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中国女排-亚洲媒体评中国女排
本文由体育爱好者Kevin Chambers投稿,除了,我们还提供了最新人民日报评中国女排,各国媒体评价中国女排,青少年如何弘扬践行女排精神,希望本文能为您找到想要的体育资讯。
本文看点:
兵败东京奥运,离任的郎平为什么得到主流媒体的力挺?
所谓阵容老化、替补深度不足,郎平也是难为无米之炊,朱婷受伤影响大。
张然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中国女排阵容出现老化、替补板凳深度不足,那么郎平不用“朱袁张”这些人用谁呢?就是国内其他年轻球员中,能接一传的,进攻能力好的,又有几个能强过刘晓彤、刘晏含呢? 栗垚拦网及防守都是大问题,面对巴西5局比赛下来进攻只得4分,带去奥运会又能起多大作用呢?
1.东京失利球迷保持客观冷静,郎平已经竭尽全力。 能够保持客观、冷静分析东京奥运失利的球迷,绝不会把责任全都推到郎平一个人身上。在小组提前出局之后,郎导也主动提出了她负主要责任,这是非常有担当的一面。洪刚在央视解说中曾提道“中国女排是一支特别依赖于赛前摸底对手的球队。”中国队与欧美球队的备战模式是截然不同的, 欧美球队的球员都是“以赛代练”, 广泛散布于各俱乐部里参与高水平的实战对抗,而中国女排则依赖于集训来演练战术、提高球队的默契度和作战能力。 但集训这种模式有一种弊端那就是,你关起门来练,必须在赛前得到检验。
哪里有问题,练得好不好、行不行,这个都需要通过实战来检验自己,并摸底对手。但疫情的影响, 让中国女排仅剩下自己“关门练”, 没有机会有更多、更长的时间来集训中的问题,包括一些心态的调整,实际上都没有到位。奥运前中国女排是有世联赛的机会,但世联赛上意、塞没有派主力参加,只派出三队连替补阵容都不是,而美国则雪藏了部分主力球员,并没有全力放手与中国一搏。 土耳其、俄罗斯在世联赛、奥运会状态的表现,完全就是两支不同的球队。 所以说,我们奥运前没有摸到对手的底牌,也没有想到土、俄在奥运会上对我们有鸡血般的冲击力。特别是中国队的球员,自己在前三场朱婷受伤的情况下, 没有一个人能真正站出来,基本上是全员低迷、压抑的状态。
郎导鼓励也好、训斥也罢,能够给球员做的放松压力的方法,她应该都尝试过了。但如薛明在访谈栏目中谈到的那样“作为卫冕冠军,女排关注度又这样, 那个压力不是说你能放下来,就放下来的。 ”朱婷腕伤加重,这个对中国女排的影响太大了,一直对朱婷有技术依赖、精神依赖的这支球队, 在核心不能打了之后,整个球队谁为新的进攻强点,包括教练郎平、二传丁霞都是模糊的,不确定的。 直到朱婷确实无法上场了,这才启用了李盈莹+张常宁的组合,但这个时候中国女排早已经被淘汰了,太晚了。
执教成绩斐然,胜负成败郎平心中有数,媒体或专业人士的评价,不会去关注。
也有球迷提出这样的疑问,那就在排协转载张然的文章之前,郎平还是有可能回归执教中国队的,毕竟她在东京之后的采访也曾说过,对于我这样一个比较善变的人,不知道什么时候还会回来。 但我个人觉得排协转载张然文章,和郎平离任没有太大关系。 去意已决,是郎平自己遵从内心的选择吧。
1.功过自有人评,郎平对女排问心无愧。 张然的评论也好,主流媒体的力挺也罢,郎平对于这些其实没有关注的必要了。长达5年备战,备战中母亲还离世,郎平付出的心血、代价和努力,只有她自己知道。其他人所谓的专业评价,“铁榔头”作为世界级的教练,对这边输球的因素她自己感触最深,也最有发言权。
女排在隔离期间的会上,郎平和姑娘们对于东京失利的,比任何媒体的应该更深刻、更到位。 因为没有人想把这种失利带到巴黎,她们必须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61岁的郎平已经为中国女排付出太多、太多。在发表自己的告别信之后,众多女排姑娘们也为郎导送上了祝福,希望她身体 健康 ,生活幸福。郎平也应该有自己的退休生活了。
