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拿传奇般的职业生涯(“赤脚医生”第一人王桂

游泳技巧 2022-11-27 17:45www.1689878.com游泳池


“赤脚医生”这个乡土味十足的称呼早已淡出国人的视野,不过50后、60后、70后应该对“赤脚医生”还有印象。一边拿着「赤脚医生手册」,一边扛着锄头,这就是赤脚医生最真实的写照。耳熟能详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当年也在山区做过两年“赤脚医生”,后来以“赤脚医生”的身份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读书才开启职业医生生涯。


王桂珍堪称颇有传奇色彩的中国赤脚医生第一人。从默默无闻的农村赤脚医生,到卫生部副部级干部,再到一名普通医生,回到了家乡上海市川沙县江镇大沟村,守着一座赤脚医生陈列馆。


王桂珍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人生。她曾代表中国出席第27届世界卫生大会,并在会上发言;也曾在卫生部工作;她出席招待美国总统的国宴;还是毛主席逝世后治丧委员会的成员;以她为原型拍摄的电影《春苗》捧红了电影明星李秀明 。她的人生经历了什么?


改变王桂珍命运的,源自1965年毛泽东同志所做的一个指示:“六二六指示”。毛泽东指示,“应该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由他们来为农民看病。”随后各地掀起了一股培养半农半医的农村卫生员的热潮。

几个月的培训学习结束后,王桂珍和其他学员回到了各自的生产队,一边在田间劳动,一边给村民看病。除了一边劳动,一边给村民看病外,王桂珍还承担着普及防疫知识的工作。放下药箱能下地,背起药箱可出诊。就这样,乡亲们开始喊王桂珍为“赤脚的医生”。

1968年夏天,上海《文汇报》发表了一篇名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的调查报告。报告详细介绍了王桂珍等农村医务人员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事迹。9月14日,《人民日报》转载了这份调查报告。毛泽东看完后,觉得非常欣慰,便在当天的《人民日报》上批示“赤脚医生就是好”。这篇文章第一次把农村半医半农的卫生员正式称为“赤脚医生”,王桂珍则被看做“赤脚医生”第一人。

随即全国掀起了一股学习赤脚医生、学习王桂珍等先进人物的热潮。1969年9月,新中国成立20周年大庆前夕,王桂珍受邀到北京参加庆典,登上天安门城楼。

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末,150万半医半农的赤脚医生解决了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燃眉之急。

一把草药,一根银针,这是当年他们手中的两件法宝。除此以外,还有一本《赤脚医生手册》,堪称那个年代中国人的全民健康指导手册。


《赤脚医生手册》是当年发行量仅次于《毛主席语录》的书。《赤脚医生手册》出版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它译成5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手册上从咳嗽,头疼脑热的治疗到防病知识,应有尽有。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它为解决几亿人的医疗问题立下了汗马功劳。

197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几位学者在中国拍摄了一部时长52分钟的纪录片《中国的赤脚医生》,它真实地记录了当时赤脚医生就地取材,土法制药和小小银针治大病的故事。影片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一度形成席卷全球的“中国赤脚医生热”。

被誉为赤脚医生第一人的王桂珍红极一时,各项荣誉纷纷向她涌来,也开启了她颇为魔幻的从政生涯。1973年,王桂珍被任命为江镇公社党委副书记。1974年,世界卫生组织邀请中国派代表团参加第27届世界卫生大会,中共中央特意选派王桂珍作为中国“赤脚医生”代表参会,会议筹办方安排她在会上做了两次交流发言。

1975年9月,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谢晋为导演,以王桂珍为原型的故事片《春苗》在全国公映,并红极一时。


周恩来考虑到卫生部领导班子成员缺乏基层工作经验,也没有贫下中农代表,便在病床上提名王桂珍到卫生部担任职务,中共中央1975年10月7日机发(75)49号文任命王桂珍为中共卫生部核心小组成员,王桂珍一下子变身为副部级干部。

根据当时的干部培养制度,王桂珍作为“三三制”干部,即一年中四个月在卫生部工作,四个月在川沙县卫生局工作,四个月在大沟大队当赤脚医生,不拿工资拿公分,在卫生部工作期间,每天补贴生活费五角。


据王桂珍回忆,“我是1976年1月份正式在卫生部上班,4月份回到上海以后就再也没有去了。”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时,她作为治丧委员会的一员,去北京参加完追悼会回到上海之后就再也没回京。1976年10月,因政治环境突变,王桂珍属于特殊时期提拔的“三三制”干部,被免去了所有的党政职务,在江镇老家一边劳动,一边接受审查。

被审查的王桂珍,得到了邓颖超和林佳楣的关心,林佳楣还打电话到川沙县说:“王桂珍是赤脚医生的代表,她一个农村姑娘干不了坏事,肯定跟‘四人帮’没有关系。”

1978年组织研究决定,安排她到川沙县江镇服装厂做一名厂医(属乡办企业的赤脚医生)一直到1987年7月,落实政策转为江镇卫生院的正式医生。

随着赤脚医生退出历史舞台,王桂珍也回归普通人的生活。为了维持生计,她做过服装,也养过长毛兔。直到1987年,王桂珍顺利考取了医师资格,被安排到江镇卫生院,成为卫生院的正式职工。

“赤脚医生制度”这个涵盖中国数亿人口,行之有效的服务体系,被曾经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誉为“以最少的投入获得了最大的健康收益”的“中国模式”。

赤脚医生大多没有受过系统的医学训练,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医生,同样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靠挣工分过日子,行医治病只是赤脚医生的副业。赤脚医生和所在乡村的农民既是乡里乡亲、大部分沾亲带故,也是生产队的劳动者。可以说是休戚与共,赤脚医生的独特优势就是「养得起、留得住、用得动」。

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提出应该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即新中国医疗卫生史上著名的“六· 二六指示”。该指示催开了“赤脚医生”这朵“向阳花”。

“赤脚医生”一词最早出现于媒体是1968年上海《文汇报》文章《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赤脚医生”是当地农民发明的用语。9月14日《人民日报》转载,中央领导批示道:“‘赤脚医生’就是好。”到1975年底,全国赤脚医生人数达150多万。
1985年初,卫生部决定停止使用赤脚医生这一称呼,原赤脚医生考核合格的将被认定为乡村医生,可以继续行医。《人民日报》发表《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赤脚医生的历史由此结束。1985年“赤脚医生”更名为 “乡村医生”后被纳入市场经济轨道。

赤脚医生来源于那个缺医少药年代的创新性实践,有着特定的时代烙印,在20世纪60至80年代中,为新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9878.com 体育知识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足球|篮球|NBA|奥运|网球|高尔夫|田径|游泳|排球|赛车|比赛|亚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