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纷到底多少总会真相大白(这个世上没有正义,

体育百科 2022-11-18 14:00www.1689878.com体育运动

陈鑫这个世上没有正义,只有正义感

撰文 / 陈鑫 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检察院

原谅我用木心的话作为文章的标题,因为这句话对于一个法律人来讲实在太具诱惑力,正义是我们这个行当毕生的职业追求,,假如这世上没有正义这回事,那我们一生辛劳又是为了什么?

不过置身司法界三年五载之后,我才明白,木心说的是对的,这个世界非但没有正义,甚至连这世界本身都未必是真实的。

1

先来谈谈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

如何证明这个世界是真实存在的?虽然我们看得见河流山川,听得到虫鸣鸟叫,品尝到酸甜苦辣,闻嗅到花香酒烈,感触到冰冷火热,多么真实!但我想说的是,这个世界未必是真实的,只不过我们身在其中体验到了真实感。

这个世界其实既没有声音也没有颜色,只存在数据,我们能感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我们有感官,而外部世界又充满数据,一切形状、味道、色彩、冷暖、动静都是我们的感官把从外部世界捕捉到的各类信息传输到大脑,再经过一系列严密算法加工而成的数据表达。

以视觉为例,我们所看到的万紫千红,其实是波长为380—780纳米级的光波在被人类视觉神经捕捉以后,经过大脑处理所呈现的映像。红色、黄色、蓝色这些概念不过是人类用语言创设的感官标记,用来表征不同长度的光波所带给自身的感官体验。

但实际上,声音和颜色都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声感和色感,正所谓“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我们用感官来识别外界,但感官也存在缺陷。

一是有局限,我们看得见的东西叫做光明,看不见就称黑暗,殊不知在能够感知红外光的蛇类眼中,黑夜和白天一样明亮,我们听不见蝙蝠的超声波,所以名之以寂静,但在蝙蝠的世界里,世界却如此嘈杂;

二是容易被操控和蒙蔽,感知不到数据,大脑就无法形成数据表达,那部分世界对我们而言就是不存在的。假如真的有外星人的话,他们肯定也能够以某种方式封闭自己所释放的数据,人类的感官接收不到数据也就无法感知他们的存在。

,超越五感之外的数据,由于我们没有收纳的窗口,也统统视若不见。

我们都在被感官所支配,我们以为世界就是我们所感受到的这个样子,但真实的世界却未必如我们感知的那般,这个世界尚有无数种数据是人类的感官无法获取和解读的,我们所知的世界不过是感官和大脑共同为我们营造出的一个幻想。

所以,世界是不是真实的,跟你感觉这世界是不是真实的是两码事。对我们而言,真实感远比真实重要,它承包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所体验到的一切,至于体验背后的那个世界是不是真实的,我们不敢想象。更何况我们早已习惯了这个世界所带给我们的真实感,万一真的把我们遣返回真实的世界,绝大部分人未必真的愿意。

2

作为一名法律人,让我们试着用这种世界观重新观照一下我们的司法。假如连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都有可能是不真实的,我们又如何在这世上追逐到一个真实的正义?如果连最实在的日月星辰、鸟语花香都可能是虚幻的,自由、平等、爱、正义这套由人类语言建构起来的话语体系又有多少真实成分?

千百年来,人们追寻着正义,可谁又能说清楚什么是正义?世界上是否存在一种能盖过一切的绝对真理?杀人犯因为警察的取证瑕疵而被无罪开释这是正义吗?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胃口而屠杀了亿万只牲口这是正义吗?灭霸想要消灭宇宙一半人口以实现宇宙平衡这是正义吗?正义像是美丽的蝴蝶,捉摸不定,任何宣称真理在手想要实现正义的家伙往往都会成为给全人类带来灾难的公敌。

我们心目中的正义不过是一种自我执迷的虚妄而已,而佛陀早就说过要破我执。

所以,司法能否实现正义姑且存而不论,重要的是司法必须给我们带来正义感。借助于“正义感”这个关键词,我们可以说一部人类司法史其实就是人类如何想方设法满足自我正义感的历史。

