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被称为什么(第一节:中华文化的根和魂)
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当代哲学研究的重大问题。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宗在距今万年以前就已经搞清楚了。不仅如此,他们还以人与世界的关系为根据,研究出了一套超越时空、跨越国界、具备永恒魅力的终极治世经典。这个终极治世经典有很多名称,其中一个名称叫做“中”。
为什么把“中”称为中华文化的魂呢?这是因为
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伪也”。“人之性恶”表现在自私、贪婪和仇恨,简称三恶。人类的大部分灾难都是三恶造成的。
爱因斯坦的临终遗言已经暴光,其中的一个惊天内容是爱因斯坦已经发现有两种人们无法驾驭的暗物质,其中的一种是滋养人的,另一种是与人作对的。爱因斯坦准备用滋养人的这种暗物质来制造一个能量满满的炸弹,用这个炸弹来摧毁导致地球毁灭的自私、贪婪和仇恨。这是爱因斯坦研究神学取得的成果。其实,这个炸弹已经被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宗造出来了,这个炸弹就是“中”。
“中”可以降服人类的三恶,以此构建和谐的世界。,“中”被孔子形容为“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的终极治世经典。
根据资料记载,这个终极治世经典从盘古氏开始传到成汤的顺序是盘古氏→天皇氏一姓十三人→地皇氏→人皇氏……→伏羲→颛顼→帝喾→尧→舜→禹……周文王→姬发……成汤。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帝王们把这个代代秘传的终极治世经典称为《宝训》。因为《宝训》是用于治国的,所以,《宝训》也可以叫《国训》。
由于“中”能够消除导致地球毁灭的自私、贪婪和仇恨,,“中”也能够消除一个国家的自私、贪婪和仇恨,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使人民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所以,就把“中”称为中华文化的魂。
第二节 周文王与《宝训》
周文王(公元前1152年一一1056年)名姬昌,在位50年,是中国古代的一位明君。周文王十分崇拜尧、舜用“中”治理国家的方法,于是,周文王不仅拜精通“中”的姜尚为师学习“中”,还与姜尚一起用“中”治理国家。,周文王在位时曾收复虞、芮二国,攻灭黎、邘等国,建都在今陕西西安,国家呈现出精神和物质文明的繁荣景象。
孔子对周文王用“中”治理国家评论说“周鉴二代,郁郁乎文哉!”
周文王在位五十年,他在临终前,为了表现自己对“中”的虔诚之心,为了向儿子传授“中”取得很好的效果,就选择了丙辰的天、凌晨夜深人静的子时,亲自洗脸净身后,恰好在丑时,让儿子姬发亲自执笔,把他传授和解释的“中”记录在竹简上,这批竹简上的内容就叫做《宝训》。
第三节 姊妹篇
2008年,清华大学收藏了一批出土的竹简作为镇校之宝,取名叫“清华简”。经专家测定,这批竹简产生于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其中的《保训》是周文王的临终前遗言。
周文王的《宝训》是对“中”的解释和应用的经典,老子的《道德经》是对与“中”相关的汉字进行解释和评论的字典,孔子的《系传》是对中华文化的解释和的报告。例如周文王说“昔微假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微无害,乃归中于河。”老子说“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孔子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宝训》《道德经》《系传》的核心内容完全一样,三者为姊妹篇。如果任意读懂其中一篇,那么,剩下的两篇就都懂了。遗憾的是因为这三篇经典的核心内容“中”实在是深奥抽象无比,远远超越了人们的认知能力,所以,“中”的内容还是万古之秘。如果单独解释《宝训》《道德经》《系供》这三者中的任何一篇,人们是不会相信的。好在天佑中华!前面已经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内容,即河图洛书→双龙太极图→鬼神→止、中、易、道→阴阳→干支→五行→六十甲子。这个发展脉络和内容与《宝训》《道德经》《系传》的核心内堪称环环相扣、点点相连,这样,它们既可以共同验证“中”的内容,又互为佐证,真是太好了。现在将这三篇经典里面的“中”解释出来,以此证明今天的科学家们还在苦苦探索的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早就被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宗解决了。
按照从先到后的顺序,对《保训》进行解读分析。
第四节 对《宝训》的解释分析
