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位的意思(思考:品位是什么?)

f1赛车 2022-11-28 15:51www.1689878.com赛车比赛

在说品位时究竟在谈论什么?

有三个方面1)精神,2)物质,3)审美

人的相处存在磁场,在团队工作中有些人一见如故,有些人相处半年仍走不到一起,这是基础精神的共鸣;它主要呈现在三观上。

许多人觉得品位就是物质,如果你买不起一只Hermes Birkin,喝不起一杯Luwak Coffee,谈品位就是装;也有人觉得品位就是「审美」,如穿搭,气质,不一而论。

我有个坚持近10年时间的习惯,不论是约会还是见朋友,都会把自己发型收拾利落,脸部保持不油腻;运动鞋白净,甚至出门时包里还备一瓶口香糖,担心因为午餐消化后口中的异味「让人不舒服」。

这种小细节大大减少彼此间的隔阂障碍,在我看来这不是心机婊,而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也是一种品味的体现;你看,视角总是不同,我们划分品位的标准不应该用广意的三种直接定义。

而言,它是我们对生活的某种追求和向往,抑或是所说,所行,所读,所看的集合,然后转化为内部综合价值实力的外显;所以「品位是一个人外显的集中表现」。

如同一台Macbook pro,虽然在不同人手里显示的价值完全不同;但稳定的内核是提升性能最重要的根本,该如何认识它呢?不妨从品位的兄弟进行了解。

01.品味与品位

人们往往会把「品味」和「品位」两个弄混淆,原因在于虽然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名词,但他们隐藏的意义相同;品味产生了品位,品位提升品味,具体是什么呢?

  • 先说前者

通俗解释“品味是指享受生活中积极体验的能力”,此概念是社会心理学家Fred B. Bryant 等人在2003年提出。

具体来说,它是一种享受过程,积极主动和对任何动态性事物的欣赏接受的过程;如果觉得难以理解,我们来换个场景

如你和朋友去餐厅吃饭,朋友觉得你点的菜系非常合口味说「真好吃」,这句话是结果,品尝的过程代表「品味」,这种情况《品位学》中指通过感知愉悦,将注意力放在愉悦的经验的产生上。

可不是品尝那个味道如此简单,要知道我们对待生活,工作等种种事情,临在当下的感觉就是品味。

它不是享受带来的结果,不是你对经验的正负面情绪;它是起点和重点中间的组成部分;其形成主要分为两个方面1)主观影响,2)客观存在

主观对我们如何影响的呢?

如同喜欢一件东西,却不知道为什么喜欢它;原因可能是这件东西是美的,也可能是因为身边的伙伴拥有同样的东西,或者在微博上某个明星使用它,也可能仅仅因为它价格很诱人。

我们只是想通过某些物品来表达圈层的认同,它不过是人的思想没有经过整理的无数杂念的混合。

一个简单例子

经常刷视频时看到平台推荐各种「周边美食」,你也会被偶尔种草,视频中会告诉你某个菜系很棒,性价比超高。

可当自己亲自品尝后觉得一般,这是什么问题呢?抛出营销之外,就是主观「品味」的不同。

硅谷创业之父保罗·格雷厄姆在《黑客与画家》这本书中认为,如果你在社会中提到“品味”,那多数人的品味都是受到主观影响的。

,别人的主观不一定符合自己;但大多数时候会被营销种草,源自于天性或身边人的影响和媒体舆论;所以不管哪一种,别人的品味都会影响我们。

就像你说“我想买瓶香水可不知道什么品牌好”,朋友推荐被种草后喷在身上,坐电梯时旁边的人却「捂住鼻子」悄悄的说真难闻好没品味;这不过是主观感受罢了,你也不必太在意。

什么是客观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一切事物;换言之,不论人们是否认识它,知道它,它都照样有本身的样子,这就是客观的。

如万有引力,在牛顿发现它之前就已经存在,可能人们感受不到,认识不到,但它是客观的。

理论总是令人难以理解,一个简单例子是

去超市购物,货架上摆满各种各样的洗头膏,你在选择时会调动大脑的认知进行决策。

如果这些洗头膏去掉品牌LOGO,全是统一包装;那在多数人眼中可能就是相同的,购买时拿起一瓶就走了,品牌也就不会有「溢价」存在,这就是客观;现实中人很难客观在于两个方面

