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斯特罗长子自杀-菲德尔·卡斯特罗长子

足球明星 2022-11-23 11:15www.1689878.com足球直播

本文由体育爱好者Mallory Brewer投稿,除了,我们还提供了古巴革命 卡斯特罗,菲德尔卡斯特罗的妻子,拉奎尔·卡斯特罗,希望本文能为您找到想要的体育资讯。

本文看点:

卡斯特罗长子开枪自杀,卡斯特罗为何让弟弟接班而不是儿子?

卡斯罗特是的长子开枪自杀,卡斯特罗之所以让弟弟接班而没有让儿子来,是因为儿子的威望和能力还不够。卡斯罗特是一个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领导人,他为古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小菲德尔年轻时在古巴读书,长大后被卡斯罗特送到苏联专门学习核物理专业,在苏联库尔恰托夫学院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又在莫斯科国立大学获学位,然后一直从事核物理研究。其实卡斯特罗曾想提携儿子小菲德尔从政,但是小菲德尔并没有做出让他满意的政绩,这让卡斯特罗也就放弃了。也算是证明了,卡斯特罗并没有看好儿子的能力。

古巴是南美一个很奇特的国家,他们是真正实现了国家改革的,而其他南美国家改革不成功,还受困于土地问题。古巴独立后,美国视该国为眼中钉肉中刺,并对古巴进行了多年的制裁。现在劳尔·卡斯特罗年龄很大了,但兄弟两个年轻时就一起打拼。劳尔·卡斯特罗的政治经验很丰富,一直是古巴决策层人员。而且劳尔·卡斯特罗跟随卡斯特罗多年,早就熟悉兄长治理国家的套路了,所以卡斯特罗选弟弟接任能确保国家不生乱不生战,继续维持下去。

小菲德尔虽然学识渊博,但治理国家却要的是政治手段。因为卡斯特罗认为儿子不适合从政,于是就放弃了儿子。而且劳尔·卡斯特罗在民众具有广泛的凝聚力,而小菲德尔在资历上根本无法达到。

卡斯特罗长子自杀事件有最新消息了吗?

据悉,菲德尔·卡斯特罗长子自杀身亡,或因长期抑郁。

古巴革命领袖菲德尔·卡斯特罗的长子,菲德尔·卡斯特罗·迪亚兹·巴拉特(Fidel Castro Diaz Balart)于星期四(2月1日)因抑郁症自杀身亡。古巴官方媒体证实了这一消息。

菲德利托是菲德尔•卡斯特罗与第一任妻子米尔塔所生,据称最像父亲,一样的大胡子,一样的身材,因此人们习惯叫他“小菲德尔”。1955年,米尔塔和菲德尔离婚后,改嫁菲德尔的政敌,之后长期在西班牙生活,小菲德尔由菲德尔抚养长大,先后在古巴和苏联学习。

归国后,小菲德尔被委以重任,从1980年开始便领导着古巴原子能委员会。到1992年,他因为管理不善遭解职,也有一些人认为他的解职与其傲慢无礼和一些鲁莽行为有关。父亲菲德尔曾经有好几年没有和他说过一句话。2000年以后,小菲德尔似乎得到了父亲的宽恕,但他并未能重新进入权力圈。

卡斯特罗长子最消息?

抑郁症是一种精神疾病,常见症状是长时间的情绪低落,消沉,有的还会伴有恶心呕吐等身体不适,严重会产生厌世,轻生等心理,严重时对人的健康和生命产生极大的威胁。发作时间有长有短,目前具体的致病原因还不明确。

在平时生活中,要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也要学会为自己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生活环境。治疗方面,要积极配合治疗,按时用药。

菲德尔·卡斯特罗长子自杀身亡,或因长期抑郁。

古巴革命领袖菲德尔·卡斯特罗的长子,菲德尔·卡斯特罗·迪亚兹·巴拉特(Fidel Castro Diaz Balart)于星期四(2月1日)因抑郁症自杀身亡。古巴官方媒体证实了这一消息。

菲德利托是菲德尔•卡斯特罗与第一任妻子米尔塔所生,据称最像父亲,一样的大胡子,一样的身材,因此人们习惯叫他“小菲德尔”。1955年,米尔塔和菲德尔离婚后,改嫁菲德尔的政敌,之后长期在西班牙生活,小菲德尔由菲德尔抚养长大,先后在古巴和苏联学习。

归国后,小菲德尔被委以重任,从1980年开始便领导着古巴原子能委员会。到1992年,他因为管理不善遭解职,也有一些人认为他的解职与其傲慢无礼和一些鲁莽行为有关。父亲菲德尔曾经有好几年没有和他说过一句话。2000年以后,小菲德尔似乎得到了父亲的宽恕,但他并未能重新进入权力圈。

卡斯特罗长子自杀身亡他和父亲关系怎样?

