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退役伤感(别为羽生结弦退役伤心,该高兴才是

游泳技巧 2022-11-27 12:24www.1689878.com游泳池


“我最喜欢的时代的花滑,不是跳三个四周跳就能赢、跳好多3A就能赢。”


“我想要继续追逐自己理想中的花滑。”


今天下午,日本花滑名将、两届奥运会冠军羽生结弦,在提前预告过的发布会上,证实了坊间对他是否要退役的猜想。


官方的说法是不会再以竞技者的身份参与比赛,“转为职业运动员”。


其实这不过是一种默契。


他说自己不喜欢“退役”的说法,冰迷也不愿意接受一个时代落幕的事实。



从下午到晚上,我被互联网与朋友圈的伤心不舍淹没了。


一位还不到28岁、但影响力惊人的体育明星,各路报道与官方账号对他不吝GOAT(Greatest of All Time,即某一领域史上最佳运动员)的赞美,甚至曾经被解说誉为“伟大之上”。


告别的场面却仓促地发生在一个忙碌的工作日,不是想象中的彩带漫天、众人欢呼,多少有点伤感。


但我想说,幸好是现在。


如果他退役的决定发布在冬奥会刚刚尘埃落定之时,我一定会比当下难过一万倍。


未竟之志的“不甘”,是竞技场上所有告别发生时,伤口上洒的那把盐。



但发生在此时,更多的冰迷在不舍之余的心情是松了一口气,甚至有种报复的快感。


或许这不一定最好的时机,却已是最好的决定。


而他作为历史第一人留下的遗产,也远远比他未完成的重要。



01


今年6月,国际滑联再一次修订了打分细则,引起争议无数。


原有的5个打分项目变成了3个,“音乐诠释”和“衔接”两项被删除。


这两个打分点,正是对花滑运动员动作与音乐配合能力、艺术感染力的考验。


这一改动,把花滑现在最令人诟病的问题摆上台面


如果大家为了拿高分,只剩下了跳得够高、难度够大,而忽略节目的编排与艺术的美感,那它还是令人如痴如醉的“冰上芭蕾”吗?


普鲁申科2004年的《献给尼金斯基》,致敬芭蕾之神


今年才了解羽生结弦的朋友,可能也会误以为他是一个技术怪物。


毕竟年初那会儿,所有人都在狂轰滥炸地科普,他对最高难度的追求有多么狂热。


但事实大相径庭。


尽管羽生结弦确实是跳跃“卷王”,好几种高难度四周跳和连跳都由他第一次在正式比赛中完成,逼得别人不得不练才能拥有争冠资格。


但他对节目艺术编排的高要求,对跳跃和动作要“合乐”的追求,同样严苛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



所以,他在退役发布会上毫不掩饰地表示对当今花滑生态的不认可,并不令人吃惊。


看重花滑表演“触动心灵”而不是只有高强度与难度,这和两年前的公开发言中的态度几乎如出一辙。


来源2020年四大洲赛事前采访


但值得敬佩和让他显得如此独特的,不是敢于说出对现有规则的不满,而是身体力行,“想办法拿回来”。


这项运动一些不应该被动摇的根基,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从未被怠慢。


还记得解说陈滢那句让他出圈的高级彩虹屁吗?“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就诞生在2018的奥运赛场。


但此时,羽生结弦已经为《SEIMEI》打磨了至少两个赛季。


在初次呈现《SEIMEI》的2015年,几乎没有人敢将本国传统音乐作为参赛曲目。


羽生结弦不仅这样做了,还第一次亲自参与了编曲。


并且特地拜访了《阴阳师》电影中晴明的扮演者野村万斋,向他讨教动作的要领。


手部和步法动作的编排,甚至都是在表达电影中的剧情。



在这种精益求精的要求中,整个团队都“卷”了起来。


编舞师席琳是地地道道的西方人,但她搜罗了大量影视、狂言、书籍,帮助自己去理解日本传统文化的精髓。


这些心血留下的,不止是一台为羽生结弦获得无数荣誉的节目。


而是证明,艺术与技术可以完美共存,证明东亚选手虽然从来不是这项发迹于西方的运动的中心,却依然可以留下属于自己的烙印。


对比赛打分公平合理的追求,也驱动了他在早稻田大学毕业论文的完成。


论文题为《关于无线惯性传感式动作捕捉系统应用于花样滑冰的可行性研究》。


简而言之,就是“比赛中让AI完成更公平的打分,可不可行”。



他在论文中直言“就现状而言,正因为跳跃的高难度化推进,更让人感到评定标准的模糊不清。”(文字翻译来源微@yuzu_angel)


几乎是在明着表达,他所信仰的东西正在遭到破坏。


越来越高的难度竞争下,主观判罚的错漏越来越容易发生,轻易抹杀掉选手的努力。


作为花滑史上最强的赢家,他本可以不做这么多辛苦的事。


做了,甚至也可能得不到什么善意和正当的回报,个人的光芒撼动不了一整个体系的顽固力量。


所以对于旁观这一切的局外人来说,此时此刻,放下对抗的压力和包袱去另一片天地,对羽生结弦未尝不是最好的决定。


为了“理想中的花滑”,他已经做出和留下过很多了。



02


至于为什么说此时退役可能“不是最好的时机”?


