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3(中国歼23前掠翼)

体育知识 2022-11-25 06:55www.1689878.com最新体育新闻

体育知识网给大家浅谈下,以及歼23是否存在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体育知识网喔。

本文看点:

几代机划分标准?

战斗机第几代划分法是怎么划分的

第一代标准与美系相同,代表机型米格-19。

第二代刚具备M2的最大速度,但不具备超视距空战能力,代表机型米格-21。

第三代开始具备超视距空战能力的高空高速战斗机,代表机型米格-23。

第四代与美系第三代相似,代表机型苏-27、米格-29。

第五代,连俄罗斯人也莫衷一是,飞机造商说苏-47和米格1.44就是俄罗斯的第五代机,但军方有些高级将领说它们只是技术验证机,还不具备同美国F-22抗衡的能力。也就是F22级别的战斗机。

具体一下 

第一代美国:F-86,F-100,F-106,苏联米格-15(苏联的第二代)。

第二代美国:F-4,F-5 苏联:米格-21中国歼7,歼8。

第三代美国F-15,F-16,F-18 ,F-14 俄罗斯苏-27系列,米格-29,欧洲台风,阵风,JAS-39,中国歼10,歼11。

第四代美国F-22,F-35,YF-23,X-32。中国歼20,歼31。俄罗斯T-50(已首飞)苏-47,米格1.44。

第五代美国的F-22猛禽战斗机和F-35战斗机。

中国公开歼21是中国第几代战机

歼21是几代机,这就要看你以什么标准来衡量了。目前,世界上有两种战机的划代方法。一是以美国为准的,世界通用的以作战效能为标准来划分的方法。二就是俄罗斯独有的,以技术标准来划分的方法。第一代战机主要是苏联的米格15、美国的F84、F86,,第二代主要是米格21、F4、幻影F1等。这两代战机美俄都没有异议。但在第三代战机上两国就产生分歧了。由于俄罗斯是以技术作为划分战机代数的,所以它就把采用可变后掠翼技术的米格23、F14、F111挑出来,划为第三代机,而以后出现的歼10、苏27、F15、幻影2000等,就划为第四代,F22、F35、T50和歼20、歼21就成了第五代机了。而美国是以作战效能作为划代标准的,他们认为,采用可变后掠翼技术的米格23、F14、F111在作战效能上与F15等相比,并没有实现质的变化,没有必要将它们挑出来划为一代,所以,美国就把它们和歼10、苏27、幻影2000、F15等统一划为三代机,以后出现的F22、F35、T50和歼20、歼21自然也就成为四代机了。

世界歼击机速度排名?

截止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快的战斗机/截击机当属苏联的米格-25“狐蝠”战斗机/侦察机,在两台R-15-B300涡轮喷气发动机的帮助下,“狐蝠”的极限飞行速度可达3.2马赫(3470公里/小时)。不过,当时那架米格-25“狐蝠”侦察机能飞出这个速度主要是为了逃命,降落时它的两台发动机已经全部报废。后来苏联空军要求飞行员在驾驶米格-25战斗机时的最高飞行速度不能超过2.8马赫。

在苏联不断研发速度更高的战斗机/截击机时,美国显然也没有闲着,美国在A-12“牛车”高速侦察机的基础上研发了YF-12A截击机,它能够携带GAR-9空空导弹拦截苏联轰炸机,所以将它归入战斗机/截击机中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YF-12A截击机的设计速度是3.2马赫,在1965年的一次飞行测试中,它飞出了3331.5公里/时的速度记录。完成测试后YF-12A以及它的发动机并没有损伤,所以这个速度记录的含金量要比米格-25战斗机的那个速度记录更高,更具实际意义。

