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东梅的丈夫(孔东梅:毛家后代中最像毛主席,

体育百科 2022-11-30 12:57www.1689878.com体育运动

在毛主席的后代中,孔东梅是他老人家唯一的外孙女,也被认为是毛主席的后代中面相上最像毛主席的。

她的那一双眼睛有着深深的双眼皮,带着深邃的神色,与毛主席极为相似。甚至孔东梅的下巴上也有一颗痣,只是这颗痣的位置,与毛主席正好相反。

毛主席和外孙女孔东梅照片

因为孔东梅出生在70年代,当时的毛主席已经进入晚年,再加上孔东梅幼年生活在上海,所以孔东梅和毛主席没有过密切的生活经历,毛主席对孔东梅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母亲李敏以及毛主席的著作。

在孔东梅长大之后,出于追寻祖辈足迹,延续家族门风,弘扬红色文化的考虑,孔东梅最终投入到文化事业中,做了很多关于宣传毛主席思想的事情,给大众了解伟人提供了新的窗口。

陌生而又熟悉的外公

孔东梅在谈起外公毛主席时曾说:这是一种陌生又熟悉的感觉。其实这一点与她的母亲李敏较为相似。

毛主席的形象在女儿李敏儿时的记忆中也是模糊的,当时贺子珍离开延安前往苏联,不久,毛主席将年幼的李敏也送到了苏联,由贺子珍照顾。

贺子珍和李敏在苏联照片

来到苏联之后,李敏一直生活在伊万诺夫国际儿童院,与她一起生活的还有她的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毛岸英和毛岸青。

有一天,毛岸青指着学校墙上挂着照片问李敏:"你知道这是谁吗?"

李敏肯定地回答说:"知道,他是伟大的领袖毛主席。"

毛岸青笑了笑,说:"不对,这是我们的爸爸。"

李敏当时不敢相信,她笑着回答:"怎么可能呢?毛主席怎么可能是我们的爸爸呢?"

毛岸青告诉她:"毛主席就是我们的爸爸。"

李敏和哥哥毛岸青(中)

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李敏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因为在苏联长时间生活,李敏学会了一口流利的俄语,反倒是中文书写生疏了很多。

所以她写给毛主席的是一封俄文信,她说:"敬爱的毛主席,人家都说您是我的亲生父亲,我是您的亲生女儿,到底是不是这回事?请告诉我。"

在收到信之后,毛主席非常高兴,他本来想写信回复自己的女儿,但又觉得写信太慢,于是就给李敏发了一封电报,他说:"娇娇,你是我的亲生女儿,我是你的亲生父亲,你一定长高了吧,希望你尽快回到爸爸身边。"

毛主席和女儿李敏合影

虽然毛主席很疼爱孩子,但对他们也有着严格的要求,从不给他们任何特殊照顾,他的儿女们也一直是过着平凡的日子,靠自己的双手去经营自己的生活。

在70年代初的时候,国家经济形势总体比较困难,毛主席的几个儿女日子过得也比较清贫,以至于孔东梅的母亲李敏曾经和丈夫一起做出了不生孩子的打算。

毛主席在听到这一消息后说了一句:"生活再困难也不能不要孩子。"也正是因为父亲的鼓励,李敏后来才有勇气生下孔东梅。

毛主席参加女儿李敏婚礼

1972年,孔东梅出生在上海,欣喜的李敏将孩子照片送给毛主席,给他老人家分享自己生下女儿的喜悦,并希望毛主席能给孩子取一个名字。

毛主席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就叫东梅吧,东是我的名,而梅是一个很好的字,我生平最喜欢。"

1972年,毛主席已经步入人生的最后几年,毛主席由于百病缠身,有时候颇为伤感,而新生儿的到来给长年被病痛困扰的毛主席带来很大的欢愉。

这一点从毛主席为她取的名字就可以看得出来,孔东梅的名字寄托了来自毛主席的殷殷期许。

由于李敏和丈夫在北京忙于工作,所以孔东梅一直和外婆贺子珍在上海生活,居住在湖南路262号,原上海市长陈毅的家中。

贺子珍、李敏、孔东梅三人合影

后来外婆贺子珍生病了,而负责照看孔东梅的工作人员对她要求十分严格,她不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样随便出去玩。

孔东梅在回忆这段经历时曾说:"我没有真正的童年,那时我就是一个深宅大院中的小女孩,没有自由,哪怕是过马路买一个五分钱的冰棍都要费尽周折。"

