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可以自己穿线吗(羽毛球装备谈:穿线质,

田径运动 2022-11-19 08:23www.1689878.com田径世锦赛


本人想开店,主要方便球友穿线。想问一下,穿线的量与质之间应该如何平衡?感觉我身边穿线的地方不是忙死就是闲死,很难看到能均衡好这两点的。均衡不好的话,我又担心不利于店铺生存与发展。(一条大河并不宽)

天堂有羽(《羽毛球》特约编辑)这个话题有点大,而且每个地区的消费水平差异会很明显。依照我的能力只能往小了说,现在先把量与质这两个问题分开,说一些我身边的例子。

第一步穿线的量,到多大的时候才需要去平衡

先举个例子,今年我所在的城市深圳,某网红店结业了,店主曾服务过四大天王,也穿过奥运会、世锦赛、汤尤、苏杯等几乎全部世界顶级大赛。我除了羡慕他这些同行难以企及的职业履历,也十分钦佩他的工匠精神,尤其是他在技术与工具使用细节上的钻研。我曾在专栏这里分享过的“极简主义Y型结”就是受到他的启发。可惜在店铺租金疯涨后,他不堪重负只能被迫离开。看店主去年的年终,一年穿6786支球拍,平均一天穿19支球拍左右。


网红店穿线数量

我们先暂时认为,19支这个数量算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但事实证明这个数量要养一个一线城市的靠街店面越发艰难。同样的情况我们在同行群里面讨论,当一个同行问出“中国谁可以单靠穿线养活自己”时,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一时沉默,只有一个网红穿线师说可以,但后面补充到“维持店面的日常开销”。所以我也能理解,穿线只是增加客户的粘性。引流消费只是一个过程,无法当成目的。目的是能让客户短暂停留,有产生二次消费与持续消费的机会。在中国这种不缺人的国情下,体力劳动这一环节还不像其他国家地区一样,因稀缺或因国家富裕而得到更好的尊重与定价。换句话说,如果你的穿线被定位成体力劳动,你辛苦是正常的,但在中国,哪怕可以被定义成脑力活动,获得一些附加值;哪怕已经溢价到网红的程度,但在目前的消费水平下也只是支付租金成本,很难说可以对冲涨租等风险。

第二步聊一聊我们如何追求穿线的质

另一个例子,是台湾的“牛爸爸牛肉面”。作者冯仑用了这个标题《10000块一磅的牛肉面,还有人特地打飞的过去吃》(一万台币折合人民币也要两千多,贵到有点离谱,有兴趣看内容的读者可以网上搜索一下原文)。我在想,在穿线这个行业,我们能跟牛爸爸学习什么。

牛爸爸的例子其实就是我们国家这几年一直在提倡的“消费升级”,从“制造”到“创造”,从“性价比”到“性能比”,从“数量为王”到“工匠主义”。

最极端的“数量为王”是工厂的那种穿线法,十分钟不到一支球拍。上文提到的19支也就是一个人花一个上午不到的时间就能完成。更何况,往往不止一个人,不止一台穿线机,他们的数量肯定是让我们瞠目结舌的。但我们认为他们不是穿线师,而是穿线工。


(图片来自网络)

我个人也经历过牛爸爸那种每天忙到飞起、几乎没有属于自己时间的阶段。刚开始还觉得这么多人找我穿线,挺开心,但时间一长同样感到茫然。后来我也开始像牛爸爸一样筛选客户同,我发现,那些打得惯低磅、低拍压的客户,随便找个地方拉,效果都不会太好,但也不会太差,所以他们无所谓穿得好坏,方便为主就行了;而那些打高磅、高拍压的客户,手感已经觉醒,特别是付出过断拍、裂拍、塌陷等代价,就会开始从认机器到认穿线师。只有服务这些人,才能让我体现出最大的个人价值,才能营造更好的消费者口碑。

这个时候,起初所追求的物廉价美就得放弃了,优质高价才是正常现象。客户数量开始减少、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后,我又能继续“跑出画框来看画”,升级自己的穿线技术,使用CRM客户关系管理软件,仔细与客户交流,并研究客户积累的历史穿线方案,以便下次他来穿线的时候,穿出更适合他的性能。在客户变换穿线方案的时候,我可以仔细跟他探讨哪些需要优化的环节,争取在更专业的角度帮他获得全面的最优解。

我想,对于我们这个行业的质量定位,可能也可以“米其林评级”。三星的穿线师,值得你把球拍从遥远的地方专门快递过去给他穿;二星的穿线师,值得你从城市一端横穿到另一端去专门找他穿;一星的穿线师,则值得你放弃即穿即取的便利,等待他用方便的时间再慢慢穿你球拍。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9878.com 体育知识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足球|篮球|NBA|奥运|网球|高尔夫|田径|游泳|排球|赛车|比赛|亚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