据古巴官方媒体报道,2日,古巴革命领袖菲德尔·卡斯特罗的长子菲德尔·卡斯特罗·迪亚兹·巴拉特自杀身亡,终年68岁。

迪亚兹·巴拉特出生于1949年9月1日,是菲德尔·卡斯特罗与第一任妻子米尔塔所生,据称最像父亲。

1955年,卡斯特罗与米尔塔结束了长达7年的婚姻。离婚后,米尔塔获得儿子的监护权,而卡斯特罗将其视为自己的一次失败,发誓要夺回儿子。

在随母亲离开古巴前,巴拉特拜访了卡斯特罗,却被父亲“绑架”走后强行留在了身边。

事实上,在将米尔塔从家族中除名后,卡斯特罗不关心巴拉特的任何事,而在新妻子的孩子们出生以后,父子俩更加形同陌路。

1959年,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革命战争取得胜利,巴拉特虽然一直跟随父亲,但鲜少有机会回到母亲身边。

巴拉特算是一个学霸,他曾以“何塞·劳尔·费尔南德斯”的化名在苏联念书,并取得了核物理博士学位和科学博士学位。

读书期间,古巴政府指派了其驻莫斯科大使馆的一名官员照料他,而克格勃官员则负责他的安全。

此间,他与苏联著名的库尔恰托夫原子能研究所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为日后的“大展拳脚”奠定了基础。

归国后,巴拉特被委以重任。他从1980年开始领导古巴原子能委员会,率先在加勒比海最大的岛屿上发展核电站,直到古巴与前苏联的贸易和援助关系破裂。

尽管巴拉特与父亲关系疏远,但他却尽一切力量模仿父亲。他留起了大胡子,开起了阿尔法罗密欧的汽车,被人们成为“小菲尔德”。

然而,随着核电站财务状况日益恶化,他在旅游和休假方面的个人开销与日俱增,巴拉特还没接近权力中心就陨落了。

1992年,他因为管理不善被父亲指责为“无能”,并遭到解职。而另一个人则替他进了监狱,他则因为“长子”的身份幸免于难。

不过,巴拉特并自此几乎从公众的视野中消失了。

十七世纪的法国诗人有哪些

夏尔·佩罗(1628-1703)

十七世纪法国诗人、作家,曾当过律师和皇家建筑总监。一六七一年,他被选入法兰西学院。由于他违背封建王朝的正统观念,受到宫廷冷遇,晚年过着隐居生活。

十七世纪末,法国文艺界发生了“古典派和现代派的论争”,佩罗是这场论争的发起人。他认为人类的文化是从古到今不断发展的,今人不应盲目崇拜古人,而应超过古人。可以说,佩罗是当时法国文坛上革新派的代表。通过这次论争,佩罗从民间传说里找到了文学创作的新源泉,收集和整理了不少童话故事。一六九七年,佩罗快七十岁的时候,在巴黎出版了他的优美的童话集《鹅妈妈的故事或寓有道德教训的往日的故事》。

他最著名的作品莫过于《灰姑娘》,《小红帽》、《林中睡美人》了。

夏尔·佩罗的主要童话作品有《小拇指》、《蓝胡子》、《穿靴子的猫》、《驴皮》、《仙女》、《簇发里凯》。
17世纪的法国正值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封建王权一方面扶植资产阶级,鼓励工商业,促进海外贸易,推行殖民政策,促进经济发展,以期从财政上加强王权的力量;另一方面又维护贵族的特权,以保持封建贵族对王权的依附。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还比较薄弱,也希望在王权的庇护下谋求发展,因此17世纪法国的君主专制是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王权的调节下互相妥协的结果。

与政治上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相适应,在17世纪的法国,古典主义文学一度兴盛,在此之前,法国文学界有两个流派。一是巴洛克文学,一是人文主义文学,法国的巴洛克文学是贵族中流行的沙龙文学,又称客厅文学。客厅文学的开山之作是奥诺雷·德·于尔菲的《阿丝特蕾》,它讲述是一对牧羊青年男女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其中穿插着神话传说以及有关爱情和政治的议论,既富于奇妙的想象,又有对贵族社交生活的描写。故事发展缓慢,结构松散,心理描写细腻,在贵族沙龙中影响颇大。