除了这些高速战斗机/截击机,冷战时期还出现过飞行速度超过三马赫的“女武神”战略轰炸机,飞行速度超过3380千米/小时的SR-71“黑鸟”有人侦察机,飞行速度超过3.35马赫的D-21无人高速侦察机,还有飞行速度超过6.7马赫的X-15高超声速亚轨道空天飞机/火箭动力技术验证机等众多高速飞行器,这些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高速飞行器创造了众多航空器飞行记录,至今很多记录仍然难以被打破。

在现役战斗机里面,飞行速度最快的是上文提到的米格-25(因为米格-25在俄罗斯等国还有少量服役),就是俄罗斯的米格-31BM,作为米格-25“狐蝠”战斗机的替代者,米格-31“猎狐犬”截击机在最大飞行速度、飞行高度等指标上并不如前辈。不过,它的最大飞行速度仍达到2.83马赫,在低空也还能拥有1.23马赫的最高速度。

第三名是美国F-15鹰式战斗机,这很令人吃惊,很少有人注意到F-15的高速优势。F-15的最大速度为3050公里/小时,实际上超过了2.5马赫,是一款纯粹的高速战斗机,不过由于F-15具有非常优异的机动性,其高速特性反而经常被忽略。

位列第四名的是国产的歼-20隐身战斗机,虽然歼20的许多数据都还不清楚,歼-20本身的设计就非常注重高速性能,结合官方媒体的报道,推测速度可能不低于2.5马赫,很可能是速度最快的第五代战斗机。在去年建军节期间,人民日报的微视频《军人一分钟》中罕见披露了一个数据,歼-20可在1分钟内战斗巡航52公里,这相当于歼-20的最高飞行速度可达2.45马赫,印证了歼-20飞行员曾说过的那句“歼-20一旦进入超音速,就是我们的天下”。

第五名是俄罗斯的苏-35战斗机,苏-27系列战斗机自诞生伊始就有高速截击的任务,高空高速性能也是非常优秀,得益于翼身融合的升力体结构和两台马力澎湃、高速性能出众的AL-31F型涡扇发动机,苏-27最高可飞2.3马赫,到了苏-35这里更上一层楼,最大速度可达2.35马赫。气动布局上和苏-27一脉相承的歼-11,歼-11B等,相信也能具备这一能力。

第六名是俄罗斯的米格-29战斗机,最大速度超过2.3马赫,约为2817公里/小时。

第七名是美国的F-22战斗机,F-22猛禽是世界上第一款第五代喷气式战斗机,具有隐身性能、灵敏性、精确度和态势感知能力结合,能够超音速巡航,最大速度超过2700公里/小时,约为2.25马赫。在歼-20面前,F-22实际上是一种短腿而且速度慢的战斗机。

第八名是法国的幻影2000战斗机。这是一种单发三角翼多用途战斗机,也是法国第一种第四代战斗机。幻影2000的最大速度超过2.2马赫,大约2695公里/小时。

第九名是俄罗斯的五代机苏-57,主要用来摧毁各种远距和近距空中目标,打击敌方地面和水面目标,以及突破敌方的防空系统,曾赴叙利亚参加作战行动,苏-57的最大速度为2600千米/小时,大约是2.12马赫。

第十名是欧洲EF2000台风战机,最高时速是2510公里/小时,大约为2.05马赫。台风是由欧洲多国联合开发的双发多用途战斗机,可满足多个欧洲国家空军的作战需求。该战机能执行包括空优作战、对地攻击以及远程打击在内的多种任务。台风战斗机在设计之初就强调高速截击性能,具备极优异的飞行性能,比如它配备的2台大推力发动机即便不打开加力燃烧室,也能使战机具备短时间的超声速巡航的能力。

第十一名是国产歼-10战斗机,普遍认为歼-10是四代机中飞行速度比较快的,采用了适合高速飞行和可调式进气道,让其最高飞行速度超过2马赫、升限2万米以上,也有一种说法是歼-10战机的速度超过2.2马赫。,国产的歼-8F战斗机的排名也紧随歼-10之后,尽管加装受油管,改装光学和侧视雷达侦察设备吊舱以后,阻力有所增加,但歼-8F的最大速度也不低于2马赫。

