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面临再次推迟(登月确有难度:年初6家探测器立

体育百科 2022-11-21 08:15www.1689878.com体育运动

随着法国加入阿尔忒弥斯协定,这个由NASA主导的月球探测计划的成员国数量已经增加至20个,其中不乏巴林、阿联酋等小国,它表明一个排挤我们的月球版国际空间站正在培育发展之中

法国航天局负责人菲利普·巴蒂斯特(左)与美国NASA负责人比尔·纳尔逊(右)签署阿尔忒弥斯协定。

阿尔忒弥斯计划是美国主导的多国参与的月球探测项目,计划部署月球轨道空间站以及大量的月面设施,目的是实现大规模的月球探测与开发。

这项计划乍一看上去是科学探测任务,其中夹带的私货也不少,比如阿尔忒弥斯协定允许各国在月球基地部署排他性防御设备,而最具能力部署这些设备的国家是谁?显然只有美国一家,这就是21世纪的月球版“跑马圈地”。

阿尔忒弥斯协定允许其成员国在月球部署“防御性”设备

除了阿尔忒弥斯计划对我们的排挤,在今年第11届国际空间站研究与发展研讨会上,美国代表指出,必须警惕中国航天的发展壮大

发射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探测器的“长征五号遥五火箭”

种种事实表明,新世纪的太空竞争已经不可避免。

就在今年年初,先后有6家探测器定下了登陆月球的目标,其中近半数都将服务阿尔忒弥斯计划,此时此刻今年已经过半,这6家探测器的任务进展如何?我们又将对群雄逐鹿的月球作何反应?本文将全面系统、深入浅出地探讨这两个问题。

计划今年登陆月球的6家探测器分别是

游隼任务一(美国)、直觉机器任务一(美国)、白兔R任务一(日本)、探月智能着陆器SLIM(日本)、月船三号(印度)、月球-25号(俄罗斯)。

游隼任务一(美国)

游隼着陆器由“宇宙机器人公司”负责研制,该着陆器承接了NASA商业月球有效载荷服务计划的第一份商业运输合同,总价值0.795亿美元。

“游隼任务一”是该公司内部任务编号,在NASA商业月球有效载荷服务计划框架内的任务编号则是“CLPS-1”。

游隼着陆器

游隼着陆器高1.9米,宽2.5米,发射质量1.285吨(包含0.45吨推进剂),任务搭载包括月球表面光伏研究、线性能量转移光谱仪、近红外挥发性光谱仪、质谱仪等设备在内的14台有效载荷,有效载荷总重90公斤,着陆下降发动机是5台ISE-100发动机,单台推力660N左右,总推力3300N,推力大约相当于嫦娥系列着陆器使用的7500N变推力发动机的一半,该型发动机是导弹防御计划的技术遗产之一

游隼着陆器使用的ISE-100型660N下降发动机

游隼着陆器无定点着陆能力,着陆误差24公里×6公里,具备寻找安全着陆点能力,以此确保安全着陆。着陆后该着陆器及其搭载的有效载荷并不能像嫦娥系列着陆器那样超长待机,只能在月面生存不超过14天,因为它没有配置类似同位素核热源的辅助热控设备。

游隼着陆器结构测试

游隼任务一的特点是搭载有效载荷数量多,其中包括多部小型月面巡视器,比如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小型四轮月球车、智利AngelicvM公司研制的小型四轮月球车、日本Dymon公司的妖姬号两轮月球车,上述月球车均为小型或微型巡视器,不仅越障能力有限,可持续工作的时间也非常有限,这些月球车有的是为了突破有无,有的是为了验证新技术,总而言之游隼任务一为这些想要进军月球的国家提供了机会。

游隼着陆器搭载的小型月球车

游隼任务一的着陆点在月球正面东北方向的死湖,这里是一块六角形玄武熔岩平原,直径约159公里,平原中心点偏右的位置是比格环形山。

游隼任务一预选着陆区月球正面死湖(画面中间的大片开阔平原)

选择此处着陆有着工程与科学价值的双重考量,这里有大片开阔平原,为不具有定点着陆能力的游隼着陆器提供了相对安全的着陆区,降低了登月任务的难度。科学价值方面,人类此前探测器均未到访此地,存在大量未知,有待实地考察。

