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效力是巨大责任和荣耀(来自上海的他们,摘

游泳技巧 2022-11-27 21:56www.1689878.com游泳池

天问无悔、海上救助、“摇晃”科研、剑指苍穹、共铸“光剑”……5月3日,共青团中央公布了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者(集体)名单,来自上海的3名个人、2个集体获此殊荣。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设立于1997年,是由团中央和全国青联授予中国优秀青年的最高荣誉,面对肯定,是荣耀更是鞭策。在青春的赛道上,他们正在奋力奔跑,誓用行动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今天,我们一起认识这群来自上海的闪光青年。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天问无悔,中国迈向深邃宇宙

· 牛俊坡

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者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五〇九所火星环绕器总体主任设计师

【人物名片】

他作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的核心分器——火星环绕器总体主任设计师,承担火星环绕器总体设计、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制任务,并负责火星环绕器在地火转移、火星制动捕获、预选着陆区探测、着陆巡视器投送与中继通信以及环火科学探测等全任务周期内的飞行控制工作。他长期奋斗在型号一线,为“天问一号”成功环绕火星、着陆火星作出突出贡献。

“选择航天,不仅仅是选择一份赖以生存的工作,更是选择一份沉甸甸的为国效力的责任和使命。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也不仅仅是对我个人的激励,更是属于我们整个研制队伍的每一个青年人,是对无数航天青年无悔奋斗青春的肯定。”牛俊坡说。

2008年,牛俊坡第一次走出校门选择来到八院五〇九所。频繁的出差、不停编写报告论证方案、忙碌参加会议、协调接口、辛勤开展试验测试数据等繁重任务,并没有让他轻言放弃。

一年后,亲眼看到自己参研的遥感八号卫星随着运载火箭腾空而起,巨大轰鸣声伴随着一颗年轻的心剧烈跳动,那是一个航天人强烈的荣誉感!

航天工作属于技术密集型,高科技特色突出,也是国外重点封锁的领域,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才能走到世界前列。2010年,我国深空探测重大专项论证在八名院士联名上书的推动下拉开帷幕。牛俊坡调入新成立的深空探测总体室工作,之前的型号研制经验很快发挥了作用,让他在深空探测器论证和总体设计方面崭露头角。

2013年,牛俊坡受命开展火星环绕器的总体论证工作。我国是深空探测领域的后来者,需要攻克一系列关键技术。飞行到距离地球4亿公里的火星探测器,自主管理问题尤为突出:机会唯一的制动捕获如何踩刹车? 过程复杂的两器分离过程如何设计?30天的“日凌期”如何度过?“自主管理与控制技术是环绕器的核心大脑,不能假手于人,再硬的骨头,也要自己啃下来!”他和年轻同志组建攻关小组,鼓足干劲从零开始钻研技术。

为更好地发挥协作优势,牛俊坡曾在两个月的时间里频繁往返于京沪之间。在大家不懈努力之下,课题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成功应用在火星环绕器上,使得环绕器拥有了“聪明的大脑”。而五年的火星环绕器研制经历,也让牛俊坡从技术骨干逐步成长为型号核心。

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成功发射并进入预定轨道;2021年2月10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实施制动捕获,成为我国首颗环绕火星的人造卫星;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火星;2021年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成功驶离着陆平台,中国人首次踏足那颗红色星球,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火星巡视的国家;2021年6月11日,国家航天局正式宣布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站建造青年团队回信精神后,牛俊坡倍感振奋,他表示将继承中国航天“独立自主”的奋斗基因,传承“爱国奉献”的红色血脉,将个人成长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把青春梦想融入奋发进取的时代洪流,为我国航天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勇往直前,投身海上救助事业

· 宋寅

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者

交通运输部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搜救教员机长、飞行管理部部长

【人物名片】

她是全国青联委员,是交通运输部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搜救教员机长、飞行管理部部长,凭借着对海上救助事业的忠诚和热爱,秉承“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 给 自 己”的救捞精神,长期扎根东海救助一线,为救助事业贡献自 己的青春力量。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上海市先进工作者、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舒克”是童话作家郑渊洁笔下的角色,一只开着直升飞机的酷酷的小老鼠飞行员。大学毕业入职交通运输部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后,宋寅的网名就一直是“舒克-宋寅”。