[撒花][撒花]主流力挺主流,这就对了![赞][赞][赞]
因为郎平不是官员,也不是体制内的带薪人员,她与排协是雇佣关系,双方是有合同在身的。合同到期,雇佣关系自然解除。至于合同是否达标,我想这应该是肯定的。那么即然合同达标,郎平就不需要负任何责任。只是可能没想到合同到期时球队的成绩太差,排协傻眼了,面对全国球迷的不满,排协故伎重演,又拽出一个老人出来搅局,想混淆视听,推脱责任,让郎平背锅,这在一定程度上蒙骗了一些球迷,官方媒体是不会上当的,所以才有了官媒的支持。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张然老前辈,九旬老翁,真的是精神可嘉,年迈之人洋洋五千言,归纳中国女排东奥失利五大原因,看似都有道理,但细一分析又经不住推敲。尤其是“主力阵容老化”作为第一大失败原因,就失之偏颇,与中国女排事实也不相符,12金钗中除颜妮超33岁外,丁霞30岁,其余10人皆是当打之年,阵容何曾老化?如果这也是老化,东奥冠军美国队中有35岁老将,亚军巴西队更有38岁的希拉,而且队伍整体真个老化了!而中国女排总体年龄正当其时,哪一点有老化迹象?这一条原因明显不对,有点睁眼说瞎话!
东奥因新冠疫情推迟一年,现在回过头来看,对中国女排的打击是致命的。原因何在?一是朱婷的伤情如果是去年,打东奥肯定没甚问题,但拖了一年不啻是一个沉重打击,因为今年伤情爆发,比赵蕊蕊当年更严重更厉害,影响更大,且是致命的!二是颜妮、丁霞去年状况不错,今年就是强弩之末了。天时地利人和都出现问题天时正逢新冠世界肆虐,地利东京情况更严重,人和朱婷手腕之伤打不了啦!这才是中国女排东奥失利的关键原因!
正确的应该是肯定五年来,在郎平的带领下,中国女排里约奥运夺冠,世界杯得金牌,成绩非凡,应该充分肯定郎导的工作和中国女排精神和成绩。不要东奥失败就全盘否定,就象那些广告商一样,翻脸不认人,一夜之间中国女排的广告就消失跆尽,就特别显得不够意思了吧?
女排兵败东奥,郎平合同期满离任,意味着郎平八年的执教生涯结束。据不完全统计 体育 管理最高部门国家体总,主流媒体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国际排联组织,中国女排新老女排队员和大部分中国女排球迷都力挺郎平,对郎平八年的执教生涯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所创造的辉煌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做出了 历史 性的评价。
说郎平为什么会得到国家体总、主流媒体和中国广大球迷的力挺?因为郎平就是中国女排主流的典型代表,主流力挺是必须的!致敬郎导,祝福郎导![祈祷][祈祷][祈祷][撒花][撒花][撒花]
英雄虽有失败,但还是英雄。懦夫也有胜利,但终归是懦夫。那些谩骂英雄失败的人,是最无耻的懦夫。
一、主流媒体不是网络,发文是慎重有据,不带 情感 ,不主观片面,对郎平的评价相对客观公正权威。
二、是郎平个人多年奉献赢得的。郎平从队员到助教,从海外到国内,在中国女排处于低谷期,在亚洲连泰国队也打不过,在如此艰难情况下,接手主教练,并选拔培养了一批优秀队员,传承和发扬女排精神,使中国女排重回世界巅峰,为国争光,为人民争气,功不可没。
三、看一个人一件事,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全面客观、实事求是地分析。这次兵败东京,郎平是有责任,也留下终身遗憾,但原因多方面,不能归昝于她一人。,世上没有完人,郎平也是人,即使这次有”过”,功过相比,功远大于过,不能因本次失利和在郎平卸任之时,干过河拆桥的事,否认她的功劳。
基于以上三点,所以主流媒体力挺,也符合大多数人心愿。
《人民日报》力挺的只是郎平功绩,《新 体育 》只是批评,女排重生必须承认错误,都不矛盾
