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大宝(孩子聪明不聪明不是和别人比较,而
文|凝妈悟语
人们常说,孩子都是自己的好,怎么看怎么可爱,尤其是学龄前的孩子,简直是天才!
但有的家长却相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忍不住和别的孩子比较,而且总是用自家孩子的劣势和别的孩子的优势比较,结果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聪明,无药可治。带着这样的偏见养育孩子,孩子怎么能有好结果呢?
有个年轻的妈妈就陷入了这样的困局,无法自拔,我们来看看她的故事。
家里有个男孩,3岁多一点,一直不喜欢玩益智类玩具和游戏。玩具到他手里就是撕扯到坏掉,拼图不会玩,积木只会搭几种固定样式,逻辑狗一听就不想玩。
不管什么东西随便摆弄一下,就说不会,大人要教他,他就表示不玩不玩,一点探索精神都没有,还特别容易放弃,注意力也不集中。
看小区里的孩子,人家都玩拼装啊、拆卸啊、变形啊、逻辑狗啊,都玩挺好,又专注又聪明。
就是根本不学东西,连玩都不会,本来就不聪明,越不动不就越笨吗?
看到这样的描述,心里挺沉重的,我家二宝4岁多了,也不比这个孩子高明到哪里去。
- 喜欢搞破坏,不喜欢的玩具一扔,就想让它坏掉。
- 拼图会玩简单的,30块左右的能行,多了就有畏难情绪。
- 积木搭得也不咋地,就是会搭高楼、车这些简单的样式。
- 逻辑狗没玩过,遇到玩具玩不好也会撂挑子不干。
哎呀,如果照这个妈妈的评价标准,我家二宝也是不聪明的样子,但我怎么就没觉得呢,我还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相信他大脑没问题,发育很正常。
孩子聪明不聪明,不是和别人比较,而是有评价标准
在孩子小的时候,我参加过育婴师的培训,学习到孩子的智力评价标准,也就是“发育商”的评价。
普通用的方法是儿科医生、心理学家盖泽尔于1940年编制的发育量表,分为适应性、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社交等几个方面的评价。
对3岁的孩子来说,一般符合下面这些标准。
- 适应性能搭10层塔,会照样搭桥,照样画垂直线、画水平线、画圆形、画“十”字,说出自己画的名称,在未完成人身上加画一部分,放准5块颜色板、7块几何图形,重复三位数字、三试一成。
- 大动作两脚交替走下楼梯,跳远,独脚站2秒。
- 精神动作搭10层塔,25秒钟内将10粒小丸放入瓶中,穿入珠孔。
- 语言会用“和”、“”连接句子,会说完整的儿歌,说出6件物体的名称,说出性别,回答一个问题,懂得音响的强弱,理解两个介词。
- 社交向杯中倒入水能控制,自己会上厕所,夜里不尿床,懂得先后顺序,玩交往性游戏,会自己洗手并擦干,会扣纽扣。
可以用上面这些标准,给孩子测试一下,如果有部分动作不会或者不熟练也没关系,让孩子有针对性地练习,孩子能学会,就不能说孩子不聪明,只是缺少练习和体验而已。
如果简单粗暴地用这个标准卡孩子,给孩子贴上不聪明的标签,看孩子不顺眼,对孩子心存偏见,不自觉地就会给孩子不聪明的暗示,那会毁掉孩子。
脑科学家洪兰教授说过 “大脑是可以被语言改变的。它会一直不停地因为外界的需求而改变神经的分配。”
心理医师苏珊·沃德教授说过“小孩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如果给孩子负面的评价,孩子真的会像被暗示的那样越来越笨,父母一定要长点心。
孩子的发展有既定规律,但又具有个性化
孩子的发展确实有规律可循,30个月搭9层塔、36个月搭10层塔,能力肯定是越来越强大。但具体到每个孩子又极具个性化,和孩子本身的发育情况、得到的环境支持等多方面有关系。
如果每个孩子都千篇一律,截止到3岁生日那一天,不用教、不用练,咔嚓都学会了搭10层塔,那不成了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吗。
别说是不同家庭的孩子,就是同一个家庭的两个孩子,发展规律也会不同。
- 大宝3岁的时候剪刀就用得很好,自己会剪纸。二宝4岁了都用得不够熟练,也不太喜欢玩剪纸。
- 大宝3岁多喜欢玩拼插类玩具,从简单的独立小动物、交通工具,到一些动画场景玩具,再到一些国内外著名建筑物,五六岁才玩乐高积木。
- 二宝4岁多了,纸质的拼插类玩具从来没玩过,刚刚喜欢玩乐高积木,还不能创造什么造型。
- 大宝大约是三四岁玩过逻辑狗,二宝一直没有给他玩过。大宝5岁才玩托马斯火车,二宝4岁多就每天沉浸其中。