因为几乎全世界都认为,一位荣誉满身的巨星,最好的退役时间就是在人生巅峰后不要太久的时候。


不必经历英雄迟暮和下坡路的难堪,留给世人的只有耀眼的辉煌。


对羽生结弦来说,2018年平昌奥运会夺冠之后是绝佳时机。


即便是2014年第一次奥运夺金、年仅19岁时就退,也不会受到什么指摘。


这个行当就是这样,“江山代有才人出”,有太多人倒在奥运周期附近从此一蹶不振,能抓住一个站上顶峰的机会就已经够吹一辈子。


但2018年蝉联奥运冠军后的那个赛季,羽生结弦做了什么?


他还在“卷”自己。


在初战因伤失利后,他近乎地改变节目编排,将短节目的四周跳、自由滑的连跳全部放在后半段。


在正式比赛中完成了4T 3A的高难度连跳,用精进的衔接步法证明


“不赢就没有意义”不是热血漫男主随便的中二发言,是真的要践行的准则。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自由滑的曲目正来自普鲁申科当年的神作,《献给尼金斯基》。


当时我一度怀疑,如此高调地致敬他最崇拜的偶像,是否已经在做退役的准备?


后来事实证明,想多了。


他今天在发布会也提到,平昌冬奥后确实想过该结束了,4A还没完成、还没有拿过四大洲冠军实现全满贯……


动力这不就又来了。


羽生结弦与花滑皇帝普鲁申科之间,有一种独属于两代巨星的迷人的渊源。


世人津津乐道,他作为普鲁申科迷弟,可谓是史上最成功追星人。


当年留着跟偶像一样的蘑菇头、做着一样的庆祝动作,现在偶像的儿子已经变成了自己的小粉丝。



不同国籍和年龄的花滑之王,只有他们两个时隔二十年却构成了彼此辉映的回响。


让羽生结弦小时候就对普鲁申科念念不忘的,是他在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上精彩绝伦的表现。


普鲁申科的自由滑节目《卡门》,是临时更换、准备时间很短的孤注一掷之作,拿出了当时他能上的顶配难度。


但当时年仅20岁的普鲁申科表演出了超凡的自信和昂扬的斗志,甚至让人注意不到因为身体不适而嘴唇发紫。



可惜,他还是输给了竞争最激烈的同门师兄、技高一筹的亚古丁。


2018年,在羽生结弦蝉联奥运冠军回国后举办的冰演上,他对到场的普鲁申科小心翼翼地重提这场比赛。


他问偶像,当时一定承受了非常多严苛的批评,和来自世界的各色言论。


“那你要如何面对花滑这项运动?”


其实不需要真的言语上的答案,普鲁申科早已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身体力行了数十年。


不刻意迎合规则,不被外界的声音动摇,用无法动摇的实力去保护自己的艺术表达。


问答的结尾,普鲁申科说了一句“请跳出4A,下次冬奥会也要赢啊。”


羽生结弦低头不好意思地笑了半天,说的却是


“能听到最想听的话真好。”



我们无法断言偶像的激励和期待是否真的有决定性的作用,使羽生结弦在荣誉满身后又多走了四年。


但至少有一件事非常明显地彰显着,体育运动中巨星之所以区别于明星、“伟大”之所以区别于“优秀”


有没有什么上一切也必须要做的事?作为这个行当当下最顶尖的唯一,你能为它留下什么?


对于这几年的羽生结弦来说,这件事就是挑战4A。


即便,在奥运会上跳它只会是一件“让他的对手高兴”的事。


说这话的人是俄罗斯花滑名教头米申,他非常明确地在北京奥运之前阻止过羽生结弦跳4A。


不过他随后又说道,“但他不是想作为三次奥运冠军,而是想作为完成4A、给花滑打开面向未来之窗的人铭刻在历史中。”


就算没有4A,其实也可以是别的事,不那么惊心动魄的事。


在意大利资深花滑评论员Massimiliano Ambesi眼中,羽生结弦一路走到现在,不过是在“贯彻自身的信念”。


这信念具体为何,他说得几乎有些刻薄了。


“并非像很多选手在做的那样,四周跳离冰前就在冰面上抹出了3/4的周数,而是用正确的技术跳4A。”