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根据九年级政治,如何理解团队精神成为女排获胜的法宝
我们这些经历过上世纪80年代的人都知道,当年创造“五连冠”奇迹的中国女排,之所以能取得那么辉煌的成绩,靠的是著名的“女排精神”。,当本届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上中国女排登顶,为中国代表团夺得最珍贵的一枚金牌之后,几乎所有的媒体和许许多多的网民,都在欢呼“女排精神”的回归。
从团结奋斗、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角度说,这确实是一次老女排精神的回归和发扬光大。,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对过去年代“女排精神”的讴歌与欢呼上,那么就是对中国女排阔别12年后的这次夺冠征程的误读,也没有真正看到郎平本人和女排队员们3年来各种艰辛并卓有成效的努力,对现代运动竞技事业发展态势来说也是一种隔膜。
中国女排这次奥运夺冠,最让我们欣慰的,其实是“女排精神”的内涵被郎平和新生代姑娘们刷新了。而这样的与时俱进,才是此次中国女排重回世界女排顶峰的最大价值,也是此次中国奥运代表团最应该提升的“成功经验”之一。
上世纪80年代所诞生的“女排精神”,其核心内涵其实就是“拼搏精神”。从语词上讲“拼”者,即为达目的而不惜代价,甚至可以付出生命;“搏”者,即在没有成功的可能或可能性极小的情况下,破釜沉舟、放手一击。两个字合起来讲,就是豁出性命、竭尽全力、不顾一切,以极度的努力,去实现既定目标。
不能不说,在那样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拼搏精神在中国女排的夺冠征程中,确实起到了一种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而在一般人心中,“拼搏”二字或许仅意味着竭尽全力,勇攀高峰;对当时的女排姑娘们来说,可没有这么简单。举国体制之下,“为国争光”成为运动竞技的最高目标,在这种拼搏精神的激励下,中国女排终于创造了奇迹;但国家和个人也为之付出了巨大代价。
好在时代在进步。郎平本人在这30年来的人生历练和在国内国际排坛上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也终于结出了丰硕成果。而这位从上世纪80年代“拼搏”出来的著名运动员和国际知名教练,在2013年初再度执掌中国女排时,曾在《人民日报》撰文谈及自己对女排精神的理解,她认为真正的女排精神,或者说21世纪的中国女排精神,应该是团队精神和职业精神。
我非常理解郎平对自己曾参与创造的“女排精神”的最新阐释。团队精神和职业精神,并不意味着拼搏精神已然式微,但毫无疑问的是,科学训练和人性化管理这些价值,在新时代的“女排精神”中同样重要,且越来越重要。郎平笔下的团队精神和职业精神,实际上也是一种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加拼搏精神,才是此次女排获胜的不二法宝。
而这样的科学精神,不但体现在郎平执掌中国女排的全部实践中,也体现在了三四年前排管中心新任领导的新思维中。如果不是因为他们对中国体坛的某些体制性弊病本来就深有体会,也理解郎平本人在这方面的切身之痛,那么就不可能在关头全盘接受郎平的一揽子条件,让她在中国体坛这一块“特区”里得以打破体制坚冰,最终成就了这次里约之行的辉煌。
没有不变的“女排精神”,只有不断与时俱进,体现时代内涵的体育精神。那其实就是科学与人道的精神,也是人类不断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普世精神。这正是此次女排夺冠最令人欣慰的理由。
女排精神为何具有穿透时代的力量?
女排精神为何具有穿透时代的力量?