2010年以来,宋寅穿梭于云海、救人于危难,安全飞行达3260小时,执行救助任务292起,参与救援飞行1043小时,在惊涛骇浪中成功救助224名遇险人员,彰显青年担当。

2010年,作为搜救副驾驶,第一次实战救助海上受伤渔民;2015年,和应急潜水员一起成功救助被困翻扣船“苏赣渔运02866”轮36小时的船员;2016年,双机联动成功救助被困火渔船“闽连渔”轮的10名船员;2021年,救助“浙象渔47108”上1名双眼受伤船员,并直飞瑞金医院救治,打通海上救援“最后一公里”,建立空中救援绿色生命通道;2022年2月,成功救助中国香港籍油轮上1名新冠确诊受伤船员;2022年上海封控管理期间,仅用1小时23分成功救助“龙达油6”轮受伤船员……在一场场惊心动魄、生死时速中,宋寅始终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镌刻于心,也让她更加积极参加高难度训练,练就过硬救助技能。

履职担当、苦练技术、不断提升飞行队伍的整体战斗力和凝聚力之外,宋寅还是基层救助一线党支部书记。为此,她努力推动支部工作与飞行救助主业结合融合,让党旗高高飘扬在救助最一线。以她命名的“宋寅救助飞行劳模创新工作室”,也在人才培养等方面见到了成效。

为了更加安全高效地完成疫情期间的海上人命救助工作,宋寅同志和她的团队还根据自身实战经验编写了《救助飞行疫情防控技术指南》,对疫情期间开展救助工作提供了来自一线的宝贵经验。“除了《指南》,我们还设立了救助防疫消杀室,实现任务机组人员救助后的全方位消毒及闭环管理。”宋寅介绍道。

2020年2月,在武汉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受红十字会委托计划紧急运送医疗物资支援武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主动请缨参与执行运送任务,积极制定转场武汉方案,为医疗物资的转运做了充足的准备。

今年3月28日起,宋寅一直没有回过家,一个多月来,她执行救助任务5起,时刻待命。

今年,宋寅不仅荣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还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奖项。对此,宋寅始终保持平常心。宋寅说:“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誉,更是对我们整个行业、整支队伍的认可,将继续激励我们勇往直前,更专业地投身海上人命救助事业。”

“摇晃”科研,助力打造电力“中国心”

· 黄文焘

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者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名片】

他致力于大型舰船综合电力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与封锁,助力大型舰船装上了综合电力系统“中国心”,填补我国舰船控制领域高性能装备空白,支撑高技术船舶在全球无限海域执行复杂任务,产生经济效益达10亿元。

电影《红海行动》开场六艘军舰呈战斗队形游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可能很多人并不了解,舰船纵横驰骋的能量来源是综合电力系统,它的功率高达上百兆瓦。然而,我国高技术船舶整体起步较晚,综合电力系统核心技术与装备更是受到国外严密封锁。1988年出生的黄文焘就是立志攻克大国重器“卡脖子”技术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之一。

2010年,黄文焘进入上海交大电气系攻读博士学位。他下定决心,去练就舰船综合电力这番“冷门绝学”。

2012年,他负责某船舶电力系统故障保护技术开发,第一次海试,他用一周时间完成了所有预设内容,还发现了故障前的振荡现象。

2015年,他的成果被江南造船厂采购应用,2016年成为某新型船综合电力研制副组长,2017年至2019年,他先后获得IEEE PESGM 1200篇论文中的4篇杰出论文之一,并担任3个SCI期刊编委……这些都是他“摇晃”科研播下的种子发了芽。

2010年以前,作为船舶能源动力心脏的综合电力系统,核心装备依赖进口。黄文焘通过与中船集团等单位的跨学科长期紧密合作,在综合电力系统安全稳定领域成果频出,他以第一或主要完成人获各类省部级奖励七项,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和科技英才“扬帆计划”。

他率先提出了舰船大功率推进惯性控制技术,突破电力推进“耐波控制”,保障了高技术船舶在恶劣海况下安全高效航行。该成果获2019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黄文焘还提出了船舶“洁净电网”组网及控制技术,开发了船用电能质量诊断与协同治理系统,换道超车,解决了科考船精密仪器高品质供电难题,还在核心参数上超越了国外清洁发电机。

