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能躺着读书看报(毛泽东为了卧床看书,配了

体育百科 2022-11-18 12:20www.1689878.com体育运动


导言

毛泽东的私人财产里,有两副不同寻常的单腿眼镜,是两副老花镜,一副没有左眼睛腿,另一副没有右眼睛腿。

可以肯定地说,任何眼镜店都绝对不会有这样的眼镜出售。

图丨 毛泽东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对这两副眼镜的依赖超乎了我们的想象

只有一条腿的眼镜架在鼻梁上,先不论它是否符合对称的审美原则,单说它能否架得稳就很成问题。

可是,毛泽东偏偏就需要两副这样的眼镜。

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他对这两副眼镜的依赖,超乎了我们的想象。

毛泽东一生最爱之物

晚年的毛泽东因为白内障,做了眼部手术以后必须要戴眼镜,身边的工作人员认为他在苏联,配置了两副1400度的远视眼镜。

图丨毛泽东站在书架前挑选书籍

毛泽东平时习惯躺着看书,当他侧躺着看书时,免不了会被眼镜腿硌到,有了两副这样的单腿眼镜,毛泽东心里格外高兴,因为这个爱书人又能够读书了。

原来,毛泽东需要单腿眼镜,不仅与他晚年视力减弱有关,还跟晚年时喜欢卧床阅读的习惯有关。

当然,最根本的是与他自己酷爱读书有关,毛泽东曾经这样说道:“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

图丨毛泽东身体力行将活到老学到老的名言落到实处

1938年8月22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就曾经这样说过:

“你学到100岁,人家替你做寿,你还是不可能说,自己已经学完啦,因为你再活一天就能再学一天,去世后你还是没有学完,而由你的儿子、孙子、孙子的儿子、孙子的孙子再学下去,活到老学到老!”

当你走进毛泽东的家里就会发现,家里什么都没有,但到处都是书,包括卧室、床上、桌面、茶几上、过道里面都是书,甚至在厕所里面还摆放着几本书籍。

毛泽东所拥有的书籍不仅数量庞大,而且种类特别齐全,除了马列著作外,他还有各种工具书。

图丨在看《人民日报》是毛泽东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书籍的涉猎面也很广泛,有文学、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等等,如此齐全的藏书,使得中南海的菊香书屋里,差不多变成了一个图书馆一样。

为了读书毛泽东开始“捉迷藏”

宽大的书架,丰富的藏书,毛泽东拥有的读书条件,看上去似乎足以令一般人为之羡慕。

但人们所不了解的是,看上去条件十分优越的毛泽东,偏偏要在读书这件事上,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轻而易举,甚至为了多读点书,毛泽东还和其他人捉了一辈子迷藏。

图丨毛泽东教育参加革命的儿童

第一位捉迷藏的人就是他自己那位严厉的父亲。

因为,晚上读书是会特别浪费灯油的,家里的条件根本不可能让毛泽东毫无顾虑地看书。

一面是求知若渴的少年心灵,一面是节俭到舍不得点灯油的严厉父亲。

但为了读书,少年时的毛泽东不得不用花布将自己的窗户封起来,与父亲捉起了迷藏。

参加革命后的毛泽东仍然离不开书,想方设法地找书看,成了自己最大的乐趣。

图丨毛泽东已经将看书当成了自己最大的乐趣

广泛地寻找材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对于嗜书如命的毛泽东来说,永远是第一位的事情。