其余的第四代战斗机,例如F-18E/F,F-16等等,以及四代半的法国阵风战斗机,最大速度都不超过2马赫,这些战机不再一味求快,更注重战斗机的低空、低速飞行性能,扩大战机飞行包线等等,比如F-16战斗机的最大速度就比较悲催,只有1.7马赫左右,今年年初在北大西洋,挪威空军的F-16战机奉命拦截监视俄罗斯空军的图-160战略轰炸机,图-160开启发动机加力,以2马赫的超音速绝尘而去,F-16拼了老命,连图-160的尾烟都追不上

辽宁号起飞时间?

2012年10月29日,歼-15成功于辽宁号上触舰复飞,11月23日552号歼-15战机在辽宁号上成功实验着舰降落与起飞,11月25日辽宁号上的起飞和降落实验画面公开。

例举中国歼系列战机型号

j6 歼-6是根据前苏联米格-19仿制和发展的,1958年初开始研制,1960年投入批生产,1986年停产,共生产了数千架。该机有歼-6Ⅰ、歼-6Ⅱ、歼-6Ⅲ、歼教-6)、歼-6甲等多种改型。

j7

j8 该机于1964年开始研制,1969年7月首飞,1979年12月批准定型投入批生产。歼-8及歼-8I型飞机主要装备中国的空军和海军,已于1987年停产。歼-8家族还有歼-8D(空中加油型)、歼-8ⅡM(外销型)、歼-8Ⅲ等。
目前中国空军最大战斗力来源就是多达5000架的歼8战机群

j9 米格21改进机型

j10 1984年开始研制

中国歼22战斗机资料

基本参数    
乘员一人[1]  
全长:
13.02
m  
翼展:
9.30
m  
全高:
4.52
m  
翼面积:
26.0
m²  
空重:
5,750
kg  
最大起飞重量:
10,900
kg  
发动机:
2台许可证生产的Rolls-Royce
Viper
Mk
633-47涡轮喷气发动机  o
单台推力:
17.79
kN  o
加力推力:
22.24
kN  
最高速度:
1,160
km/h
(721
mph)  
航程:
1,320
km
(825
miles)  
飞行高度:
15,000
m
(49,210
ft)  
爬升速度:
5,340
m/min
(17,520
ft/min)武装  
2
×
23
mm
GSh-23L机炮  
最大携带2,800
kg武器,包括:  
AGM-65
“小牛”电视制导导弹  
Grom-1
反坦克导弹(仿制前苏联Kh-23)  
BL755
集束炸弹  
AA-8
“蚜虫”导弹  
包括跑道炸弹在内的各型炸弹航电设备  除基本的导航和通讯设备外,火控系统方面,J-22用Thompson-CSF
VE-120T型抬头显示器取代了老式的FerrantiISIS
D-282陀螺仪瞄准具。防御系统方面,装备了IskraSO-1雷达告警接收器,P10-65-13被动干扰发射器,以及三具干扰箔条和干扰弹发射器。导航系统为HoneywellSGP500,也装备了光学/红外探测器和光学侦查/干扰探头。
参考

望采纳。

歼强机和歼击机的区别?

歼击机一般是用来对空作战的,也就是说一般是用来空中格斗的,以掌控制空权为主,如歼7,8,苏27,30,35,37,F16,15,22等。

而强击机一般用来对地攻击用,可又不同于轰烽机,一般的强击机有一定的装甲,可以低空对地攻击,所以叫强击,如国产的强5,美国的A-10等,载弹量比歼击机多,但远不如轰炸机。不过现代战机多讲究多用途,歼击机一般也具有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而有些强击机也有一定的对空作战能力,只是主要分工不同而已。

