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体育爱好者Mrs. Heather Deleon投稿,除了,我们还提供了梅州资讯网,汕头日报电子版,梅州日报社社长,希望本文能为您找到想要的体育资讯。
1、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创刊于1949年6月16日,是中共中央主办,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思想文化大报。
作为党和国家联系广大知识分子的桥梁和纽带,光明日报始终得到中央领导集体的亲切关怀。毛泽东同志为光明日报创刊题词“团结起来 光明在望 庆祝光明日报出版”。
邓小平同志先后为光明日报创刊40周年和出版《真理标准讨论文集》题词“光明日报四十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进一步办好光明日报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
2、新疆日报
《新疆日报》是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机关报,是全国惟一一家用四种文字出版的报纸,也是全国唯一一家由毛泽东主席两次题写报名的党报。
汉文版创刊于1949年12月6日;维吾尔文版、哈萨克文版创刊于1950年元月1日;蒙古文版创刊于1950年8月1日。
3、法制晚报
《法制晚报》的前身是《北京法制报》,是由北京青年报社创办。办一张“离你最近的报纸”是《法制晚报》的办报理念,是有法制特色的综合性都市晚报。
2018年12月1日消息,为落实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要求,深化媒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由传统媒体向新型媒体的转型,《法制晚报》自2019年1月1日起休刊,整体向新媒体领域进军。
4、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People’s Daily)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
报纸于1948年6月15日在河北省平山县里庄创刊。时由《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为华北中央局机关报,担负党中央机关报职能。
毛泽东同志亲笔为人民日报题写报名。1949年8月1日,中共中央决定人民日报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并沿用1948年6月15日的期号。1992年,人民日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报纸之一。
5、新华日报
《新华日报》最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1938年1月11日-1947年2月28日)是中国共产党的大型机关报,它是由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河北涉县一二九师司令部亲自创办的、中国共产党第一张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并一直持续至1947年2月28日。
《新华日报》于1949年4月在南京复刊,1952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机关报。2001年9月28日,经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省委、省政府研究,以新华日报为主报的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正式组建。
《新华日报》由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员会主办,新华日报社现为中共江苏省委直属事业单位。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来源梅州日报 时间2011-10-17
二,征集对象年龄、身高要求
1,男兵高中毕业生参加网上预征的年龄要求是,年满18至21岁。本人自愿报名应征的,可放宽至年满17岁。高职(专科)毕业生当年为18至23周岁,本科以上学历的可放宽到当年24周岁。身高应在162厘米以上。
2,女兵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年满17至19岁(1992年1月1日至1994年12月31日间出生),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放宽到年满20岁(1991年1月1日以后出生)、应届毕业生放宽到年满22岁(1989年1月1日以后出生)。身高应在160厘米以上。
网恋改变价值观念 网恋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新变化,是人们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它的出现同样也会带来这样那样的问题。记者访问了一些年轻人,他们都说网恋的成功率很低,那为什么很多网友却依然乐此不疲呢?仔细分析下来,主要是人们的价值观念变了,在过去一件事情不是好就是坏,不可能有第三种情况。而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好坏、对错是相互交叉没有绝对的界限。年轻人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激发他们希望尝试一些边缘行为。根据调查,现今的年轻人对网恋表现了相当大的宽容,多数受访者表示,这是个人的选择方式问题,不会干涉或评价。 网恋可能造成人格分裂 ,调查还发现,网恋大多数来自城市。可能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年轻人上网时间更长,对新兴事物有较少的排斥心理,网恋也就更有可能。 