不仅如此,在战争岁月里,毛泽东还喜欢保管和收藏它曾读过的每一本书。

对于毛泽东来说,什么都可以丢,书不能丢。

图丨只有走到那里看书到那里,毛泽东的心情才愉快

如果说少年时代的捉迷藏游戏,最多换来对父亲的责骂的话,那么在战争岁月中,为了读书而与另一个对手继续地捉迷藏,风险就大不相同了。

因为,这次的对手换成了武装到牙齿的敌人。

在一次中央机关在撤离时,毛泽东带了很多书,导致队伍行动很不方便,再加上敌军距离中央机关已经不远。

有人向毛泽东建议,先将这些书就地寻访,等以后局势稳定下来再来取书,否则就会影响行军速度。

图丨毛泽东最喜欢与群众交谈

就因为自己的书,一生不爱求人的毛泽东,现在只好求人帮忙了。

毛泽东找到了一位家就在本地的战士,请求他帮助自己将几箱书籍藏好,等回来再取,这位战士也十分乐于助人,便一口答应下来。

敌人的枪舌越来越清楚,所有人都焦急万分,而毛泽东一路上同样是眉头紧锁,担心的都是他的书。

到了第二天,这位战士赶上了大部队,他向毛泽东报告,那几箱书他都藏在了自家的土窑里,非常安全。

这时,毛泽东才露出了笑容,连声对这位战士说:“谢谢,谢谢你!”

图丨看书不仅仅是看,还有提起笔来做好注解

随着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声响起,毛泽东总算不用为读书跟地热提心吊胆的捉迷藏了。

书,堂而皇之地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旅行中都不可或缺的“伴侣”。

毛泽东外出不管时间长短,都要开出各类的书单,把这些书装在木箱子随身携带,这些书籍种类繁多,比如《二十四史》《汉书》《史记》还有鲁迅的书等等。

图丨《二十四史》刊印本

除此之外,毛泽东准备有英文字典、《辞海》《辞源》等书更是长年累月地随身携带,走到哪里带到哪里。

看书也不能忘记要走到群众中间去

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也搬进了红墙耸立的中南海,他开始不能随意逛街,不能随便游园,不能随便进电影院,甚至不能随便去百货商店买一次东西。

偶尔有那么几次,毛泽东也必须带上口罩和墨镜,才能悄悄地跑到北京郊外,到农民的菜地里和他们拉拉家常。

图丨喜欢坐在田间地头抽一支烟,喝一杯茶

有一次看见毛泽东手拿书,以为是说书先生,就让这个文化人给他们讲故事,让自己也增长文化知识。

每当毛泽东碰到这种情况,他就会悻然接受邀请,就这地垄一坐,围上几个人就开始了。

有一次,毛泽东看到地里有一位农民在地里浇水,因为想要和这位勤劳农民聊聊家常,戴着口罩始终是不太方便,毛泽东直接就把口罩甩到了地上。

把口罩甩了和群众唠嗑,成了当时毛泽东的一种享受,如果有人在聊天时一起抽支烟,这一天,毛泽东的心情会变得相当愉悦。

图丨毛泽东在路边购买油炸臭豆腐

但这样的机会对于毛泽东来说,实在是少之又少,于是他一天天越来越反感非要把他与普通群众隔断的口罩和墨镜了。

1953年毛泽东视察黄石钢铁厂的时候,就坚持不戴口罩。

毛泽东在参观铸造车间,无视从高炉里喷出来的火、烟还有硫磺等十分刺鼻味道,在目光上跟工人们互相交流。

身边的工作人员想悄悄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口罩,毛泽东刚好看到口罩的一角,用严厉的眼光瞪向工作人员,手臂做出了下砍的动作,让工作人员把口罩收了回去。

当时的中国经济还不发达,工厂条件比较艰苦,工人们没有戴上口罩,毛泽东也不愿意搞特殊,戴上他本来就很“讨厌”的口罩。

图丨时刻把自己融入到人民群众中

对毛泽东而言,他讨厌的恐怕还不仅仅是口罩,他真正担心的是与群众脱离了接触。

1954年毛泽东参观杭州郊区时,就经历这样的事情。

当地的公安机关为了保证毛泽东的安全,就提前将场地清场,结果等毛泽东到了以后,既看不到群众,也接触不到群众,群众消失得无影无踪。

与其说毛泽东感到的是顾忌,不如说毛泽东更加深深感到了担忧。

因为毛泽东的要求就是,不要把人民和领袖分开,在他眼中,人民和领袖就是鱼和水的关系。

图丨毛泽东认为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广大的人民群众学习

“人民为水,我为鱼”从群众中走出来的毛泽东太明白群众的力量了,对于人民群众他早有过生动的比喻,“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毛泽东明白,群众有伟大的创造能力,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