歼-23的介绍

歼-23战斗机是为网络流传中国成都飞机工业公司研制的新一代的空中优势战斗机,被外国媒体多次报道。实际上歼-23的机号悬空,亦从来无任何确切证据证明歼-23的计划或者其战斗机实体存在。

‘歼’系列的飞机分别仿造的是米格几型啊

歼-5是中国沈阳飞机公司制造的高亚音速喷气式战斗机(仿制前苏联米格-17φ),也是中国制造的第一种喷气式飞机。
  沈阳飞机公司于1955年初开始试制歼-5。1956年7月19日,试制原型机试飞。歼-5自1956年9月投入批生产,到1959年5月停产,共生产767架。
  歼-5主要用于昼间截击和空战,也具有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其改进型歼-5甲机头装有雷达,主要用于夜间截击空战。
技术数据
  
歼-6飞机是根据前苏联的米格-19仿制和发展的。1958年初开始试制,原型机于1958年12月试飞,歼-6飞机1960年投入批生产。1986年停产,生产数千架。歼-6飞机尺寸小、重量轻、推重比大、机动性好,适于近距格斗空战。飞机结构简单,使用维护方便,价格便宜,是世界上同类飞机中最便宜的。歼-6飞机除装备中国空、海军外,还向国外出口。
  歼-6有多种改型
  歼-6I提高升限的改型。主要是在歼-6基本型的基础上减轻了飞机重量,提高了升限。
  歼-6II在歼-6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飞机高空性能的改型。
  歼-6III为提高飞机机动性而发展的改型,飞机的结构和性能都有明显的变化。
  FT-6超音速教练型。
  RF-6战斗侦察型。
  歼-6甲全天候型。
技术数据
  
  
 歼-7战斗机,原型为苏联于1961年转让的米格-21F-13,分代为第二代喷气式超音速战斗机,是我国目前的主力战斗机,有多种改型。
  我国由50年代末开始对米格-21产生了浓厚兴趣,但当时由于中苏已出现裂痕,苏联并不想提供这一先进战斗机给我国,尤其是生产技术。但随着共产国际形势变化,苏联需要中国支持,于是1961年中苏签署协定,授予中国米格-21F-13飞机及R-11F-300发动机的制造特许权,包括全套生产技术资料,飞机、发动机散装件,以及当时国内缺少的成品、原材料。但由于中苏交恶,实际上大部分的技术资料没有到手,到手的有很多错误,真正有用的就只有几架样机,这给试制带来了困难。经过负责此项目的沈飞公司和成都飞机工业公司艰苦努力,硬是“照猫画虎”把米格-21制造出来。
歼-8歼击机(白天型),北约编号“长须鲸”。1969年7月5日,由尹玉焕驾驶成功进行了试飞。在1979年12月31日歼-8方才设计定型,一年后,飞机开始装备部队。进入80年代,由于歼-7的不断改进和歼-8II的出现,歼-8逐渐被部队冷落,于87年停产。
  
  歼-8是我国在歼-7,即米格-21的基础上独立进行重大改进研制而成的高空高速战斗机,其研制是为满足我国高空作战要求,沈阳飞机设计所提出歼-8的设计思想是突出高空高速性能,增大航程,提高爬升率和加强火力。相比歼-7,各项性能指标均有改善。歼-8采取机头进气,大后掠角、小展弦比、薄三角翼、下平尾、双腹鳍的空气动力布局形式。
  

听说过 歼7 歼8 歼10 歼11 歼9 歼12 歼13 歼14 都是什么飞机啊?有否?(最好给个图啥地)

