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杀了哪些开国功臣_朱元璋为啥杀徐达
体育百科 2022-11-20 14:40www.1689878.com体育运动
最近很多各位网友在询问关于朱元璋杀了哪些开国功臣的解答,今天宓编为大家网罗10条解答来给大家全面解析! 有89%游戏达人认为朱元璋杀了哪些开国功臣_朱元璋为啥杀徐达值得一读!
10条解答
1.朱元璋杀了哪些功臣
蓝玉、李善长、冯胜、傅友德、唐胜宗等。
1、蓝玉
蓝玉(?―1393年 ,定远(今属安徽定远县 人 ,常遇春妻弟,明朝开国将领。有胆有谋,勇敢善战,屡立战功。于捕鱼儿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毁其职官体系而名震天下。
洪武十二年
(1379年 封永昌侯,洪武二十年
(1387年 拜征虏大将军。洪武二十一年
(1388年 拜大将军、凉国公。
为常遇春的妻弟、常遇春是太子朱标岳父,蓝玉是太子妃舅父,因极力维护太子的储君地位,与早已觊觎皇位的燕王交恶。
朱元璋为儿子朱标组建当时明朝超一流的武人集团班底做为儿子继承大统彻底清除北元而预备,然太子死皇孙幼,朱标太子的武人集团班底全部被屠戮干净,落了个周亚夫的下场。
洪武二十六年
(1393年 ,以谋反罪被杀,剥皮实草,传示各地。究其党羽,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余人,史称“蓝玉案”。
2、李善长
李善长
(1314年—1390年 ,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 人。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
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
洪武三年
(1370年 ,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
洪武二十三年
(1390年 ,以胡惟庸党追问,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年七十六岁。南明弘光政权追谥襄愍。
3、冯胜
冯胜(?—1395 ,明朝开国名将,初名国胜,又名宗异,冯国用的弟弟,安徽定远人,喜欢读书,通晓兵法,元末结寨自保。后协助朱元璋征讨四方,建立明朝。
洪武五年
(1372年 ,征讨王保保,徐达、李文忠皆战不利,唯独冯胜斩获甚众。洪武二十年
(1387年 ,以冯胜为大将军,与傅友德、蓝玉等率兵二十万远征辽东,降伏纳哈出,肃清元朝在辽东的势力。
因累积军功而受封宋国公,“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其女婿朱橚曾因秘密会见冯胜而被朱元璋严惩。后来因“胜功最多”,遭太祖猜忌,被赐死。因未能善终,死后没有进入功臣庙。
4、傅友德
傅友德(约1330-1394 明朝开国名将。汉族,宿州相城人(今安徽淮北 ,迁居砀山(今属安徽 。元末参加刘福通义军,随李喜喜入蜀。后率部归朱元璋,从偏裨升为大将。
至正二十七年从徐达北上伐元,第二次北征北元七战七胜而平定甘肃,第四次北征北元以副帅之职连败元军,第五次北征北元任副帅职,第七次北征北元以副帅之职大胜元军,后与汤和分南北两路取四川,以主帅之职攻取贵州、平定云南。
以功封颍国公,封太子太师,被朱元璋称为“论将之功,傅友德第一”。后坐事赐死。
5、唐胜宗
唐胜宗
(1335—1390 ,濠州人,元末明初著名大将、明朝开国军事将领,被封延安侯。唐胜宗早期就归附朱元璋打天下,屡立战功。洪武三年
(1370 冬,封为延安侯,食禄一千五百石,给予世袭的凭证。
后期因擅驰驿骑,被削去爵位,降职为指挥。洪武二十三年,因是胡惟庸同党而被杀,削去了爵位。
参考资料来源——蓝玉
参考资料来源——李善长
参考资料来源——冯胜
参考资料来源——傅友德
参考资料来源——唐胜宗
2.朱元璋到底杀错了哪些开国功臣?
那么,我们不妨了解了解,与朱元璋并肩战斗一起打天下的好汉都有谁呢?徐达、常遇春、刘伯温、李善长、李文忠、邓愈、朱文正、汤和、朱亮祖、胡大海、周德兴、廖永忠、傅有德、冯国用、冯胜、沐英、蓝玉……真可谓人才济济、群英荟萃! 众多文臣武将的名字,无法在这里一一罗列,但于明朝功劳最大的,大体也就是这些人了。这些大明朝的开国功臣,虽然只是辅佐朱元璋这朵大红花的绿叶,却并不妨碍他们的英名在史册上闪闪发光! 可惜这些开国功臣大多结局不好,许多都被朱元璋找借口给杀了。甚至包括徐达、刘伯温这样的大功臣在内,民间也传说是死于朱元璋之手。尽管朱元璋的大开杀戒很值得怀疑,可是被暗中洗了脑的人们都偏向于这样认为,他们懒得动脑子去质疑,所以他们乐于全盘接受清朝的结论。 果真如此吗?我看未必。因为清代修《明史》猫腻多多,包括《大明英烈传》这样的历史小说也被大肆篡改了,还有那所谓的“火烧庆功楼”的故事,大抵也系满清的捏造。 黎民百姓谁不憎恨暴君?文臣武将谁不憎恨屠杀功臣的君主?满清太清楚这一点了,为了让天下所有的汉人都忘怀明朝乃至厌恶明朝,满清的皇帝乃下定决心要把朱元璋这个千古罕见的牛人打造成千古罕见的暴君。显然,要实现这个目的并不难,清朝的统治者们只需把朱元璋屠杀人数的数字改大一些就可以了,只需把一些贪官污吏的死划拉到无过受死的功臣里就行了,只要指使人编造一些所谓的民间传说就行了。 于是乎,被蒙蔽了的清朝的顺民们大多都因为朱元璋很残暴之类的宣传而发自内心地弃明服清了。看起来,满清统治者的目的差不多达到了。,也并非所有的人都能被蒙蔽住的,否则,反清复明的斗争怎么会长久地贯穿于有清一代乃至从未停息呢? 而在朱元璋这一方面,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注重民生、最痛恨贪官污吏的这么一位严厉而伟大的皇帝,则很可能就此成为了这一阴谋的残酷献祭和牺牲,乃至被改写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残暴的一个皇帝。我想,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
二、大明朝开国功臣之死 朱元璋到底残暴不残暴?明初各主要开国功臣之死到底冤不冤?为了解答这样的质问,我们似乎有必要在事实层面上就此作些探究,乃至作些相应的推理和评判。
4、徐达到底是病死的还是吃蒸鹅死的? 先说徐达之死。民间传说徐达晚年身患背疽,而朱元璋赐了一只蒸鹅给他吃,徐达吃后,没几天就死了。这样的徐达之死,我以为是不可信的。,这是野史传说,本就不足为信。,长背疽的人吃蒸鹅就一定会死吗?我不懂中医,但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请一位中医高手来解答这个问题?我相信,我们的中医会用科学来否定这一说法的。,有关徐 达之死的另一说法——徐达因长年征战,奔波劳顿以致积劳成疾,于1384年54岁时病逝于南京。史书记载说徐达死时,朱元璋伤心欲绝,辍朝祭奠深致哀悼,并列徐达为开国武将中之第一功臣,誉之为“万里长城”。不知怎么的,也许是因为徐达的中正和谦谨,也许是因为朱元璋的基本品格值得信赖,我总以为这后一种说法应该更为可信,而且动徐达如动国家之基础,朱元璋还不至于这么糊涂 5、刘伯温究竟是不是胡惟庸害死的? 关于刘伯温之死,史书记载说刘伯温病重后,因为接受了胡惟庸派来的医生的治疗,然后就死了。而人们通常都怀疑刘伯温其实是死于朱元璋之手。但我以为,他其实就是死于胡惟庸的暗算——当时担任宰相的胡惟庸嫉恨刘伯温,指使人向朱元璋进谗言陷害刘伯温,朱元璋自然很生气,乃夺了刘伯稳的爵位。在胡惟庸势力的压制下,心情郁闷的刘伯温终于病了。然后就发生了胡惟庸派医生来为之看病然后刘伯温病逝的事,这一年是1375年。 在我看来,即使朱元璋日后真是想大杀功臣以固皇权,当时的他也是绝没有杀死刘伯温的想法的。一来那时刚建国七年,身体很健康的朱元璋就算想杀功臣也不用这么早就动手;二来年纪比朱元璋大17岁的高级军师刘伯温在朝中也远没有淮西集团势力大,对朱元璋远构不成威胁;第三,我以为朱元璋当时也只是想在以李善长、胡惟庸为首的淮西集团和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之间搞权力平衡而已。 朱元璋在李善长退休之后曾经邀请刘伯温出任丞相,可刘伯温一再地谢绝了——也许他不想介入到朝廷派系斗争的旋涡中去,也许他忌惮于功高震主,早就抱定了功成身退的主意。朱元璋也知道刘伯温的心思,也就不好再勉强,他转而向刘伯温咨询包括胡惟庸在内的丞相人选。刘伯温的回答是,这几个人都不成。 但朱元璋最终还是任用胡惟庸担任了丞相——他似乎另有他的谋划。可让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胡惟庸竟然胆大妄为地害死了刘伯温(也有一种可能就是刘伯温确实是死于疾病 。
