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的历史(十分钟带你了解北京紫禁城的建造历

nba赛程 2022-11-19 20:05www.1689878.comnba排名

排版 / 芷烨文史

文章字数 / 4007

阅读时长 / 12分钟

元朝末年,元顺帝不理朝政,民不聊生,激起了生活困苦的百姓奋起反抗。朱元璋带领的红巾军把元军赶到了漠北。

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前,便下令在应天府(现在的中国南京)修建一座宫殿,应天府是朱元璋起义的根据地。

后来,朱元璋顺利登上皇位,定都应天府后,开始命人大兴土木,大规模修建宫殿,也就是后来的南京紫禁城。

这座宫殿集中国建筑两千年精髓而成,气势恢宏,尽显皇家气派。

南京紫禁城

明朝第三任皇帝朱棣,于建文四年六月(1402年)在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并革除建文年号,改当年为洪武三十五年。

在公元1403年的大年初一,正式启用永乐作为自己的年号,从此开始了他二十二年的统治。

这年的农历正月十三,朱棣按祖制祭祀完天地,回宫后与众臣相聚一堂。

这时,礼部尚书李至刚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燕京北平乃皇上的‘龙兴之地’,应当效仿明太祖对凤阳的做法,将其立为陪都。”

陪都,是指在首都以外另设的副都,也称为辅都,陪都一般和首都一起被称为“两京”,其制度称为两京制度或者两京制、陪都制度等。

朱元璋设立的陪都,是他老家凤阳。礼部尚书建议朱棣将燕京北平设立为陪都。

当时,北平(中国北京)在明朝的版图上,还只是朝廷的一个布政司(地方行政机关)。

朱棣11岁时被封为燕王,封地就在北平,所以他十分熟悉北平,对北平充满感情。,这个建议正合朱棣的心意。

不出几个时辰,一道圣旨昭告天下——北平改为北京,成为明王朝的陪都。

众所周知,朱棣是从其侄儿朱允坟(明惠宗)手中夺取了大明江山,这个皇位不是那么光彩,,朱棣也面临着很多辣手问题,比如生死未卜的朱允坟,比如反对他的朝堂旧部……这一切都让他充满彷徨与不安。

有一天上朝时,朱棣被御史大夫景清刺杀,差点丢了性命。这个景清反对篡位的朱棣,坚决维护朱允坟。

景清,是洪武年间的进士,他为官清廉,有君子风范,一直拥护建文帝。


建文四年八月,新天子朱棣一如既往地来到了皇宫临朝,退朝以后,大家都走了。景清突然间冲到朱棣面前,想拔出利剑准备行刺,但文臣不擅长这活,还没等景清将利剑拔出,朱棣四周的侍卫就将景清押住了,从他身上搜出了那把利剑。


景清知道必死无疑了,干脆站直起来,大骂朱棣,怒斥道“我是为故主来报仇的,天下居然有这样的叔叔,不择手段地抢夺侄子的皇位,这跟父亲去强奸自己的儿媳妇有啥区别?”


