑呢?张仪呢?范雎呢?再加上那些史书中没有记载的中、基层人才呢?

这么多人才的流失,还不会动摇魏国的根基吗

魏国流失的全明星阵容

隐患二三晋联盟破裂

经历过晋国时代的魏文侯明白,三晋合则强、分则弱

在魏国强大到拥有绝对优势之前,保持赵、魏、韩三家的相互和睦,是魏国必须要坚持的国策。只有这样,才能和齐、楚等老牌强国相抗衡,为魏国的成长争取宝贵的时间。

而对待赵、韩,魏文侯也是有所侧重。他更倾向于支持土地狭小的韩国,对潜力更大的赵国有所防范。赵国虽然有所不满,但在魏文侯高超的制衡手腕之下,三晋始终能保持共同进退。

维持这种“斗而不破”的微妙均衡,是需要敏锐的嗅觉和刚柔并济的手段的。

遗憾的是,魏武侯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过于迷信魏武卒强大武力的他,对待赵国的态度是一味强硬和压制。

公元前386年,魏武侯派兵直接攻打赵国的新都城邯郸。这一次交战,让三晋的关系彻底破裂。魏文侯苦心维持的三晋联盟,就这样毁在了魏武侯的手上。

《明太祖宝训》故庄王卒伯诸侯以兴楚国,武侯侵暴邻国而魏业日衰。

隐患三身处“诛仙剑阵”,缺乏长远战略

魏国的战略态势和一战、二战时期的德国非常相似,德国是东、西两线皆有强敌,最终被双线作战给拖垮。

而魏国的劣势则更加糟糕,东面是齐国,西面是秦国,南面是楚国,北面是赵国。可谓四面皆敌,战略形势差到了极点。

一般情况下,如果战略上存在明显的短板和困局,那么一定要找到突破的方法,然后集中力量咬牙死磕,将战略劣势扭转过来。

例如600多年后的另一个魏国,同样开局不顺的曹操选择硬怼袁绍,咬牙拿下河北,一举扭转了不利局面。

魏国是幸运的,因为有“李悝变法”,让其国力迅速增强,有足够的力量去改变“四战之地”的困局。

魏国又是不幸的,因为前三位能力在线的君主---魏文侯、魏武侯和魏惠王,都没有拿出一个清晰明确的战略方案。让魏国的先发优势白白地消耗在一场场战略意图不明的战役中,眼睁睁地失去了摆脱困局的窗口期。

假如你是魏国国君,该如何逆天改命?

魏国的战略形势极其恶劣

二、魏国该怎么做,才能扭转战略劣势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当时的魏国有着四种不同的战略选择

1、【上策】全力向西,消灭秦国,拿下关中平原。

关中平原的地理优势和惊人潜力,在后来的秦、汉、隋、唐时期被无数次证明。拥有关中平原,就如同拥有了“主角光环”,夺得“One piece”的概率将急速提升。

更妙的是,那一段时期的秦国正处于有史以来的最低谷,国内君主更迭,民心士气低落。而魏国则通过“李悝变法”,如同朝阳东升,国力欣欣向荣。

此时魏国对秦国的实力优势正处于最大值,之前不曾有,之后也不再有

试想一下,如果魏国行此“上策”,一鼓作气拿下关中,那么所有的战略困局将不复存在。

【秦之四塞 魏武卒 尽地力之教 中原文化】这样的超级组合,恐怕魏国男一号的地位,谁也夺不走了吧?

拿下河西之时,魏国真的应该继续向西

可惜假设永远是假设,没有人能够把未来的游戏攻略送到魏国的手上,也没有人可以告诉魏文侯你眼中的西陲之地,才是一统天下最正确的打开方式。

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大概就是这样吧。

2、【中策】吞韩灭赵,效仿晋国,雄踞北方

合则强,分则弱。晋国一分为三,赵、魏、韩任何一个都不具备晋国完整的地理优势。而如果三兄弟能够归一,重新成为葫芦小金刚,那么未来依然大有可为。

这个战略在魏文侯时期完全不可行,必须由魏武侯来执行。

为什么?我们来回顾一下这张图

魏国开局噩梦般的疆域分布

按照“三家分晋”初期犬牙交错的态势,这兄弟三个谁想发力干掉两家,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所以魏文侯很明智地弄出了“三晋联盟”兄弟之间要和睦,内卷对谁都没好处,大家各自埋头发展。

经过魏文侯几十年的励精图治,到了魏武侯接手的时候情况已经好多了

李悝让魏国的钱袋子鼓起来了;