  兄弟歼9是有的,没有列装,网上有他图片。12-14 现无, 正在设计中

  补充资料
  一、实战的需要
  1960年末至1961年春,为了缓解与美国对峙所带来的巨大压力,赫鲁晓夫向中国表达了缓和两国关系的意愿,自1959年来一度剑拔弩张的中苏关系稍见好转,虽然两国在1961年秋苏共召开22大时便因中国反对批判斯大林而再度闹翻并彻底决裂。但对中国空军而言,这段为时不到一年的“二次蜜月”却给他们送来了一个极为珍贵的礼物——米格21战斗机。
  1962年,直接从苏联引进的12架米格21战斗机开始以“歼击7型”战斗机的编号加入中国空军服役。而当时它最主要的作战对象便是凭借着自己过人的高空性能时常游弋于中国上空的美制U—2型高空侦察机。
  应该说,在60年代初期,不要说在中国空军中,就是以当时的国际标准来衡量,歼7也堪称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战斗机。,从1963年冬季至1964年初,歼7飞机在其参加的一系列高空作战中陆续暴露出其升限留空时间短、高空高速性能差、没有雷达和高空机动性差等缺陷。,在作战火力和起飞着陆性能上也有待加强和改善。
  实际的作战需要压倒一切!刚刚开始尝试完全独立自主的中国航空工业立即以米格21为基础开始着手进行新一代战机的开发工作。
  自1964年初开始,三机部601所就开始考虑改进歼7,以满足高空作战要求。1964年10月25日,六院在沈阳601所召开了“米格一21和伊尔-28改进改型预备会”。会上,601所提出了米格-21的两种改型方案
  第一种方案为米格21渐改型飞机气动外形则参照米格一21飞机,不做大的改变,同样采用机头进气模式,发动机则由单变双,装用两台涡喷7发动机的改进型。简单的说,该机就是将米格21的放大版本。
  第一种方案则为米格21大改型飞机的气动布局做了较大的修改——采用机身两侧进气模式取代了米格21的机头进气模式,以留出机头空间安排新型机载雷达,发动机则继续采用单发布局,从新选用了606所新设计的推力为8500千克的加力式涡轮风扇发动机——即我们前文提到过的涡扇6型发动机,取代了米格21原有的涡喷7型发动机,以满足该机飞行性能提高所带来的动力需要。
  从最初的设计指标上看,两种方案的飞行性能均与美国的F-4B相当,即升限20000米,最大马赫数2.2,基本航程l 600千米,重量约10吨。
  此次会议上,与会人员为究竟选择哪种方案而争执不下,,在我国国防科技界享有崇高威望的钱学森先生一锤定音——考虑到部队的需要和计划的稳妥行,上第一方案。
  1965年1月12—17日,三机部在北京召开了航空工业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会,会议期间又专门由段子俊副部长主持召开了新机研制工作座谈会。考虑到当时国际航空业上对于涡扇发动机的研究也是刚刚起步,而我国航空业也仅仅具有仿制和改进苏式涡喷发动机的经验,出于新发动机的研制周期可能会而延误的担心,所以会议一致同意以米格-21为原型机搞双发设计方案,从而确定了歼8的研制方向。
  虽然单纯的从技术指标来看,第二种方案无疑具备更大的吸引力。但考虑到我国航空工业直到1967年才基本掌握米格21生产技术的现实,选择第一套方案无疑更为务实稳妥。
  根据最初的决定,601所按照原本提出的第一方案,在摸透米格-21的,对国内外有关技术情况进行了调研,提出了歼8飞机的初步战术技术要求,并于1965年3月19日上报六院。
  作为米格21的直接改进型,该方案的指导思想主要是根据米格21在实战中暴露出来的不足进行多种极富针对性的改进——突出高空高速性能,增大航程,提高爬升率和加强火力。
  具体的性能指标要求是
  1、使用升限19000~20000米
  2、最大平飞马赫数2.1~2.2。
  601所设想1967年歼8飞机完成首飞,1970年能小批装备部队。在随后的时间里,歼8飞机很快得到了批准,并定下了试制的具体时间表。
  虽然已经选定了歼8方案,但考虑技术储备的需要,也是顾及到为部队提供一种可能的选择。三机部决定在进行歼8战机研制的,在小范围内开展对于新型单发战斗机、涡扇发动机和PL—4型中程空空导弹的技术论证工作。
  1965年4月12日,三机部正式向601所下达了《关于开展歼9飞机方案设计》的通知,要求在两个方面进行方案论证和比较,从中选一作为歼9的最终定稿
  1、突出歼击性能,兼顾截击作战和对付低空高速目标,最大马赫数2.3左右,升限20000米左右,航程要大,作战半径大于450千米。
  2、突出截击性能,兼顾歼击作战,最大马赫数2.4~2.5,升限21~22千米,作战半径350千米。
  飞机总重量则要求控制在14吨左右。
  1966年4月1日,三机部向国防工办,国防科工委呈报了《歼9飞机设计方案》。国防科工委开会审查了歼9飞机的设计方案,并向军委呈报了《歼9飞机战术技术论证报告》。中央军委在审查了两个方案后,最终决定按第一方案研制歼9飞机,并在设计指标上进行了一定的改动最大马赫数2.4,升限21000米,最大爬升率200米/秒,最大航程3000千米,作战半径600千米,续航时间3小时。

