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亚方舟比喻什么(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面对灾
作者刘宏宇
(诺亚方舟)
说起大禹治水,大概没几个中国人不知道。据说,就是在国外,知道这故事的人,也很不少。
诺亚方舟,是《圣经》里的故事,全球范围来讲,恐怕比大禹治水传播得还要广泛。
把这两个故事放在同一界面来讲,笔者肯定不是第一个,也肯定不会是一个。
(一)关于上古大水灾的两种说法
大禹治水也好,诺亚方舟也罢,讲的都是人们遭遇了灭顶级的大洪灾。
大禹治水故事里,那场洪灾祸及“全天下”,是父子两代前仆后继、带领所有的人们、用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才最终完成了“治理”。
诺亚方舟故事里讲的洪灾,是那种“吞没世界”级别的,一架承蒙了“神”(上帝)护佑的巨大方舟,载着所有“延续世界”所必须的物种和罪孽较轻的人类,逃离死亡之海,驶向安全的彼岸……
大水灾,是这两个故事共同的“起因”和“大背景”。
(大禹)
关于大水灾的古老传说,还有很多其他版本,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只是其中最具代表性、传播最广泛的两则。
当人们对水文地理的认识达到一定程度,并同步地对古老传说中那些神奇的部分产生应有怀疑的时候,就有人对那么多的上古大水灾传说,发生了考证的兴趣。有些人觉得是纯粹的传说;更多的人则认为,大水灾确实发生过。他们当中,又逐渐分出两种主流说法
一种是认为,遥远的上古时期,世界多地发生的比较大规模的水灾,大多都发生在人类聚居相对集中的区域;而当时的人们,由于缺乏抵御能力,损失惨重,死亡率极高,留下极其恐怖的印象,对水灾的形容,有主观放大;对从水灾中解脱,赋予了太多的歌颂与景仰。为区别于下面要说的第二种说法,姑且将这种说法简称为“主观放大说”。
另一种说法,是认为包括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在内的诸多上古关于大水灾的传说,讲的是同一场或同一系列的、几乎波及全球的水文大事件。这种说法,在其最初被提出的时候,显得很大胆;随着冰河学说的发展和逐渐被广泛认同,越来越多的人,都更倾向于相信,那些上古口口相传而来的大水灾的传说,都是源自最近的一次剧烈冰河消融运动。所以,这种说法,也可以简称为“冰河消融说”。
(诺亚方舟的传说)
(二)两个故事说的很可能是同一场灾难
就上述两种说法而言,笔者认为,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两个传说故事,所讲的,是同一场或说同一系列的大水灾;而其起因,很可能就是距今1万年上下(有说1.2万年~8千年,也有说更早些,不确、未考)的最近一次大规模冰河消融运动。
也可以说,笔者更倾向相信上述“冰河消融说”。
这是纯粹的一家之言。还是“猜想”性质的。绝不是在指“主观放大说”没道理。相反,笔者认为,“主观放大说”,蕴含了很深刻的道理——
上古时代,人类依亲缘聚居成部族(部落),“逐水草而居”,逐渐具备了一些人类独有的、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也相对安定下来,进入由“原始分工”转向“社会分工”的“定居”阶段。人文及其产物,比如传说故事,甚至是朴素的“记事”、“记史”,应运而生。
在这个阶段,族群的个体数量(人口),还比较少,结构(性别、年龄段)也还处在高度不稳定、不平衡状态;为维持、发展,绝大多数部族,都会选择倚靠山林、相对平坦、水源充沛、野兽侵扰少的地方聚居;殊不知,这种“依山傍水”的“好地方”,恰是水灾来临时最易受灾、受灾程度愈发严重的所在!
(大禹治水)
“主观放大说”讲的水灾多发生在人类聚居相对集中区域,其实是人类恰恰选择聚居在了容易遭受水灾和遭灾程度严重的地方!
,我们的先民很聪明,不会专选灾害严重的地方聚居。
但在他们相比今天的我们太有限的认识和经验里,那些水草丰茂的好地方,似乎不像频遭灾祸的;而且,很可能,他们居住了很久,也的确没遭遇任何大的灾祸。直到有一天,真正的大洪水,漫天涌来,他们的好地方,却首当其冲;曾经亲切依赖的河流,数日内甚至不到半天,就变成了吃人巨兽!