3.朱元章杀了哪些功臣
徐达,蓝玉,胡惟庸,陈宁,涂节等等。
胡惟庸(?—1380年 ,汉族,濠州定远(今属安徽 人,与李善长同乡。明朝开国功臣,一任中书省丞相。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后遭朱元璋处死。
徐达
(1332年—1385年 ,字天德,汉族, 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民族英雄,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 人,农家出身。
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
(1363年 大败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
(1364年 ,朱元璋任他为左相国。至正二十七年
(1367年 ,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一起挥师北伐中原,推翻元朝残暴黑暗的统治。
洪武元年
(1368年 攻入大都(今北京 ,元朝灭亡。以后又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右丞相,封魏国公。他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死后大明帝国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
4.明太祖朱元璋诛杀了哪些开国功臣
开国初期,有人说了这么一个词“骄兵悍将”,那些昔日与朱元璋一起打江山的人,在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依仗自己的战功胡作非为,如欺压百姓,抢占民女等,所以不得不管束。还有一个故事,据说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立为太子,此人心肠很软,对朱元璋大杀功臣不满,后来朱元璋就递给朱标一根荆棘,朱标看到这满是刺的荆棘根本不敢接,于是朱元璋就用手将上面的刺一个个的拔下,然后递给太子朱标,说“你现在敢接了吧。这骄兵悍将就如这荆棘上的刺,我今天杀这些骄兵悍将,以后就可以把一个太平的天下交给你。。。。”
胡惟庸案和蓝玉案,确实很大,杀了3万多人,开国第一谋士李善长也被砍了。徐达是被朱元璋赐的毒鸭子毒死的,等,还有很多,建议你可以看看胡军演的《朱元璋》,还有一本书《明朝那些事儿》都很好看的。
5.朱元璋开国杀啦多少开国元勋
胡门生故吏遍于朝野,形成一个势力集团,威胁皇权。1378年,朱元璋对中书省采取行动。一天,胡惟庸的儿子骑马在大街上横冲直撞,结果跌落马下,被一辆过路的马车压了,胡惟庸将马夫抓住,随即杀死。朱元璋十分生气。十一月又发生了占城贡使事件。占城贡使到南京进贡,把象、马赶到皇城门口,被守门的太监发现,报与朱元璋,朱元璋大怒,命令将左丞相胡惟庸和右丞相汪广洋抓进监狱。,两丞相不愿承担罪责,便推说接待贡使是礼部的职责,于是,朱元璋便把礼部官员也全部关了起来。
两相入狱,御史们理解了皇上的意图,便群起攻击胡惟庸专权结党。于是,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名处死了胡惟庸和有关的官员,宣布废除中书省,以后不再设丞相。
朱元璋以专权枉法之罪杀了胡惟庸后,胡案就成为他打击异己的武器,以致受牵连而被杀者达三万多人,太师韩国公李善长也受牵连,77岁的李善长全家被杀。
接着,朱元璋又于1393年杀掉功臣蓝玉。蓝玉是明朝开国大将,被朱元璋封为凉国公。1391年,四川建昌发生叛乱,朱元璋命蓝玉讨伐,临行前,朱元璋面授机宜,命蓝玉手下将领退下,连说三次,竟无一人动身,蓝玉一挥手,他们却立刻没了身影。这使朱元璋下决心要除掉蓝玉。1392年的一天,早朝快结束时,锦衣卫指挥使参奏蓝玉谋反,朱元璋随即令人将其拿下,并由吏部审讯。当吏部尚书詹徽令蓝玉招出同党时,蓝玉大呼“詹徽就是我的同党!”话音未落,武士们便把詹徽拿下,审判官们目瞪口呆,不再审了。三天后,朱元璋将蓝玉杀死,尔后,就是大规模的清洗和株连。胡、蓝两案,前后共杀四万人。
对于朱元璋的滥杀,皇太子朱标深表反对,曾进谏说“陛下诛戮过滥,恐伤和气。”当时朱元璋没有说话。第二天,他故意把长满刺的荆棘放在地上,命太子拣起。朱标怕刺手,没有立刻去拣,于是朱元璋说“你怕刺不敢拣,我把这些刺去掉,再交给你,难道不好吗?现在我杀的都是对国家有危险的人,除去他们,你才能坐稳江山。”朱标却说“有什么样的皇帝,就会有什么样的臣民。”朱元璋大怒,拿起椅子就扔向太子,朱标只好赶紧逃走。
朱元璋,{1328-1398}原名朱兴宗,小名重八。安徽钟离太平乡孤庄村人,世代务农,家境贫寒。公元1344年,淮河流域遭旱灾,蝗灾,瘟疫,一家五口,遭瘟疫亡了三口。公元1344年秋入皇觉寺为纱弥,一月后去游淮西颖洲一带。公元1352年投郭子兴部下为兵,后娶郭子兴义女为妻,也就是后来的马皇后,父以妻贵,后建战功,多次受封。37岁自立为王,任用徐达,常遇春,刘基。41岁建国,国号大明,建元洪武,71岁亡{公元1398年}执政同30年之久。
以上简述朱元璋年谱,若论最残忍的皇帝,自然应推倒朱元璋当皇帝期间{1368-1398}三十年之间所做残忍之事。
朱元璋是以屠杀闻明的军事统帅,是个阴险残酷的政治家。至朱元璋67岁时,桀骜不逊的元勋,宿将统统杀光,主意多的文臣杀绝了,不归顺的地方巨富杀的差不多了,连光会掉书袋的文人也大杀特杀,杀的无人敢说话,杀了一辈子。最大的案件有胡惟庸案,蓝玉案,空印案,郭桓案,前两案株连的杀者4万人,后两案有七八万人。无人不杀,无人不可杀,一个个的杀,一家家的杀,有罪的杀,无罪的也杀,政权的维护完全建立在屠杀,酷刑之上。这政治,名副其实为恐怖政治。
建国初,朱元璋任用酷刑,其中最残忍的是凌迟,照例在死囚身上杀3757刀,慢慢的折磨致死;是刷洗,把犯人光身子放在铁床上浇开水,用铁刷刷去皮肉;有称杆,有抽肠,就是挂在杆上,用铁钩钩入肛门把肠子钩出来;有剥皮,贪官污吏的皮放在衙门公座上,让新官看了发抖。朱元璋当皇帝以来脾气极坏,脾气不好时就要杀人。满朝文武每天上朝前和妻子家人诀别后,吩咐后事,要是居然回家,便大小庆祝,算是多活了一天,可见当时恐怖政治到了什么程度。
开国功臣被杀的也是不可胜数,如刘基,徐达,朱亮祖父子,胡美,周德兴,冯胜,傅友德。也正是鸟尽弓藏之举了。
6.朱元璋究竟杀了多少开国功臣?他是为百姓,还是为儿孙?
被朱元璋杀害的比较有名的开国功臣有李善长、蓝玉、徐达、陆仲亨、胡惟庸、唐胜宗、费聚、韩信、郑遇春、朱亮祖、赵庸、黄彬、叶升等,这些人要么是朱元璋发小,要么是早期跟着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功臣。
人们对于朱元璋杀害功臣的行为多是以“大肆屠杀”这样的词语来形容,其实朱元璋杀害功臣也是有原因的。如杀害李善长是为了废除宰相制度;杀害徐达是因为徐达与朱棣的关系以及他在淮西勋贵和军队中影响很大,在一定程度上使朱元璋感受到了威胁。
基于政治稳定及皇位稳固,为了防止功臣势力过大,威胁到统治地位,朱元璋杀害了很多与自己共同打下江山的开国功臣。
拓展资料
统治时期的“洪武之治”朱元璋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1380年(洪武十三年 ,朱元璋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参考资料《史记》电子版?《史记》中“高祖本纪”、“韩信卢绾列传”等篇章。
7.明朝初年被朱元璋迫害的开国功臣有那些?各有什么功绩?以什么罪名被杀?