《保训》原文惟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历,恐坠宝训,戊子,自面水,己丑,昧(爽)……(王)若曰“发,朕疾壹甚,恐不及汝训。昔前人传宝,必受之以詷,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终,汝以书受之,钦哉,勿淫!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历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违于万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迩,乃易位迩稽,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兹备惟允,冀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用受厥绪。鸣呼!发,祗之哉!昔微假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微无害,乃归中于河。微志弗忘,传贻子孙,至于成唐,祗备不懈。用受大命。鸣呼!发,敬哉!朕闻兹不旧,命未有所延。今汝祗备毋懈,其有所由矣。不及尔身受大命,敬哉,勿淫,日不足,惟宿不祥。
惟加强语气。王周文王。豫舒服。念想。日时间。多历长时间。坠失去。戊子夜间0点到两点之间。己丑夜间两点到四点之间。昧冒犯。发姬发。宝训从盘古传到成汤的国训“中”。朕周文王。壹越。甚严重。恐担心。昔从前。旧乆。前人帝王。受传授。詷讲解“中”的内容。允相信。病的病。恐担心。弗不。念讲。终遗忘。书用笔记录。钦之带着恭敬的心情亲自把它记录下来。勿淫不放纵自己。舜舜帝。旧过去。作从事。小人不懂易的小人文化精。恐敬畏。求学习。中超越时空、跨越国界、具备永恒魅力的终极治世国训。自亲自。稽接近。厥代词,代中。志用文字记录“中”的资料。庶百姓。万天地万物。姓性。多欲负能量。厥他。有所有正能量。施帮助人们分辨正负能量。迩近。乃于是。易位阴性之人亲阴物,阳性之人亲近阳物。迩附近。稽跪下拱手。测“格物”。阴阳用个体阴阳把物质分为阴类和阳类。咸都。逆灾难。言说。不易不用易中的易经治理国家。实实施。变名把名字改变成象征正能量的汉字。身以身作则。惟只有。允答应,求真务实,诚信,公平正义等。三人类的自私、贪婪、仇恨这三大劣根性。降降服。之的。德地位,功名,财富,高寿。兹代词,代“中”。绪开始。呜呼唉。发周文王的儿子。祗恭敬。之代“中”。假凭借。河河图洛书。复又。服降服。厥人们。罪灾难。归回归。微小心。志记录。弗不。贻遗留。成唐成汤。祗恭敬。备防备。用用“中”。受大命接受天的使命。兹这个。淫放纵自己。
译文周文王在位到第五十年时,感到不舒服,他知道自己离死亡的时间不长了,他要把治国经典“中”传授给儿子,这件事想了很长时间,担心因为没有传给儿子而失去“中”。为了表示自己对创造“中”的圣人们的恭敬,获得圣人们在天之灵的护佑加持,为了表示自己对“中”的崇拜之情,为了遵守传授“中”的规纪,周文王选择丙辰的天的戊子时辰,自己洗脸净身,在己丑时向儿子传授“中”,这样做才不会冒犯天规。文王对儿子说“姬发,我的病越来越严重,恐怕来不及把中传给你而失去中,现在就把中传给你。从前的帝王们向继位者传授中的,必须把中的内容讲解清楚,我担心你最终要把我讲的忘掉,,你要亲自用笔把我讲的中的内容恭恭敬敬的记录下来。从前,舜是一个研究易经很久的文化小人,为了生计,他除了研究易经外,还亲自在历丘劳动。他掌握易经以后,就怀着敬畏的心情一边拜师学习中的内容,一边亲自对记录中的资料进行考察,再加上师傅的传授,他掌握了中的三大要素,即广义阴阳,狭又阴阳,个体阴阳。舜用个体阴阳将代表正负能量的远近物质都分辨出来,并以身作则,开始亲近正能量而远离负能量,用自己的行动教导周围的人亲近正能量而远离负能量,这样做的人都快乐幸福,没有什么灾难。舜而名扬天下,人们跪在他的面前拱手作揖,要求他为自己分辨出代表正负能量的物质各是什么,然后亲近正能量而远离负能量,这些人都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没有什么不利的。舜小心翼翼的用中降服人们的自私、贪婪和仇恨,使人们成为有德之人。舜的行为被尧知道了,尧非常欣赏舜的作为,对舜大肆赞扬,,尧就把舜作为继承人,把自己的王位让给他,并要求舜坚持应用中治理国家,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让人民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舜答应了尧的要求,牢记尧的教导,坚持用中治理国家,所以,当时的老百姓都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舜成为历史上一位圣明的君主。姬发,你要恭恭敬敬的用中治理国家啊!从前,没有文字,圣人们就创造出了河图洛书,凭借这个河图洛书来表达这个精深奥妙的中,后来,又从河图洛书中开发出了易经,因为易经有降服灾难的功能,让人们连小的灾难都没有。,人们就重视易经而忽视中了,乆而乆之,中又回归到河图洛书里面隐藏起来了,这样,知道中的人就很少了。舜掌握中以后,他说历史的经验证明一用易经,时间久了,易经就把中淹没了。为了吸取历史的教训,不用易经了,应该用中帮助管理国家的高级人员取一个正能量满满的名字,以此消除他们的自私、贪婪和仇恨,使他们成为有德之人,用他们的高尚情操作为天下百姓的榜样,让百姓向他们学习,以此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舜对中恭敬不懈,为了避免忘记,舜小心的把中记录下来,遗留给他的子孙,一直传到成汤。中是天命所归,每一个帝王得到中就象接受天命一样,所以,利用中就是接受天的使命。姬发,你要对中恭恭敬敬的啊!我的时间不长了,今天你亲自领受天的使命,要恭恭敬敬的应用它,不要荒废它。时间不多了,我的星宿已经运行到坠落的位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