人文主义文学以查理·索莱尔的小说《法郎西翁趣史》为代表,它通过一个杂货店老板的儿子法郎西翁读了于尔菲的小说后想入非非,到处寻找自己的阿丝特蕾的故事,谴责了贵族沙龙小说的脱离实际。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形成于三四十年代,在六七十年代达到高峰,以戏剧的成就最为突出,出现了以高乃依、拉辛为代表的悲剧作家和以莫里哀为代表的喜剧作家。另外,拉封丹的寓言,布瓦洛的理论著作也是值得一提的。

高乃依(1606—1684)是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创始人,他的作品多从正面歌颂崇尚理性的英雄,善于运用戏剧场面,刻画人物的内心冲突,其诗句音律铿锵,气势豪壮,风格独特。他一生共写了30多部剧本,较为重要的作品有《熙德》(1636)、《贺拉斯》(1640)等。

《熙德》是法国第一部古典主义悲剧。这部5幕剧取材于西班牙戏剧家卡斯特罗的剧本《熙德的年轻时代》。悲剧描写的是西班牙贵族青年罗狄克和施曼娜相爱,施曼娜的父亲在一场争吵中动手打了罗狄克的父亲,为了维护家庭的荣誉,罗狄克和施曼娜的父亲进行了决斗并杀死了对方。父仇报了,爱情却因此失掉了。国王遂命令罗狄克抵御入侵西班牙的摩尔人,罗狄克得胜凯旋,获得了“熙德”(大将军)的光荣称号。施曼娜也在国王的开导下与罗狄克结为夫妇。这出悲剧表现了个人感情与家庭荣誉的冲突,家族荣誉与国家利益的冲突。戏剧冲突由于贤明君主的干预而顺利解决,既表现了理性的胜利,又表现了爱情的胜利,这反映了高乃依一方面服从专制主权,一方面又有所保留的态度,具有妥协时期法国资产阶级的特点。

拉辛(1639—1699)是法国古典主义兴盛时期的悲剧作家。他共创作了11部悲剧,代表作品有《安德洛玛刻》和《费得尔》。他作品的风格与高乃依不同,着重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和罪恶,更富于现实意义。他的文笔细腻委婉,富有抒情韵味,更擅长分析人物心理。

《安德洛玛刻》是根据古希腊悲剧家欧里庇得斯的作品,并参考荷马与维吉尔史诗中的有关情节写成的。全剧分为5幕,写的是特洛伊战争后,赫克托尔的遗孀安德洛玛刻和儿子成了爱庇尔国王庇吕斯的奴隶,为了保全儿子的性命,被迫答应嫁给庇吕斯,但准备在庇吕斯宣誓保证儿子的安全后自杀。国王的未婚妻爱妙娜出于嫉妒而唆使追求她的希腊英雄奥赖斯特去刺杀庇吕斯。庇吕斯被杀后,爱妙娜拔剑自刎,奥赖斯特因惊恐、悲伤而发疯。这出悲剧批判了庇吕斯,爱妙娜和奥赖斯特不顾民族利益,丧失理性,放纵情欲所造成的罪恶,赞美了安德洛玛刻临危不惧、敢于反抗的精神。在安德洛玛刻身上,理智与感情得到了统一。

拉封丹(1621—1695)是17世纪法国杰出的寓言诗人。《寓言诗》是拉封丹的代表作,共收239首,题材绝大部分取自伊索寓言和印度寓言家的作品以及法国民间故事。这些作品以动物世界寓指人类社会,揭露封建王朝的黑暗,谴责贵族阶级的暴虐,也描写了劳动人民的苦难,极其广泛地反映了17世纪下半叶法国封建社会的现实面貌。例如《狼和小羊》、《患瘟疫的兽类》写群兽们一起讨论如何制止瘟疫的流行,结果冷酷虚伪的狮王和善于阿谀奉承的狐狸等动物虽然犯有滔天罪行,但是他们却强逼忠厚无辜的驴子作牺牲。拉封丹的寓言在篇幅上大大突破了旧的局限,最长的一篇达562行。在叙事上,他很注意故事的完整性,许多寓言有相当细致的人物场景描写,有一些寓言简直就是一出出小戏,有开场、发展、高潮、结局,结构缜密而清晰。