很多,就说出名的
徐达,从南略定远,取和州。渡江拔攻城取拔寨,皆为军锋之冠,后为大将,屡统大军,转战南北,功高不矜,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
常遇春,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与徐达攻克大都(今北京 、上都,灭亡元朝。
李善长,娴于辞令,明习故事,处理政务,裁决如流,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调兵转饷无乏,恢复制钱,榷淮盐,立茶法,开铁冶,定鱼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
还有李文忠、刘基、蓝玉、冯胜等。
8.朱元璋杀功臣的原因是对是错知乎朱元璋杀了多少开国功臣都有谁
李善长、傅友德、廖永忠、蓝玉、朱亮祖、王弼、冯胜、华云龙、唐胜宗、费聚、周德兴、宋濂、何文辉、陆仲享、汪广洋、李文忠等开国功臣被朱元璋杀害。
(1 朱元璋是农民起义出身。同前朝几任皇帝不同、宋、唐、隋都是一个贵族联合其他贵族造了皇族的反。所以新的皇族和原先这些贵族有协议、双方是合作关系、妥协的产物。而朱元璋起于草莽、江山是自己组团队一点一点打下来的。和门阀士族没什么关系。所以在他看来、这些人仗着家大业大、反而讨厌。
(2 太子谦和、长于宫中、锦衣玉食。和这些在社会上、战场中、摸爬滚打了数十年的人精打交道、太子是搞不过他们的。为了能让太子坐稳江山、这些人精必然也就活不了了。这些人也只有朱元璋镇得住。
(3 开国功臣居功自傲、尤其与朱元璋有老乡关系的一些人
(4 读书人仗节死义的少、从秦朝统一到现在一共也没多少。伪君子多、朱元璋最恨这帮宽于律己、严于待人、喜欢戴道德高帽的人。
我个人觉得朱元璋这样做是弊大于利,肯定是错误的。
9.朱元璋杀功臣
楼主好!《汉书》中有一段从韩信嘴里说出来的话“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说的是刘邦在建立汉朝之后剪除异姓诸侯王,大杀功臣的事,给汉高祖刘邦勾画出一副疑神疑鬼寡恩刻薄的嘴脸。尽管刘邦有不得已的苦衷,但还是遭致后人无穷的非议。如果把他与朱元璋相比,那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刘邦不过是在异姓诸侯王反叛的咄咄逼人形势下的一场武装反击,朱元璋则是在并无反叛迹象时精心策划一场又一场大屠杀,为了显示杀戮的正确,把被杀的人一概加上“胡党”、“蓝党”的帽子。
所谓胡蓝党案,即胡惟庸党案与蓝玉党案,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其本质就是明朝开国皇 帝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大开杀戒,把开国元勋一网打尽。开国皇帝杀功臣,一向是敏感话题。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以元末进士出任地方官。朱元璋打到浙东后,礼聘他为谋士。足智多谋的刘基向他的主公提出削平群雄的谋略——先图陈友谅,后取张士诚,再北伐中原,帮助朱元璋成帝业,其功劳并不逊色于李善长。由于他不是淮西集团中人,开国后大封功臣时,只封为诚意伯,岁禄240石,与李善长封为韩国公,岁禄4000石,相去甚远。而且他只不过是御史中丞(御史台的副长官),并无多大实权。
朱元璋对刘基颇为信任,为了撤换李善长,另择丞相人选,而征求他的意贝,君臣之间有一场推心置腹的对话
刘基虽然受到李善长的排挤,仍然出于公心劝导主公不要撤换李善长“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
朱元璋说“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
刘基深知在淮西集团当权的情况下,难以在朝廷施展手脚,坚决辞谢。
朱元璋又问杨宪如何?
刘基并不因为与杨宪有私交而说昧心话“(杨)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杨)宪则不然。”
朱元璋又问汪广洋如何?
刘基说“此偏浅殆甚于(杨)宪。”
朱元璋又问胡惟庸如何?
刘基说“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在刘基看来,胡惟庸最为糟糕,好比一匹劣马,叫它驾车,必然会翻车坏事。
朱元璋见以上人选都不合适,邀请刘基出任丞相“吾之相,诚无逾先生。”
刘基推辞“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辜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诸人,诚未见其可也。”
后来朱元璋还是根据李善长的推荐,选择了胡惟庸——一个远不如李善长善于出谋划策,却精于拍马奉承玩弄权术的小人。胡惟庸是李善长的同乡(都是定远人),在朱元璋攻克和州时归附红巾军。洪武三年,因李善长的提携拜中书省参知政事,不久代汪广洋为中书省左丞。以后又拜右丞相,继而为左丞相。由于他逢迎有术,深得朱元璋宠信,形成一人独相的局面。正如《明史》所说“帝以(胡)惟庸为才,宠任之,惟庸亦自励,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活脱脱一副小人得志不可一世的嘴脸。大将军徐达得悉他的奸猜行径,深恶痛绝,把他的劣迹上告皇帝。胡惟庸得知后,引诱徐达府上的门房,企图加害徐达,虽然未能得逞,此人心计毒辣的小人心态却暴露无遗。他自恃与李善长关系非同一般(自己的侄女嫁给李善长的侄子为妻,结成姻亲);有这样的元老重臣为后盾,胡惟庸更加胆大妄为。
刘基鉴于在朝廷难以立足,于洪武四年告老回乡,怕遭致政治灾祸,索性隐居山中,不再与闻政汉,每天以饮酒下棋为乐,口不言功。他想逃避现实,但政治斗争的漩涡仍然把他卷了进去。胡惟庸获悉刘基曾在皇帝面前说他无能,怀恨在心。当时胡惟庸以左丞掌中书省事,指使亲信官员攻击刘基,无中生有地诽谤刘基用有“王气”的十地营造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刺激朱元璋的猜忌心理。结果是在意料之中的,刘基被剥夺了官禄。刘基惧怕带来更大的祸水,赶赴南京当面向皇帝请罪,并且留京不归,以明心迹。不久胡惟庸当上了左丞相,刘基大为悲戚“使吾言不验,苍生福也。”从此忧愤成病,没有多长时间就死去了。关于刘基的死因,后来胡惟庸案发,有人告发说,刘基是胡惟庸毒死的。
对于刘基的死,孟森十分感慨地说刘基的归隐,实为惧祸,激流勇退。(朱)元璋视其为张良,因而他俩之间知无不言,言听计从。刘基每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每恭己以听,呼为老先生。激流勇退尚且不免于祸。
朱元璋后来与刘基的儿子谈起此事,把责任一古脑儿推到“胡党”身上。他说“刘伯温在这里时,满朝都是党,只是他一个不从,吃他每蛊了。”那意思是说刘基是被“胡党”毒死的。他还说“刘伯温在这里时,胡家结党,只是老子说不倒。”朱元璋公开对外也是这样说“后来胡家结党,(刘基)吃他下了蛊。只见一日(刘基)来(对)我说上位,臣如今肚内一块硬结怛,谅看不好。我朝人送他回去,家里死了。后来宣得他儿子来问,说道涨起来紧紧的,后来泻得瘪瘪的,却死了,这正是着了蛊了。”一口咬定刘基是被胡惟庸毒死的。据吴晗考证“刘基被毒,出于明太祖之阴谋,胡惟庸旧与刘基有恨,不自觉地被明太祖所利用。”如果吴晗的考证正确,那么刘基的死,就更具有悲剧色彩。朱元璋对亲信存有二心,连视为张良的刘基也不放过,却轻信胡惟庸,听任他胡作非为,又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凭他的权力威望,“胡家结党”他真的“说不倒”吗?后来终于对胡惟庸下手,其实也是对亲信存有二心的逻辑发展。
胡惟庸的专断独行,使相权与皇权的冲突明朗化了。胡惟庸之前,李善长小心谨慎,徐达经常带兵在外,汪广洋只知饮酒吟诗,相权与皇权的矛盾不甚明显。胡惟庸为相七年,大权独揽,使朱元璋觉得大权旁落,除了剪除别无选择。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宣布以“擅权植党”罪处死胡惟庸。以“擅权植党”罪处死胡惟庸绰绰有余,要以它来罗织一个“胡党”,株连一大批功臣宿将,却未免牵强附会。
为了把罪网罗织得更大,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在胡惟庸死后,他的罪状逐步升级,显然醉翁之意不在酒,是要置那些“胡党”于死地。明代的心腹大患是“北虏南倭”,由此着手制造罪状最具杀伤力,于是乎胡惟庸死后罪状升级为“通倭通虏”,用它来株连开国元勋。平心而论,胡惟庸的被杀完全是咎由自取,但受胡惟庸牵连被杀的大批功臣完全是无辜的。胡案实际上成为朱元璋整肃功臣的借口,凡是他认为心怀怨望的,行为跋扈的大臣,都被加上“胡党”的罪名,处死抄家。
洪武二十三年,即胡惟庸被杀十年之后,罪状又升级为“谋反”。朱元璋唆使亲信精心策划,唆使李善长的家奴卢仲谦无中生有地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往来勾结,串通谋反。看得出来,朱元璋要借此除掉李善长,他冠冕堂皇地说“(李)善长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这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七十七岁的李善长及其一门七十余人被杀,纯属冤案一桩。一年以后,解缙上疏为其申冤,他起草的《论韩国公冤事状》,由郎中王国用冒死呈上,大意是李善长为陛下打天下,是第一勋臣,假使帮胡惟庸成事,也不过如此,况且他已经年迈,根本没有精力再折腾,何苦如此!朱元璋看了以后,无话可说,可见他也默认是枉杀。
与此,朱元璋又策划陆仲亨的家奴告发陆仲亨与唐胜宗、费聚、赵雄三名侯爵,串通胡惟庸。“共谋不轨”。一场“肃清逆党”的政治运动铺天盖地而来,株连被杀的功臣及其家属共计达三万余人。为了平服人心,朱元璋特地颁布《昭示奸党录》,株连蔓延达数年之久。连一向与胡惟庸关系疏远的“浙东四先生”也未能幸免,叶 以“胡党”被杀,宋濂的孙子宋慎也牵连被杀,宋濂本人则贬死于四川茅州。
后世史家对胡惟庸党案颇持怀疑态度。王世贞就对胡惟庸“谋反”之说表示难以相信
谈迁说得更加明确“惟庸非叛也”,乃“积疑成狱”,可谓一语道破。
蓝王党案也是如此。蓝玉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妻弟(小舅子),在常遇春麾下勇敢杀敌,所向披靡,堪称常胜将军,战功显赫。洪武二十年升为大将军,两年后进封谅国公。皇恩浩荡之下,蓝玉忘乎所以,骄横跋扈,使朱元璋感受到了将权与皇权的冲突。于是 除的网罗正在悄悄逼近。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蒋献诬告蓝玉“谋反”,说他与景川侯曹震等公侯企图趁朱元璋出宫举行“藉田”仪式时,发动兵变。装模作样审讯的结果,连坐族诛达一万五千人,把打天下的将领几乎一网打尽。为了显得名正言顺,朱元璋特地下手诏,颁布《逆臣录》,其中包括一公、十三侯、二伯。
从保留下来的《逆臣录》可以一眼看出,当时罗织罪状的伎俩实在拙劣得很。陈四益《罗织的证据》一文对此嘲讽道由于审讯者心思不够细密,留下了许多破绽。比如,一个名叫蒋富的招承,说是蓝玉出征回来,请他吃酒,在酒席间,蓝玉对他说“老蒋,你是我的旧人,我有句话和你说知,是必休要走了消息。如今我要谋大事,已与众头目每都商量定了,你回去到家打听着,若下手时,你便来讨分晓,久后也抬举你一步。”这个“老蒋”是谁呢?