吴起让魏国的拳头硬起来了;

三晋之间通过土地交换,各自的版图至少是连成一块了。

这个时候魏国如果利用先发优势拿下赵、韩,那么将拥有完整的山西这一块战略高地,无论是向东对华北平原,还是向南对洛阳和中原,都具有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

可惜魏武侯一辈子就是打打打,看上去胜仗不断,可魏国的战略困局丝毫没有改善。反而是一仗接一仗,花钱如流水,把周边的强国都得罪光了,却让魏国在霸主的幻梦中越陷越深。

3、【下策】重心东移,得中原者得天下

这个也是魏惠王最终实际采用的战略,他在位时期将魏国的都城从安邑迁到了大梁。大梁这块地方,是当年魏武侯从楚国的手中夺下来的。

魏国迁都 重心东移

迁都的时间有三种说法,公元前364年、前361年、前339年,笔者采用当前主流的说法魏惠王六年,即公元前364年魏国迁都。

这一举措,标志着魏国的战略重心彻底由西向东转移,开始和齐国、楚国争霸中原。

不过魏国迁都并不是像很多秦粉说的那样,是因为魏国惧怕秦国才迁都(虽然我也是秦粉)。因为在公元前364年,商鞅变法还没有开始,魏国论综合国力对秦国还是有压倒性优势的,不存在被吓跑的说法。

迁都大梁,应该是魏惠王的主动选择。

一方面,安邑所在的河东,北有赵,南有韩,扩展空间已经被锁死。想要扩张,只能和西面的秦国死磕,可老秦人的悍勇和坚韧让魏国颇为头疼。相比之下,传统的富庶之地---中原,岂不更香?

另一方面,则源于魏惠王的亲身经历。当初的王位之争,赵、韩两国介入,以及那险象环生的“浊泽之战”,都让魏惠王后背直冒冷汗。为了不重蹈覆辙,离开河东,换个更有安全感的地方住,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那为什么是下策呢?因为中原无险可守啊!你魏国现在吃柿子捡软的捏,在中原大展身手,却放任秦国在关中野蛮生长。

等到秦国将来兵出函谷关之时,你魏国挡得住吗?

4、【下下策】再烂的策略也好过没有策略

一个人如果找不到最优的路径,拿不准最佳的选择,那么哪怕闭着眼睛选择一个方向,其实也是不错的选择。咬着牙,走到底,不撞南墙不回头,总能走出一条路来。

最怕的就是一会儿往左,一会儿往右,一会儿又往回走两步。心中的迷茫造成行为的无措,行为的无措导致事情的失败,而事情的失败又会造成精气神的颓丧,最终一事无成。

遗憾的是,从魏文侯到魏惠王的100多年时间里,魏国大多数时间都处于这样的状态中。

哪怕是英明的魏文侯,也没有坚定地选择一个方向去走。在派遣吴起去河西压制秦国之时,又派乐羊向东越过赵国领土,花三年时间打下一块飞地---中山国。为了维系这块土地,魏国耗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最终也仅仅拥有了二十七年。

魏武侯就不用说,【群体嘲讽】技能用了一辈子,把人都得罪光了。

到了魏惠王,总算选择了一个明确的方向。但此时的魏国已经不是巅峰状态,在连续败于齐国和秦国之后,昔日人人都怕的中原霸主,已经日薄西山。

魏惠王我的戏份后面还有

魏国是幸运的,上天曾经给了他一张VIP体验卡,让他体验了一回氪金玩家的感觉。

但会员试用的时间是有限的,魏国没有在宝贵的时间窗口解决掉上文的三个隐患。战略困局没有扭转,又白白流失那么多的顶级人才,终于开始受到反噬了。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魏武卒损失殆尽,是魏国从霸主宝座跌落的最直接标志。

魏国这边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原本的“穷矮矬”秦国可没闲着,贫瘠的西陲之地终于等来了那个命中注定的男人。

是的,就是那位千呼万唤始出来的靓仔---商鞅,他在秦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商鞅变法”。不仅打通了秦国的任督二脉,也激活了秦人血脉中好战的基因。让秦国在河西之地长达百年的鏖战里一举反超魏国,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逆袭。

秦魏河西争霸赛下半场,哨响!

请看下集


大家好,我是小步

【七雄归一】系列,如果觉得不错,那么关注一下吧~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9878.com 体育知识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足球|篮球|NBA|奥运|网球|高尔夫|田径|游泳|排球|赛车|比赛|亚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