布瓦洛(1636—1711)是法国诗人,文艺理论家。他的代表作《诗的艺术》是古典主义文学理论的经典,这部用诗体写成的著作全面阐述了悲剧、喜剧、史诗以及其他诗歌体裁(如牧歌、哀歌、十四行诗等)古典主义艺术原则,把16世纪末以来零散的古典主义诗学理论集中起来加以系统化,最终完成了古典主义的理论建设。布瓦洛认为一切作品应该以表现理性为对象,唯有理性才会给作品带来价值和光芒,而诗人只有研究、观察和摹仿自然,才能达到认识和表现理论这个根本目的,他将古希腊罗马文学看作永恒的典范,认为学习古人是获得艺术成功的捷径。他还按照贵族阶级的审美要求将文学体裁划分为高级的和低级的,高级的如史诗、悲剧,低级的如寓言、闹剧。在内容上他对反映市井、乡村生活的作品加以排斥,认为这些作品“卑污”、“野蛮”。最为重要的是,他为古典主义制定了“三一律”。他说“我们要求艺术地布置剧情发展,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完美”。《诗的艺术》对古典主义理论的普及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布瓦洛的一些理论对现实主义美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他的理论也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容易束缚作家的创作,甚至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

第二节 莫里哀和《伪君子》

一、生平与创作

莫里哀(1662—1673),原名让?巴缔斯特?波克兰,他是法国古典主义时期最伟大的喜剧家,是欧洲戏剧史上继莎士比亚之后出现的又一高峰。他于1622年1月15日出生于巴黎,是家中的长子,其父是一位精明的挂毯商和宫廷室内装饰师,用钱买了一个“王室侍从”的头衔。其母也是出身于挂毯商之家,受过良好的教育,多愁善感,在莫里哀10岁那年去世。父亲曾经希望他能继承家业,做个商人,但莫里哀从小酷爱戏剧,经常和他的外祖父去看戏。1635年他进入贵族学校克莱蒙中学学习,在这里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学会了拉丁文,接触到了哲学和古典文学,特别是对学校的戏剧活动感兴趣。1643年,莫里哀冲破了家庭的阻力,与几个志同道和的朋友一起在巴黎组织了“光耀剧团”,并亲自扮演悲剧中的主角。然而,剧团不久便因演出失败而倒闭,莫里哀为此还被债主送进监狱,父亲将他赎出后,他不认输,又加入另一个剧团,在法国各地巡回演出达十三年之久,终于锻炼成为一个优秀的喜剧作家兼喜剧演员。1658年,他率领剧团到巴黎献艺,得到国王路易十四的赏识,从此留在巴黎。莫里哀身兼剧团的老板、编剧、导演、演员,带领剧团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为广大观众献上一出出精彩的喜剧。紧张的生活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健康,1673年2月17日,他强忍病痛主演完自己创作的剧本《无病呻吟》后便与世长辞了。因为他未曾忏悔,没有放弃其“渎神的”职业,所以不能安葬在正式的墓地。但是布瓦洛和拉封丹等莫里哀的生前好友却手持火炬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列,后面跟着一大群热爱他的戏迷。莫里哀生前没有入选法兰西学士院,但死后,他的一尊石像被立在法兰西学士院的大厅里,下面写有这样一段题词:“就他的光荣而论,并没有缺少什么;就我们的光荣而论,倒是缺少了他。”

莫里哀一生中共创作了30多部剧,还写过几首诗,其中讽刺喜剧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的戏剧创作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1659—1663)是莫里哀喜剧的开创时期,主要作品有:《可笑的女才子》(1659)、《丈夫学堂》(1661)、《太太学堂》(1662)等。《太太学堂》标志着莫里哀喜剧创作的成熟,它讲的是:资产者阿诺夫收养了孤女阿妮斯,将她送到修道院里,目的是把她培养成自己理想中头脑简单、百依百顺的太太。可是,当阿妮斯长大成人,从修道院回到家中,却与阿诺夫朋友的儿子贺拉斯相爱,阿诺夫百般阻挠无效,有情人终成眷属。由于此剧提出了严肃的社会问题,因此被认为是近代社会问题剧的开端。