  三、艰难跋涉
  如前文所述,歼9在设计之初便被设定为米格21的大改型,在技术继承性上明显要低于采用“渐改”方案的歼8,这在提升飞机性能的也大大的增加了该机的研制难度,更为不利的是,在歼9的研制过程中,军方的性能要求一改再改,迫使研发部门不得不一再的修改设计方案,对歼9的正常研发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根据歼9的最初研制要求,1965年起,601开始进行歼9气动布局参数的选择,选出了4种机翼平面形状,即
  1、前缘后掠50度的后掠翼
  2、后掠57度的三角翼
  3、前缘后掠55度的后掠翼
  4、以及双前缘后掠角的双三角翼
  601所对四种机翼平面形状方案均做出了模型,进行了风洞实验。
  其中主要是考虑采用后掠翼还是三角翼,后掠翼和三角翼都是采用前缘后掠的方法来增加机翼的临界马赫数。如果超音速飞行增加到马赫数为2.0时,要采用亚音速后掠翼方案就必须使前缘后掠角大于60。,但前缘后掠角过大,翼根结构受力就会恶化,将增加结构重量;,低速时空气动力特性也将恶化,升力下降,阻力增加,将直接影响到战机的机动能力,故采用大后掠翼很不利。而三角翼则比较适用,不但具有后掠翼所具有的优点,而且比较长的翼根弦长保证了根部结构受力状况,减轻结构重量,还有助于保证飞机的纵向飞行稳定性。所以601所淘汰了前三个方案,又把三角翼的前缘后掠角改为55度,称为歼9 IV方案。
  歼9 IV方案是一种正常布局形式的三角翼方案,外形上除机头改为两侧进气外,其余均与歼7、歼8相同,类似于FC—1的早期型——超7的气动外形,只是尺寸上要大得多。可以看作是米格21的两侧进气放大型,由于这种方案对米格—21的改动并不算很大,所以成功的把握性挺大。
  但从1966年第四季度到1967年初,经过风洞实验发现,歼9 IV方案的机动性不够理想,于是又提出无尾三角翼方案,称V方案。V方案是两侧进气的无尾三角翼飞机,外形上和闻名遐迩的法国“幻影”系列战机颇有几分相似,该机采用前缘后掠角60度的三角翼,翼面积达62平方米。由于机翼面积极大,翼载荷相应降低,V方案的机动性较IV方案相比有了明显的提升,但升降副翼的刚度和操纵功率问题以及零升力矩带来的操纵困难却难以解决。
  在此期间,作为歼9直接竞争对手的歼8则发展的较为顺利。1966年底,601所完成了全部图纸设计工作。8月由112厂开始试制两架原型机,1968年6月,歼8战斗机的01号原型机总装完成。12月19日完成地面滑行,虽然滑行中前轮摆振严重,紧急刹车时左侧主轮轮胎爆破。歼8仍于1969年7月5日由试飞员尹玉焕驾驶,在112厂完成了航线起落试飞,历时30分钟,试飞中飞行高度3000米,速度500千米/小时。
  随着“文化大革命”干扰,两机的研制工作相继陷入了停顿状态。
  1968年3月,六院召开了“动员落实歼9飞机研制任务”会议,决定采用V方案,并提出力争1969年“十一”国庆20周年前把歼9送上天,向国庆20周年献礼。由于V方案一些技术问题难以解决,加上国内生产受运动冲击不能正常进行,V方案一直搞不下去,于是六院指示停止了V方案的试制。
  1969年2月3日,601所决定抽出部分力量继续进行歼9飞机的研制。1969年10月10日,航空工业领导小组决定继续研制歼9,并决定先试制两侧进气的正常布局三角翼方案,即歼9 IV方案,并把试制工作安排在了112厂(沈飞),要求1971年底上天。
  由于当时112厂正全力恢复进行歼8的研制工作,1969年10月30日,三机部和六院军管会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把歼9试制任务定点在132厂(成都飞机公司)。
