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故事(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详情揭秘

体育百科 2022-11-30 10:37www.1689878.com体育运动

本篇系精读中国史连载280,《明朝史话》连载05,欢迎收看。

皇华使者承天敕,宣布纶音往夷域。

鲸舟吼浪泛沧溟,远涉洪涛渺无极。

这是随从郑和出使西洋的马欢所写的一首《纪行诗》的前四句。它道出了郑和出使西洋的宗旨——宣布纶音,结好友邦;也展示了郑和统率的船队乘风破浪,远涉重洋,出使邻邦异域的壮丽情景。

15世纪初期,郑和作为明王朝的使臣,率领庞大的中国远洋船队,航行在那 碧波万顷的海洋上,出没风波,不怕“洪涛接天,巨浪如山”,战胜艰难险阻,接连七次远航西洋。他的游踪遍及印度洋、亚非两大洲的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沟通了中西交通的航道,为中国人民和南洋各友好邻邦播下了友谊的种子,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和贸易往来,这在明初被传为一时“盛事”,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伟大的壮举。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宝,云南昆阳人。他出生于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父、祖先后都曾到过麦加圣地朝圣。郑和的父亲在家常对孩儿们讲述当年漂洋过海到麦加朝圣的故事。少年时代的郑和,好奇地倾听着各种各样新奇的轶闻故事,以及父祖辈勇敢冒险的航海经历,他那幼小的心灵,早已无限向往那神秘的海洋和异国的风光,幻想着有朝一日,也能继承先辈的勇敢冒险精神,航行在碧波万顷的海洋上,施展出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派沐英等出兵云南,平定了西南。在那战乱的年头,郑和的父亲不幸病殁,年仅12岁的他也被明军俘获至军营,以后又辗转送至朱元璋第4子朱棣的身边充当侍童。“靖难之役”,朱棣起兵夺取了建文帝的皇位,这时郑和侍从军中,参与战事,出入战阵,建立了汗马功劳,得到燕王朱棣的宠信。

朱棣即皇帝位之后,郑和便被提拔为内官监太监。明成祖朱棣对他的赏识和重用,使郑和有逞露才华的机会;在靖难之役的征战中,他又经受了军事锻炼,增长了组织、指挥战斗的才干,这些都为他日后远航西洋,指挥庞大船队作出一番轰轰烈烈 的业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建文四年(1402),朱棣即位。他是继朱元璋之后,明朝第二个有作为的皇帝。因为他是用武力从自己的侄儿手中夺得皇位,属于“夺嫡”,不合封建的正统观念。特别是一些前朝遗老,在政治上有的公开反对,有的消极抵制,不予合作。

明成祖为了巩固统治地位,改变不利的政治局面,便派遣使臣分别出使到近邻各国,谋求恢复和发展友好邦交以及贸易往来,用这一办法来宣扬国威,提高自己在国际上的声望。

,据说朱棣攻进南京之时,建文帝不知所终,有传说是逃到海外。永乐帝也寄希望于使臣,借出使之便,为他寻觅建文帝的下落,防备那些逃居沿海岛屿和海外的臣民,联合起来进行反抗。

为此他做了多方面的准备工作,如在翰林院开设“八馆”,训练、培养通晓外国语和国内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人才;在福建沿海命令修造海船;还注意选拔忠于职守,才貌出众,能够执行外交政策的各方面人才。

另一方面,当时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明成祖大规模开展外事活动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并且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明初,经过洪武时期采取的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措施以后,人口增加了,耕地面积扩大了,粮食、棉花、油料等重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产量都有了提高。

手工业也比以前发达,如矿冶业中的冶铁,炼铁炉高一丈二尺,每炉能容纳二千多斤矿砂。在江南,纺纱、织布成了农家的普遍副业,有的甚而发展成为比较大规模的手工作坊。特别是造船业,在宋元两代的基础上,在规模和制作工艺方面都有新的发展,当时的远航海船,船体巨大而坚固,如为郑和出使西洋而建造的海船,最大的船长44丈,阔18丈,可以乘载五六百人至一千人。