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广大的人民群众学习。

而现在一副口罩,就使他无法自由地走入群众中间,毛泽东必须想出弥补的办法。

毛泽东的办法就是,主动走出红墙环绕的北京城,大量外出视察。

图丨在坐火车时,毛泽东依旧不会浪费一丝时间

从建国开始,毛泽东的专列就经常奔驰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有的年份甚至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北京之外度过。

这也就让毛泽东,再次拥有了见到大量群众,再次走到群众中间的机会,甚至他还有了在火车上看书的时间。

毛泽东此生最大的“对手”

然而,随心所欲读书的畅快并没有延续多久,似乎是为了考验毛泽东读书的毅力,新的困难摆在了这个爱书人的面前。

这次的对手,连毛泽东都难以战胜,那就是他自己每况愈下的健康。

首当其冲的是读书离不开的视力,上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的视力就已经开始下降,就连戴上眼镜也很难看清楚书上的小字。

图丨毛泽东缺少右腿的眼镜

那段时间里,视力下降的毛泽东在读书时,需要依赖放大镜才能看清字体。

但随着视力的继续下降,到了70年代,即使用放大镜阅读,毛泽东也越来越感到吃力了。

这期间,毛泽东读书要用大字本,他曾要求党的高级干部读三十本马列的经典著作,特别嘱咐要刊印大字本。

从眼睛到放大镜,再到专门印刷的大字本,毛泽东用他一贯的执拗,与视力、与健康较着劲儿。

图丨毛泽东坐在地垄上眺望远处的风景

“读书要占领工作以外的全部时间”,这是毛泽东一句很有名的话语。

每天工作时间在十几个小时的毛泽东,忘记了睡觉,忘记了吃饭,工作如此,读书也如此。

对毛泽东来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这个读书人这样向疾病宣战,直到他真的不能再读书。

1975年,当人们还习惯于在新闻纪录影片中,看到毛泽东神采奕奕的形象时,却没有人知道因为患上了严重的白内障,毛泽东已经一年多的时间看不清东西了。

图丨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为了重新回到有光明的世界,82岁高龄的毛泽东,接受了生平以来第一次手术。

在1974年的一次会诊时,因为医生来的多,像广州、上海、北京等大医院的眼科医生,包括内科、神经科的医生都到了。

第一个为毛泽东会诊的医生是北京同仁医院的院长——张晓楼。

张晓楼见到毛泽东后向主席报告说:“主席你好,我叫张晓楼”

没人有想到,毛泽东竟然对这位院长说道:“嗯?你叫张晓楼,那你的房子永远大不了,因为你叫小楼嘛!”

图丨毛泽东晚年时依旧用挺拔的身姿站在群众面前

毛泽东的一句玩笑话,瞬间解除了所有会诊医生的紧张情绪,所有人都被毛泽东的幽默,搞得开心大笑。

面对毛主席的紧张情绪解除了,但毛泽东当时的病情,却让所有的医生们轻松不下来。

虽然白内障已经让毛泽东一年多看不清东西了,但平生从未动过手术的他,也不愿在垂垂老矣的82岁高龄还尝试一回手术刀。

后来也没什么好办法,身边的一位医生就对毛泽东讲:“主席,唐诗里有一句话,‘盒中空燃决明丸,金针一拨日当空。’”

图丨当毛泽东看到中国少先队如此阳光。乐观,自己也受到了欢声笑语的感染

意思就是,盒子里面用的就是决明丸,所以包括吃、熏、洗、外用、内服都没有效果,只有金针一拨日当空,才能重新看到光明。

毛泽东一听到这首诗,马上就来精神,对念诗的医生说:“没错,是有这首诗。”微微笑了笑说道:“那就做手术吧!”