火神-半人马座火箭首飞载荷便是“游隼着陆器”

游隼任务一原计划去年发射,但由于火神半人马座火箭首飞推迟,导致任务进度不得不放缓,目前最新计划是今年12月发射,鉴于火神半人马座火箭的不确定性,推迟至2023年发射也将是大概率事件。

直觉机器任务一(美国)

直觉机器公司于三年前受领了NASA商业月球载荷服务计划的第二份合同,任务编号“CLPS-2”,将使用新星-C着陆器承运多个有效载荷至月球正面。

新星-C着陆器效果图

新星-C着陆器主体外观呈六棱柱立方体,长3米,宽2米,发射质量1.9吨,携带包括激光后向反射器阵列、用于月球羽流表面研究的立体相机等设备在内的9台有效载荷,此次任务有效载荷总重约100公斤,反推发动机是一台4000N变推力发动机,推进剂是液氧甲烷。

新星-C着陆器底部是1台4000N变推力发动机

直觉机器任务一预选着陆区在月球正面北半球的澄海与危海之间,预选着陆区直径约200米,相较于游隼任务一的24公里×6公里的预选着陆区范围要小得多,因为新星-C着陆器将采用地形相对导航方案进行登月,在着陆过程中实时获取月面图像,并与着陆器存储的月面图像进行快速比对,以此获得更为精确的导航参数,修正着陆弹道,进而获得更高的着陆精度,此项能力被称为“定点落月”

直觉机器任务一预选着陆区(月球正面澄海与危海之间)

值得一提的是,新星-C着陆器将借鉴嫦娥四号着陆器应用的基于机器视觉理念的登月方案,配置有导航用多普勒激光雷达,该雷达是一个三光束光学头,可提供着陆器在下降过程中精确的速度和距离信息,也可在着陆末段快速扫描着陆区并选择安全着陆点,此种装置与嫦娥三号、嫦娥四号使用的“激光三维成像雷达”几乎如出一辙。

新星-C着陆器将采用几乎与嫦娥系列着陆器一样的精避障技术

新星-C着陆器还有一个功能特点就是具备“重定位功能”,意思是降落至月面后还可以起飞至第二个着陆点,从而使得着陆器具备了月面移动能力,这是人类此前各型登月着陆器所不具备的。此项功能可为该公司在后续登月任务中部署“Micro-Nova 微型新星探测器”进行先期技术验证。

Micro-Nova 微型新星探测器

“Micro-Nova 微型新星探测器”与我国嫦娥七号搭载的“飞跃探测器”功能定位一致,它们都将具备月面反复起飞与反复着陆功能,所不同的是,嫦娥七号的飞越探测器甚至可能拓展基于着陆腿差动运行实现月面爬行转移。

嫦娥七号的飞跃探测器

新星-C着陆器在距离月球表面约30米高度时将释放一台分离相机,这台相机被命名为“鹰眼”,它将为人类提供第三人称视角观看着陆器登月画面,该相机主要任务是观察在着陆下降发动机羽流吹拂下的月尘画面,并以此获得新的科学发现。

新星-C下降末段将释放“鹰眼相机”

按照计划,直觉机器任务一将于今年12月22日,由猎鹰9号火箭在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器箭分离后探测器将进入到一条近地点185公里、远地点6万公里的大椭圆轨道,之后由探测器自主进行跨月注射,也就是说在此次发射任务中该探测器并不能像嫦娥系列着陆器那样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

直觉机器任务一选择猎鹰9号火箭

鉴于猎鹰9号火箭的高可靠性,只要探测器研制进度得到保障,那么今年它就可能成为美国唯一实施的月球登陆任务,彼时彼刻,距离阿波罗17号登月已经过去了整整五十年,这将是时隔半个世纪之后美国恢复月球表面软着陆能力。

白兔R任务一(日本)

日本航天受限于预算规模,向来喜欢以剑走偏锋的方式发展,比如过去他们集中力量专攻小行星探测,也算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另类表现了。对于地球的近邻“月球”,他们也不能无动于衷,尤其是在各国都想要在月球跑马圈地的背景下。