只是蓝玉家一个打渔网户。另有一名叫张仁孙的供道,说是因为出征回家,前去拜见,蓝玉对他们说,要成大事,要张仁孙等各置军器,听候接应,如日后事成时都与大官人做。这个张仁孙是谁呢?当初只是乡里一个染匠。蓝玉如果真想谋逆,自然应当十分谨慎,这样杀头灭族的事情,哪里有见人就说的道理?何况还是些无足轻重的打鱼网户和染匠。仅此一点,这些口供的可靠性就大可怀疑。《逆臣录》是如此这般炮制出来的,目前已经散佚的《昭示奸党录》可信性也就可想而知了。
开国第一功臣徐达因为一向反对胡惟庸,所以无法牵连进“胡党”,他死时蓝玉党案还没有爆发,与“蓝党”无关,他也没有幸免。洪武十八年他患上了极为凶险的背疽,按中医的说法,忌吃蒸鹅。朱元璋偏偏派人送一只蒸鹅给他吃。徐达心知肚明,皇上不希望他继续活下去,只好当着来人的面,流着眼泪吃下蒸鹅,没有几天就一命呜呼了。曾经向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朱升,预感到主公疑忌功臣,众醉而独醒,洪武三年就申请告老还乡,还是顾虑 与儿子朱同难保平安无事,特地向皇帝请求赏赐“免死券”。
第二年,朱升寿终正寝,享年七十二岁。他的儿子朱同却并未得到“免死券”的庇护,还是死在朱元璋的手下——赐自缢。令人唏嘘不已!
开国功臣惨遭大屠杀后,朱元璋才说“自今胡党蓝党概赦不问。”其实已经杀得差不多了,不过是一句显示皇恩浩荡的废话而已。
一个出身卑贱的游方僧,当了皇帝以后,权势欲如此强烈,丝毫容不得对皇权的潜在威威胁,大张旗鼓地罗织罪状,杀戮功臣,必欲“除恶务尽”方才罢休。纵观历史,这样的大屠杀恐怕算得上绝无仅有之事。个中缘由值得每个读史者细细玩味。
《汉书》中有一段从韩信嘴里说出来的话“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说的是刘邦在建立汉朝之后剪除异姓诸侯王,大杀功臣的事,给汉高祖刘邦勾画出一副疑神疑鬼寡恩刻薄的嘴脸。尽管刘邦有不得已的苦衷,但还是遭致后人无穷的非议。如果把他与朱元璋相比,那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刘邦不过是在异姓诸侯王反叛的咄咄逼人形势下的一场武装反击,朱元璋则是在并无反叛迹象时精心策划一场又一场大屠杀,为了显示杀戮的正确,把被杀的人一概加上“胡党”、“蓝党”的帽子。
所谓胡蓝党案,即胡惟庸党案与蓝玉党案,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其本质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大开杀戒,把开国元勋一网打尽。开国皇帝杀功臣,一向是敏感话题。
触及这一话题的是吴晗,1934年他在《燕京学报》上发表了《胡惟庸党案考》,广泛收集史料,进行严密细致的考证,把已经变得扑朔迷离的胡惟庸党案的真相揭示出来。他说胡惟庸党案的真相到底如何,即使明朝人也未必深知,这原因大概是由于胡党事起时,法令严峻,著述家多不敢记载此事。时过境迁以后,实在情形已被湮没,后来史家只能专凭《实录》,所以大体均属相同。他在论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胡惟庸党案的要害“胡惟庸的本身品格,据明人诸书所记是一个枭猾阴险专权树党的人。以明太祖这样一个十足地自私惨刻的怪杰自然是不能相处在一起。一方面深虑身后子懦孙弱,生怕和自己并肩起事的一班功臣宿将不受制驭,因示意廷臣,有主张地施行一系列的大屠杀,胡案先起,继以李案,晚年太子死复继以蓝案。胡惟庸的被诛,不过是这一大屠杀的开端。”几十年后他修订出版的《朱元璋传》,却见不到如此锋芒毕露的分析了,只是在书中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回避了这个尖锐而又敏感的话题。
他也有他的难处,生怕引起新朝当权者的猜忌。历史是无法回避的,读明史就会遇到这个问题。对于一个历史学家,不存在甚么该讲甚么该回避的历史现象,秉笔直书历来是史家的基本史德。
直白的说,胡惟庸党案与蓝玉党案是朝廷高层权力较量的必然结局。由于与朱元璋共同打天下的开国元勋的特殊贡献与特殊地位,势必形成相权与将权分割皇权的现象,这对于朱元璋这个权势欲极强,又有政治手腕的皇帝而言,是无法容忍的。此公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大权旁落,而那些文臣武将们以为开国有功,趾高气扬,飞扬跋扈,如果不加以制服,那么他的子孙继位之后,局面将会不可收拾。这样,矛盾激化了。朱元璋抓住两个有把柄的实权人物——左丞相胡惟庸和大将军蓝玉——开刀,然后蔓延株连,把那些威胁、削弱皇权的开国元勋,以及那些并不威胁、削弱皇权的开国元勋,不分青红皂白地统统处死,形成明朝初年政治史上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一页。
,开国元勋并非没有问题,不少人居功自傲,肆无忌惮,确实是不争的事实。洪武六年,朱元璋鉴于开国元勋多倚功犯法,凌暴乡里,地方官奈何不得,十分不满,特命工部制造铁榜,铸上申戒公侯的条令凡是公侯家人倚势凌人,侵夺田产财物,私托门下影投差徭者,处以斩刑。这种做法似乎和战国时代的“铸刑鼎”有点类似。法律条文要用铁榜这种古老的形式来公布,一方面说明那些被封为公侯的开国元勋们依仗功劳权势而违法乱纪,已经达到非常严重的地步了另一方面说明主张“治乱世用重典”的朱元璋不能容忍功臣们过于放肆。在这个禁令中已经隐约透露了日后要毫不留情地予除的信号。
朱元璋成为开国皇帝后,昔日的谋士二李善长出任左丞相,猛将徐达出任右丞相,徐达带兵在外作战,实权操于李善长之手。
李善长是在朱元璋攻略滁阳后,接纳下来的谋士,在帅府决断进退赏罚章程。朱元璋称吴王时,他出任右相国,充分展现他裁决如流的才干。洪武元年顺理成章地担任左丞相,封韩国公,在朝廷上位列第一,当他的儿子被皇帝招为驸马后,权势更加显赫,成为朝廷中掌握实权的淮西集团首领。朱元璋对于淮西集团权力过于膨胀,从而威胁到他的皇权,是有所提防的。他有意撤换李善长,为此向刘基请教合适人选。
10.朱元璋为何杀那么多开国功臣?
主要是朱元璋多疑,害怕2113自己的子孙受不住江山。
不过也有其他原因,比5261如胡惟庸案是朱元璋废掉丞相制的借口4102,加强自己集权。
而蓝田案发时,正是1653长子朱标死后不久,朱元璋立专了皇太孙朱允炆,更是害怕年属幼的孙子镇不住自己手下的老臣。
体育锻炼
- 魔术换帅沃格尔离队,两赛季成绩波折胜负难定
- 阿森纳vs曼联分析
- C罗与梅西:谁更胜一筹
- 哈登28+6+6魔兽15+20 火箭客场11198战胜马刺
- 阿德巴约出色表现助热火胜活塞,格兰特与罗斯
- 乒乓球混双比赛规则
- 阿莫林战术调整三后卫布局,曼联左翼位引援动
- 巴西队对战索纳罗,胜负如何预测
- 奥运会的5个吉祥物
- LBJ轮休助热火,韦德意外受挫,榜首之争让步避
- 骑士夺冠背后惊现枪击案,两女涉事被擒获,案
- 篮球对决热火对活塞,韦德助阵稳守第八胜场
- NBA布克得分大爆发助太阳战胜雷霆获连胜,保罗
- JR得分破二十,卡鲁索强势表现助湖人胜奇才,核
- 尼克杨跟腱拉伤,球队伤病更新球员调整捉襟见
- KD生涯首秀单节连得高分,强势表现震撼全场
最近很多各位网友在询问关于朱元璋杀了哪些开国功臣的解答,今天宓编为大家网罗10条解答来给大家全面解析! 有89%游戏达人认为朱元璋杀了哪些开国功臣_朱元璋为啥杀徐达值得一读!