他们措手不及。他们仓惶逃窜。他们十死八九。他们举族湮灭……
他们并意识不到,那滔天洪水,跟之前好几年甚至更长时间里天气的突然变暖,会有什么关系。
他们也不知道,身边赖以生息繁衍的大河最遥远的源头,发生了怎样惊天动地的变化。
剧烈的冰河消融运动,改变的不仅仅是“水量”,而是引发一连串水文、气候、生态的变化——大雨、瘟疫、山体滑坡、地面塌陷……这些在今天都还属于严重灾难的事件,在先民恐惧的目光和思索中,被放大、严重放大,简直太正常了!
(诺亚方舟)
据说,距今最近的大约发生在1万年前的那场大灾难,持续了数十年乃至上百年,毁灭了诸多早期文明——冰河剧烈消融导致的水量大增,使得河流,特别是大型河流,在上游甚至是源头,就发生流向、流量的明显超常规变化,一路下来,影响逐渐广泛、深刻、复杂;先民们苦心孤诣选定,甚至是流血拼命打来的“依山傍水”的“好地方”,恰成了洪涛肆虐的“最佳”去向……
这样的事件,很可能在冰河消融运动趋于平缓甚至彻底结束之后,还会延续很久、很多年;而且,这种持续的影响,绝不会只是局限在某一特定区域,而更可能波及广泛,甚至,遍布当时人类文明所覆盖的大多数区域。
诺亚方舟是《圣经》故事,《圣经》里讲那些远古的“圣者”动辄就活到六七八九百岁,虽然显得不大靠谱,可依着捯过来,到诺亚方舟那时候;跟我们古老传说里同样也不大靠谱的古之圣君个个活过百岁、死后数百年怎样怎样的那些说法,姑且信着捯到大禹治水那会儿,年代上,还真好似有些“接近”的意思,都是距今五六千年前。
这样说来,真可以假想地认为,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故事背景”中大大洪水,就算不是“同一场”,也很可能是同样源自距今最近一次冰河消融运动的“余震”。
(大禹治水)
(三)面对灾难的两种态度反映出的文化差异
大禹治水的故事,国人耳熟能详,是讲禹的父亲“鲧”,受命治理水患,采取了“堵”的方法,结果是失败结局,鲧也因而“自死”。他的儿子禹,采取了“疏”的方法,经多年艰苦努力,终于成功——洪水退却的,被“驯服”成了可造福人类的样子。
这个故事,如果提炼“关键词”,可以有这么几个——治、堵、败、疏、成。
诺亚方舟的故事,同样提炼“关键词”,则会是——逃、淘汰、选择、拯救。
在这个故事里,人也好,万物生灵也好,面临灭顶之灾的“主打动作”是“逃离”,也可以说“逃避”;乘着“神”所赐予的“拯救”——那座方舟——逃离!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做选择和淘汰,在弘扬“悲悯”的,某种程度,其实也反映着“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
这故事,可以说挺形象地反映出了其所代表及延续出的文化的精神特质人对神的依赖、趋利避害的本性、悲悯的宗教精神与残酷的丛林法则的“共生”……
对比大禹治水的故事,很容易发现我们传统文化的诸多不同。
,面临灭顶之灾,我们的先民,没有选择逃避,而是要“治理”,也就是——抗争!
抗争,体现在几乎所有中国古老传说中。
这不是一家之言,甚至都不是我们民族的自说自话。据说,西方一些研究这些的学者,也发现了这个特点。
大禹治水、夸父逐日、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都在讲“抗争”,是人、人间的英雄、由人幻化成的意志化身,对大自然的抗争!对神的抗争!
这些传说,都在告诉今天的我们——我们,中华民族,古老的华夏族群,最富于抗争精神!而这种英勇的抗争精神,是由“人”来将其现实化体现的!
就是说,我们不依赖“神”的眷顾和“拯救”,我们靠自己!
我们不害怕灾害,甚至不畏惧神,我们会抗争,一直抗争,直至胜利!
大禹治水的故事,特别突出地表达着抗争精神和“靠自己”的精神——
面对滔天洪水,我们选择抗争,选择与其战斗!
(大禹治水)
我们不淘汰任何人,而是团结起所有人,一起参与进这场伟大的抗争!
如果说,这里面也有“淘汰”的话,那么整个故事里,真正被淘汰的,只有一个人,就是禹的父亲鲧。因为他错了。不是因为他低贱或者别的什么。他的儿子禹,勇敢地“接棒”,为弥补父亲的错,更为治水大业!