白兔R任务一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商业月球探测计划内任务,白兔R着陆器由ispace太空公司承担主要的研发任务,该着陆器名称中的“白兔”是基于嫦娥奔月故事的日本版本中的一只兔子

白兔-R着陆器效果图

该探测器原计划2021年发射,由于研制过程中遭遇了一系列棘手难题,遂将发射日期调整至2022年第四季度。

白兔R着陆器高2.3米、宽2.6米,呈正立方体外形,干重约0.34吨,配置1台主减速发动机与6台辅助减速发动机,姿控发动机有8台,为了最大限度降低燃料消耗,探测器采用低能量转移轨道抵达月球,可以缩小燃料贮箱,并将科学载荷携带重量提升至30公斤。

虽然是小型着陆器,在宣传图呈现效果上是一定不能输的。

根据数据可以感知到,白兔R是一款小型月球着陆器,其体量比不上前文所述的两款着陆器,大致相当于嫦娥系列着陆器的四分之一。

着陆器将携带两台月面巡视器,一台是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提供的“可变形机器人”,这台巡视器可以视作一辆两轮月球车,展开前呈球体形状,展开后两个车体的两个半球便是车轮,另一辆则是阿联酋的拉希德轮式月球车。

阿联酋的拉希德号月球车

可变形月球机器人

白兔R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多国合作产物,该着陆器的最终总装工作是在德国兰波尔茨豪森的阿丽亚娜集团有限公司的工厂中完成。

白兔R着陆器在德国进行总装

按照计划将于今年第四季度由猎鹰9号火箭在卡纳维拉尔角发射,登陆地点是月球正面北半球东北方向的“梦湖”,在这片月海中地势平坦,少有大型的月球坑,便于安全着陆,表明此着陆器尚不能适应复杂月面地形的软着陆任务。白兔R着陆器无月夜生存能力,月面活动时间就是一个月昼,约14个地球日。

白兔R任务一预选着陆区月球正面梦湖

此任务成功后,日本将成为全球第四个掌握月面软着陆能力的国家。

探月智能着陆器SLIM(日本)

作为继月亮女神号绕月卫星之后,时隔十五年由日本国家主导的登月任务,原计划探月智能着陆器将于今年发射,继而成为日本第一个实现月面软着陆的探测器,由于部分科学探测载荷研制推迟,导致发射计划推迟至2023年,意味着其任务进度将落后于该国商业航天公司ispace的白兔R任务一。

探月智能着陆器SLIM效果图

探月智能着陆器高2.4米、宽2.7米、厚度1.7米,干重0.19吨,配置两台500N着陆下降发动机,月面着陆重量0.21吨,别看它的体量比白兔R着陆器还要小,它所承担的任务更为艰巨,那就是基于地形相对导航技术实现定点落月,这也是该项目进度之所以落后于白兔R的原因。

探月智能着陆器的预选着陆区是月球正面南半球酒海以西“西里尔环形山”内的“希奥利撞击坑的斜坡上”,着陆准备轨道是远月点600公里、近月点15公里。

探月智能着陆器的预选着陆区

它将在近月点15公里处启动下降发动机进行制动减速,至距离月面3.5公里都属于“动力下降段”,在此阶段设置4段各50秒的关机滑行时间,关机滑行过程中着陆器将拍摄月球表面影像,这些图像将与探测器储存的月面影像进行比对,以获得更为精确的位置和速度信息,进而调整探测器的下降弹道,此操作是探测器实现定点落月的关键动作,即基于地形匹配的相对导航技术。

抵达距月面3.5公里处时,探测器开始快速调姿,呈下降发动机喷管朝向月面的垂直下降姿态,此时探测器已经来到了着陆点上空。

登月任务规划

着陆雷达将持续进行测距测速工作,在距离着陆点约50米高度时进行精避障,探测器自主选择最终安全着陆点,并基于安全着陆点进行水平位置微调,在距离月面约3米高度时下降发动机关机,的着陆冲击能量由着陆机构吸收,提前关机是为了降低月尘对探测器产生的不利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探月智能着陆器的着陆机构不同于以往登月探测器的着陆腿连杆机构,而是采用了一种基于3D打印技术制造的类似海绵的着陆缓冲机构,通过粉碎海绵状结构来吸收着陆冲击能量。