10条解答
1.朱元璋杀了哪些功臣
蓝玉、李善长、冯胜、傅友德、唐胜宗等。
1、蓝玉
蓝玉(?―1393年 ,定远(今属安徽定远县 人 ,常遇春妻弟,明朝开国将领。有胆有谋,勇敢善战,屡立战功。于捕鱼儿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毁其职官体系而名震天下。
洪武十二年
(1379年 封永昌侯,洪武二十年
(1387年 拜征虏大将军。洪武二十一年
(1388年 拜大将军、凉国公。
为常遇春的妻弟、常遇春是太子朱标岳父,蓝玉是太子妃舅父,因极力维护太子的储君地位,与早已觊觎皇位的燕王交恶。
朱元璋为儿子朱标组建当时明朝超一流的武人集团班底做为儿子继承大统彻底清除北元而预备,然太子死皇孙幼,朱标太子的武人集团班底全部被屠戮干净,落了个周亚夫的下场。
洪武二十六年
(1393年 ,以谋反罪被杀,剥皮实草,传示各地。究其党羽,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余人,史称“蓝玉案”。
2、李善长
李善长
(1314年—1390年 ,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 人。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
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
洪武三年
(1370年 ,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
洪武二十三年
(1390年 ,以胡惟庸党追问,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年七十六岁。南明弘光政权追谥襄愍。
3、冯胜
冯胜(?—1395 ,明朝开国名将,初名国胜,又名宗异,冯国用的弟弟,安徽定远人,喜欢读书,通晓兵法,元末结寨自保。后协助朱元璋征讨四方,建立明朝。
洪武五年
(1372年 ,征讨王保保,徐达、李文忠皆战不利,唯独冯胜斩获甚众。洪武二十年
(1387年 ,以冯胜为大将军,与傅友德、蓝玉等率兵二十万远征辽东,降伏纳哈出,肃清元朝在辽东的势力。
因累积军功而受封宋国公,“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其女婿朱橚曾因秘密会见冯胜而被朱元璋严惩。后来因“胜功最多”,遭太祖猜忌,被赐死。因未能善终,死后没有进入功臣庙。
4、傅友德
傅友德(约1330-1394 明朝开国名将。汉族,宿州相城人(今安徽淮北 ,迁居砀山(今属安徽 。元末参加刘福通义军,随李喜喜入蜀。后率部归朱元璋,从偏裨升为大将。
至正二十七年从徐达北上伐元,第二次北征北元七战七胜而平定甘肃,第四次北征北元以副帅之职连败元军,第五次北征北元任副帅职,第七次北征北元以副帅之职大胜元军,后与汤和分南北两路取四川,以主帅之职攻取贵州、平定云南。
以功封颍国公,封太子太师,被朱元璋称为“论将之功,傅友德第一”。后坐事赐死。
5、唐胜宗
唐胜宗
(1335—1390 ,濠州人,元末明初著名大将、明朝开国军事将领,被封延安侯。唐胜宗早期就归附朱元璋打天下,屡立战功。洪武三年
(1370 冬,封为延安侯,食禄一千五百石,给予世袭的凭证。
后期因擅驰驿骑,被削去爵位,降职为指挥。洪武二十三年,因是胡惟庸同党而被杀,削去了爵位。
参考资料来源——蓝玉
参考资料来源——李善长
参考资料来源——冯胜
参考资料来源——傅友德
参考资料来源——唐胜宗
2.朱元璋到底杀错了哪些开国功臣?
那么,我们不妨了解了解,与朱元璋并肩战斗一起打天下的好汉都有谁呢?徐达、常遇春、刘伯温、李善长、李文忠、邓愈、朱文正、汤和、朱亮祖、胡大海、周德兴、廖永忠、傅有德、冯国用、冯胜、沐英、蓝玉……真可谓人才济济、群英荟萃! 众多文臣武将的名字,无法在这里一一罗列,但于明朝功劳最大的,大体也就是这些人了。这些大明朝的开国功臣,虽然只是辅佐朱元璋这朵大红花的绿叶,却并不妨碍他们的英名在史册上闪闪发光! 可惜这些开国功臣大多结局不好,许多都被朱元璋找借口给杀了。甚至包括徐达、刘伯温这样的大功臣在内,民间也传说是死于朱元璋之手。尽管朱元璋的大开杀戒很值得怀疑,可是被暗中洗了脑的人们都偏向于这样认为,他们懒得动脑子去质疑,所以他们乐于全盘接受清朝的结论。 果真如此吗?我看未必。因为清代修《明史》猫腻多多,包括《大明英烈传》这样的历史小说也被大肆篡改了,还有那所谓的“火烧庆功楼”的故事,大抵也系满清的捏造。 黎民百姓谁不憎恨暴君?文臣武将谁不憎恨屠杀功臣的君主?满清太清楚这一点了,为了让天下所有的汉人都忘怀明朝乃至厌恶明朝,满清的皇帝乃下定决心要把朱元璋这个千古罕见的牛人打造成千古罕见的暴君。显然,要实现这个目的并不难,清朝的统治者们只需把朱元璋屠杀人数的数字改大一些就可以了,只需把一些贪官污吏的死划拉到无过受死的功臣里就行了,只要指使人编造一些所谓的民间传说就行了。 于是乎,被蒙蔽了的清朝的顺民们大多都因为朱元璋很残暴之类的宣传而发自内心地弃明服清了。看起来,满清统治者的目的差不多达到了。,也并非所有的人都能被蒙蔽住的,否则,反清复明的斗争怎么会长久地贯穿于有清一代乃至从未停息呢? 而在朱元璋这一方面,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注重民生、最痛恨贪官污吏的这么一位严厉而伟大的皇帝,则很可能就此成为了这一阴谋的残酷献祭和牺牲,乃至被改写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残暴的一个皇帝。我想,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
二、大明朝开国功臣之死 朱元璋到底残暴不残暴?明初各主要开国功臣之死到底冤不冤?为了解答这样的质问,我们似乎有必要在事实层面上就此作些探究,乃至作些相应的推理和评判。
4、徐达到底是病死的还是吃蒸鹅死的? 先说徐达之死。民间传说徐达晚年身患背疽,而朱元璋赐了一只蒸鹅给他吃,徐达吃后,没几天就死了。这样的徐达之死,我以为是不可信的。,这是野史传说,本就不足为信。,长背疽的人吃蒸鹅就一定会死吗?我不懂中医,但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请一位中医高手来解答这个问题?我相信,我们的中医会用科学来否定这一说法的。,有关徐 达之死的另一说法——徐达因长年征战,奔波劳顿以致积劳成疾,于1384年54岁时病逝于南京。史书记载说徐达死时,朱元璋伤心欲绝,辍朝祭奠深致哀悼,并列徐达为开国武将中之第一功臣,誉之为“万里长城”。不知怎么的,也许是因为徐达的中正和谦谨,也许是因为朱元璋的基本品格值得信赖,我总以为这后一种说法应该更为可信,而且动徐达如动国家之基础,朱元璋还不至于这么糊涂 5、刘伯温究竟是不是胡惟庸害死的? 关于刘伯温之死,史书记载说刘伯温病重后,因为接受了胡惟庸派来的医生的治疗,然后就死了。而人们通常都怀疑刘伯温其实是死于朱元璋之手。但我以为,他其实就是死于胡惟庸的暗算——当时担任宰相的胡惟庸嫉恨刘伯温,指使人向朱元璋进谗言陷害刘伯温,朱元璋自然很生气,乃夺了刘伯稳的爵位。在胡惟庸势力的压制下,心情郁闷的刘伯温终于病了。然后就发生了胡惟庸派医生来为之看病然后刘伯温病逝的事,这一年是1375年。 在我看来,即使朱元璋日后真是想大杀功臣以固皇权,当时的他也是绝没有杀死刘伯温的想法的。一来那时刚建国七年,身体很健康的朱元璋就算想杀功臣也不用这么早就动手;二来年纪比朱元璋大17岁的高级军师刘伯温在朝中也远没有淮西集团势力大,对朱元璋远构不成威胁;第三,我以为朱元璋当时也只是想在以李善长、胡惟庸为首的淮西集团和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之间搞权力平衡而已。 朱元璋在李善长退休之后曾经邀请刘伯温出任丞相,可刘伯温一再地谢绝了——也许他不想介入到朝廷派系斗争的旋涡中去,也许他忌惮于功高震主,早就抱定了功成身退的主意。朱元璋也知道刘伯温的心思,也就不好再勉强,他转而向刘伯温咨询包括胡惟庸在内的丞相人选。刘伯温的回答是,这几个人都不成。 但朱元璋最终还是任用胡惟庸担任了丞相——他似乎另有他的谋划。可让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胡惟庸竟然胆大妄为地害死了刘伯温(也有一种可能就是刘伯温确实是死于疾病 。
