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之首(建安七子之首是王粲,还是孔融?

沙滩排球 2022-11-28 14:18www.1689878.com沙滩排球

,王粲绝对不是建安七子之首,笔者也不知道这个评价是从何而来。


历史上的建安七子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史书原文出自魏文帝曹丕所著《典论》。


《典论》今之文人,鲁国孔融、广陵陈琳、山阳王粲、北海徐幹、陈留阮瑀、汝南应玚、东平刘桢,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骐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粲长于辞赋。幹时有逸气,然非粲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幹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之俦也。


明显,在曹丕叙述中,孔融才是排行第一的存在,这是年龄、资历使然,若论七人中谁是第一人,孔融也是当之无愧的。


孔融的资历


孔融的资历也是和尚头上的跳蚤——明摆着。


建安初,孔融在许都汉廷担任少府,位列九卿,此时,陈琳还在冀州给袁绍打工,王粲还是荆州刘表座上客,徐幹等人都是晚辈。若按众人文笔成就来看,他们或许能跟孔融比肩,但从资历上看,孔融在建安初已经是士人中的翘楚了。


《后汉书·孔融传》上说孔融每次在朝廷参加会议,他的意见就是决定性意见,其他公卿大夫都只要负责签名同意即可。


及献帝都许,征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每朝会访对,融辄引正定议,公卿大夫皆隶名而已。


由此可见孔融的资历、名望比王粲等人高多出一大截,曹丕在介绍这七人,先说王粲,说孔融,只是曹丕为了归类叙述,是并列关系,并非是排名。


曹丕对孔融


众所周知,孔融死于曹操指使的诬告案,但这场政治冤案并不能抹杀孔融在建安文学上的成就。例如魏文帝曹丕就特别喜欢孔融的文章,经常佩服不已,等曹丕称帝后,还曾专门下诏让天下人去搜集孔融散落民间的文章,谁贡献的文章一经核实,便赏赐黄金和布帛。


——曹丕尚且如此,更不论其他人对孔融的推崇了。


魏文帝(曹丕)深好融文辞,每叹曰“杨、班俦也。”募天下有上融文章者,辄赏以金帛。


曹丕对王粲


很多人听过曹丕在王粲墓前学驴叫的故事,以此认为曹丕非常欣赏王粲,可是,这个故事出自于南朝宋人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分析一下,可知故事可信度是有问题的


分析的理由也很简单。


建安二十四年(219)九月,魏国都城邺城爆发魏讽案,起因是钟繇相国府西曹掾魏讽暗中勾结多人,策划在邺城造曹操的反,以图复兴汉室。计划泄露后,很多跟魏讽交往过的人都被牵连入狱,最终被杀害。其中就有王粲的两个儿子。


《三国志·王粲传》(王)粲二子,为魏讽所引,诛。后绝。


当时曹操正在长安、洛阳指挥全局,魏讽案是镇守邺城的曹丕亲自督办的,王粲的两个儿子被诛杀的消息传到曹操耳中,曹操感慨说“如果我在邺城,是绝对不会让王粲绝后的。”


如此可见,曹操喜爱王粲,甚于曹丕。


《文章志》曰太祖时征汉中,闻粲子死,叹曰“孤若在,不使仲宣无后。”


所以再看《世说新语》上说“曹丕为王粲学驴叫”,换成曹操倒是可信,说是曹丕,笔者是持怀疑态度的。


也可能有人会说,魏讽案是政治案件啊!曹丕不敢包庇好友的儿子,是可以理解的。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同样的是魏讽案,曹丕可是刀下留人了的,例如文钦,这位乡党公子哥也因为和魏讽交往过,被办案官员拿下问罪。


文钦的老爹是文稷,文稷是曹操的同乡,当年一起出来创业的元老,所以曹丕是留了文钦的命,然后整理情况向曹操汇报的。曹操接到曹丕的汇报,是大笔一挥,免罪。


《魏书》魏讽反,钦坐与讽辞语相连,及下狱,掠笞数百,当死,太祖以稷故赦之。


综上


既然“建安七子”之名是出自曹丕,就以曹丕的喜好来看,孔融的地位是远远高于王粲的,加上孔融的资历等等,孔融位列“建安七子”之首,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9878.com 体育知识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足球|篮球|NBA|奥运|网球|高尔夫|田径|游泳|排球|赛车|比赛|亚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