社会经济繁荣,使政府“府藏衍溢”,有能力承担大规模外事活动的巨大开支。生产的发展,不仅使开展对外贸易成为可能,而且也是人们的迫切需要,因为国内有可供出口的物资,如绸缎、瓷器、铁器、土特产及手工艺品等;也需要进口人民生活和发展手工业用的物资,如香料、染料、胡椒等;而那些王侯贵族、地主豪绅,更希望通过对外贸易换取一些满足其奢侈生活欲望的消费品。

永乐三年(1405),朱棣终于挑选上郑和,派他作为出使西洋各国的外交使节。他认为郑和勇敢、机灵、有胆略,能够不辱使命。而且郑和一家祖辈信奉伊斯兰教,郑和本人既是伊斯兰教徒,又信奉佛教,有利于和西洋各地的伊斯兰教徒和佛教徒交往。郑和又是宫廷内官兼太监,更可以兼任为皇廷向海外采购奇珍异宝的使命。

郑和本人因为自幼受家庭的熏陶,有着继承父祖遗风,敢于进行探险的勇敢精神,所以,他欣然受命,积极筹办。在朱棣的大力支持下,组织了一支庞大的船队,大船62艘,连同中小船只,合计有200多艘。使团的人员多至两万多人,除负责保卫的军卒之外,还有众多的水手。

船上有各色专业人员,如火长(负责罗盘针)、舵手(司舵)、军匠、民匠(负责修理弓箭、器械),还有担任翻译的“通事”,办理交涉事务的“行人",以及医生、伙佚、书算手等等。每艘船上装载着备用的粮食、淡水、盐、茶、酒等日用品,以及作为贸易交换用的铜钱、绸缎、织锦、瓷器、铁器等各色货物。

永乐三年(1405)六月,天气晴朗,风和日丽。朝霞和波光相辉映,笙鼓齐鸣,浪涛拍岸。郑和统率的远航船队首航开始,船队从苏州的刘家港启程,泛海至福建长乐,然后借海上信风之助,由闽江口五虎门扬帆出洋,驰向浩瀚的海洋,真所谓“云帆高张,昼夜星驰"。

船队首航直抵占城,然后到爪哇的苏鲁马益,再到苏门答腊岛南部的旧港。以后又由旧港到马来亚半岛西岸的满剌加(即马六甲)。郑和就在这里建立据点,修造仓库,驻扎兵营,从事休整。然后由此出发,向西北到苏门答腊岛北部的苏门答腊国(以后称亚齐),又西航至锡兰山(即锡兰岛),然后绕印度半岛南端而北,到达葛兰(今印度西南沿海阿勒皮一带)、柯枝(今 印度西南岸柯钦一带)、古里(今印度西南沿海科泽科德一带)等地,在永乐五年(1407)秋季,顺利返航回到中国。

从此以后,历经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先后29年,7次下西洋。行踪遍及今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等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其航线是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远至波斯湾和非洲东海岸。

郑和一次航行是在宣德七年(1432),此次航程最远,经历的国家也多。船队从南京下关的龙湾出航,到达古里后,又派出小队到麦加圣地朝圣,至宣德八年(1433)回国。这在世界航海史上,比著名的航海家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和瓦斯科·达·伽马发现新航路,还要早半个多世纪。

当时郑和已经是63岁的老人,不久后也就病故了。

在持续不断地七次下西洋中,庞大的船队航行在茫茫的大海, 他们通过多次实践,细心地观察,终于熟练地掌握了潮汛、季风、洋流等自然规律。白天,他们用指南针导航,夜间则以“牵星术”定向测距,也就是巩珍在《西洋番国志》所说的“观日月升坠,以辨东西;浮针于水,指向行舟"。

经过长年积累、记录,凡是针路、开船时间、停泊处所、暗礁、浅滩、急流等等,他们莫不一丝不苟地加以标志、说明、绘图,终至完成了举世闻名的《航海图》 和《针位图》(已佚),这是我国于十五世纪初,对世界海洋地理学的重大贡献。

除此之外,当时随从郑和出洋,担任“通事官”(即翻译)的马欢、费信和巩珍等三人,也都留下了记载有关航行经过,所到诸国的风土人情、山川道里以及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等方面的著作。费信写作了《星搓胜览》,马欢著《瀛涯胜览》,巩珍撰《西洋番国志》。这些作品早已被翻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广为流传,成为中外学者学习、研究航海知识、航运历史,以 及西洋各国历史、地理的珍贵资料。