陈可辛导演的电影,讲的是中国女排的故事,中国女排其实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与其说它是一支运动队,倒不如说中国女排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许多行业都不用企业家精神,而用女排精神去激励自己行业的从业者,那么为什么女排精神会有这种超越行业超越领域的力量呢?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当年中国女排的成就,与轰动效应中国女排崛起于1979年的亚锦赛,在当时击败日本队夺冠,当时的中国女排也成为了我国首支冲出亚洲的三大球队伍,而中国女排真正制造出轰动效应呢,则是在两年后的女排世界杯,1981年11月16日,中国女排以七战七胜的全胜战绩成为了世界杯冠军,那么中国女排的优异成绩立刻。
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国内可以说是一时之间举国沸腾,简单来说,当时在比赛过程当中,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就分别通过了电视和收音机进行了现场直播,可以说是万人空巷,包括去年国庆节的我和我的祖国当中就表现了当时那样一种盛况的场景儿,甚至在夺冠后出现了更加沸腾的一种盛况,各大报刊媒体几乎全都在最高规格去推动女排夺冠,至于事件的重要性,比如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
人民日报将每排当年的七场比赛全部放在头版进行报道,在夺冠后的第二天,更是用整个头版的全部的巨大篇幅来报道,中国女排,更惊人的是在夺冠后长达一个月的时间内,人民日报仅仅在头版就先后刊登了26篇关于中国女排的报道,除了电视台收音机的直播以及报刊的宣传以外,当时还出现了一篇非常轰动的关于中国女排的报告文学,名字叫做中国姑娘,文章一经发表,立刻被各大媒体争相转载这篇著作当中,作者鲁博提出了女排精神,并且进行了诠释。
我们下来,女排精神在最早提出的时候主要有3.1要有高目标奋力攀登,二在攀登目标的过程当中,要坚韧不拔,努力拼搏,三在心中要始终怀揣着自己,是为祖国荣誉而薄的这样的一种精神,那么以上呢,是1981年当年中国女排所取得的成就和轰动。那么这里我们不仅要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当年中国女排的夺冠为什么会取得那么大的一个轰动?
同样的是,放到今天,我们还会那么激动吗?其实,40年前女排精神的轰动效应,某种程度上主要是因为女排夺冠这件事情和我们国家当年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共振,无论是1979年的亚锦赛夺冠,还是1981年的世界杯夺冠,中国当时最大的时代背景都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进行了伟大的改革开放,中国进一步向世界开放,开始拥抱世界,可以就在我们拥抱世界的过程中,我们也逐渐意识到,身为发展中国家的我们,身处第三世界的,我们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还有着多么巨大的一个差距,就连小平同志在1978年访问日本,坐上当时日本的新干线列车的时候,都在感慨说太快,有催人跑的意思,可以说,在改革开放早期阶段,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与世界的差距时,我们多少是有些失落和彷徨。
而就在这个时候。中国女排出现当时的世界排坛就类似于世界政治,政坛有无数的强国,苏联美国古巴,而中国女排却能在一众豪强当中异军突起,以七战全胜的成绩夺得世界冠军,所以当中国女排夺冠颁奖的时候,当奏响义勇军进行曲的时候,当升起五星红旗的那一刻,他们在代表中国的,也给国人带来了巨大的爱国热情以及巨大的民族认同感,可以说,中国女排是用自己坚实的胜利和国际赛场上巨大能力性全体过来宣布中国人能行,只要敢于拼搏坚持的奋斗下去,我们中国就能像中国女排一样,终有一天完成对发达国家的超越,那么从那一刻,中国女排就紧紧的和国家和民族联系在一起。
女排一路走来的故事和经历
女排一路走来的故事和经历如下
三连冠的故事和经历
中国女排在袁伟民的指导下,在80年代开始腾飞。
1981年,第3届世界杯在日本举行,比赛采用单循环制,经过了七轮二十八场比赛,中国女排以七战全胜姿态,压倒卫冕的主办国日本,获得冠军,成为中国在三大球运动(足球、篮球、排球)队伍中的首个世界冠军。