探月智能着陆器呈海绵状的着陆缓冲机构

而且,此着陆机构并没有布置在下降发动机一侧,而是布置在了探测器的侧面,所以探测器接触月面后会有一段倾倒过程。

探月智能着陆器的着陆缓冲段

探月智能着陆器在着陆前还将释放两个小型巡视器LEV-1与LEV-2,LEV-2是与白兔-R着陆器携带的“可变形月球机器人”同款产品,LEV-1则是一个新颖的跳跃式巡视器。

探月智能着陆器在着陆前先后分离LEV-1与LEV-2

LEV-1跳跃式巡视器

LEV-2球形巡视器(可变形机器人)

地外天体探测初期任务通常以攻克工程难题为主,比如嫦娥探月工程的“绕、落、回”,日本的探月智能着陆器都是如此。

日本探月智能着陆器肩负的首要任务就是攻克基于地形相对导航的“定点落月”技术,而科学探测任务并不多,也没有配置同位素核热源,不具备月夜生存能力,该探测器设计寿命也是一个月昼,14个地球日左右,这主要也是受限于整体预算太少的原因。

月球-25号(俄罗斯)

月球-25号是俄罗斯立国以来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原计划今年9月发射,如果一切顺利它也将是继月球-24号时隔四十六年之后月球系列探测器重出江湖的时刻,事与愿违,由于多普勒速度和测距仪被发现不符合技术规范的精度要求,发射至少推迟到2023年。如果对此精度问题不管不顾,并硬着头皮发射,那么登月成功率将是80%,对于俄罗斯航天而言,这是难以承受的风险。

月球-25号

月球-25号如此被看重,开新局的战略意义自是不必多言,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一款高价值月球探测器。

在今年各国计划发射的一系列登月探测器中,月球-25号是唯一配置同位素核热源的,意味着它将具备月夜生存能力,可以长长久久地在月球工作。月球-25号也是原计划今年发射的一系列登月探测器中,预选着陆区纬度最高的,也就是说它最接近月球极区,而这里正是当前各国登月探测项目所趋之若鹜的地方。不论是价值,还是难度都是较高的。

月球-25号声学测试

月球-25号由著名的“拉沃契金设计局”抓总研制,发射质量1.75吨,此规模虽然不及嫦娥三号、嫦娥四号,但也已经超越了前文所述的各型登月探测器,该探测器计划由联盟2.1b火箭 微风M上面级在东方航天发射场发射。

选择的主着陆区是月球正面的古斯拉夫斯基陨石坑,月面坐标69.545°N,43.544°E,备选着陆区是曼齐尼陨石坑,备选着陆区纬度较之主着陆区更低,难度稍小一些。虽然主着陆区靠近月球南极极区,但那里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月球极区。

月球-25号预选着陆区

制约月球-25号向更高纬度挺近的原因是没有中继卫星,如果进入月球极区,那么探测器在多数情况下将面临无法与地球通信的问题。

按照早期计划月球-25号是有一颗中继卫星的,但后来该中继卫星被剥离了月球-25号任务,发展成了月球-26号绕月卫星任务,不过,该卫星是在月球-25号之后发射,所以自然也就无法享受到月球上空的中继通信服务。

月球-26号

主着陆区虽然还不是月球南极极区,太阳入射角较之中低纬度地区仍然要小得多,所以探测器的5块太阳帆板有4块都是呈垂直方向布置,以适应较小的太阳入射角,满足发电需求。

5块太阳帆板在最佳定向条件下可实现4232W供电能力,能源供给还是很充裕的。

月球-26号下半部分还有一块太阳帆板

探测器整体结构可以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分是太阳帆板、载荷设备、控制设备、热控设备安装位置,下半部分则是燃料贮箱、发动机、着陆腿等服务月球软着陆任务的设备,配置有2台588N下降发动机,以及4700N的轨迹校正与近月制动发动机,姿控发动机有DMT1-8(5.8N)、DMT9-12(49N)两个型号。

月球-26号底部的大推力发动机并不参与着陆任务

可以看到,月球-25号主发动机无法兼容近月制动与月面软着陆任务,与之相比,九年前嫦娥三号应用的7500N变推力发动机则是从近月制动到着陆月面打满全场。

对于俄罗斯航天的谨慎选择,我还是很支持的,因为只有确保成功才能有未来。月球-25号的成功对于我们而言也很重要,毕竟他们是我们当前推动的国际月球科研站的主要参与方,如果俄罗斯航天迟迟不能具备登月能力,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月船三号(印度)