所以,幼的时孔东梅很渴望能够回归普通家庭的生活,有父母在身边,可以随意玩耍。

当孔东梅长到4岁时,她的外公毛主席逝世了,年幼的孔东梅并没有来得及见上外公一面,这也成为孔东梅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毛主席逝世

孔东梅长到6岁时,李敏夫妇条件有所改善,于是将孔东梅接回了北京上小学,她终于回到了父母的身边,李敏也是加倍的对女儿孔东梅关心。

据孔东梅回忆:"我出生时还有险情,脐带绕颈,后来化险为夷了,很让爸妈担心。另外从小身体不好,整天闹病,三天两头去医院,妈妈放在手里怕摔了,放在嘴里怕化了"。

为了能让年幼的孔东梅冬天也吃上蔬菜,补充维生素,李敏就会到暖棚里买些被商家处理过的黄瓜头和拉秧的西红柿,这也让孔东梅感受到了浓浓的父母关爱。

异国生活激发家族记忆

孔东梅在1992年的时候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习英美文学专业。她说自己喜欢文学,天生对油墨纸张感兴趣,幻想自己能开一个小书店,过着海明威般写小说、养一只猫的生活。

孔东梅

为何孔东梅对文学感兴,据孔东梅自己说是受母亲的影响:"母亲是一个很文艺的人,喜欢欧洲浪漫主义的东西。可能因为她从小在俄罗斯长大,受俄罗斯古典艺术熏陶比较多。我小时候身体也不好,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随便出去玩,母亲就给我买了很多书。"

大学毕业后,孔东梅进入刚刚起步的一家公司,公司在当时刚创业的时候只有十几个人,因此要求每一个员工都要是身兼多职,具备各种能力,孔东梅在公司一边学习一边积累经验。

孔东梅在这里工作了三年,这三年期间,她先是从端茶倒水等杂活做起,几乎每一个部门她都有工作过。

后来公司进一步发展壮大,而孔东梅却觉得这里并不是自己追求的理想目标,她希望自己能够走出去,寻找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在1999年时,国内经济形势发展越来越好,孔东梅也萌发了创办企业的想法,因此自己也注册了一个公司。

孔东梅和一尊毛主席雕像合影

就在孔东梅注册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之后,她迎来了一个去美国深造的机会,为了开拓视野,她决定要把握住这次机会。

通过自己的努力,孔东梅考取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入学资格,前往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本来对于美国,孔东梅有着很大的新鲜感。据她自己说,在参加工作之后,她一直想出国看看。但异国他乡的生活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她发现美国的生活环境与自己的想象有着巨大差别,一个人在海外漂泊的日子确实是煎熬的,甚至她下了飞机都不知道去哪里找住的地方,只能拖着笨重的行李箱四处去找房子,半年的时间孔东梅就搬了三次家。

此时的孔东梅非常想家,有时候也会打退堂鼓。就在她最为艰难的时候,母亲给她寄来了一本书,是李敏自己撰写的回忆录《我的父亲毛泽东》,正是这本书陪伴着孔东梅走过了一段极为煎熬的日子。

孔东梅和母亲李敏在贺子珍故乡与乡亲们合影

孔东梅被回忆录里真实而亲切的故事所感染,对于那段她从未知晓的历史充满了好奇与向往。

在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异国他乡,她逐渐平静了下来,重新深入了解自己的血脉家族,并深深的为自己身为这个家族的一员感到庆幸和自豪。

在美国期间,孔东梅一边学习一边流连于各种文化场所,包括博物馆、剧院和书店,以一个中国人的视角审视着这个异国的多元化世界。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在美国,孔东梅还发现了一个值得寻味的现象,当地的青年接受过非常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他们不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更是对美国历届总统都很了解,对于自己国家的历史和发展有着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且,他们热衷于参加各种爱国活动。

在当时的美国,诸如《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等爱国反战题材的电影,非常受年轻人的欢迎。

此时,孔东梅意识到她能够为这个家族,为自己的祖国做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孔东梅资助教育事业

在当地没有人知道她是毛主席的外孙女,她就以一个普通的中国人的身份和朋友讲述中国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传奇一生,宣扬红色文化,而这也成为了孔东梅事业的起点。