  1970年5月4日,601所抽出300多人到成都空军13航校(后组建成611所),从事歼9飞机的试制工作。
  1970年6月9日,航空工业领导小组在北京专门开会审查歼9方案,对歼9的性能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活动半径900~1000千米,重量13吨,使用过载8g,升限25000米,飞行马赫数2.5。即通常所说的“双二五”方案。
  1970年11月,六院在西安召开厂、所领导干部会议。空军领导对正在研制中的歼9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双25太小,双28太高,应该是双26,即最大使用马赫数2.6,静升限26千米”。
  歼9原有布局均不能满足这一新要求,不得不对气动布局进行重新设计。
  经过反复的设计—选择—评定—淘汰过程后,我国设计人员最终为歼9选择了鸭式布局,腹部或两侧进气的方案,称之为歼9VI方案。
  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要知道,世界上第一种采用鸭式布局的实用型战斗机——瑞典的Saab—37雷式战斗机,是在1971年才真正服役的。也就是说,在我国选定歼9VI方案的时候,世界上还没有一种战斗机是采用了鸭式布局的。
  歼9VI方案充分体现了我国航空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但,设计方案的一改再改也折射出了我国航空工业在早期探索过程中的盲目与燥动!
  虽然解决了气动布局的问题,,在歼9VI方案运作一段时间后发现,“双二六”标准确定的升限指标仍然太高,选用的涡扇6发动机性能无法达到要求,歼9飞机的研制工作再一次面临搁浅的境地。
  1975年1月10日,三机部以(75)三院字8号文《关于请求继续研制歼9飞机的报告》上报国务院、中央军委。文件希望对歼9的指标作适当的下调,即最大马赫数保持2.5~2.6,升限降为23000米,最大爬升率220米/秒,基本航程2000千米,作战半径大于600千米。
  2月18日,在当时主持国务院工作的邓小平同志的亲自干预下,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国发(1975)34号文,同意按调整后的指标继续研制歼9飞机。
  1975年12月23日,国家计委、国务院国防工办以(75)工办字395号文批准三机部上报的歼9飞机研制实施计划。同意零批试制5架,1980年首架上天,1983年设计定型,并原则上同意到1983年拨给研制费4亿元。
  1976年初,611所在歼9VI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了歼9总体气动力布局和设计参数,形成歼9VI—Ⅱ方案。
  该方案的主要特点是
  1、气动布局该机保持了歼9VI的鸭式布局设计,主翼为60度三角翼,机翼面积50平方米,鸭翼为55度三角翼,固定安装角3度面积2.58平方米。
  2、进气方式采用两侧进气,进气道为二元可调节多波系混合压缩式。
  3、发动机装一台涡扇6发动机,地面全加力静推力12400千克。
  4、雷达系统该机装一部205雷达,探测距离60~70千米,跟踪距离45~52千米。
  5、主要武器4枚PL-4拦射导弹,该导弹按导引头不同分为两种型号——半主动雷达型PL-4A,最大射程18千米,被动红外型PL-4B,最大有效射程8千米。
  从这些最终设计指标来看,歼9已经具备了和F—14等早期第三代战机正面抗衡的能力。某种意义上,歼9VI—Ⅱ可以称之为我国自主开发的第一种达到了国际第三代喷气式战斗机标准的国产战机。