而更令人感到诧异的是,就在手术前,毛泽东又突然向医护提出问题:“你们都准备好了么,有没有什么没有准备好的东西。”

医护人员笑着异口同声地说道:“主席,您放心吧我们已经准备好了。”

就这样,一直到1975年8月做完手术,将近600天的时间里毛泽东不得不放下手中的书。

图丨毛泽东在身体极度不好的情况下依旧坚持参加党的会议

好在白内障手术得以成功,重新回到了光明世界的毛泽东,又戴上了他的单腿眼镜,似乎要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他看书的劲头更大了。

毛泽东看书时通常是一本连着一本,看完以后虽然已经很累了,但是他会再换另外一本书。

毛泽东之所以不停地看书,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读书就是休息!

但是,老迈的身体已然不允许他再长时间的手不释卷,身边的医护人员也不再允许他继续无视自己的健康。

图丨毛泽东走入基层,露出笑容

毛泽东在做完白内障手术后,72小时内医护人员不允许他看书,尤其是古书或者字体细小的书,更是不允许他看。

这样的规定,对于毛泽东这个离不开书的人来说,无疑近乎苛刻。

八十岁高龄的毛泽东伤心地落泪了,因为人们不让他尽情地读书。

1976年,毛泽东在病危之时,他还在使用这两副单腿眼镜,为了看书,毛泽东又和医生们捉起了迷藏。

毛泽东当时的病情非常严重,已经是离不开氧气,即便这样他还是忘不了读书。

图丨向工人同志虚心求教有关事项

1976年7月9日,毛泽东高度昏迷,经过抢救刚刚苏醒过来,他又向身边的工作人员示意,自己要看书、看报。

由于声音微弱,毛泽东说了很多遍,身边的工作人员也没有听清楚,毛泽东就拿起床头的纸笔吃力地画下了三条线,又把铅笔对着床头使劲地戳了几下。

最后身边的工作人员才反应过来,连忙问:“主席,您是不是要看三木武夫的材料。”毛泽东轻轻地点了点头。

三木武夫是日本自民党总裁,内阁总理大臣,正在参加日本大选,病危的毛泽东仍在关注着他的情况,或者说还在关心着国际政治时局。

图丨毛泽东坐在故宫城楼上同他人聊天

而此时此刻,平时严肃认真的工作人员,与终于不忍心再阻拦毛泽东这唯一的兴趣,他们尽量地读给毛泽东听,一边朗读一遍潸然泪下。

1976年9月8日,毛泽东病情进一步恶化,但是根据当时的医疗记录显示,这一天毛泽东看文件看书竟然达到十一次之多,时间共2小时50分钟。

也就是说,这一天他平均两小时就要看一次书或文件,每次看书时间大约15分钟。

这天下午4时37分,毛泽东再次睁开眼睛,他再次要求看文件,在心率失齐,危在旦夕的情况下,阅读时间长达30分钟。

图丨毛泽东晚年时和周恩来再次握手

这是这个一生酷爱读书的人,最后一次阅读。

八个小时后,毛泽东永远地合上了双眼,他再也用不上这两副特殊的单腿眼镜了。

毛泽东的一生藏书大约有10万册,这些书籍向世人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生动华丽的文化世界。

让人们不禁畅想道,生活在这个文化世界里的主人,他拥有一个多么生动活泼、有人间百态的精神世界啊。

毛泽东还拥有北京图书馆的第一号借书证,根据记载显示,仅仅1949年到1966年9月,他先后从北京图书馆等单位,借阅图书2000余种、5000余册。

图丨毛泽东房间的书籍可以用浩如烟海来形容

除了北京图书馆外,毛泽东还在湖北、长沙、上海等地的图书馆里,都留有毛泽东借书的记载。

毛泽东曾通读过3200卷,大约4000万字的《二十四史》,仅《资治通鉴》一书他就通读了17遍。

毛泽东毕生读过多少书,至今为止没有人能够完全统计出来。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9878.com 体育知识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足球|篮球|NBA|奥运|网球|高尔夫|田径|游泳|排球|赛车|比赛|亚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