三年前,印度首个地外天体登陆探测器“月船二号”意气风发地奔向了月球,就在它距离月面只有数千米高度胜利在望之际,由于软件故障控制系统突然发出了错误的指令,使得月船二号着陆器来了一个倒栽葱,虽然之后恢复了正常姿态,但由于这样一个动作已经导致着陆下降程序的彻底混乱,失败也就不可避免。

月船二号着陆器“倒栽葱”

月船二号登月失败之后,印度空间研究组织负责人辛格说,没有一个国家第一次登月就成功,美国在1960年代三度失败才成功登月。

月船二号失败瞬间的印度达万航天中心测控大厅画面

辛格作为该国航天领域负责人对航天历史的准确把握是不过关的,美国第一次登月任务“勘测者一号”就获得了成功,再就是,21世纪还有一个新的事实,那就是我们的嫦娥三号作为我国第一个登月任务,不仅取得了落月成功,还成功实现了月面巡视探测,也就是一步实现“落与巡”,如果我们再放眼火星,天问一号就更是“夸张”,该探测器作为我国首个独立自主实施的火星任务,一步就实现了对火星的绕落巡。

那一年,印度对月船二号最引以为傲的宣传是,这是人类迄今为止成本最低的登月探测器。就在失败的噩耗没过多久,印度空间研究组织披露了他们将推出月船三号任务。当年的月船二号成本之所以低,是因为很多地面验证测试工作没有做到位,否则也就不会因为软件故障导致登月失败,话说“软件”历来还是印度所谓的“强项”。

月船二号着陆器

在月船二号 月船三号的情况下,所谓的“低成本”还“低”吗?

我们分析事物就要尽可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以巅峰高地的文章才能时常在“术”的层面引申出一些“道”的问题。

月船三号可以看做是月船二号的重复,因为前者的使命与后者几乎完全一致,那就是突破月面软着陆技术,就连着陆区的选择也是一模一样。

之前很多人以为,月船二号轨道器部署任务已经成功,那么月船三号将没有轨道器,这与事实是不符的,月船三号仍将是由轨道器、着陆器、小型月球车组成的月球探测器

月船二号整器合照

月船三号为什么一定要有轨道器?因为如果没有轨道器,那么着陆器就将承担地月转移轨控,以及近月制动任务,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料。

月船三号着陆器发射质量仅1.4吨左右,不足嫦娥三号的一半,如此体格无法容纳过多的燃料,如果强行让月船三号着陆器承担轨控任务,着陆器规模也需要放大,那样一来将超出其着陆下降发动机的能力,整个设计方案都将大变,这显然不是短平快的月船三号项目所能承受的代价。

月船三号组装画面

月船三号组装画面

,月船三号轨道器是必须要有的,所不同的是,月船三号轨道器将不再配置大量的科学探测载荷,而是将拓展中继星的职能。

月船三号着陆器的设计也有微调,月船二号着陆器下降动力是4台800N变推力发动机 1台800N固定推力发动机,月船三号着陆器取消了1台800N固定推力发动机。为了进一步增强着陆可靠性,着陆器在月船二号基础上增配了激光测速敏感器。

月船着陆器配置的下降发动机具备变推力功能

由于印度没有布局全球的深空测控通信系统,所以对外部的依赖性要高得多。就在今年上半年,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与NASA签署了一项测控保障协议,他们将使用后者的深空网络(DSN) 来支持月船三号的通信,欧空局的深空测控网络将作为备份。

美国深空网测控站

月船三号着陆器与月船二号着陆器一样,都属于月面短期任务,没有月夜生存能力,当太阳落山之后,不论是着陆器还是那辆小型月球车都将寿终正寝。

,今年计划登月的6家探测器有3家明确宣布推迟,有1家因火箭问题存在推迟风险,只有2家表示将如期在年内实施发射任务。除此之外,NASA商业月球有效载荷服务计划的旗舰级项目“毒蛇号”月球车由于格里芬着陆器测试工作尚不完善,NASA要求该着陆器追加测试,发射日期将从2023年推迟至2024年年底。