从事心理教育研究的专家通过分析,发现网恋包括游戏型、感情寄托型、追求浪漫型、表现自我型、追求时尚型、随波逐流型等多种心理类型。而不管是哪一种类型,几乎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把网恋视为一种网络游戏及在网上进行网络情感交流,“不仅可以把现实社会的种种规则完全抛开,而且可以模糊性别和身份,把所有的事情都当作游戏。”专家认为,进入网络时代后,无形的网线开始取代月老的红线,许多未曾谋面甚至远隔重洋的男女,通过网络相识、相恋,不足为怪,但切忌把网上爱情视为生活的追求。调查表明,已有一些年轻人中午、晚上不休息,加班加点在网上谈恋爱,不仅严重影响学习或工作,而且容易性格变得孤僻,甚至造成人格分裂。 网络只是交流方式 网络是一种隐蔽性很强的交往方式,人们和异性的交往,从最早的媒人介绍,到后来的书信、电话联系,到现今的网络交友,所不同的是,其他方式你或多或少可以看到、听到、接触到对方的人和事,在网络,你却无法对对方有感性的认识。 婚姻专家认为,对身处信息时代的人们来说,网络是一种难以避免的交流方式。通过网络进行恋爱乃至走向婚姻,可以打破身边狭隘的人际交往圈子,有扩大选择面的作用。,由于网络世界是虚拟的,脱离了物质基础,因而不具有稳定性,对于以稳定为追求目标的婚姻、家庭而言,这种方式的现实作用是不能够夸大的。 司法部门的专家认为利用网络谈恋爱本身不是坏事,关键是如何回避其中的风险和危害。与其他恋爱方式相比,不见面的网恋很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坏人利用网恋实施犯罪的新闻屡见不鲜,年轻人网恋一定要多留心眼。 杜绝网恋危害应从源头抓起 《梅州日报》2006年1月6日第二版刊登了《网上交友惹杀身之祸 花季少女被抛尸河中》一文,看后着实让人痛心。这是一起典型的网恋危害事故,18岁的少女正处于如花季节,却因迷上网恋而遭遇“海誓山盟”的“男友”杀害,使生命过早地凋谢…… 杜绝网恋危害的声音在社会上虽已呼吁多年,但长期以来,我们依然不断看到有些青少年因为网恋而遇害的报道。网恋的危害可谓是人尽皆知,却为何仍频频出现事故?笔者认为,其中的关键一点,就是现在不少青少年缺乏健康的兴趣爱好,以致极易成为埋头于网络的标准“网虫”,这就为日后因网恋而引致的种种问题埋下祸根。 青少年缺乏健康而足够的兴趣爱好,既有应试教育的原因,亦有青少年的价值观发生异化的原因。青少年的空余时间没有正确渠道打发,这无形中为网络向他们精神层面的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长时间接触网络,便极易上瘾。由于其辨别能力尚弱,更易痴迷于虚无缥缈的网恋,而这些青少年一旦陷入网恋的泥潭,哪怕你再怎么苦口婆心地劝导,只怕也难奏效。在这种情况下,发生女青年贸然与并不了解的男网友相会以致被害的惨剧,也就不足为奇了。 要真正杜绝网恋带来的危害,要进行正确的观念引导,对接触网络的青少年先打“预防针”,教育其明白网络利弊;,要加强对青少年使用网络的监督,尤其是要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监督。,最根本的还得从源头上抓起——培养青少年足够而健康的兴趣爱好。有着多种多样健康兴趣爱好(例如看书、运动等)的青少年,怎么会痴迷于网络而难以自拔?因为网恋是以长时间投入于网络为前提的,只要不痴迷于网络,网恋便难以产生。这样,因网恋而遇害等令人痛心的事故也可避免了。 网恋其实是自恋 北师大发展心理所博士 衣新发 编者按随着网络的普及,网恋开始进入许多人的生活。应该说,爱情是人的天性,网络是一种工具。但由于对网络的不正确使用,以及不良的心理,扭曲了人们对网恋的认识。本版推出的4篇文章将有助于人们重新认识网络,更好地对待自己的感情生活。 尽管“网恋”一词在学术界还有一定的分歧和争议,但在现实生活中早已“深入人心”即网民通过互联网络谈恋爱。在一个搜索引擎内输入“网恋”一词,各种信息汹涌而来。那么究竟如何理解“网恋”现象呢?笔者认为,今天的虚拟世界中,多数不健康的网恋都是自恋的表现。 这一观点可以从法国思想家拉康的理论中找到依据。雅克·拉康是法国思想家、精神分析学家,他提出了著名的“镜像阶段”理论。6—18个月大的孩子在镜子前面,刚开始会把镜中的孩子指认为一个孩子,这时孩子还无法辨识自己的镜中像。后来,随着长大,孩子认出了自己镜中的形象“那就是我!”这一刻,孩子心中充满了狂喜。在拉康看来,镜前的孩子在此过程中,包含了双重的错误识别当他把自己镜中像指认为另一个孩子的时候,是将“自我”指认成“他人”;而当将镜中像认作自己时,他又将光影的幻象当成了真实———混淆了真实与虚构,并由此对自己的镜像开始了终生的迷恋。 拉康进一步认为,形成“镜像阶段”的前提,是匮乏的出现、对匮乏的想像性否认和欲望的产生。人类有一个漫长的婴幼儿期,在此期间孩子无法自主身体,不能整体地感知和把握自己的身体,与外界发生联系惟一的途径是视觉。孩子在镜前举手投足,“牵动”自己的镜中像,获得了一种掌控自我和他人的幻觉———对于一个行为无法自主的孩子来说,那是一份空前的权力。 在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日渐疏离,个人如一叶扁舟,容易迷失在人群的汪洋大海。这是一种匮乏出现、而欲望却没减少的状况。互联网络的出现,恰恰提供给人们一面“镜子”,使人们有机会去跟别人交流,弥补现实的缺憾,随着交流的增加,网友双方的好感也越发强烈,似乎久违了的对自己美好的观感“召之即来”,足不出户就把这种感觉掌控在自己的手中。“爱你就等于爱自己”的状态出现了。对于现代社会的个体而言,这同样是一份空前的权力。 但,在网恋的过程中,网民会有一个类似于“镜像阶段”的错误认识将“网”中之像认为是真实之像、自己喜欢之像,混淆了真实和虚幻的区别。 在相当程度上,网恋就是网民双方沉浸在那种发现自己被接纳,发现自己的“镜中像” 的过程。在一般的网恋阶段,网民双方也具有现实恋爱的很多特征,比如深入的沟通和了解、生理上的唤起,以及相互珍惜的责任感等等。这种感情持续一段时间后,就自然想见面了。但就像多数网民经历过的那样,见面往往意味着关系的终结。这是因为,未见面之前双方深深“爱”着自己心目中的那个人,爱着自己建构出来的理想中的他(她),其实,就是爱着自己;见面之后,发现对方不是“自己”了。 综上,笔者认为把网络当成一种相识的工具是可取的,但真正的爱情可能还是要走到传统的“老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