人类早就意识到正义犹若镜花水月,而实现正义实在是件太过奢侈又太过虚幻的事情,唯有将精力用在如何满足正义感这件事情上,只要让当事人获得了正义感,便是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正义。

早先我们采用神明裁判,把犯人丢到火上烤、水里泡、锅里煮,他若能相安无事,则说明此人受神灵庇佑,当无罪开释。神明裁判所实现的根本不叫正义,它只不过满足了宗教时代人们心中的正义感。

随着科学昌明,后人逐渐意识到神明裁判的愚昧与空灵,开始把满足正义感的任务托付给某位具体人物,期待着更多像所罗门王或者包青天式的人物出现,我们相信他们拥有哲学王的智慧,让这类人审理案件,无论结果如何,大家是放心的,也就会从中收获正义感。

但哲学王毕竟凤毛麟角,哪管得过来那么多的案件,再加上我们越来越发现人总是有缺陷的,与其靠人不如靠制度,于是现代刑事法治便就此诞生。

我们发明了各种裁判规则,创设了从侦查到审判的一系列诉讼环节,并为每个环节配置相应的权利保障措施,我们允许当事人对自己的罪行缄默不语,允许当事人聘请律师对抗公权力的纠察,允许当事人在不服一审裁判时提起上诉,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当事人对裁判心悦诚服,即便输掉了官司,也能从中获得一份正义感。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正义,如果实现正义是我们的终极目的,那么抓到现行犯直接就地正法不就完了,何必要浪费那么多的司法资源去取证、起诉、审判、执行?

此时或许会有人说正义分很多种,现代诉讼所要实现的是程序正义。

,一旦提出程序正义这个概念,就恰恰说明正义不只有一种形象,它可以分为一般正义、具体正义、分配正义、回报正义、矫正正义、平衡正义等等不计其数,如果正义本身可以分化出这么多定义,请你告诉我,它们当中哪个才是最符合正义本质的概念?

你会突然发现哪个概念也无法代表正义,这些概念的共通之处不在于它们都是正义的,而在于它们都能给人带来正义感,正是“正义感”这种感觉本身才是对人类最为重要的东西。

如果法官的内心始终充满正义的冲动,那他很可能不会成为一个好的法官,法律史上有一则轶事

当年轻的汉德法官还只是在国会山工作的一位年轻人时,曾在华盛顿偶遇霍姆斯大法官。一番寒暄过后,汉德望着霍姆斯远去的背影,朗声道“法官大人,请施行正义。”

霍姆斯转过身说,

“这不是我的工作,我的工作是用法律裁决案件。”

倘若我们真的信奉“疑罪从无”和“罪刑法定”,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放弃打击法条之外的罪恶,而不能为了实现正义而抛开法条,这便是法治的代价,不要以为法治是上天赏赐给人类最完美无瑕的艺术品,它不过是人类为求正义而不得时退而求的产物。正义始终是第一位的,但当我们无法触摸正义时,我们只好选择正义感,正义感虽然不是正义,但已然足矣。

3

我们再来说说被誉为正义诞生的摇篮——法庭,你以为法庭之上一定会有真相和正义吗?不见得。

这里倒不是在指司法腐败,而是与其说法庭是发现真相、实现正义的地方,倒不如大方地承认法庭的存在只是为了解决纠纷。

法庭的裁判要尽量建立在真相大白的基础上,不要对法庭发现真相的能力给予过高的期待,法官不是神灵,能够开启上帝视角穿越到过去将历史逐一还原,法官的裁判只能仰赖于竭尽所能收集到的现有证据,而并非求诸于无据可查的事实真相。

说到底,法官并不是在发掘真相,他的工作是裁判当事人的诉讼请求是否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法律并不会因为你是一个好人,就无视证据上的瑕疵而给出一个有利于你的裁判。