NASA旗舰级无人登月项目格里芬着陆器与毒蛇号月球车登月效果图

放眼世界,除我国以外的世界已有半个世纪没有实施过月球软着陆任务,这意味着,服务月球登陆探测的整个体系架构需要从头再来,包括人才团队、产业链、测试系统、支持保障系统等等,即便抛开这些断档因素,半个世纪前的登月技术已经无法满足今时今日的需求。

半个世纪前的无人登月着陆器皆为“盲降”,也就是选定一大块平坦预选着陆区,然后着陆器根据计算好的弹道闭着眼睛落下去,能不能成功全凭概率,或者说是运气。

由阿波罗12号宇航员在月球表面拍摄的勘测者三号无人探测器

只有阿波罗登月计划引入了宇航员的控制作用,比如载人登月任务阿波罗11号,如果不是宇航员在时刻接管了鹰号登月舱,那么就必然会因为撞向环形山而功亏一篑。

直至21世纪初期的嫦娥三号,人类才得以终结无人探测器盲降月球的历史。近几年也不乏其他玩家尝试月面软着陆任务,比如以色列的创世纪号探测器、印度月船二号着陆器,结果全都以失败告终。

嫦娥三号终结人类无人探测器盲降月球历史

正因为如此,NASA主管科学任务的泽布琛提醒参与商业月球有效载荷计划的公司,要对登月的难度与风险有清醒的认知,而他本人也做好了失败的准备,他说,虽然希望“射门”都能打到门框范围内,但并不指望每次射门都进球。

航天业界常说,运载火箭运力有多大,航天舞台就有多大,这句话在某种特定环境中是适用的,但也有例外,比如本文列举的这些登月探测器所属国家,他们大部分都有合适的火箭,这些火箭可以提供足够的运力执行相关月球轨道发射任务,现实并不是这样简单。

日本H-2B火箭地月转移轨道运力不低于4吨,超过了用于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发射的长征三号乙火箭。

深空探测是大系统工程,尤其是针对月球这样一颗地外天体的深入探测,大系统属性更为明显,嫦娥探月工程为人类月球探测提供了珍贵的样本范例。

嫦娥探月工程立项伊始,那时的我们在深空探测领域可谓是一片空白,甚至连覆盖月球轨道的测控能力都还没有具备,大火箭更是还在路上,就是在如此条件之下,我们仍然确立了“绕、落、回”三步走发展战略,并定下了完成一系列探测目标的2020年时间节点。

有多大的锅下多少米,嫦娥一号任务时期我们通过全国大口径测控天线以及天文观测网的VLBI组阵技术,实现了月球轨道测控覆盖能力,嫦娥二号作为探月二期先导星,进一步验证了地月转移轨道直接入轨技术,通过降低环月轨道高度为嫦娥三号拍摄预选着陆区高分辨影像,还验证了嫦娥五号任务的相关技术。

嫦娥一号探测器

嫦娥二号近月拍摄画面

嫦娥三号完成月球软着陆与月面巡视工程目标后,备份星转正为嫦娥四号,又实现了人类月球背面的软着陆与巡视探测,嫦娥五号T1试验器是嫦娥五号先导星,验证了月地再入返回关键技术,在长征五号大火箭运力加持下,又如期实现了嫦娥五号的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嫦娥五号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技术的实现至今仍是人类地外天体探测的一个天花板。

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探测器的11个任务阶段

工程顶层框架有科学统筹,各任务之间环环相扣,不将已知问题带上天的严慎细实作风进一步提高了任务成功率,关键技术不断突破,货架技术产品日益丰富,在研制过程中充分发挥军民融合战略的威力,尽可能调动各类资源服务总目标,我们的深空探测能力就是这样一天天壮大了起来,在这一基础上,我们想做什么事都可以得心应手。

比如充分继承探月工程技术一步实现火星绕落巡的天问一号探测器,接下来我们还会实施天问二号小行星采样返回 主带彗星环绕任务、天问三号火星采样返回任务,最近又爆出消息说,我们还将实施额外的小行星撞击任务。

