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田粉是常用的氮肥(日军提供的化肥,变成了制

体育百科 2022-11-30 12:57www.1689878.com体育运动


当时的冀中抗日根据地

正遭受来自日军的封锁和频繁“扫荡”

这一形势让缺乏武器弹药的冀中根据地十分艰难



为了打击日军

及破坏日军的交通线

冀中根据地

在以劣势装备对抗敌人优势装备的条件下

开展了“爆破运动”



作为爆破运动的一种主要作战形式

地雷战是既能隐蔽对敌造成杀伤

又能减少自己伤亡的袭击战术


01 清北学霸,齐聚冀中


地雷战在敌后根据地一经使用,便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可冀中根据地开展地雷战却是举步维艰。



开始造地雷时,这里一没技术,二缺原料。


面对这种情况,时任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明白,要造出威力可观的地雷,必须先研制出可以大量生产的烈性炸药。,要有懂技术的人参与。此时,吕正操想到了一个人——张珍。


吕正操之子 吕彤羽

当时我父亲、黄敬、孙志远三个冀中领导就让张珍来负责军工,因为他是对军工、化工最熟的。


1938年的一天,在滹沱河的河滩上,几只装满了物资的船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路过的百姓纷纷传说这是阎锡山的部队留下的,可谁也不敢上去。


时任冀中军区二分区参谋长的张珍得到消息后,立即来到船上检查,结果他在这艘船上竟然发现了200多箱氯酸钾和一批制造武器的原料,这些物资让张珍如获至宝。


但发展军工单靠张珍自己还远远不够。于是张珍秘密进入北平,找到时任清华大学教授叶企孙,委托他为冀中根据地寻找人才。


(图熊大缜)


1938年4月,经叶企孙介绍,毕业于清华大学的熊大缜来到冀中,领导研制烈性炸药。,熊大缜的研制过程却不是一帆风顺。


清华大学教授、叶企孙学生 虞昊

熊大缜是学物理的,对性能不太掌握,所以研制过程中经常爆炸。后来他的老师叶企孙又找来了化学系的毕业生汪德熙。


(图汪德熙)


于是,叶企孙立即派汪德熙到冀中,协助熊大缜解决安全制作烈性炸药的问题。


随后,一批批来自清华、燕京等大学的理化人才在叶企孙的介绍下来到冀中,为根据地的烈性炸药研制,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持。


02 地雷原料,竟是肥料


人才有了,但要大量造出烈性炸药,就需要大量硝酸铵或氯化铵等原料。但当时,在日军的封锁下,根据地各种原材料严重不足。于是,这些年轻的科学家们就想到了一个办法。



原来,日军为了提高粮食产量,鼓励当地农民用一种叫“肥田粉”的化肥种田。而这种化肥的原料正是硝酸铵。经过一定的化学处理,日军提供的化肥就神奇地变成了烈性炸药的原料。



有了烈性炸药,熊大缜和汪德熙他们开始手把手地教根据地的工兵如何制造地雷。就这样,在大批年轻科学家的参与下,冀中迅速建起了一座拥有2000多名工人,能大批量生产地雷、手榴弹的兵工厂。


03 日军铁道,直接炸掉


1938年10月的一天,在保定城南的一处的铁轨旁,几个年轻人正在耐心等待着,其中一位手握引爆器的年轻人,正是亲自带队的汪德熙。



在研制出专门用于炸铁路的大地雷后,他决定带队亲自带队,向八路军工兵人员演示整个爆破日军铁道的过程。,他们研制的专炸铁路的地雷获得巨大成功。


国防大学教授 卢勇

爆破运动可以迟滞日军的行动,破坏日军的交通线。交通线破坏以后,还可以再埋上地雷,如果日军来修的话,就又挨炸一次。


地雷战的广泛应用,一时间让日军的铁路线面临被掐断的危险。“地雷运动”的发展,让日军的活动范围越缩越小。


军史专家 萨苏

地雷在抗战中,无论在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都发挥过重要作用。日军第一个阵亡的师团长酒井直次中将,就是被地雷炸死的。




抗日战争时期

根据地军民运用地雷战

有力地配合了主力部队作战


不仅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也动员了群众

鼓舞了士气







敬请收看今天(5月24日)20:00

CCTV-4《国家记忆》

《抗日地雷战》上集《敌后军工》


全网独家首发尽在央视频APP,

点击环球标签页,

搜索并关注《国家记忆》!

想【提前】收看最新一期节目

扫描下方二维码抢先看!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9878.com 体育知识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足球|篮球|NBA|奥运|网球|高尔夫|田径|游泳|排球|赛车|比赛|亚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