第二阶段(1664—1668)是莫里哀创作的全盛时期,主要作品有:《伪君子》(1664—1669)、《唐璜》(1665)、《恨世者》(1666)、《屈打成医》(1666)、《乔治·唐丹》(1668)、《悭吝人》(1668)等。《悭吝人》是莫里哀的代表作之一,其题材取自于古罗马戏剧家普劳图斯的喜剧《一罐金子》。《悭吝人》中的主人公阿巴贡是一个爱财如命、吝啬贪婪的高利贷者,他出于金钱的考虑,不惜牺牲儿女的婚姻幸福,直到亲家表示愿意担负全部结婚的费用,才肯同意儿女的亲事。这一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集中体现了物欲对人性的扭曲,因此,阿巴贡在西方语言中几乎成了吝啬鬼、守财奴的代名词。

第三阶段(1669—1673)是莫里哀创作的晚期,主要作品有:《布索那克先生》(1669)、《醉心贵族的小市民》(1670)、《司卡班的诡计》(1671)、《无病呻吟》(1673)等。《司卡班的诡计》的情节脱胎于古罗马喜剧加特朗斯的《福尔米奥》,剧中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仆人形象——斯卡班,他为了帮助小主人及其朋友获得爱情,便设计分别从两个人的吝啬父亲那里骗得巨款,并狠狠地报复了一下曾经侮辱过他的老主人。当时的法国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而莫里哀能将仆人作为正面形象加以赞扬,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莫里哀的喜剧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强烈的民主意识。他认为剧作家有权干预社会生活,有权揭露和讽刺恶习,“最出色的严肃的道德典范通常不如讽刺那样有力……当我们把那些恶习列举出来受到大家嘲笑的时候,我们就是给它以沉重的打击。”同时,他反对等级观念,歌颂了下层人民的智慧和美德,成为启蒙主义文学的先声。

在艺术上,莫里哀不完全拘泥于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一方面,他能够熟练地驾驭这些原则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譬如他善于运用高度概括的手法来塑造典型性格,组织集中紧凑的戏剧冲突等等,另一方面,他又往往突破这些原则而不墨守成规,吸收了民间喜剧(特别是闹剧)的艺术手法,在喜剧中加入了悲剧因素,把芭蕾舞和戏剧相融合,从而使自己的喜剧创作体裁丰富、不拘一格。

莫里哀为戏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后人称作“法国古典喜剧之父”,博马舍、伏尔泰、谢立丹和哥尔多尼等戏剧家都从中获益非浅。他的喜剧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并在世界各地不断上演,其中《伪君子》是演出最多的一部,他代表了莫里哀喜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中国的戏剧家李健吾、杨绛的喜剧创作也受到了莫里哀的影响。

二、《伪君子》

《伪君子》(又名《达尔杜弗》)是莫里哀的代表作。这是一部五幕诗体喜剧,主人公答丢夫是一位没落贵族,他伪装成虔诚的天主教徒,骗取了富商奥尔恭和他母亲的信任,成为他们的精神导师。奥尔恭不仅将他待若上宾,还想把女儿嫁给他,而答丢夫却贪得无厌,他私下里勾引奥尔恭年轻美丽的续妻欧米尔,被奥尔恭的儿子达米斯发现,达米斯向父亲告发了他的丑行,答丢夫巧言诡辩,使得奥尔恭一怒之下赶走了儿子,把全部财产的继承权都赠给了他。为了使丈夫看清答丢夫的本来面目,欧米尔设下巧计,让奥尔恭藏在桌下,亲耳听到答丢夫是如何向他求爱的,答丢夫图穷匕现,马上露出凶相,他不但要霸占奥尔恭家的财产,还向国王告发奥尔恭私藏政治犯的秘密文件,并亲自来抓奥尔恭。幸亏英明的国王洞察一切,宽恕了奥尔恭,逮捕了答丢夫。

《伪君子》的故事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印度佛本生故事中“骗子本生”的影响。“骗子本生”讲的是一个伪善的苦行者骗取了一位财主的信任,受到优厚的招待,当他得知财主有一百金币埋在屋里,几天后便取出归为己有。临行前,他故意将一根稻草送还给财主,说这是财主家屋顶上掉下来的,以示自己非施勿取。这话恰好被菩萨听到,他指点财主去看看地下所埋的金币,财主发现金币被窃,与菩萨追回那个苦行者,逼他交出金币,然后教训了他一顿。从“骗子本生”的故事来看,与《伪君子》的故事情节非常相似,都是有钱人被宗教骗子的表面行为所蒙蔽,险些遭受重大损失,幸而经人及时帮助,识破伪善者的本来面目,得以亡羊补牢。所不同的是,莫里哀将故事发生的背景从印度移到了法国,并将内容加以丰富,识破骗子的不是菩萨,而是女仆桃丽娜,还有富商奥尔恭的妻儿和妻舅;答丢夫的危害性也比印度骗子明显加大了;作者所要歌颂的对象不再是菩萨,而是英明的国王了。