此后,孔东梅觉得自己的事业发展,应该是在中国,所以在毕业之后,她离开了美国回到了中国。

她认为,要想了解中国的今天,就要了解中国的过去,了解她外公那一辈新中国的开创者。

于是,孔东梅创办了一家公司,做起了文化传媒事业,以延续优秀家风。在公司的名字上,孔东梅选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好名字,那就是"菊香书屋"。

菊香书屋建于清代,早在乾隆皇帝时期,就已经被乾隆皇帝当做一个藏书的好地方,收藏了大量图书。

毛主席在中南海的住所菊香书屋

后来新中国建立,毛主席和中央领导人都搬到了中南海居住,而毛主席就选中了这个并不起眼却充满着浓厚的书卷味的菊香书屋。

其实选择这样一个名字,也是孔东梅对外公的一种追思。

投身文化事业

在创业刚刚开始的时候,孔东梅也深刻体会到了创业的艰难。当时,外界都在揣测着孔东梅的事业,将依赖着家族的光环而得到多大的便利。

但是实际上,孔东梅一直是在靠自己的努力发展自己的事业,为人非常低调,至于家族身份她从不提及,不以伟人后代自居。

曾在大学和孔东梅一起读书的女孩同学也说,和孔东梅一起交流是很自然的,大家一开始都不知道她的身份。

孔东梅在调研慈善项目

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大家听说她的父亲是孔令华,但当时的人们也并不知道孔令华就是毛主席的女婿,后来明白过来之后,大家这才惊呼,原来我们的班上有伟人的后代呀。

在孔东梅的作品《翻开我家老影集》出版之后,同学还和她开玩笑说:"这个作者怎么跟你一起同名同姓啊?"孔东梅只是笑一笑。

而在美国读大学的时候,知道孔东梅身份的人更少,只有当时的驻美大使李肇星。

在创办公司之后,公司的同事虽然知道孔东梅的身份,但互相之间的关系都十分正常,关系比较近的,还亲切地喊她"东梅"。

在这一点上,孔东梅与毛主席极为相似,他们都是低调而又务实的人,凡事讲求实际,做事情努力认真。公司资金短缺、缺乏客户,孔东梅为此绞尽脑汁去拜访客户。

孔东梅在天使之家帮助不幸的孩子

她不希望祖辈的关系变现成为自己的利益,只求自己的努力能取得期望的回报。为了将公司发展起来,她和员工同加班,一起吃泡面,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在两年的时间里,孔东梅一直这样忙碌着,为了写《听外婆讲那过去的事情》一书,她多次到井冈山进行实地考察采访,在取得大量的资料之后,她还想将这部作品做出一些特色,于是又做了大量的整理研究工作。

因为写书和拍电视剧,孔东梅先后走访了湖南、湖北、江西、武汉、上海以及北京的一些地方,寻访了自己外公外婆的足迹。

每到一个地方她就凭借着老人对毛主席的回忆,以及一些历史资料来刻画外公的形象。

为了做好这件事情,她还将菊香书屋搬进北京798艺术区,经过和专业设计师的商量策划,孔东梅在菊香书屋的装潢上,采用了独具特色的包豪斯建筑,在书屋的书架里整齐地摆放着红色经典藏书,而四周的墙壁上则贴满了毛主席的画像。

孔东梅在798艺术区创办的菊香书屋

除此之外,她还在房间里装饰了大量她自己收藏的摄影作品,将历史与现代做到了一个融合,使得菊香书屋多了一些文化交融的气息。

在企业的经营方面,孔东梅不以盈利为纯粹的目的而坚持要以文化为理念,为公司的长远发展而考虑。

在2006年,孔东梅撰写了《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毛泽东外交往事》等作品,在当时掀起了一股红色的浪潮。

后来她又撰写了《毛泽东箴言》这一语录体著作,受到了市场的热情欢迎。如今,孔东梅的菊香书屋已经成为北京798艺术区一个新的地标,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参观。

在走近家族史之后,孔东梅曾经感慨地说:"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没有经历过枪林弹雨,没有把头颅挂在裤腰带上的战争岁月。我们一生下来就在和平的年代,是非常幸福的,还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可以接受教育,圆自己的梦想,干自己喜欢的事业,是非常幸运的一代。"