1)心性高度不够,2)价值观影响

也就是说,品味某种意义上只是个人偏好,它就像定义每个人看待艺术一样,只能做到「模棱两可」。

有人觉得价值无限,有人觉得只是一张图画而已;就像很多大佬在晚年并不在乎金钱,反之追求的东西都要大致极简。

  • 再说后者

通俗的说,品位是建立在「品味」的定位基础上;人们解决温饱才会对思考和味道进行判断。

如同穿衣服,贫困地区的人首要解决温饱问题,而一线城市的人保暖是基础需求,然后在此之上在做新的选择和判断操作。

对一个还在追求「温饱」的人来说品「位」毫无意义,若想追求更高的境界,就需要自身经济能力和实力做支撑,这种支撑就算有,也不一定能判断品味(美丑,味道),所以就算有钱也未必有品位。

一个简单例子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心理存在妒忌感的女孩为追求表面富裕,大额透支自身钱包,购买各种名牌,配饰,每个月背负压力;这不仅不能彰显品位,还会造成经济困难。

要知道,它的存在最原始是商人为消耗一部分富有的人过多的金钱而设计的,通过高额消费就会彰显品位,不这么做就没有品位,就不属于上流社会;后来随着发展就算有钱也不行,开始追求精神和存在的需求标榜。

但单纯的追求并无意义,它需要商业化体现,珠宝,字画,奢侈品,顶级美食,红酒就成为体系下跨越门槛的一道桥梁。

而这种消耗财富的设计来自于远古人类社会中两方面的追逐1)权利,2)物质

比如现在你看到社会中的商学院,目的不仅建立在学习基础上,另一方面它的存在代表圈层,达到此圈层的人才算是「品位相投」之人;信息和价格就成为过滤人重要的方式之一。

那贵一定有显得有品位吗?并不是的,品位重要组成部分是「品」和「位」,前者代表一个人的品德,人品,品性和和品行,而品最大的理解应该是一个人格调的体现,它具体是怎么呈现的呢?

举个例子

曾经一位朋友给我诠释了「富贵」这个词汇,他认为大多数人都只能叫做富翁,土豪,富豪,而不能叫富贵;富而不贵,为富不仁都无法诠释“贵”;它是荣耀的承担。

他眼中的贵是一种「尊重」,有钱无法受到别人的尊重就不能称之为富贵。

那些热心公益的人,如周润发,古天乐;他们用一生工作的结果捐赠,做学校,才是发自内心的令人尊重,这才是一个人「品」的体现。

我们达到某种位置充其量说「位」到,但不能说品德就很高尚;相信你也见过很多有钱人品质很差的,不是吗?

但有些人恰恰相反,其没有腰缠万贯却品德高尚,生活也很自在并受到人们尊敬;所以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品位准确来说不应该只唯「物质论」,而应该看此人没有物质时品德如何。

讲这么多,重点是什么呢?每个人眼中对品味的定义不同,生活中没必要因为别人的一句「你穿着太差,香水太浓」而不开心;要试着对自己说「没关系,我们不是一类人」。

对品位而言,多半人很难权贵但可以注重「品德」;那与人相处品德的呈现在哪里呢?我把它为「姿态」。

02.折射的姿态

社会心理学中说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做什么样的事,它做的什么样的事就是什么样的人(Robert Musil, Kleine Prosa, 1930),进一步而言,我们的姿态就是自己真正的主人。

什么是姿态?有三个方面1)态度,2)行为

  • 先说前者「态度影响行为」

流行的大众观点多数强调态度对行为的影响,但惊奇的是「态度」通常被认为是我们对某事或某人的感情,不能很好预测的行为;并且改变一个人的态度很显然也不能改变人的行为。

一个简单例子

前些天我在咖啡厅写作,隔壁有个家长在陪孩子完成作业,但从孩子的表现可看出他其实并不想做作业,并且已经把情绪挂在脸上;而那位家长一直在劝孩子「这点事都做不成,以后上班怎么办呢」。