《伪君子》创作于1664年,当时在法国,教会的势力非常大,特别是天主教中的圣体会。圣体会成立于1627年,它的各级组织遍及全国,参加者有宗教界的上层人士,世俗的达官贵人,其幕后的支持者是国王路易十四的母亲。圣体会表面上从事慈善事业,其实却是宗教谍报机关,专门迫害进步人士。这个组织经常指派一些人伪装成虔诚的教士,充当教徒的所谓良心导师,目的是刺探他们的言行,以便给宗教裁判所准备材料。由于圣体会试图游离于王权之外,路易十四对它也早有戒心,希望能够削弱其力量,以便巩固王权。由于《伪君子》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圣体会,因此它的上演可谓是一波三折。

1664年5月12日,《伪君子》的三幕本(第一个版本)在凡尔赛宫首次上演,答丢夫身披袈裟,作为教会一切龌龊行为的体现者出现,很快遭到反动势力的凶猛围攻,他们向路易十四控告《伪君子》否定宗教,咒骂莫里哀是“魔鬼”,要求国王将他投入油锅炸死。路易十四欣赏这部剧,但迫于反对派的势力过于强大,不得不下令暂时停止公演。莫里哀并没有因此灰心,他三次修改剧本,两次向国王呈交陈情表,并将《伪君子》的剧本读给好奇的王公大臣听。1664年11月,他应孔德亲王的邀请,在亲王的私宅里第一次演出了《伪君子》的全剧,由原来的三幕增至五幕。1666年,路易十四的母亲去世了,形势逐渐好转此剧得以在1667年8月上演,这一次,莫里哀将剧本的名字改为《骗子》(第二个版本),将主人公的名字改为巴女尔弗,并且给他换上世俗的服装,头戴小毡帽颈围大领巾,衣服镶花边,流长发,佩宝剑,并且特意加进一些轻松的内容,可是,第二天,这部剧还是遭到当时代理国政的巴黎最高法院院长的禁止。直到后来教皇又颁布了“教会和平”的诏书,宗教迫害的行为才不得不有所收敛,莫里哀终于得到解禁的通知,《伪君子》(第三个版本)终于恢复本来面目,于1669年2月5日再度公演,演出非常成功,盛况空前。

剧中的主人公答丢夫是封建贵族和教会僧侣的代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伪善的特点,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因此莫里哀将他作为全力讽刺和揭露的对象。他原是外省的破落贵族,由于挥霍无度而荡尽家财,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冒充虔诚的信士,到处招摇撞骗,劣迹斑斑。这一次,他又骗取了富商奥尔恭及其母亲的信任,成为这家的上宾和精神导师。作家通过桃丽娜等人的揭露和答丢夫的一系列表演,一步一步将这个恶棍贪婪好色、狡诈狠毒的本相展示给观众看。他一再标榜自己是不重视物质享受的苦行主义者,实际上一顿饭“吃了两只竹鸡,外带半只切成细末的羊腿”,吃完后就回到卧室,“躺在暖暖和和的床里,安安稳稳地一直睡到第二天的早晨”,把自己养得“又胖又肥,满面红光”;他表面上对金钱毫不在意,当奥尔恭把钱施舍给他时,他每次都说“一文已经太多”,“很客气地退还一部分”,有时还当面施舍给穷人。但暗地里,他却千方百计想占有奥尔恭的全部家产;他将自己装扮成禁欲主义者,碰见身着低胸衣服的桃丽娜,忙拿出手帕,让她遮住前胸,其实他心中充满淫欲,一面想占有玛利亚娜,一面又对欧米尔的美色垂涎欲滴,无耻地勾引对方。当他的伪装已经彻底被揭穿后,便露出凶残的本相,忘恩负义地要将奥尔恭一家至于死地。至此,读者和观众便彻底看了他的伪善。据说,这部作品刚一问世,就有人疑神疑鬼地指着这个人说象答丢夫,又指着那人说象答丢夫,其实,用俄国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话来说,“他(莫里哀)所写的答丢夫决不只是一个答丢夫先生,而是全人类的答丢夫的总和。”