3.朱元章杀了哪些功臣
徐达,蓝玉,胡惟庸,陈宁,涂节等等。
胡惟庸(?—1380年 ,汉族,濠州定远(今属安徽 人,与李善长同乡。明朝开国功臣,一任中书省丞相。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后遭朱元璋处死。
徐达
(1332年—1385年 ,字天德,汉族, 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民族英雄,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 人,农家出身。
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
(1363年 大败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
(1364年 ,朱元璋任他为左相国。至正二十七年
(1367年 ,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一起挥师北伐中原,推翻元朝残暴黑暗的统治。
洪武元年
(1368年 攻入大都(今北京 ,元朝灭亡。以后又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右丞相,封魏国公。他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死后大明帝国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
4.明太祖朱元璋诛杀了哪些开国功臣
开国初期,有人说了这么一个词“骄兵悍将”,那些昔日与朱元璋一起打江山的人,在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依仗自己的战功胡作非为,如欺压百姓,抢占民女等,所以不得不管束。还有一个故事,据说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立为太子,此人心肠很软,对朱元璋大杀功臣不满,后来朱元璋就递给朱标一根荆棘,朱标看到这满是刺的荆棘根本不敢接,于是朱元璋就用手将上面的刺一个个的拔下,然后递给太子朱标,说“你现在敢接了吧。这骄兵悍将就如这荆棘上的刺,我今天杀这些骄兵悍将,以后就可以把一个太平的天下交给你。。。。” 胡惟庸案和蓝玉案,确实很大,杀了3万多人,开国第一谋士李善长也被砍了。徐达是被朱元璋赐的毒鸭子毒死的,等,还有很多,建议你可以看看胡军演的《朱元璋》,还有一本书《明朝那些事儿》都很好看的。
5.朱元璋开国杀啦多少开国元勋
胡门生故吏遍于朝野,形成一个势力集团,威胁皇权。1378年,朱元璋对中书省采取行动。一天,胡惟庸的儿子骑马在大街上横冲直撞,结果跌落马下,被一辆过路的马车压了,胡惟庸将马夫抓住,随即杀死。朱元璋十分生气。十一月又发生了占城贡使事件。占城贡使到南京进贡,把象、马赶到皇城门口,被守门的太监发现,报与朱元璋,朱元璋大怒,命令将左丞相胡惟庸和右丞相汪广洋抓进监狱。,两丞相不愿承担罪责,便推说接待贡使是礼部的职责,于是,朱元璋便把礼部官员也全部关了起来。 两相入狱,御史们理解了皇上的意图,便群起攻击胡惟庸专权结党。于是,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名处死了胡惟庸和有关的官员,宣布废除中书省,以后不再设丞相。 朱元璋以专权枉法之罪杀了胡惟庸后,胡案就成为他打击异己的武器,以致受牵连而被杀者达三万多人,太师韩国公李善长也受牵连,77岁的李善长全家被杀。 接着,朱元璋又于1393年杀掉功臣蓝玉。蓝玉是明朝开国大将,被朱元璋封为凉国公。1391年,四川建昌发生叛乱,朱元璋命蓝玉讨伐,临行前,朱元璋面授机宜,命蓝玉手下将领退下,连说三次,竟无一人动身,蓝玉一挥手,他们却立刻没了身影。这使朱元璋下决心要除掉蓝玉。1392年的一天,早朝快结束时,锦衣卫指挥使参奏蓝玉谋反,朱元璋随即令人将其拿下,并由吏部审讯。当吏部尚书詹徽令蓝玉招出同党时,蓝玉大呼“詹徽就是我的同党!”话音未落,武士们便把詹徽拿下,审判官们目瞪口呆,不再审了。三天后,朱元璋将蓝玉杀死,尔后,就是大规模的清洗和株连。胡、蓝两案,前后共杀四万人。 对于朱元璋的滥杀,皇太子朱标深表反对,曾进谏说“陛下诛戮过滥,恐伤和气。”当时朱元璋没有说话。第二天,他故意把长满刺的荆棘放在地上,命太子拣起。朱标怕刺手,没有立刻去拣,于是朱元璋说“你怕刺不敢拣,我把这些刺去掉,再交给你,难道不好吗?现在我杀的都是对国家有危险的人,除去他们,你才能坐稳江山。”朱标却说“有什么样的皇帝,就会有什么样的臣民。”朱元璋大怒,拿起椅子就扔向太子,朱标只好赶紧逃走。 朱元璋,{1328-1398}原名朱兴宗,小名重八。安徽钟离太平乡孤庄村人,世代务农,家境贫寒。公元1344年,淮河流域遭旱灾,蝗灾,瘟疫,一家五口,遭瘟疫亡了三口。公元1344年秋入皇觉寺为纱弥,一月后去游淮西颖洲一带。公元1352年投郭子兴部下为兵,后娶郭子兴义女为妻,也就是后来的马皇后,父以妻贵,后建战功,多次受封。37岁自立为王,任用徐达,常遇春,刘基。41岁建国,国号大明,建元洪武,71岁亡{公元1398年}执政同30年之久。 以上简述朱元璋年谱,若论最残忍的皇帝,自然应推倒朱元璋当皇帝期间{1368-1398}三十年之间所做残忍之事。 朱元璋是以屠杀闻明的军事统帅,是个阴险残酷的政治家。至朱元璋67岁时,桀骜不逊的元勋,宿将统统杀光,主意多的文臣杀绝了,不归顺的地方巨富杀的差不多了,连光会掉书袋的文人也大杀特杀,杀的无人敢说话,杀了一辈子。最大的案件有胡惟庸案,蓝玉案,空印案,郭桓案,前两案株连的杀者4万人,后两案有七八万人。无人不杀,无人不可杀,一个个的杀,一家家的杀,有罪的杀,无罪的也杀,政权的维护完全建立在屠杀,酷刑之上。这政治,名副其实为恐怖政治。 建国初,朱元璋任用酷刑,其中最残忍的是凌迟,照例在死囚身上杀3757刀,慢慢的折磨致死;是刷洗,把犯人光身子放在铁床上浇开水,用铁刷刷去皮肉;有称杆,有抽肠,就是挂在杆上,用铁钩钩入肛门把肠子钩出来;有剥皮,贪官污吏的皮放在衙门公座上,让新官看了发抖。朱元璋当皇帝以来脾气极坏,脾气不好时就要杀人。满朝文武每天上朝前和妻子家人诀别后,吩咐后事,要是居然回家,便大小庆祝,算是多活了一天,可见当时恐怖政治到了什么程度。 开国功臣被杀的也是不可胜数,如刘基,徐达,朱亮祖父子,胡美,周德兴,冯胜,傅友德。也正是鸟尽弓藏之举了。
6.朱元璋究竟杀了多少开国功臣?他是为百姓,还是为儿孙?
被朱元璋杀害的比较有名的开国功臣有李善长、蓝玉、徐达、陆仲亨、胡惟庸、唐胜宗、费聚、韩信、郑遇春、朱亮祖、赵庸、黄彬、叶升等,这些人要么是朱元璋发小,要么是早期跟着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功臣。 人们对于朱元璋杀害功臣的行为多是以“大肆屠杀”这样的词语来形容,其实朱元璋杀害功臣也是有原因的。如杀害李善长是为了废除宰相制度;杀害徐达是因为徐达与朱棣的关系以及他在淮西勋贵和军队中影响很大,在一定程度上使朱元璋感受到了威胁。 基于政治稳定及皇位稳固,为了防止功臣势力过大,威胁到统治地位,朱元璋杀害了很多与自己共同打下江山的开国功臣。 拓展资料 统治时期的“洪武之治”朱元璋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1380年(洪武十三年 ,朱元璋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参考资料《史记》电子版?《史记》中“高祖本纪”、“韩信卢绾列传”等篇章。
7.明朝初年被朱元璋迫害的开国功臣有那些?各有什么功绩?以什么罪名被杀?