暴怒不已地朱棣命令身边的武士们惨无人道的摧残景清,不赘述,去看《明史纪事本末》,实在是太惨了。


此事之后,朱棣经常做噩梦,再加上他不习惯南京湿热的天气,更加怀念他的故地——北京。

将京都迁往北京的念头在朱橡的心中愈发强烈。

在一次临朝时,朱棣对大臣们说“北京是我旧时的封国,有国社国稷,应实施国都的礼治。”个建议遭到了大臣们的激烈反对。

从那以后,朱棣谨慎了许多,他开始以迂回而秘密的方式,为迁都进行系统而缜密的准备。

此时的北京城里,突然多了许多来自江浙等地的商人。他们得到朝廷的应允,只要进至北京,五年内免缴税账。

这些商人很快安顿下来,在北京又做起了他们原来的生意。

而在北京郊区,此时也多了很多农民,他们开始坠荒种地,大规模的移民工程就这样悄然开始了……

就在百姓热衷于移民之时,距北京万里之遥的西北草原上,蒙古大汗帖木儿指挥着铁骑大军,已经向中原进发。

明朝的北方面临着威胁,正当朱棣准备布防迎战时,帖木儿却突然在行军途中病故,一场大战就这样消于无形。

公元1405年7月11日,三宝太监郑和受命率一支船队,带着朱棣向世界展现大明国威的使命,驶向了浩瀚无垠的海洋。

据说这次航行还有另一个隐蔽的使命——寻找失踪的朱允文。

公元1406年8月,当郑和的舰队在大海中浩荡行进时,南京皇宫里发生了一件让朱棣高兴的大事。

在那天的朝堂上,以丘福为首的一群大臣,建议在北京,按照南京紫禁城的规模再修建一座新的宫殿。

朱棣欣然接受了这个建议。

一场浩大且旷日持久的工程就这样拉开了序幕……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修建宫殿,第一步便是采木。

朱棣下令建造北京宫殿后,便立即派遣政府各部官员奔赴四川、江西、浙江、福建等盛产木材之地,监督采运木材的事务。

珍贵的楠木,多生长在崇山峻岭、人烟罕至的原始森林之中,那里常有虎豹蛇蟒出没。

为了采集这些木材,官员和百姓们冒着危险进山,“入山一千,出山五百”,很多人丢了性出了巨大的代价。

这些巨大的楠木被用于制作太和殿内的柱子。

尽管我们现在在太和殿内看到的柱子是清朝时期用松木拼凑而成的,但我们也能从中探寻到当年开采木材的艰辛与不易。

那些巨大的木材,即便是运用现代工具进行运输,都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困难的任务。

那么几百年前,它们又是怎样运到紫禁城的呢?

被派往四川的工部尚书宋礼,这样描述“大木出山”的传奇情景有一天山洪暴发,一段段木材顺流而下。

遇到巨石拦路时,木材加速撞击巨石。只见一个个巨石炸裂开来,发出阵阵巨响,石材却完好无损。

朱棣听说后,便将发生这一传奇故事的火山封为“神木山”。

永乐时期,为了北京建造新的宫殿而进行的采木工作,据说持续了整整13年。

除了木材之外,紫禁城中石料的用量也相当大。

比如保和殿后的一块长十六点五米,宽三米,重达二百多吨的云龙阶石就是由一整块汉白玉雕成的。

这块巨大的石料开采于北京西南的郊区,它又是如何地运到紫禁城里的呢?

据史料记载,光是开采这块石料,就动用了一万多名民工和六千多名士兵,而将它运往京城就更加艰辛了。

数万名民工,在运送石料的道路两旁,修路填坑。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等到隆冬时节,工人们从井里汲水泼成冰道。两万多名民工、一千多头骡子,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将这块巨石运到了京城。

而修建宫殿需要的其他石料,同样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被顺利运送到故宫里。

据专家分析,修建故宫的备料过程就长达十年之久。在这十年时间,北京逐渐成了大明王朝疆域内,最热闹、最庞大的建筑工地。

经过精心的筹备,1417年,朱棣命人从全国范围内征集能工巧匠,开始紫禁城的建设。

据历史记载,为了修建这座宫殿,大批工匠和壮工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现在,我们只能从文献上查到一小部分曾得到过皇帝赏识的匠师的名字,如参与建造宫殿的瓦工杨青、木工蒯祥等。而更多为此付出智慧与汗水,甚至丢掉性命的工匠们,却湮没无闻。