《伪君子》一剧集中体现了莫里哀喜剧艺术的成就,创造性地运用了古典主义的法则,并有所突破。按照“三一律”的要求,莫里哀将故事发生的时间控制在一昼夜之内,地点一直安排在奥尔恭家,剧情紧紧围绕着答丢夫的“伪善”展开,显得简洁、紧凑、层次分明。其中较为精彩的有两处:一是被歌德称为“现存最伟大和最好的开场”,答丢夫虽未出场,但观众却从奥尔恭一家人对答丢夫的不同评价中感受到了他的存在,为他后来的登场做好了铺垫,同时也展示了剧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冲突,以及他们在冲突中的地位和立场,一举多得。

二是剧中第四幕,欧米尔为了教育执迷不悟的奥尔恭,便设下巧计,请奥尔恭藏在桌子底下,让他亲眼看看答丢夫的真实面目。这一“桌下藏人”的安排非常巧妙,既充分利用环境,符合“三一律”对地点的要求,又增强了喜剧的艺术效果。

在喜剧中加入悲剧因素,这是莫里哀对古典主义原则的突破。剧中,奥尔恭强逼已有心上人的玛丽亚娜嫁给答丢夫,玛丽亚娜不从,意欲遁入修道院;答丢夫恩将仇报,欲断送奥尔恭一家……这些悲剧因素的加入使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同时更加突出了答丢夫的阴险毒辣以及奥尔恭的愚蠢偏执。另外,莫里哀还吸取了许多民间戏剧的艺术营养,例如打耳光、桌下藏人是民间笑剧的惯用手法;家庭吵架、父亲逼婚是风俗戏剧的惯用手法,这些夸张、笑闹的成分的加入,避免了古典主义戏剧的保守与僵化,使得这部喜剧显得生动活泼、雅俗共赏。

《伪君子》在思想和艺术上也存在着一些局限,如反映的生活面不够广,人物的性格比较单一等等,但这并不影响此剧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欧内斯特·海明威为什么会自杀?

  海明威为什么自杀?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可以被杀死,但是不会被击败。
  他宁愿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也不要留着残破的身躯听天由命。

  欧内斯特·海明威 (1898—1961 年) 是美国著名小说家, 也是世界文坛泰斗.他一生写了许多传世之作, 如《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 武器》、《丧钟为谁而鸣》以及《老人与海》等.而且, 由於他晚年发表了《老人与海》等不朽之作; 对世界文学主库作出巨大贡献, 从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世人对他的一生却有不同的评价.许多文人墨客如美国作家哈奇诺等人认为他是个热情勇敢的人, 但也有许多人则不完全同意这种看法.他既然是个坚强无畏的人, 为什么竟然在1961 年7 月2 日, 用猎枪悄悄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呢?

  有的人认为, 海明威是勇敢、甚至比一般人想象的更勇敢的人, 这自然有其理由.他的一生多彩多姿, 就好象他笔下的醉汉、猎人、勇敢的士兵、职业拳击手、斗牛士等.

  海明威於1898 年7 月21 日出生於美国伊利诺州的橡树园.父亲是个乡下医生, 从小教他打猎、钓鱼.母亲是个清教徒, 教他在教堂里唱诗.海明威从小就深受父亲阳刚之气的影响; 夏天, 常随家人到密歇根州北部森林去度假, 并随同父亲四乡行医.他在上高中时, 功课成绩很好, 又是运动场上的活跃分子, 但他觉得家庭生活束缚了他的冒险精神.1917 年当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 他志愿从军, 但因眼睛受过伤而未能如愿以偿.他当了几个月堪萨斯的《星报》的记者之后, 加入国际红十字会, 到意大利前线开救护车, 并且表现得十分坚强.有一次他膝盖受重伤, 但仍在迫击炮猛烈轰击下, 抢救并背负伤员, 跑了很长一段路, 才到达急救站.医生从他腿上取出二百多块炸弹碎片.他伤愈之后, 加入意大利步兵, 到奥地利前线作战, 由於表现英勇而受到意大利政府的奖励.这段经历导致他於1929 年写出了优秀长篇小说《永别了, 武器》.