其实核心原因可能是因为孩子被问题所阻挠没有动力去做,也可能是写久了想休息。

显然家长的这种做法并不能解决「根源」,于是孩子的行为就表现出「不耐烦」。

我们不妨认真思考,孩子冷静下来就能改变自己的行为吗?并不会;原因是这种习惯是经过日积月累形成的,一个人从小的态度或影响品行的发展。

心理学家艾伦·威尔通过对各种人群、态度和行为的总数研究,得出结论人们表现出的态度很难预测他们的各种行为;《社会心理学》把这种情况称之为「道德伪善」。

什么意思呢?一个人显得道德很高尚,但实际上拒绝付出任何代价;比如学生对于作弊的态度与他们的实际作弊行为几乎没有关系;很多公司大佬口喊着做公益,其实并没有付出。

进一步说,当道德和贪婪同处在竞技场中,通常是贪婪大获全胜;如果一个人并不能按照自己所说的来做,那么对于通过改变态度来改变行为的努力常常都以失败告终。

比如

你满嘴说“吸烟有害健康”,可始终停不下来;许多人倡导电视节目减少暴力血腥,但现实中你可能一如既往地观看媒体上播放的各类「血腥节目」。

再或者你是位领导,每次开会都会强调一些事情,可回头看自己好像也「做不到」。

总而言之,在利益面前多数人会出现伪道德并会把它加以包装,这也是物竞天择法则;长期以往便会影响一个人对待事物的姿态,延伸到「品德层面」,眼光就会发生变化,进而带着有色眼睛去看人。

再举个例子

丹尼尔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给一群人布置两个任务,前者十分诱人(能中30美金),后者比较无聊(没有奖励);让他们自行选择;然后给这群人一些硬币让他们决定任务的分配。

一些人抽到没有奖金的任务,会给自己安排一个合理的理由,譬如「哎呀,我故意让你的」「无所谓,我本身不在乎」,另一些人抽到奖励的则欣喜若狂。

研究结果发现,在任何场合下引导我们口是心非的不仅是人的内在态度,还有面临的情景;社会影响真的非常大,大到能诱发一个人违反他们最深层的信念。

  • 再说后者「行为决定态度」

想必这句话多数人都听说过,但人类从来就不是被动接受环境,我们有很强的改变环境,甚至影响环境的能力,如

当你感到烦躁不安时领导突然电话打来,你不得不以礼相待,结果与对方沟通半小时后发现之前烦躁的情绪已经忘在脑海后面。

再或者,一个向来比较懒散的人被拉到军队中服役,他本身的生活习惯肯定与军队中要求的习惯是不相适的,可军队严格的纪律使得他不得不按照军队中的习惯做事,在强制改变自己行为的过程中,态度也会发生改变。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当自己不得不做一件事时内心难免会承受一些压力,但这时会面临两种选择

1)没有找到合适理由,压力无法得到缓解而放弃;2)跟随行为主动改变心态。

认知不协调理论也告诉我们,当人处于行为进行时态度就会改变,让态度和行为保持一致是品位「外显」的基本法则;换句话说,我们要想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有三个基本面

1)把划分品位的标准由价格转化为内在价值,2)认知到态度与行为的关系,3)修炼心性拒绝道德伪善

再举一个连贯的例子

品位的对立面是「俗气」,俗还分为庸俗和低俗之分,一个俗的人即使买劳力士的手表,必然是买钻石最多的;一个俗的人买LV包包,一定买LOGO最大的;一个俗的人即使买车,必定买奔驰宝马;为什么?很简单,满足炫耀的心理。

他把品位理解成金钱带来的物品满足欲,行为和态度就会发生转变,然后使劲追逐此方面却浑然不知姿态已经发生巨大变化。

不论是待人接物都会先审视外表,成了道德伪善的人;所以以物驱动的品位停留在表面,以心性驱动的品位表里如一。

如同听一首音乐,不论是高雅的古典或地下的摇滚RAP,品德高的人都能静心听到作曲人表达的意境和故事,即使曲艺显得空洞,分散,而你的品位也能听出更接近音乐本身所传递的真实价值。

而言,一个人平常交往的人,所看的书,听的音乐,穿的衣服,佩戴的首饰举手足见都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位。