2019年,黄文焘团队获批创建上海市首个综合电力系统工程技术中心,汇集起来自多学科10余名青年学者共创强国心。

“我很幸运,有机会参与和见证我国船舶综合电力从跟跑到并跑、再向领跑跨越的全过程。”当下,黄文焘和团队正在继续聚焦高能全电船,攻关大功率装备的安全稳定供电以及能量管理技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守护国家安全与开发海洋经济的利器。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他也正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与青年学生共成长。

剑指苍穹,圆神州飞天梦想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八〇一所载人航天推进系统部

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集体

【集体名片】

该集体35岁以下青年占比62.5%,平均年龄仅为32.4岁。他们通过多年努力,成功突破空间站长期运营关键技术之一的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填补国内空白,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该核心技术的国家;圆满完成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任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和推进剂在轨补加任务,为空间站长期在轨运营奠定坚实基础,为中国航天技术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空间站是国家航天技术水平的标志性体现,也是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中的重要部署,而推进系统则是整个空间站在轨运行的动力基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六院八〇一所载人航天推进系统部,主要承担的正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飞行器,包括神舟载人飞船,天舟货运飞船,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等国家重大型号的推进系统及其在轨补加系统的研制任务,以及载人月球探测关键技术深化论证等工作,引领着我国载人航天领域推进技术的发展方向。

针对空间站在轨运行不少于15年的设计寿命要求,载人航天推进系统部团队充分发挥首创精神,在自动控制、霍尔电推、人机工程等数个领域为天和核心舱贡献了三个“首次”:一是首次实现推进剂自主补加,为空间站长期在轨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首次使用霍尔电推进发动机参与姿轨控,是我国首次将电推进动力系统运用到载人航天器上。三是首次为航天员设计了出舱更换维修方案,进一步提高和保证了空间站使用寿命。

在项目初期,团队便制定了并行研制的开发策略,还对不同研制状态产品实行动态投产策略,在不耽误任务主线和确保产品质量受控的前提下,成功按期交付试验,保障型号主线研制进度。

2021年4月29日,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送入预定轨道,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开展,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成功迈出第三步。此后的一年间,团队又陆续执行了两次货运飞船和两次载人飞船任务,均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如今,空间站在轨运行满一周年,团队当下的工作重点也从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正式转入空间站建造。

在奋进全面建设航天强国的新征程中,八〇一所载人航天推进系统部表示:一定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切实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勇于创新突破,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发出青春的夺目光彩,为我国航天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再立新功!

共铸“光剑”,再添国之重器

·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攻关青年团队

他们是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研制任务的加速器青年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自由电子激光混合级联放大输出;提出并实验验证了相干能量调制的自放大;实现了2纳米饱和出光,成为国际上首个“水窗”波段全覆盖的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团队研究成果曾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等。

自由电子激光是目前人类探索微观世界最先进的科学研究工具之一,也是目前国际科技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攻关青年团队正是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以及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首批启动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研制任务的加速器青年团队。团队共27人,35岁以下青年占比63%,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光源中心主任赵振堂研究员的带领下,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

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自由电子激光混合级联放大输出;提出并实验验证了相干能量调制的自放大;实现了2纳米饱和出光,成为国际上首个“水窗”波段全覆盖的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一个个里程碑成果,标志着装置整体性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也标志着我国在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的研制和建设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装置的成功,离不开一支“敢打硬仗”的团队。矢志承载时代使命,正是这支青年团队的行动写照。

随着试验装置项目于2020年11月通过国家验收、活细胞结构与功能成像等线站工程于2022年1月顺利完成验收,今年,团队的主要任务转向完成用户装置的全面建设并实现开放运行。

今年3月起,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攻关青年团队多名成员开启了全封闭连续攻坚作战,取得突破性进展。

就在不久前,团队先后实现了国际上波长最短的回声谐波型自由电子激光出光放大和谐波自种子型自由电子激光出光放大,且性能优于设计指标。

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这无疑给整个团队带来莫大鼓舞和肯定,也更加激励大家继续奋勇拼搏。未来,团队将重点就自由电子激光先进运行模式和新型加速器光源的原理展开探索及实验研究等,继而不断提升装置的性能水平和实验能力。

团队表示:“我们将开展国际一流水平的前沿性探索,包括持续开展全相干自由电子激光产生的机理及实验研究、开展紧凑型光源的预先研究等等,为我国光子科学研究再添国之重器。”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9878.com 体育知识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足球|篮球|NBA|奥运|网球|高尔夫|田径|游泳|排球|赛车|比赛|亚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