  海明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历显然只是其冒险经历的一部分, 而西班牙内战对他来说更是个严重的考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 他返回美国, 立志写作, 但未曾终止其冒险和游猎活动.在1934 年到非洲狩猎并写下著名短篇小说《非洲青山》以后, 1936 年他又以通讯记者的身份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在战争期间, 他冒着巨大的风险, 潜入法西斯分子防线内部, 搜集敌人的情报, 并把情报带回西班牙政府指挥部.在战争快要结束, 局势逐渐对政府军不利时, 海明威利用有限的时间, 赶回美国为西班牙政府筹款.海明威1940 年出版的《丧钟为谁而鸣》, 就是以他的这段经历为背景, 并以戏剧性的笔调写成的.该书描述一名美国青年参加西班牙游击队, 并与西班牙姑娘恋爱的故事.这本书在两年间共销售了50 万册, 非常畅销.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 海明威的锐气似乎依然不衰, 当时他担任美国《柯里尔》杂志的特派记者, 远赴欧洲, 隶属盟军第三军团.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以后, 他率领一支游击队曾首先攻入巴黎, 俨然像一位将军, 威风凛凛, 於是在部队、在文坛, 几乎人人称他为”爸爸”.战后一段时间, 他定居在古巴, 偶尔写写文章, 大部分时间去海上钓鱼或到外地狩猎.他於1950 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渡河入林》, 评论界对其反映很差, 认为他的宝刀已老.然而他於1952 年出版的《老人与海》, 描述了一个古巴老渔翁和马林鱼搏斗的故事, 象征人与大自然的生死搏斗, 又获得了好评, 并於第三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切对海明威来说, 不但表明他是位勇敢的战士, 而且是位创作丰富的文学巨匠.

  但是, 另外一些作家、名流却似乎持有不同的见解.如中国梁实秋、蒋荣等, 他们认为, 随着海明威健康状况不断恶化, 其精神上的压力越来越大, 他的性情越来越消沉.

  海明威在发表《老人与海》, 并得到殊荣以后, 其精神上受的压力越来越难以忍受.他由於怀念非洲那段充满无限乐趣的狩猎生活, 再度前往, 结果两次遭遇坠机事件, 虽然大难不死, 但身体和精神上的创伤却更加深了.古巴卡斯特罗执政期间, 古美关系日益恶化, 海明威一家被逐出古巴.他返回美国以后, 曾两度住进精神病院, 更有甚者, 他在1961 年7 月2 日, 竟然以猎枪结束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实在令人费解.如前文所述, 在海明威辞世之前的长达14 年间, 美国作家哈奇诺一直是他的密友, 对他的冒险、言谈、梦想以及梦想的幻灭都有较多的了解.虽然哈奇诺没有直截了当地说明海明威为什么自杀, 但从海明威的生活经历, 尤其是晚年的生活, 人们仍然可以洞察出一些他消极的迹象.哈奇诺曾花费很长时间, 含辛茹苦地研究过这类问题.不管哈奇诺是完全正确地进行也好, 或者含糊和笼统地隐瞒了真相也好, 甚至完全假设也好, 人们都可以相信, 其结果不会与海明威的真实想法相差太远.有一次, 哈奇诺以疑问的口吻问海明威, 他对美国著名作家斯考特·费兹杰罗是否坦诚.海明威说: ”每个人的生命, 结束的情形都是相同的.所不同的乃在於他们生前死时的细节而已.”海明威的回答虽然给人以答非所问之感, 但也道出了他对死亡的看法.实际上, 海明威在其成功和挫折交织的一生当中, 已将其复杂的个性表露无遗.他有我行我素、幽默风趣、热情勇敢的一面, 又有追逐享乐、寻求冒险和刺激的一面; 他有时一往无前, 有时又胆小怕事.他就是这样一个性格极其复杂的文学泰斗.

  然而, 海明威一生的言谈举止, 仍然给人留下了值得思索的余地.人们不妨读一读他在小说《川流不息的筵席》中的一段文字: ”你将在秋天感伤.当叶子从树上不断地掉落, 枝桠光秃秃地瑟缩在凛冽的北风中, 而残冬的阳光不再使人觉得温暖时, 你将年复一年地逐渐老去.但你知道, 春天将会到来, 就好象冰封的河流, 冰解后还会再流动一样.寒风无情地刮着, 春天被扼杀了, 这情绪就好比一个年青人, 无缘无故地死去.”

  至此, 你能说出海明威自杀的原因吗?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9878.com 体育知识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足球|篮球|NBA|奥运|网球|高尔夫|田径|游泳|排球|赛车|比赛|亚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