袁伟民、孙晋芳、郎平等分获最佳教练、二传和优秀球员等奖项。 是次比赛,最经典的一场是对苏联女排赢盘数3比0(局分为15-4, 16-14, 15-0),末局更令对手不能拿到一分,这个战果刚好是1978年第8届世界排球锦标赛中苏联女排击败中国女排的比分。
1982年,中国女排参加在秘鲁举行的第9届世界排球锦标赛,初赛对美国队曾以盘数零比三落败,更一度陷入出线危机,主教练袁伟民果断起用年轻队员梁艳、郑美珠替下周晓兰、陈招娣,结果中国女排以3比0轻取古巴,赢得了扭转战局的关键一役。
中国女排接连以盘数三比零直落击败匈牙利、古巴、苏联和澳大利亚等球队之后,夺得半决赛席位。 在半决赛赛中,中国女排又以盘数三比零直落击败昔日劲旅日本,而劲敌美国队则意外地被东道主秘鲁队淘汰。
最终,中国女排在决赛以直落三局轻取主办国秘鲁,获得世界女排锦标赛冠军。
尽管在1983年的亚洲锦标赛决赛败于日本,进入调整期的中国女排仍是洛杉矶奥运会的夺标热门。1984年,中国女排参加在洛杉矶举行的洛杉矶奥运会,虽然中国女排又在分组赛被宿敌美国队击败,其后却越战越勇。
最终,中国女排在决赛以直落三局轻取主办国美国,报却分组赛一败之仇,并获得奥运金牌,亦成为女子排球三连冠。
扩展资料
中国女排和《人民日报》的故事和经历
1981年,中国女排姑娘首获世界冠军,《人民日报》首提“振兴中华”的女排精神。
1981年11月16日,日本大阪,中国女排七战七胜,一战32力克东道主日本队,第一次夺得女排世界杯冠军,站上女子排坛之巅。
11月17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只有一个主题,就是庆祝女排姑娘夺冠。国务院发来贺电,国家体委、全国总工会、团中央等单位热烈祝贺,包括主教练在内的14名教练、队员上了光荣榜,大照片也登了出来,当时被观众称为“铁榔头”的郎平也在其中。
还有一个细节特别值得一提,在刊发的评论员文章《学习女排,振兴中华》中,《人民日报》第一次提出了向女排姑娘学习,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扬女排精神,振兴中华。之后,北大的学生才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口号。
1981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头版整版报道女排姑娘夺冠。
此后一个时期,《人民日报》先后多次报道女排姑娘事迹和各行各业学习女排精神的做法,出现了一些有趣的报道。比如,1981年11月18日的头版头条,刊发了邓颖超、宋任穷在《体育报》刊文赞扬中国女排的报道,号召各行各业都要学习女排精神。
1981年12月5日第4版刊发的报道《女排精神激励着亿万颗心》中提到,“截至1981年12月4日,中国女排收到贺信、贺电和各种纪念品达3万多件”。,《人民日报》还开设“学女排,见行动”的专栏,激励广大群众用女排精神去工作学习。
参考资料
写一篇作文,主题是中国女排精神读后感,六年级水平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中国女排里约之行,完全可以拍成一部大片,逆袭命运,咬牙死磕,绝地反击,最终迎来气壮山河的胜利!
这是里约奥运会中国人最关注的一场比赛。一位“80后”妈妈在朋友圈里写道,她带着6岁的女儿在客厅里看完了这场直播,“奏国歌时,我把女儿拽着站起来,一起跟着唱”。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有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共同情结,对中国人来说,中国女排就是集体记忆、共同情结。新一代中国女排在里约的伟大胜利,又在中国年青一代中延续和强化了对这支队伍和“女排精神”的认知和情感。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刚刚拉开帷幕,封闭已久的中国大门,向世界缓缓打开。那是一个中华民族争取“球籍”的年代,百废待兴,而又迷茫困惑,中国人需要精神偶像。关键时刻,中国女排带来了一场关键胜利。1981年年底,中国女排以亚洲冠军身份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杯排球赛,7战7胜,夺得世界杯赛冠军。
那时在中国,黑白电视机都不多见。决赛那天,人们黑压压一片守在电视机前、广播前,收看收听中国女排对阵日本队。在主场球迷震耳欲聋的呐喊声中,一个叫郎平的北京女孩扣下了世界冠军,中国女排32获胜。举国沸腾。天安门广场上,人们彻夜高呼“中国万岁!女排万岁!”