很多,就说出名的 徐达,从南略定远,取和州。渡江拔攻城取拔寨,皆为军锋之冠,后为大将,屡统大军,转战南北,功高不矜,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 常遇春,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与徐达攻克大都(今北京 、上都,灭亡元朝。 李善长,娴于辞令,明习故事,处理政务,裁决如流,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调兵转饷无乏,恢复制钱,榷淮盐,立茶法,开铁冶,定鱼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 还有李文忠、刘基、蓝玉、冯胜等。
8.朱元璋杀功臣的原因是对是错知乎朱元璋杀了多少开国功臣都有谁
李善长、傅友德、廖永忠、蓝玉、朱亮祖、王弼、冯胜、华云龙、唐胜宗、费聚、周德兴、宋濂、何文辉、陆仲享、汪广洋、李文忠等开国功臣被朱元璋杀害。
(1 朱元璋是农民起义出身。同前朝几任皇帝不同、宋、唐、隋都是一个贵族联合其他贵族造了皇族的反。所以新的皇族和原先这些贵族有协议、双方是合作关系、妥协的产物。而朱元璋起于草莽、江山是自己组团队一点一点打下来的。和门阀士族没什么关系。所以在他看来、这些人仗着家大业大、反而讨厌。
(2 太子谦和、长于宫中、锦衣玉食。和这些在社会上、战场中、摸爬滚打了数十年的人精打交道、太子是搞不过他们的。为了能让太子坐稳江山、这些人精必然也就活不了了。这些人也只有朱元璋镇得住。
(3 开国功臣居功自傲、尤其与朱元璋有老乡关系的一些人
(4 读书人仗节死义的少、从秦朝统一到现在一共也没多少。伪君子多、朱元璋最恨这帮宽于律己、严于待人、喜欢戴道德高帽的人。
我个人觉得朱元璋这样做是弊大于利,肯定是错误的。
9.朱元璋杀功臣
楼主好!《汉书》中有一段从韩信嘴里说出来的话“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说的是刘邦在建立汉朝之后剪除异姓诸侯王,大杀功臣的事,给汉高祖刘邦勾画出一副疑神疑鬼寡恩刻薄的嘴脸。尽管刘邦有不得已的苦衷,但还是遭致后人无穷的非议。如果把他与朱元璋相比,那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刘邦不过是在异姓诸侯王反叛的咄咄逼人形势下的一场武装反击,朱元璋则是在并无反叛迹象时精心策划一场又一场大屠杀,为了显示杀戮的正确,把被杀的人一概加上“胡党”、“蓝党”的帽子。 所谓胡蓝党案,即胡惟庸党案与蓝玉党案,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其本质就是明朝开国皇 帝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大开杀戒,把开国元勋一网打尽。开国皇帝杀功臣,一向是敏感话题。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以元末进士出任地方官。朱元璋打到浙东后,礼聘他为谋士。足智多谋的刘基向他的主公提出削平群雄的谋略——先图陈友谅,后取张士诚,再北伐中原,帮助朱元璋成帝业,其功劳并不逊色于李善长。由于他不是淮西集团中人,开国后大封功臣时,只封为诚意伯,岁禄240石,与李善长封为韩国公,岁禄4000石,相去甚远。而且他只不过是御史中丞(御史台的副长官),并无多大实权。 朱元璋对刘基颇为信任,为了撤换李善长,另择丞相人选,而征求他的意贝,君臣之间有一场推心置腹的对话 刘基虽然受到李善长的排挤,仍然出于公心劝导主公不要撤换李善长“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 朱元璋说“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 刘基深知在淮西集团当权的情况下,难以在朝廷施展手脚,坚决辞谢。 朱元璋又问杨宪如何? 刘基并不因为与杨宪有私交而说昧心话“(杨)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杨)宪则不然。” 朱元璋又问汪广洋如何? 刘基说“此偏浅殆甚于(杨)宪。” 朱元璋又问胡惟庸如何? 刘基说“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在刘基看来,胡惟庸最为糟糕,好比一匹劣马,叫它驾车,必然会翻车坏事。 朱元璋见以上人选都不合适,邀请刘基出任丞相“吾之相,诚无逾先生。” 刘基推辞“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辜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诸人,诚未见其可也。” 后来朱元璋还是根据李善长的推荐,选择了胡惟庸——一个远不如李善长善于出谋划策,却精于拍马奉承玩弄权术的小人。胡惟庸是李善长的同乡(都是定远人),在朱元璋攻克和州时归附红巾军。洪武三年,因李善长的提携拜中书省参知政事,不久代汪广洋为中书省左丞。以后又拜右丞相,继而为左丞相。由于他逢迎有术,深得朱元璋宠信,形成一人独相的局面。正如《明史》所说“帝以(胡)惟庸为才,宠任之,惟庸亦自励,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活脱脱一副小人得志不可一世的嘴脸。大将军徐达得悉他的奸猜行径,深恶痛绝,把他的劣迹上告皇帝。胡惟庸得知后,引诱徐达府上的门房,企图加害徐达,虽然未能得逞,此人心计毒辣的小人心态却暴露无遗。他自恃与李善长关系非同一般(自己的侄女嫁给李善长的侄子为妻,结成姻亲);有这样的元老重臣为后盾,胡惟庸更加胆大妄为。 刘基鉴于在朝廷难以立足,于洪武四年告老回乡,怕遭致政治灾祸,索性隐居山中,不再与闻政汉,每天以饮酒下棋为乐,口不言功。他想逃避现实,但政治斗争的漩涡仍然把他卷了进去。胡惟庸获悉刘基曾在皇帝面前说他无能,怀恨在心。当时胡惟庸以左丞掌中书省事,指使亲信官员攻击刘基,无中生有地诽谤刘基用有“王气”的十地营造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刺激朱元璋的猜忌心理。结果是在意料之中的,刘基被剥夺了官禄。刘基惧怕带来更大的祸水,赶赴南京当面向皇帝请罪,并且留京不归,以明心迹。不久胡惟庸当上了左丞相,刘基大为悲戚“使吾言不验,苍生福也。”从此忧愤成病,没有多长时间就死去了。关于刘基的死因,后来胡惟庸案发,有人告发说,刘基是胡惟庸毒死的。 对于刘基的死,孟森十分感慨地说刘基的归隐,实为惧祸,激流勇退。(朱)元璋视其为张良,因而他俩之间知无不言,言听计从。刘基每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每恭己以听,呼为老先生。激流勇退尚且不免于祸。 朱元璋后来与刘基的儿子谈起此事,把责任一古脑儿推到“胡党”身上。他说“刘伯温在这里时,满朝都是党,只是他一个不从,吃他每蛊了。”那意思是说刘基是被“胡党”毒死的。他还说“刘伯温在这里时,胡家结党,只是老子说不倒。”朱元璋公开对外也是这样说“后来胡家结党,(刘基)吃他下了蛊。只见一日(刘基)来(对)我说上位,臣如今肚内一块硬结怛,谅看不好。我朝人送他回去,家里死了。后来宣得他儿子来问,说道涨起来紧紧的,后来泻得瘪瘪的,却死了,这正是着了蛊了。”一口咬定刘基是被胡惟庸毒死的。据吴晗考证“刘基被毒,出于明太祖之阴谋,胡惟庸旧与刘基有恨,不自觉地被明太祖所利用。”如果吴晗的考证正确,那么刘基的死,就更具有悲剧色彩。朱元璋对亲信存有二心,连视为张良的刘基也不放过,却轻信胡惟庸,听任他胡作非为,又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凭他的权力威望,“胡家结党”他真的“说不倒”吗?后来终于对胡惟庸下手,其实也是对亲信存有二心的逻辑发展。 胡惟庸的专断独行,使相权与皇权的冲突明朗化了。胡惟庸之前,李善长小心谨慎,徐达经常带兵在外,汪广洋只知饮酒吟诗,相权与皇权的矛盾不甚明显。胡惟庸为相七年,大权独揽,使朱元璋觉得大权旁落,除了剪除别无选择。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宣布以“擅权植党”罪处死胡惟庸。以“擅权植党”罪处死胡惟庸绰绰有余,要以它来罗织一个“胡党”,株连一大批功臣宿将,却未免牵强附会。 为了把罪网罗织得更大,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在胡惟庸死后,他的罪状逐步升级,显然醉翁之意不在酒,是要置那些“胡党”于死地。明代的心腹大患是“北虏南倭”,由此着手制造罪状最具杀伤力,于是乎胡惟庸死后罪状升级为“通倭通虏”,用它来株连开国元勋。平心而论,胡惟庸的被杀完全是咎由自取,但受胡惟庸牵连被杀的大批功臣完全是无辜的。胡案实际上成为朱元璋整肃功臣的借口,凡是他认为心怀怨望的,行为跋扈的大臣,都被加上“胡党”的罪名,处死抄家。 洪武二十三年,即胡惟庸被杀十年之后,罪状又升级为“谋反”。朱元璋唆使亲信精心策划,唆使李善长的家奴卢仲谦无中生有地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往来勾结,串通谋反。看得出来,朱元璋要借此除掉李善长,他冠冕堂皇地说“(李)善长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这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七十七岁的李善长及其一门七十余人被杀,纯属冤案一桩。