它与价格无关只是通过人和物的表现形式,反应一个人投射在内心深处的价值观。

训练自己的品位应该从价值观开始,进而改变行为态度提升姿态,远离道德伪善,让内心更加充盈,具体该怎么做呢?这里有几点,我把它为「平衡」。

03.根源的平衡

从社会心理学来说,平衡有三个基本面1)信息(information),2)谈吐和行为(Speech and behavior),3)分享(share)和价值(value),这也是我践行品位的根基。

  • 先说信息(information)

现在很多年轻人关注大量公众号,产品动态甚至阅读大量鸡汤内容,学会一堆道理,在关键时刻只能起到安慰作用,并不能提升认知;譬如

你与别人吵架后状态非常不好,从道理角度就会告诉你“不要与人计较,提升自己的格局”。

这段话显然是正确的废话,并不能真正打内心改变它;那我是如何做的呢?认识的本质在于「知道自己知道,并做到」。

要尝试思考“我为什么会状态不好”,积极反思正确原因的形成而非逃避;所以你与人社交也听到过这句话“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在过去几十年多半人读的好书都没有超过100本,何谈品质呢?充其量跟风;进一步说提升都是反人性的,那我是如何做的呢?

1)慢慢远离低级趣味无效的信息,2)尽可能对某个信息的来源做精准判断,3)从别人口中得到的信息不做自身行动的依据,4)保持多输出的好习惯。

正如美国著名投资公司(Y Combinator 创始人)保罗·格雷厄姆所言,优秀的作品都是非常严谨并和实力并存,如果你不去品阅它们,简直是一种浪费,难道不是吗?

  • 谈吐和行为(Speech and behavior)

当一个人接受信息的密度变高,那对应认知也会有部分提升,谈吐和行为是你社交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良好的口才需要刻意练习。

但这不要求你想演说家那样成为「非常能说」之人,也不是要求你要说「俏皮」类的话;而是说合适的话。

我在早些年并不擅长与人交流,而且经常被别人说「情商低」,不会察言观色;后来自己一套循环方法论为

1)多听,2)不必要时不说,3)要说时思考说出去对方会有什么感受。

建议你遵循上述三个法则,相信也会有所提升;这样做的核心原因来源于能够时刻洞察自己;一方面要学会「坦诚」,不猜疑,不揣摩;不说坏话,绝对信任。

很多人觉得这样做会不会被欺骗,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是,即使欺骗他又能骗你什么呢?金钱,信任;敏感的人遇到一次与磁场不合的人就不会再去相处。

上述中有说到行为和态度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并无前后之分;如果你觉得行为先行更能改变自己,那就先去行动;我一般是态度先行,即我做任何事见任何人,不管是否有情绪,都会前摆正位置。

  • 分享和价值(share)和(value)

如果你想拉近一个人的距离,不妨从分享开始,分享是向他人展示自己重要的元素之一,在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不要唯利是图」,要以价值驱动。

一方面,我们对一件事或人的判断往往是盲人摸象,只能站在某个视角了解其中一面;分享能够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假设没有得到,你也能得到一些「问题」,换句话说一个好问题就是答案。

另一方面分享也是「品味道」的过程;你在交流中能熟知一个人的消费观,眼界,审美和格局是否有共鸣;如

你和朋友交流爱玛士香水如何,他跟你反馈「香奈儿」更适合自己,无形中了解到一些背后隐藏信息。

我在现实中经常会遇到这类型的人,他们通过交流觉得自己品味比别人要高,甚至别人价值感没有自身可用之处就没有聊下去的耐心;我认为非常不好,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有可学习的特质,切记不要太「功利心」。

也许除上述三方面内核以外,提升品位还还有很多方面,如审美,待人接物,独立,宽容等

但下来始终逃不过「品德,修养」,所以品位是什么呢?还是那句话一个人外显的集中表现。

一下

当一个人称赞「你很有品味」的时候,我们称赞的更多的是你对事物的解读、欣赏和看法,而不是你的社会地位,阶层。

当一个人讲你good taste, heavy taste和 bad taste的时候,我们是在说你好品味,你重口味,你品味差;而不是再说你地位高,你地位重,你地位低。

当一个人在说你「品位」高时,你应该感谢他对你素养的认可;对我而言,有品位就是「精益求精」,希望你也是。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9878.com 体育知识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足球|篮球|NBA|奥运|网球|高尔夫|田径|游泳|排球|赛车|比赛|亚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