所有优秀的人都会在冰面上留下自己的痕迹,留下金牌,留下激动人心的表演,留下超高难度的跳跃。


但最难留下也最珍贵的,恰恰是最简单的——


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


难而正确的事。



03


这本就是一个巨星愈发匮乏的时代,纵观足篮网极大商业化最成功的运动,仍在统治的无一不是已经进入职业生涯晚期的老马。


幸而冰上还有一个90后,曾扛着现役GOAT的大旗不断召唤。


就在前不久,17岁的“天才少年”马里宁晒出了自己在训练中完成4A的视频。


当时不少网友发出善意的惋惜


太可惜了,羽生努力了那么久,他看到后起之秀会不会嫉妒啊。


我想,一定不会。


如果一个人追求的动力仅仅是成为绝无仅有的第一、害怕身后之人的追赶,那么,这瞻前顾后的畏缩本就和攀上高峰的勇敢是相悖的。


不管主观意愿与否,羽生结弦客观上都在他的时代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不是让人敬畏而不敢触碰的神圣,而是一种对超越极限巨大的诱惑力。


哪怕是在外人看来,对羽生结弦宝座最有威胁的后来者陈巍,都曾公开表示


是羽生结弦推动了花滑这项运动的极限,给了他动力和鼓舞。



体育最大的意义,正是鼓舞。


鼓舞怀抱理想的后辈,鼓舞彼此竞争的对手,鼓舞每一个在场外为之欢呼的普通人。


这话说起来很俗,却是在这多灾多难的21世纪第二个十年,最无声的力量。


花滑圈内,现在无数后起之秀都表达过自己是追随着羽生结弦的步伐而来,正如当年9岁的小蘑菇头立下“我要在奥运会中超过普鲁申科”的志向。


11年前被羽生结弦捏脸杀的小妹妹千叶百音,如今也已经顺利进入了自己的花滑职业生涯


再现实一点,羽生结弦可能还要为这项运动继续好好发展下去,付出后半辈子。


之前采访里他被问过,怎么看待自己人气这么高,那么多粉丝花钱来看你表演、买东西。


羽生结弦还小调皮地说,因为我的缘故拉动了经济,从现实来讲也是好事。


此话不假。羽生结弦作为名气极高、年收入曾排名全球70名的运动员,个人商业价值的开发一直比较保守。


线下的商业行为,几乎都与冰演有关。


今天宣布不再参与比赛后,之后的方向,极大概率也是去创办自己的冰演品牌,进一步推动花样滑冰在日本的市场化。


对冰迷来说,这其实又不失为一件好事。


有时候,休赛期的商演、正赛后的表演滑,甚至反而是更令人沉迷的东西。


抛开了竞技的压力,剩下的只有最真诚的、毫无隔膜的表达。


作为2011年日本大地震的灾民,羽生结弦在战战兢兢中重新恢复训练和比赛后,就开始致力用表演滑来表达对灾难的慰问。



很多人最爱的表演滑是《春来了》,但在文章行将结尾,我夹带私货也要热情安利,初次登场于2012年的《幻化成花》。


那是大地震之后的第一年,羽生结弦正是在尚未消散的悲痛与对新生的渴望中,邀请宫本贤二进行了编舞。


那时他也不过才十八九岁。


但已经经历过家园的崩坏、重拾的希望,对国民承诺过要背负起不辱国家代表的责任,也感到有责任通过这支表演为尚处于黑暗中的灾民带去力量。


好的坏的,一切都猝不及防地展开在他身上。


重温这段表演让我想起,如果要评选羽生结弦绝美标志性动作,我猜,残酷而美丽的贝尔曼旋转、如飞燕般轻盈的hydroblading肯定都名列前茅;


“永远向前”的阿克塞尔跳应该也有一席之地,仿佛是他人生的不可或缺的注脚。


但这个问题问我一万次,我都要坚定地选“鲍步下腰”。


它往往会被编排在音乐最高潮、最令人心潮澎湃之时,没有令人紧绷心弦的高难度,只有恰到好处的热烈自由。



今天怅然若失的冰迷,可能都需要被这份潇洒释怀安慰到。


还记得北京奥运会男单决赛刚结束时,最让人难过的是羽生结弦眼含克制的泪水说,原来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有结果。


那个瞬间击溃了太多人,虽然可以用“至少他体会过独一无二的过程”来安慰自己,但终究难以接受空手而归的怅然。


但很快,他收拾好情绪,对媒体的回应是


“生活并不是只有回报一件事。没有收获回报的现在也是幸福的。”


当时听到这个消息的瞬间让我觉得,和这样一位偶像巨星生在同一时代,是幸运的。


高度的自驱力已经带他来到了这里,而他也终于可以淡然越过险峻的山丘。


人生或许也可以不必一直像阿克塞尔一般“向前”,未尝不能像是那大气从容的鲍步。


轻捷地划出一道弧线,然后张开双臂,拥抱撞入怀的整个世界。


无论荣辱,无论好坏。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9878.com 体育知识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足球|篮球|NBA|奥运|网球|高尔夫|田径|游泳|排球|赛车|比赛|亚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