没见故事里有因为父亲犯错儿子不受信任的说辞。
禹接受父亲的教训,改变方法,励精图治,筚路蓝缕,三过家门而不入……充分而生动地体现了错而能改的勇气和不懈奋斗的精神。
人、团结、抗争、知错能改、再团结、再抗争、不畏艰险、不辞辛劳、艰苦奋斗,直至成功……把大禹治水的故事品透之后,会提炼出这些新的“关键词”。
这也大概是我们民族从古至今一直都在贯彻的“行动线”。
(诺亚方舟)
(四)截然不同的精神遗产
有人说,诺亚方舟的故事,是《圣经》里最具典型意义的故事之一,集中体现了神对人的拯救态度和宗教式的仁慈。后世很多文学、比喻、政治事件,都会用到诺亚方舟的典故,甚至有一些救援机构、设施,都借用其命名。
可以说,诺亚方舟的故事,是基督教文化体系当中的一面明艳旗帜,影响深远。
相比之下,大禹治水的故事,在国人的普遍认识中,只是个传说故事,四大这个四大那个,怎么都排不上;既没有夸父逐日的壮烈,也没有嫦娥奔月的浪漫……
觉得大禹治水的故事“普通”,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传说故事太多,比之更加“不普通”的也太多,故而出现“淹没效应”;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我们当中的很多人,都忽视了这个故事所表述的那个时代蕴育的一个宝贵遗存——连山易。
连山易,是“易”的较早期版本;其前身,或说“依托”,是传说中的“先天易”。
(大禹治水)
大禹时代或稍早,先天易应该已经被少数族群领袖和今天称为“知识分子”或“僧侣”的神职人员基本掌握。大洪水骤然来临,面临治水大计,结合治水实践,原始的“先天易”,逐渐演变为适应治水活动和期间人们生存的“连山易”。
连山,顾名思义,“连接着的山峦”或“将山峦连接”之意。
据说,治水期间,无论是早期鲧主持的“堵”工程还是后来禹操持的“疏”工程,都离不开高出水面的山——移山填水,开山疏渠,靠山吃山……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地需要去了解“山”、亲近“山”、回归“山”……“依水”的原始生态,在现实形势之下,辩证地改为了“倚山”,连山易以“艮”(山)为“主卦”,对先天易进行了可谓“革命性”的改进,不仅完善了“易”学,更成为后来的“归藏易”的先驱模板。
连山易、依托其发展形成的归藏易,以及后来集大成的“周易”(也称“文王易”、“乾坤易”),都是建立在“朴素唯物”基础之上的富于“辩证”的精神产物。相比诺亚方舟及其《圣经故事》,无所谓高低,但肯定有着很大不同。
【作者简介】刘宏宇,常用笔名毛颖、荆泓。实力派小说家、资深编剧、北京作协会员,“夏衍杯优秀电影剧本”获奖者。著有《管得着吗你》《红月亮》《武王伐纣》《深水爆破》等多部长篇小说。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推荐
皇太极的母亲孟古哲哲为何29岁就亡故了?
《红楼梦》里终身误到底误了谁?
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九鼎遂成中国的代名词,它的踪迹何所在?
女子排球
- 中国女排奥运名单 中国女排奥运名单出炉
- 伦敦奥运会中国女排 伦敦奥运会中国女排阵容
- 2024奥运女排赛程 2024年奥运会排球
- 女排世界杯颁奖仪式 女排世界杯颁奖仪式是什么
- 女排世界杯2019:女排世界杯2019回放
- 伦敦奥运会女排:伦敦奥运会女排名单
- 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
- 中国女子排球:中国女子排球在哪一年获得冠军
- 2024女排全锦赛决赛对阵出炉 2024年女排全锦赛决
- 2019女排世界杯颁奖仪式 2019女排世界杯颁奖仪式
- 中国女子沙滩排球 中国女子沙滩排球的明星选手
- 2024女排决赛比赛时间 2024女排决赛比赛时间几点
- 北京奥运会中国女排 2008北京奥运会中国女排
- 女排世界杯2019赛程 女排世界联赛2019赛程
- 2015年男排世界杯 2015年男排世界杯决赛
- 2012奥运会女排 2012奥运会女排中国vs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