一年以后,解缙上疏为其申冤,他起草的《论韩国公冤事状》,由郎中王国用冒死呈上,大意是李善长为陛下打天下,是第一勋臣,假使帮胡惟庸成事,也不过如此,况且他已经年迈,根本没有精力再折腾,何苦如此!朱元璋看了以后,无话可说,可见他也默认是枉杀。 与此,朱元璋又策划陆仲亨的家奴告发陆仲亨与唐胜宗、费聚、赵雄三名侯爵,串通胡惟庸。“共谋不轨”。一场“肃清逆党”的政治运动铺天盖地而来,株连被杀的功臣及其家属共计达三万余人。为了平服人心,朱元璋特地颁布《昭示奸党录》,株连蔓延达数年之久。连一向与胡惟庸关系疏远的“浙东四先生”也未能幸免,叶 以“胡党”被杀,宋濂的孙子宋慎也牵连被杀,宋濂本人则贬死于四川茅州。 后世史家对胡惟庸党案颇持怀疑态度。王世贞就对胡惟庸“谋反”之说表示难以相信 谈迁说得更加明确“惟庸非叛也”,乃“积疑成狱”,可谓一语道破。 蓝王党案也是如此。蓝玉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妻弟(小舅子),在常遇春麾下勇敢杀敌,所向披靡,堪称常胜将军,战功显赫。洪武二十年升为大将军,两年后进封谅国公。皇恩浩荡之下,蓝玉忘乎所以,骄横跋扈,使朱元璋感受到了将权与皇权的冲突。于是 除的网罗正在悄悄逼近。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蒋献诬告蓝玉“谋反”,说他与景川侯曹震等公侯企图趁朱元璋出宫举行“藉田”仪式时,发动兵变。装模作样审讯的结果,连坐族诛达一万五千人,把打天下的将领几乎一网打尽。为了显得名正言顺,朱元璋特地下手诏,颁布《逆臣录》,其中包括一公、十三侯、二伯。 从保留下来的《逆臣录》可以一眼看出,当时罗织罪状的伎俩实在拙劣得很。陈四益《罗织的证据》一文对此嘲讽道由于审讯者心思不够细密,留下了许多破绽。比如,一个名叫蒋富的招承,说是蓝玉出征回来,请他吃酒,在酒席间,蓝玉对他说“老蒋,你是我的旧人,我有句话和你说知,是必休要走了消息。如今我要谋大事,已与众头目每都商量定了,你回去到家打听着,若下手时,你便来讨分晓,久后也抬举你一步。”这个“老蒋”是谁呢? 只是蓝玉家一个打渔网户。另有一名叫张仁孙的供道,说是因为出征回家,前去拜见,蓝玉对他们说,要成大事,要张仁孙等各置军器,听候接应,如日后事成时都与大官人做。这个张仁孙是谁呢?当初只是乡里一个染匠。蓝玉如果真想谋逆,自然应当十分谨慎,这样杀头灭族的事情,哪里有见人就说的道理?何况还是些无足轻重的打鱼网户和染匠。仅此一点,这些口供的可靠性就大可怀疑。《逆臣录》是如此这般炮制出来的,目前已经散佚的《昭示奸党录》可信性也就可想而知了。 开国第一功臣徐达因为一向反对胡惟庸,所以无法牵连进“胡党”,他死时蓝玉党案还没有爆发,与“蓝党”无关,他也没有幸免。洪武十八年他患上了极为凶险的背疽,按中医的说法,忌吃蒸鹅。朱元璋偏偏派人送一只蒸鹅给他吃。徐达心知肚明,皇上不希望他继续活下去,只好当着来人的面,流着眼泪吃下蒸鹅,没有几天就一命呜呼了。曾经向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朱升,预感到主公疑忌功臣,众醉而独醒,洪武三年就申请告老还乡,还是顾虑 与儿子朱同难保平安无事,特地向皇帝请求赏赐“免死券”。 第二年,朱升寿终正寝,享年七十二岁。他的儿子朱同却并未得到“免死券”的庇护,还是死在朱元璋的手下——赐自缢。令人唏嘘不已! 开国功臣惨遭大屠杀后,朱元璋才说“自今胡党蓝党概赦不问。”其实已经杀得差不多了,不过是一句显示皇恩浩荡的废话而已。 一个出身卑贱的游方僧,当了皇帝以后,权势欲如此强烈,丝毫容不得对皇权的潜在威威胁,大张旗鼓地罗织罪状,杀戮功臣,必欲“除恶务尽”方才罢休。纵观历史,这样的大屠杀恐怕算得上绝无仅有之事。个中缘由值得每个读史者细细玩味。 《汉书》中有一段从韩信嘴里说出来的话“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说的是刘邦在建立汉朝之后剪除异姓诸侯王,大杀功臣的事,给汉高祖刘邦勾画出一副疑神疑鬼寡恩刻薄的嘴脸。尽管刘邦有不得已的苦衷,但还是遭致后人无穷的非议。如果把他与朱元璋相比,那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刘邦不过是在异姓诸侯王反叛的咄咄逼人形势下的一场武装反击,朱元璋则是在并无反叛迹象时精心策划一场又一场大屠杀,为了显示杀戮的正确,把被杀的人一概加上“胡党”、“蓝党”的帽子。 所谓胡蓝党案,即胡惟庸党案与蓝玉党案,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其本质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大开杀戒,把开国元勋一网打尽。开国皇帝杀功臣,一向是敏感话题。 触及这一话题的是吴晗,1934年他在《燕京学报》上发表了《胡惟庸党案考》,广泛收集史料,进行严密细致的考证,把已经变得扑朔迷离的胡惟庸党案的真相揭示出来。他说胡惟庸党案的真相到底如何,即使明朝人也未必深知,这原因大概是由于胡党事起时,法令严峻,著述家多不敢记载此事。时过境迁以后,实在情形已被湮没,后来史家只能专凭《实录》,所以大体均属相同。他在论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胡惟庸党案的要害“胡惟庸的本身品格,据明人诸书所记是一个枭猾阴险专权树党的人。以明太祖这样一个十足地自私惨刻的怪杰自然是不能相处在一起。一方面深虑身后子懦孙弱,生怕和自己并肩起事的一班功臣宿将不受制驭,因示意廷臣,有主张地施行一系列的大屠杀,胡案先起,继以李案,晚年太子死复继以蓝案。胡惟庸的被诛,不过是这一大屠杀的开端。”几十年后他修订出版的《朱元璋传》,却见不到如此锋芒毕露的分析了,只是在书中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回避了这个尖锐而又敏感的话题。 他也有他的难处,生怕引起新朝当权者的猜忌。历史是无法回避的,读明史就会遇到这个问题。对于一个历史学家,不存在甚么该讲甚么该回避的历史现象,秉笔直书历来是史家的基本史德。 直白的说,胡惟庸党案与蓝玉党案是朝廷高层权力较量的必然结局。由于与朱元璋共同打天下的开国元勋的特殊贡献与特殊地位,势必形成相权与将权分割皇权的现象,这对于朱元璋这个权势欲极强,又有政治手腕的皇帝而言,是无法容忍的。此公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大权旁落,而那些文臣武将们以为开国有功,趾高气扬,飞扬跋扈,如果不加以制服,那么他的子孙继位之后,局面将会不可收拾。这样,矛盾激化了。朱元璋抓住两个有把柄的实权人物——左丞相胡惟庸和大将军蓝玉——开刀,然后蔓延株连,把那些威胁、削弱皇权的开国元勋,以及那些并不威胁、削弱皇权的开国元勋,不分青红皂白地统统处死,形成明朝初年政治史上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一页。 ,开国元勋并非没有问题,不少人居功自傲,肆无忌惮,确实是不争的事实。洪武六年,朱元璋鉴于开国元勋多倚功犯法,凌暴乡里,地方官奈何不得,十分不满,特命工部制造铁榜,铸上申戒公侯的条令凡是公侯家人倚势凌人,侵夺田产财物,私托门下影投差徭者,处以斩刑。这种做法似乎和战国时代的“铸刑鼎”有点类似。法律条文要用铁榜这种古老的形式来公布,一方面说明那些被封为公侯的开国元勋们依仗功劳权势而违法乱纪,已经达到非常严重的地步了另一方面说明主张“治乱世用重典”的朱元璋不能容忍功臣们过于放肆。在这个禁令中已经隐约透露了日后要毫不留情地予除的信号。 朱元璋成为开国皇帝后,昔日的谋士二李善长出任左丞相,猛将徐达出任右丞相,徐达带兵在外作战,实权操于李善长之手。 李善长是在朱元璋攻略滁阳后,接纳下来的谋士,在帅府决断进退赏罚章程。朱元璋称吴王时,他出任右相国,充分展现他裁决如流的才干。洪武元年顺理成章地担任左丞相,封韩国公,在朝廷上位列第一,当他的儿子被皇帝招为驸马后,权势更加显赫,成为朝廷中掌握实权的淮西集团首领。朱元璋对于淮西集团权力过于膨胀,从而威胁到他的皇权,是有所提防的。他有意撤换李善长,为此向刘基请教合适人选。
10.朱元璋为何杀那么多开国功臣?
主要是朱元璋多疑,害怕2113自己的子孙受不住江山。 不过也有其他原因,比5261如胡惟庸案是朱元璋废掉丞相制的借口4102,加强自己集权。 而蓝田案发时,正是1653长子朱标死后不久,朱元璋立专了皇太孙朱允炆,更是害怕年属幼的孙子镇不住自己手下的老臣。
体育锻炼
- 魔术换帅沃格尔离队,两赛季成绩波折胜负难定
- 阿森纳vs曼联分析
- C罗与梅西:谁更胜一筹
- 哈登28+6+6魔兽15+20 火箭客场11198战胜马刺
- 阿德巴约出色表现助热火胜活塞,格兰特与罗斯
- 乒乓球混双比赛规则
- 阿莫林战术调整三后卫布局,曼联左翼位引援动
- 巴西队对战索纳罗,胜负如何预测
- 奥运会的5个吉祥物
- LBJ轮休助热火,韦德意外受挫,榜首之争让步避
- 骑士夺冠背后惊现枪击案,两女涉事被擒获,案
- 篮球对决热火对活塞,韦德助阵稳守第八胜场
- NBA布克得分大爆发助太阳战胜雷霆获连胜,保罗
- JR得分破二十,卡鲁索强势表现助湖人胜奇才,核
- 尼克杨跟腱拉伤,球队伤病更新球员调整捉襟见
- KD生涯首秀单节连得高分,强势表现震撼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