公元1406年,朱棣任命泰宁侯陈珪作为改造建设北京城及宫殿的总指挥。

陈珪不负众望,在他的周密计划下,新宫殿的工程按部就班地进行着。

遗憾的是,他没有等到新殿建成的日子,便因病去世了。

就在朱棣在为迁都北京而做着各种准备时,他最亲密的结发妻子——徐皇后去世了。

要怎样安葬徐皇后呢?按理说,陵墓应建在当时的首都南京,朱棣却悄悄派人前往北京寻找吉壤建陵。

两年后,朱棣下旨将昌平以北20多里的地方国为陵区禁地,这就是今天的明十三陵。

而大臣们也意识到,这个举动,是朱棣向众人发出的迁都信号。

一些大臣上书反对朱棣的迁都用意,但这些大臣却被朱棣贬到农村,成了平民。朱棣杀鸡做猴,剩下的大臣只好选择了沉默。

公元1416年11月的一天,朱棣召集文武群臣,与他们谈论起关于北京以及北京宫殿修建的话题。

这一次,群臣没有再提出反对意见,反而纷纷赞美起北京优越的地理位置,并表示应将明朝的第一首都定在北京。

朱棣多年的迁都愿望,终于要达成了。

公元1420年,这座宫殿紫禁城终于建成了!它是在元大都皇宫旧址上诞生的。

整个宫殿建筑群由北往南延伸,地处北京的中心地带,成为明王朝的神圣之地。

1420年10月28日,大明永乐十八年九月廿二,明成祖朱棣的一道谕旨看似相当简略“丁亥,上命行在礼部,自明年正月初一日始,正北京为师,不称‘行在’。”

故宫的序章便蕴含在600年前的这道御批的折子中。

其中,“正北京为师”一句确定了北京作为京师的地位,也意味着权力中心将从南京迁往北京这座刚刚建成的禁城中。

公元1421年元旦,朱棣在新落成的宫殿里,举行了规模宏大的朝贺仪式。

看着这座金碧辉煌的宫殿,朱棣和大臣们无不为之振奋与鼓舞。

,耗费近20年时间,投入巨大人力、财力、物力而建成的三大殿,只存在了短短的三个月,便毁于一场大火。

关于这场大火,还有这样一个传说。据说,曾有位会推算未来的胡姓官员预测到,宫殿来日会发生一场火灾。

朱棣听后勃然大怒,将这位官员关进了监狱。大家都没把这个人的话放在心上。

没想到,公元1421年5月的一天,天气骤变,电闪雷鸣,三大殿突然起火,很快便烧成了废墟。

太和殿在永乐年间建成时名为奉天殿,嘉靖时期更名为皇极殿,清初顺治朝改名太和殿。

大殿落成仅百日,就遭雷击起火,三大殿尽毁。之后在嘉靖、万历、康熙年间又三次毁于火灾,现存建筑为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

当时,由于巨型楠木稀缺,重建的太和殿在规模上明显缩水,面积大约只有永乐年间的一半。为提高防火性能,大殿两侧以阶梯状的防火墙代替了原来的木廊。从此之后,太和殿再也没有被烧毁。通过太和殿下方巨大的基座,不难想象明代大殿的规模。

历史上已无法考证这个传说的真假,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场大火给了朱棣一个致命的打击。

不久之后,为消除边惠,朱棣发动了第六次北征蒙古的行动。可是,他的健康状况却每况愈下,还从马背上摔了下来。

最终,这位戎马一生的皇帝在北征蒙古的途中老到了坐命的尽头。毁于大火的三大殿,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始终是一片废墟。

1436年,7岁的明英宗朱祁镇继位。他十分崇拜自己的曾祖父朱棣,一即位就做了一件他父亲和祖父都没有做成的事情——重修紫禁城。

这场拖延了十几年的重建工作终于启动了。虽然困难重重,但紫禁城又完好如初了。紫禁城最终成为了中国明、清两代的最高政治中心。

明朝初期兴建的三座皇宫(分别位于凤阳、南京和北京),,都没有“太后宫”的设置。

原来,明太祖朱元璋父母早逝,而明成祖朱棣取得皇位的时候马皇后也不在人世了。

如今人们在故宫中所见到的太后宫——慈宁宫,是明嘉靖年间才修造起来的,在这之前,这片区域曾经存在过一座名为“仁寿宫”的宫殿区域。如今,太上皇居住的外东路,以及太后、太妃居住的外西路,均是后期添建的。

一座世界建筑艺术史上独一无二的经典之作,从此傲然于世,成为了人类历史上迄今能看到的最大的宫殿建筑群,是全人类共同的历史文化遗产。

(创作不易,欢迎点赞、关注、转发三连击)

北京故宫、紫禁城

放荡不羁不学无术的他,是大清朝“候补皇帝”,活到了1942年

十分钟带你了解中国简史,从原始社会到民国成立中华上下五千年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9878.com 体育知识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足球|篮球|NBA|奥运|网球|高尔夫|田径|游泳|排球|赛车|比赛|亚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