从证据角度讲,法律有时不是在保护弱者或者好人,而是在保护那些别有心机的聪明人。千万不要以为法律是实现正义的工具,法律根本实现不了正义,有时反而是实现正义的羁绊,当辛普森被无罪释放之后,主审法官无奈地说了一句全世界都看到了辛普森的罪行,但法律没有看到。

我丝毫不怀疑法律在追求公平正义时的真诚和渴望,因为必须公正地处理问题,法律才能赢得民众的信任,国民才会愿意选择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法律也才能成为民众的信仰,没有哪一部恶法会因为它是一部法律就可以被大家顶礼膜拜,收获尊重的前提是这部法律以追求公正为己任。

  • 标榜和实现正义是法律招徕信众的资本,但法律只不过是人类解决纷争的手段,这种手段既不是最有效率的,也不是最经济的,但却是最文明的。

这就是法治的真相,明白了这一点不是让你从此不再相信法治,而是让你抛却对法治不切实际的幻想,以为法律能够帮你实现正义,但其实你真正能倚靠的只有你自己,所以一个具有法治思维的人在借钱给朋友的时候不会碍于情面而不打借条,不会在酒后怀着侥幸开车上路,不会因为夜深人静就敢闯红灯,因为他们知道法律并不保护弱者和好人,它只保护那些尊重法律的人。

4

司法是为人民营造正义感的工具,施行终极正义那是神的工作,司法者只能确保民众能感受到正义。为什么要让法官穿上法袍、带上假发,就是为了让法官具备某种神性,从而加深当事人的正义感。为什么法谚说“迟来的正义非正义”,那是因为漫长等待的感觉实在是太糟糕了,当事人根本没有正义体验。

正义感是很微妙的情感,任何微小的细节都足以影响它,所以司法者应该着力培养自己制造与呵护正义感的能力。具体而言,在本文开头我们提到世界的本质是数据,想要影响他人的感官认知,就要持续不断地对外输出能够带来正义感的数据信息,让这些数据在民众脑中生根发芽并且形成正义感的数据表达,借此我们才能实现习主席所说的“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司法者固然有为一般人所称道的职业与尊荣,但在充满诱惑与压力的红尘世界里也在经受着各种前所未有的挣扎与考验。

当我们被现实折磨得筋疲力尽时,你能否记起曾在法学院里学习到的那些原则和你刚从事司法职业时所许下的那份承诺?

你能否依然保持独立的人格和钻研的精神?

你能否像一名刚入行的新人一样小心翼翼地处理每一个案件,热忱周到地对待每一位当事人?

可别小瞧了这些反思,正义感并不是个笼统抽象的空洞词汇,每个司法者的一言一行都是对这个词汇的生动诠释,都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着老百姓对于正义的印象与情感。为了呵护民众的正义感,我们不能容忍一份夹杂着错别字的法律文书,不能放过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证据线索,不能轻易签发一份模棱两可的令状,更不能原谅自己在工作中有丝毫得过且过的懈怠。

司法者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股力量,在未来中国的每一场变革当中司法者必将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是基于正义理念而集结起来的,专门负责为社会营造与呵护正义感的特殊群体,这是我们整个行业的初心,也终将指引我们每个司法者方得始终。

张能不知世故,世界所以进步

撰文/张能

最近,从一个众人瞩目的新闻里看到这样一句

读书多,不知世故。

这句话,是知世故的人说的。

不知世故,不好;所以读书多,便不好——这就是世故的逻辑。

鲁迅先生说,知世故而不世故

不知世故的人,其实很多是知世故的,只是知世故而不世故。

,知世故而不世故,在世故的人看来,岂不是更大的不知世故,不识时务,不解风情。

究竟是什么样的书读多了,会让人这样执拗而愚蠢而不解风情的不知世故呢?