大宝和二宝有这些不同,只是因为给他们提供的资源不同而已,接触哪些玩具多,哪些玩具早,就会有更浓厚的兴趣。
比如托马斯火车,大宝5岁多的时候,市面上才出现。二宝出生以后,家里就有了这些玩具,他从出生就玩这些玩具,印象深刻,自然更喜欢、玩得更早。
比如大宝从来没玩过拼图、贴纸,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还有这类玩具,没给他提供。有了二宝后,我们有了新的认识,给他提供了拼图和贴纸,他接触到,觉得好玩就玩起来了。
有双胞胎的家庭,他们两个孩子的喜好也不一定相同,邻居家的双胞胎儿子,一个喜欢疯跑,一个喜欢安静,同样的教育方式,造就两个不同的孩子,这大概率就是性格不同了。
所以,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千万不要轻易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较,自己的孩子不喜欢玩益智玩具,很大程度上是还没到时候,需要慢慢等待。
想让孩子变聪明,需要的是有益刺激,不仅仅是益智玩具和游戏
大脑是越用越聪明,但不仅仅是玩益智游戏和益智玩具才能聪明,要尊重孩子大脑发育规律,多元发展才好。
《培养孩子就是培养大脑》中提到,大脑的发育步骤是身体脑——思考脑——心灵脑,培养大脑从身体脑开始。从出生到8岁,是孩子大脑塑造的黄金期,家长给孩子提供有益的刺激,孩子的大脑就能健康、稳步发展。
这里的有益刺激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大事,而是常识性的生活经验,睡觉、吃饭、运动、保持好心情,做好这些,可以促进孩子身体脑的发育。
孩子的思考脑从1岁开始发育,我们可以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精细动作,通过一些游戏建立身体脑和思考脑之间的连接,使大脑充分发育。
培养语言能力,就是在各种场景下多跟孩子说话,让孩子接触各种生活语言。借助于阅读,让孩子学到更高质量的语言。
培养精细动作,包括画画、剪纸、折纸、玩积木、玩拼图、玩贴纸、玩陶泥、扔球、翻书等各种用手的动作。
游戏,可以是躲猫猫、跳跃、疯跑,也可以是手指游戏、节奏游戏,能让孩子喜欢参与、玩得开心的各种自由玩耍,都可以叫游戏。
所以,让孩子变聪明,不要拘泥在某种益智玩具或游戏上,所有让孩子能专注、开心做的事情,都可以促进大脑发育。
比如孩子拆东西、重复做一个动作或玩一个游戏,都是在发展大脑,不能嫌弃孩子,而是给他提供机会,让他能自由发挥。
其实陪着孩子一起玩,比教孩子玩更重要,孩子喜欢模仿,而不喜欢被机械指导。如果能发自内心地充满期待、带着喜悦和孩子玩,孩子一定会如家长所愿,喜欢上各种家长喜欢的玩具和游戏。
孩子是否聪明,不是比较出来的,而是有一套评价标准,不过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孩子欠缺的技能,制定个性化训练计划,帮助孩子发展大脑。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的发展、喜好都具有个性化,和别人比较可能会忽视孩子的优势,让孩子的大脑受委屈。
每个孩子都是可塑之才,但前提是要提供有益的刺激,吃饭、睡觉、运动、好心情、各种玩,孩子身体好、精神放松、玩得愉快,就会越来越聪明。
我是@凝妈悟语
两男孩妈妈,10多年育儿经验
陪孩子阅读、英语启蒙、科学启蒙
分享育儿感悟、落地育儿干货
欢迎关注,育儿路上一起前行
体育锻炼
- 斯诺克英锦赛历届冠军 斯诺克英锦赛历届冠军名
- 丘里奇网球即时排名 丘里奇网球即时排名登不进
- 东京奥运会排行榜 东京奥运会奖牌排行榜解析
- 许昕刘诗雯男双夺冠 许昕刘诗雯夺全运会混双金
- 法国世界杯冠军是哪年 法国世界杯冠军是谁
- 羽毛球女双世界排名 羽毛球女双世界排名2024
- 小学生必知冬奥会知识 小学生必知冬奥会知识是
- 世界斯诺克台球排名前十名 世界斯诺克台球排名
- 奥尼尔生涯十佳球 奥尼尔生涯最佳阵容
- 世界斯诺克中国锦标赛 世界斯诺克中国锦标赛冠
- 恒大欠了2万亿谁来还 恒大欠1.95万亿怎么欠的
- 北京冬奥会金牌榜 北京冬奥会金牌榜排名情况
- 奥运会举重:奥运会举重的历史
- 12强赛怎么晋级世界杯 12强赛怎么才能进世界杯
- 亚洲首次举办奥运会的时间是 亚洲首次举办奥运
- 奥运会乒乓球参赛名单 奥运会乒乓球参赛名单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