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争议(方舟子狠批屠呦呦性格缺陷:3次院士

沙滩排球 2022-11-28 11:19www.1689878.com沙滩排球

前瞻科技快讯10月8日消息,84岁的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就有媒体报道其性格在同行及业内存在争议,“过去几十年,屠呦呦在学界是个话题人物,她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表示,“我们作为无争议方试图和屠呦呦交流也有一定困难,不理解她把中医研究院的原始材料至少有段时间收藏在自己家,不愿给我们看。”香港大学金冬燕教授则称“屠对发现青蒿素有重大贡献,瑕不掩瑜,还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屠有其科学局限性有其人格缺陷,对此也应直言不讳。”

关于屠呦呦性格及做事方面的争议无疑被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的光环所掩盖,但“科普斗士”方舟子则似乎下定决心要将盖子揭开。新加坡《联合早报》10月7日报道,方舟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出言指责屠呦呦发表专著时可能未严格按照学术规范署名,未尊重基本事实,夸大了自己的成就,而忽略了同事的贡献,方舟子认为,”“她备受其同事、同行诟病,也是她三次选院士都没能选上的因素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在香港大学金冬燕教授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对于屠呦呦“拔高自己、贬低他人、声誉不高”也有提及,且也将其归结到了屠呦呦三次落选院士提名三个原因中,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屠在发现青蒿素过程中的关键性贡献有一定争议,由屠一人将此发现整碗端去确有不妥,而更要命的是屠本人自我介绍也确是言过其实。第二,屠无论在北京或各地同行中特别是当年从事青蒿素研究的同事中声誉不高,得不到有力的支持。

关于第一条,屠的贡献似在提出乙醚提取方案并在当年的保密会议中介绍,但屠的工作据信是在被调出同事提出的乙醇提取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屠对分离活性单体及结构测定也可能确实没有实质贡献。值得注意的是,屠与协作组内其他同事之间也不是师生、指导或从属关系,而是互相比较独立和平等的协作关系。

关于第二条,我记得当时领导上是做过认真调查的,但听到的几乎无一例外全是负面的评价,有人指其贪天之功为己有,有人指其压制他人,有人指其愚昧和学识不足。当时领导上得出的结论是选屠作为当年协作组的代表难以服众。从屠最近接受美方采访时的态度和措词,我可以理解她之所以被人诟病的部分原因。

而香港《联合早报》在报道中则引用了《科学学研究》一篇论文,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其他项目组成员做了累积性的、试错和探索性的贡献”,多个单位及科研人员的贡献“不容忽视和否认”。

关于屠呦呦性格方面的争议这里我们不予置评,但小编发现,在方舟子科普贴《方舟子:屠呦呦凭什么获得诺贝尔奖?》中,介绍了当年屠呦呦参与的"523"项目的一些情况

1967年5月23日召开了一次全国大会,动员了全国60多家研究机构的500多名研究人员要同心协力寻找新的抗疟疾的药物,这项工作后来就取了一个代号,叫"523"项目。

虽然到现在对青蒿素的发现过程还充满着争议,屠呦呦提出要用乙醚来提取青蒿当中的有效成分,这是整个发现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步。青蒿素也是屠呦呦的研究小组提取分离出来的,所以她是"523"项目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是最大的功臣之一。由于这个原因,她在2011年获得了美国的"拉斯克"奖。"拉斯克"是公认的在医学界仅次于诺贝尔的大奖,屠呦呦是第一个获得"拉斯克"奖的中国人。

而在方舟子一篇科普贴《青蒿素和中药有多大的关系?》,文章是写在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之后,方舟子也提到了青蒿素发现过程方面的争议

青蒿素的发现是许多人分工合作、相互竞争的结果,究竟谁的功劳大,至今争论不休。不过,大家都公认屠呦呦起到的关键作用就是发现青蒿素受热就失去活性,想到了要用乙醚提取。

青蒿素是文革期间集中全国力量用人海战术研发出来的。动用了数十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用5年的时间筛选了4万多种化合物和草药,才很偶然地发现了青蒿素。

分析到此,不难看出,青蒿素的发现,国家是动用了大批人力、物力,算是集体成果,但屠呦呦的发现在其中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至于屠呦呦在发表成果时是否夸大了自己的贡献,而忽视了他人的贡献,只有当事人能说得清楚。

而对于屠呦呦三次落选院士,同行多将原因归结到屠呦呦个人性格方面的缺陷,多少反映了中国大陆学术界院士评选制度过于注重学术贡献以外表现的问题。对于这点,金冬燕教授也进行了深刻的批评,“如何将焦点放在学术成就方面,将之作为压倒性的评选标准,应是两院今后的努力方向。人无完人,评院士主要应该评正面的贡献,不应扒粪和揪小辫。评院士的标准不应随心所欲,而要尽量客观。强调学风是对的,但抓住一点小事不放就过分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9878.com 体育知识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足球|篮球|NBA|奥运|网球|高尔夫|田径|游泳|排球|赛车|比赛|亚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