一位老奶奶激动的抱着孔东梅

延续领袖家风

其实孔东梅不仅在事业上做的风生水起,在家庭里也是扛起了很大责任。

众所周知,毛主席儿女中成年的只有李敏、李讷和毛岸英,毛岸青四人,而他们又为毛家的家族延续共诞育了四个孙辈,李敏生育了孔继宁和孔东梅,毛岸青养育了儿子毛新宇,而李讷则生养了独子王效芝。

四个孙辈中,毛新宇作为毛主席的嫡孙,是一个颇为沉稳而内敛的人,后来做起了军事理论研究。

孔东梅和毛新宇合影

而王效芝相比于其它毛家后人,性格更加平实,很少露面。孔继宁是孔东梅的兄长,但常年在海外大使馆工作。

在1999年的时候,孔东梅父亲孔令华意外出了车祸,在随后的手术过程中因为并发心脏病而离世,突如其来的噩耗给孔东梅极大地打击。

而不久之后,母亲也生病住院,接连的家庭变故压在一个女孩的肩上,让孔东梅几乎喘不过气,而哥哥远在海外工作,又帮不上她什么忙,她只能自己挑起家庭的重担。

孔东梅一家人合影,左起孔继宁、孔东梅、李敏、孔令华

这一时期的她一边照顾家庭,一边努力工作,承担着极大的压力,这进一步锻炼了孔东梅的坚韧性格。

后来,她抱着一种"豁出去"的想法,给中央写信,最终在许多老同志的帮助下,困扰多年的李敏住院、报销、住房等问题得到了解决。

在孔东梅的悉心照料下,母亲李敏的病情逐渐好转,在2000年12月26日,多年未出现在公众场合的李敏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献上花圈。

孔东梅搀着母亲到毛主席纪念堂

孔东梅朴实的性格,也有家庭环境的影响。作为毛主席的儿女,孔东梅的母亲李敏很好的继承了毛主席勤恳踏实的作风,努力和丈夫经营自己的生活。

她们家也有比较难的日子,尤其是七十年代初期,孔令华没有工资,全家人都靠着李敏每月微薄的薪金养活。

为了渡过这段艰难的岁月,李敏不得不精打细算,买菜斤斤计较,旧衣服也是缝缝补补继续使用,颇有毛主席当年一张毛巾被打了几十个补丁的作风。在这种家庭氛围下,孔东梅自然也是深受影响。

在后来,孔东梅在首都军事博物馆承办了一个"领袖家风"展览会,展出了两百多件物品,包括两百多张照片以及几十件文物,毛主席用的犁,杨开慧用过的钟,毛主席和他的亲人的留影和书信等。

其中有一件文物让孔东梅极为感动,那就是那条打满了补丁的毛巾被,这条"简陋"的毛巾被,所承载的正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朴素的战斗精神。

打满73个补丁的毛主席睡衣

在展览会上,很多人都通过这次机会了解到了我们伟大领袖不为人知的故事,人们深受感动。

那番场面也让孔东梅坚定了继续做这些事情的信心,她愈发真切的感受到,老一辈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让我们受益无穷的,而投身这项事业,也将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

2004年1月18日,孔东梅前往父亲孔令华的老家陕西西安灞桥区上桥梓口村省亲。

那天天空下着小雪,但是当地村民热情很高,下午3点40分,车子进了村口,小学生们手捧鲜花,老人们腰系锣鼓,燃放鞭炮,欢迎孔东梅。

虽然全村老少都等了很长时间,但是没有人抱怨。村里给孔东梅准备了当地的饭菜,村里人说孔东梅没吃饭,那么全村人就都不吃饭地等她。

2004年孔东梅在西安上桥梓口村省亲

欢迎结束后,孔东梅和大妈、堂兄、嫂子共叙亲情,并品尝了家乡的饭菜———玉米面搅团。

孔东梅吃着玉米面搅团,眼里泪花在不停转动,她知道这不仅仅是老百姓们对她的情感,更是通过她,怀念着先辈和毛主席。

作为毛主席的外孙女,尽管孔东梅没有直接受到毛主席的影响,但在成长过程中,她愈发感受到作为毛主席后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毛主席

毛主席是新中国的伟大领袖,他的文化思想与精神品质,都是我们一笔宝贵财富。

孔东梅所做的事业,正是当代国人所需要的,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批致力于寻找当代中国文化基因的人,我们才能步伐坚定的迈向下一个历史征程。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9878.com 体育知识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足球|篮球|NBA|奥运|网球|高尔夫|田径|游泳|排球|赛车|比赛|亚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