孔子的学生子路,别人劝他,形势就是这样了,你一个人改变不了,何苦去白白送死。

子路不听,还是去了,结果被人砍成了肉泥。在临死前,还说什么“君子死,冠不免”,不忘端正自己的帽子,要死得更像一个君子。

这就是祖国的传统文化经典告诉我们的――知世故而不世故,知其不可而为。

那么,读这种经典的人,最终都成了什么样的人了呢?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像子路这样的终究还是少数。

多数的人,知道了这样的世故,人生受到了启示,便没有选择走子路走的这条路。

这一路,纵然劫难不死,也是荆棘密布。

多数的人,可能成了当时劝说子路那样的人,看着“子路”奋不顾身的背影,摇摇头,感慨唏嘘,百般滋味,然后,又去过自己的安稳生活。

可见,读书而不知世故的还是少数。

更多的是读书而知世故。

书中有千山万水,风云变幻,茕茕而立,吾道不孤。

读同样的书,有人读出了黄金屋、颜如玉,升官发财;

有人读出了随波逐流,明哲保身,乌纱不倒;

有人读出了“君子死,冠不免”,功名成土,百折不挠。

如此一代又一代。

那些不读书、少读书的人里面,也有人情练达世故精明的,也有知世故而不世故的。知不知到这个世界上的世故,其实与读书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多读一点书,与不读书相比,至少可以知道,世界上总有这样一些不知世故的人,百转千回中,他们的灵魂,孤高而美好。再遇到这样的人时,便不会投之以嘲笑。

活了半辈子,读了许多书,我总是对这些不知世故的人心怀敬佩。

薛松喝不了酒怎么办?

撰文/薛松 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

周末跟同事吃饭,顺带喝了点酒,大概有二两多白酒,心想这酒挺贵的,一定要控制住,结果半夜醒来果然还是一顿猛吐,折腾了半夜。

在我们这个酒文化悠久的国度里,喝不了酒简直无法生存。再尴尬的饭局,只要酒喝的到位,马上乐趣丛生;再陌生的朋友,只要好好地喝一场,立马成为好兄弟。

酒在活跃氛围和检验感情方面发挥的作用,无可比拟。酒量好的人在觥筹交错中,自然是那颗最亮的星。

在的华北大地上,我特别害怕去山东,好客的山东朋友不把你灌到桌子底下,他们会自责:哎,我没陪好。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而山东是一座来了就走不了的省城。

喝不了酒怎么办?

一、不喝

这就有些尴尬了。

一块吃饭喝酒,你不喝是不给谁面子?

这哥们酒都不喝,不可靠。

就他不喝,真扫兴。

酒精过敏?吃头孢了?编的,只有接受一次检验,下次才能拿到免喝牌。

尤其是请爱喝酒的客人吃饭,你不陪着喝些,那还不如不请。

二、喝替代品

我曾跟朋友吃饭,他喝一杯啤酒,我喝一杯雪碧,我还是被他整吐了,但比起那种酒后的痛苦,雪碧还是挺好喝的。后来又尝试了喝汤,喝各种混合饮料,虽然活跃了氛围,带动了气氛,但遇有大场合,这种方法显然不能蒙混过关。

三、长期培养

好多人也用身边朋友的例子告诉我,酒量是可以练出来了。其实我爸练了三十多年了,白酒超过四两,他还是会吐。我也几经尝试,终以失败告终。身边总有那些天赋异禀的人,他们根本没怎么喝过,但来回几下还是把你喝趴下,身体机能能够提高,但超过某个节点,还是扛不住。

四、硬喝

有朋友跟我说,他们聚餐,不管你能不能喝,只要领导举起酒杯,就得干。于是在毕业的谢师宴上,我鼓起勇气,猛喝了有多半瓶的红酒,结果晚上直接进了医院。

几次的经历告诉我硬喝一时爽,半夜医院躺。后来我转变策略,遇到非喝不可的局,先吃一顿饭、喝一包奶,再顺下解酒药。酒量果然从一两涨到了二两。

多少夜深人静的时候,我蹲在马桶边狠狠发誓,再也不喝酒了,但每次情到深处,我还是举起了酒杯。

所以,喝不了酒怎么办?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9878.com 体育知识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足球|篮球|NBA|奥运|网球|高尔夫|田径|游泳|排球|赛车|比赛|亚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