郑和作为明王朝派遣出洋的使者,肩负着结好友邦的重要使命。所以,他每到一地,很重视了解风土民情,做到“入国问禁,入境问俗”,并且拜会当地的酋长、国王,同他们互赠礼品,向其表明通商友好的诚意。,郑和一行所到之处,也受到友好、热情地接待。

如郑和初次航行到占城时,当地国王率领大小首领盛装举行隆重的礼节,迎接郑和率领的船队的到来。当郑和的随行人员侯显到达榜葛拉(今孟加拉)时,国王特地选派一千多人到察地港远迎,然后又用大象接载到皇宫,由国王亲自主持欢迎仪式,双方互赠礼物,国王还特意设盛宴款待中国客人,“礼之甚厚”。

又如在第四次下西洋时(1416-1419),郑和来到非洲的木骨都束(即今索马里的摩加迪沙),会见了该国国王,受到国王的宴请。郑和把明朝皇帝送给国王和王妃的中国丝织品、瓷器、茶叶等交给了国王。国王十分喜悦,在郑和启程返国时,特地派了使臣随船访问中国,并且赠送明朝皇帝许多非洲特产,如“马哈鲁"(即长颈鹿,中国古代称为麒麟)、“花福录”(即斑马)、“千里驼鸡”(即驼鸟)等,作为通贡贸易的礼物。

郑和每次出洋,还把带去的大量金银、钱币、丝绸、瓷器等,用来和当地人民互通有无,平等交易。据说为了公平议价,买卖双方把手伸到袖子里摸指头议价。

通过贸易交流,船队每次出使归来,都带回了西洋各地土特产和手工艺品,如象牙、染料、 香料、胡椒、琉璃、宝石等,乃至各种珍禽异兽如狮子、驼鸟等, 所以当时人把郑和的船队称为“宝船”。

,郑和在多次下西洋的过程中也经历了不少的风险, 只是由于他的勇敢机智,指挥有方,以及全体人员的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每当遇到意外事故时,都能化险为夷,战胜厄难而获得成功。

郑和远航西洋时,当船队行驶至旧港,遇上海盗陈祖义(系广东人)的侵扰。郑和临危不乱,指挥将士英勇反击,生擒陈祖义,并带回中国,由朝廷处决。

郑和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航海家,他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航海事业,并在与惊涛骇浪的搏击中,表现出不畏艰险的英雄本色和卓越的组织、指挥才能。在长期的航海生涯中,他和众多的助手不断经验,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知识,顺利地完成了使命。

郑和创建的业绩,在他身后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继续发展下去,但他生前所做的重大贡献,却使人们永远铭记心中,思慕怀念。人们为了纪念他,凡是他当年游览过的山水,宝船停泊的港口,军队驻守的地方,都作为名胜古迹、游览胜地。

在国内,就有南京的龙湾和天妃宫、静海寺,太仓的刘家港,福建泉州的行香碑记,长乐的十里洋街、三宝岩、天妃宫……

在国外,特别是今日的南洋诸岛,著名的有马六甲的三宝城、三宝井,印尼爪哇的重要商埠三宝珑,泰国的三宝庙和三宝塔;在锡兰,至今还纥立着当年郑和树立的布施佛寺碑……

这些名胜古迹都以“三宝”命名,为的是表示对这位和平使者、杰出的航海家三宝太监永恒的纪念。这也是中国人民和东南亚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经典中国通史》(16册) ¥168 购买

本文内容编选自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与“读史”联袂打造的中国读本《经典中国通史》之《明朝史话》。

《经典中国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别是《夏商史话》《西周史话》《春秋史话》《战国史话》《秦汉史话(上)》《秦汉史话(下)》《三国史话》《两晋南北朝史话》《隋唐史话(上)》《隋唐史话(下)》《五代史话》《宋朝史话》《元朝史话》《明朝史话》《清前期史话》《晚清史话》。

这套书是由十多位出生于上世纪上半叶的老一辈历史学家,耗时数年,精心编撰而成。从夏商到晚清的历史迁徙,五千年华夏史全景描绘,专业权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传世经典,值得学习珍藏。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9878.com 体育知识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足球|篮球|NBA|奥运|网球|高尔夫|田径|游泳|排球|赛车|比赛|亚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