火星采样返回探测器

不论月球探测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已经通过嫦娥探月工程抢先下了一步先手棋,成为了人类在21世纪的探月先锋力量。

针对各国加紧探月步伐的新事态,嫦娥探月工程四期也已经做好了准备。月球表面到达能力是月球探测的一项核心能力,承载这一能力的关键装备就是“着陆器”。

一款好的月球着陆器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一、高可靠高安全

如今我们已经实现了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嫦娥五号三次登月任务的三战三捷,该系列着陆器的可靠性已经得到了实际任务验证。

尤其是嫦娥四号着陆器登陆月球背面具有复杂地形条件的冯·卡门撞击坑,验证了全月面到达能力,如今我们已经具备根据探测需求任意选择月球着陆区的到达能力。

嫦娥四号在距离月球表面约七千米高空转垂直下降姿态

三次登月次次成功的关键技术有两个,一是以微波测距测速敏感器、激光测距测速敏感器、激光三维成像敏感器为支撑的基于机器视觉理念的登月控制方案的成功应用,再就是7500N变推力发动机的成功研制与应用。

嫦娥四号配置的激光三维成像敏感器

多国登月着陆器都将沿着嫦娥系列着陆器的技术路线发展

可以看到,本文列举的多款他国月球着陆器都将沿着我们的这条技术路线解决登月安全性的问题,也可以看到那些着陆器配置的月球着陆用下降发动机的推力皆没有超越我们的7500N变推力发动机。

7500N变推力发动机

二、定点着陆

月球表面定点着陆是开展月球大规模探测乃至开发活动必须攻克的关键技术,它可以让多个探测器在月球表面会师,进而形成月球基地。

计划由我国主导建设的国际月球科研站

人类目前尚没有实施月球表面定点着陆的案例,拿下这项关键能力,主要有两个技术途径,一个是基于地形相对导航技术(本文已有详细说明),再就是通过无线电信标导航。

嫦娥系列着陆器目前解决的是登月安全性问题,也就是说着陆器可以解决登月末段的障碍物识别与机动,并自主选择安全着陆点,但还没有解决指定地点着陆的问题。

这并不代表嫦娥系列着陆器不能具备此项技术能力,早在嫦娥四号任务遴选探测目标时就有专家建议,我们可以去嫦娥三号着陆点,展示我们的定点着陆能力,最终结合项目经费、任务价值最大化等方面的综合考虑,没有选择这一目标,而是选择了月球背面。

嫦娥七号将突破定点落月技术

定点落月任务安排给了嫦娥七号,也就是说此项技术对于我们而言,不是什么不可逾越的高峰,而是事有轻重缓急的选择问题。

三、大承载

着陆器需要具备较大规模的月面着陆能力,以支持大量有效载荷的运输,以及载人月球探测。

本文列举的他国着陆器,着陆月面的探测器吨位都是几百公斤,没有超出1吨,目前嫦娥系列着陆器的月球着陆能力是略微超出1吨。

嫦娥系列着陆器登月规模达到了1吨级

我们将在嫦娥八号任务中验证大承载月面着陆技术,届时长征五号的8吨级地月转移轨道运力将全面聚焦月球着陆能力建设,嫦娥八号探测器预计将不会携带轨道器,着陆器规模将大幅度超越现有的嫦娥系列着陆器,可以通过7500N变推力发动机的多发并联技术实现月球表面的大承载降落,从这里又可以看到这款诞生于十几年前的发动机的谋划长远,在不远的将来它还将用于支持载人登月任务。

嫦娥八号将突破大承载登月技术

基于雄厚的技术能力积累,嫦娥探月工程已经呈现出了人机协同探月的工程图景,探月四期将通过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三次任务建成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与此新一代载人飞船、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新型载人登月模块的研发将使我们掌握载人登月能力,这些任务还将伴随一大批创新型的月面探测设备的研发与应用,比如嫦娥七号的飞跃探测器,多款月面高机动运输装备、全天时覆盖月球极区的中继通信能力等。

只要把稳目标,长期发展,我们就必定会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实现引领人类月球探测乃至深空探测的目标,此目标的实现将带来更多战略红利。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9878.com 体育知识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足球|篮球|NBA|奥运|网球|高尔夫|田径|游泳|排球|赛车|比赛|亚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