在今天回望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那是一个人人谈理想为荣的年代,那也是一个国人争先恐后用勤奋与智慧改变祖国面貌的年代,而中国女排用“五连冠”的佳绩,对各行各业的中国人起到了激励、感召和促进作用,为当时的改革开放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诚如当时《人民日报》头版评论员文章《学习女排,振兴中华——中国赢了》所言“她们的胜利捷报,也使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全国人民得到极大的鼓舞……看看女排,想想自己,我们难道不应该好好向她们学习吗?中国女排在体育战线上为国争光,我们就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祖国多作贡献吗?用中国女排的这种精神去搞现代化建设,何愁现代化不能实现?”
三十多年过去了,中国早已今非昔比。198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还不到5千亿元,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67万亿元。各个领域,中国都迎来了收获时刻。中国人对待奥运金牌的心态,越来越理性。毕竟,值得中国人骄傲的,已不仅仅是体育了。,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上对巴西、荷兰、塞尔维亚的比赛,为何仍然让中国人揪心关注、热泪盈眶?
这又是一场关键时刻的关键胜利,远远超出了一块金牌的含义。中国人从这场比赛中,看到了理想的复苏,看到了奋斗的价值,看到了精神的力量!
在今天,中国已进入改革攻坚阶段和深水区,前面路上充满激流险滩,每进一步,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面对改革的复杂形势,许多人像中国女排在里约那样“一分一分咬牙顶”,但也有人迷茫,也有人退缩,还有人堕落……在今天,时代和人民对精神的渴望和呼唤,越来越清晰有力。
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如果没有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没有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在世界上生存,更谈不上实现伟大的梦想。
“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中国女排在里约的坚持,不正是形象地指明梦想实现的路径吗?中国人用“女排精神”去坚持去努力,像中国女排那样专注、团结、拼搏,一定能够实现“中国梦”!
“中国梦”的提出,基于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历史大背景以及当代中国发展现状,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指明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梦想总是美丽的、动人的,是激励人前行的不竭动力,但追梦之路,并不平坦,有不少的艰难与险阻,有不少的挑战与考验。
如果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女排之崛起,极大地激励了中国人投入改革开放;那么,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女排的胜利,将再度激发中国人的精神动力,自信地走在实现“中国梦”的路上。
女子排球
- 品牌CEO支持勇士背后的库里,杜兰特声望微妙变
- 科洛克复原漫长路,重返联盟成焦点球员重生之
- 耐克推出字母哥专属签名鞋预计将于2019年问世
- 6球惨败申花泰山官方:诚恳接受各界的批评,向
- 乔尔格面对密集赛程全力备战,重视每一役的挑
- 斯通谈申京进步队员齐头并进,共同进步不感意
- 沃尔奇才队史得分榜晋升至第五位,累计得分9
- 克莱谈夺冠球队实力深度非单一英雄之荣耀,球
- 塔克专注自我,无论对手如何,做好自身准备
- 詹姆斯赛场奋斗,湖人胜绩 上周比赛与细节
- 奥登大帝现身骑士主场,荧光绿装亮相成焦点
- 阿德加盟篮网目标赢球,非追求全明星荣耀
- 斯波教练称赞纳恩苦练见成效,将获更多出场机
- 乔治爆料威少与杜兰特和解内幕
- 卡瓦哈尔寄语16岁亚马尔:他需要谨慎行事,以免
- 阿根廷队更衣室内狂欢庆祝夺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