  四、力有未逮
  虽然歼9VI—Ⅱ方案的提出解决了长期困扰该机的气动布局问题,但从当时我国喷气式战机的实际开发能力来看,歼9的一系列方案,尤其是歼9VI—Ⅱ方案的设计思想实在是太过前卫,虽然歼9VI—Ⅱ在各种性能指标上无疑是大大超越了和它“同父异母”歼8方案,在研制过程中所遇到的不可逾越的困难层出不穷,研制工作进展缓慢,举步维艰。
  1978年,由于611所承担的歼7大改(即歼7Ⅲ)的设计发图工作要求紧迫,歼9的研制工作开始收缩。1980年,为贯彻国家国民经济调整方针,歼9的研制工作即全部中止,前后投入的研制费约2122万元。歼9,如同后来的强6一样,最终在中国的航空发展史上划上了一个并不圆满的句号。

  图片

歼战的意思是什么?

消灭敌人全部或大部的作战方式。

歼(jiān)

歼(殲) jiān(ㄐ一ㄢ)

(一)、消灭,灭尽歼灭。歼击(攻击和歼灭)。围歼。聚而歼之。

战(zhàn)

战(戰) zhàn(ㄓㄢˋ)

(一)、打仗战争。战机。战绩。战略。战术。战国(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

(二)、泛指争斗,比高下论战。争战。

(三)、发抖战抖。寒战。胆战心惊。

(四)、姓。

网上说的 歼14、60、18、13、16、 19、 23这些飞机是正在研制还是跟本没有啊

歼60看介绍,是歼-20的缩水版、简易版,这个应该是人们通常称的歼30(或歼21)。

歼14貌似没有官方报道,都是媒体在猜,和歼20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其介绍为可媲美F22的战斗机,那么中国只有一款,那就是歼20.

歼18真的是杜撰的,因为中国尚无任何建造垂直起降战斗机消息。

歼13是用来替代歼6的,类似F16,后来因发动机问题,流产了。

歼16倒是有,是歼11的双座对地攻击型战斗轰炸机。也就是俗称的苏30的替代品。中国苏30在2000年引进,大约到2020年退役。所以需要制造一款多用途战斗机,替代苏30和飞豹。这就是歼16,,歼16这个名字是西方起的。

歼19和23,只有有限几个网站介绍,估计是杜撰出来的。

1998中国历史上发生的大事?

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正式施行。

2、1月27日——中央电视台在1号演播大厅举行《春节联欢晚会》。

3、3月23日——中国自主研发的歼10战斗机首飞成功。

4、4月28日——电视剧《还珠格格》第一部在台湾中视开播。

5、5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银南地区设立地级吴忠市,原吴忠市改为利通区,灵武市、青铜峡市由吴忠市代管

6、5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立法会选举正式举行。这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以来的第一次立法会选举,得到了市民的积极参与。

7、5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成为第37个缔约国。

8、7月至9月——中国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造成4150人死亡,经济损失达2551亿元人民币。

小结
歼23的解释与歼50 火龙的知识点就此结束了,希望您所关心的问题已经解决,也请您不要忘记转发收藏体育知识网哦。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9878.com 体育知识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足球|篮球|NBA|奥运|网球|高尔夫|田径|游泳|排球|赛车|比赛|亚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