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剧种(再不保护就晚了!河南还有这些稀有

f1赛车 2022-11-28 15:50www.1689878.com赛车比赛

河南是中国的戏曲大省,省内豫剧、曲剧、越调三大剧种深受群众喜爱,名家名作频出,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然而,在三大剧种之外,河南还有不少独具魅力的稀有剧种,你是否都了解呢?

  • 太康道情

太康道情源于春秋远古时代,是一个历史悠久、唱艺新颖、唱词通俗易懂、唱腔欢快流畅的稀有剧种。清同治十一年左右,豫东一带的曲艺人吸收借鉴了曲艺鼓儿词、莺歌柳、豫剧、越调及当地民间小调,形成了道情剧种。此后,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加工、完善和改进,道情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太康道情以唱功为主,其声腔或低迥婉转,妩媚情柔,或俏丽活泼,欢快激越。擅长于叙事抒情,以声控塑造人物。道情多以“三小”戏为主,尤善表现家长里短之间民间俚俗,充满豫东一带的乡土气息。盛传“宁可让家里的面发酸,也要看看太康的道情班”。2006年太康道情剧种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 四平调

四平调由豫东花鼓演变而成,后经过挖掘整理,吸收评剧、京剧、豫剧等的腔调发展而成,逐渐完善形成了其特有的唱腔及表演风格。四平调为花鼓曲调配乐,以六棱高胡作为领弦乐器,以梆子戏的打击乐器烘托气氛。剧名取花鼓戏唱腔“四平八稳”之意,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又贴近百姓生活的地方剧种。

由于四平调的演变发展过程脉络清晰,有证有据,被业内专家称之为“中国戏曲发展的缩影”,在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2006年5月20日,“商丘四平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大平调

大平调是流传于中原五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声腔属于梆子腔系统,流行地区以曹州(今菏泽市)为中心,跨冀、鲁、豫、苏、皖越五省边缘地带,西到郑州、陈州(今淮阳),南到徐州、亳州,北到大名、磁州,东到济宁、兖州,号称流行五省八州。

由于它的定弦、唱腔都比号称高调的山东梆子、定名反调的横笛梆子(即河北梆子)低,所以称为平调。又因它使用的梆子长50厘米、5斤多重,当地观众也叫它“大油梆”。故又称为大梆戏、大油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通称为大平调。 大平调在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有着很大影响,逐渐形成三个支派,即东路平调、西路平调和河东平调。

  • 二夹弦

二夹弦,是主要流行于鲁苏皖豫交界一带的地方戏,群众也称它为“大五音”。因为它的伴奏乐器四胡(四弦胡琴)是每两根弦夹着一股马尾拉奏,因而群众按照其方言习惯称它为“两夹弦”。河南省的开封、商丘两地区及延津县、台前县均有专业的二夹弦演出团体。

开封二夹弦有着悠久历史,以其独特艺术风格、典型的地域特色、灵活多样表演形式、经典演出剧目在河南省戏曲舞台上独树一帜,以二夹弦旋律创作的电影《李双双》主题曲《小扁担三尺三》在当时红遍祖国大江南北。

2008年6月7日, 河南省开封市、山东省定陶县、安徽省亳州市、滑县联合申报的“二夹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柳 琴 戏

柳琴戏是豫东地区稀有剧种之一,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形似柳叶的柳琴而得名,堪称“河南一枝花”。它流行于豫、鲁、苏、皖接壤地区,在河南境内主要分布于永城、夏邑、虞城、商丘一带。柳琴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特点是柔润婉转、高亢圆脆,乡土气息浓郁,具有迷人的魅力,因此又被人们称为“拉魂腔”。永城柳琴戏2012年5月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丝弦道

丝弦道,学名清音,由清末民国时期创立,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目前主要流传于驻马店、信阳一带,安徽、山东、湖北、江西、河北等地区也有分布。

丝弦道的唱腔音乐形式与与鼓子曲类似,为联曲体,演唱者围桌而坐,各执乐器,有时单唱众和,有时众唱单接。其曲目、板式,与当地的民歌、小调,方言俚语等有着密切关系,洪、汝河水系的民歌、小调是丝弦道曲牌的重要乐汇来源。丝弦道音乐由唱腔、伴奏、击乐三部分组成,曲调古朴优雅、柔美悠扬,具有低沉、柔缓哀婉、抒情的特征。

  • 内乡宛梆

宛梆是同州梆子传入南阳后,结合南阳方言俚语、民间音乐而形成,流行在河南南阳的地方戏。它形成于明末,完臻于清代,有近400年历史。早期人们称其为“南阳调、老梆子、南阳梆子”。因南阳简称为宛,解放后,改名为“宛梆”。

宛梆曲调丰富,唱腔激昂,其声腔高亢豪放,男声用大本嗓,给人以粗犷、豪迈、奔放、明朗的感觉。花腔则是宛梆声腔艺术中,比较突出和独特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和类板式的结构中都有花腔、生、旦、净、丑各种行当皆可用之。特别是女声唱腔的高八度呕音花腔,娓婉清亮,配之梆胡发出的“唧唧”声,犹如鸟鸣,是其声腔主要特色,堪称一绝。

河南的这些稀有剧种,历史悠久、剧目丰富、唱腔独特,承载了一方的文化记忆和文化基因,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和包容性。然而就是这些戏剧舞台上的“大熊猫”、戏剧史上的“活化石”,目前却面临着传承后继乏人、剧种濒临灭绝的窘境。如何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艺术,怎样使这些稀有剧种焕发新的生命力,是所有戏曲从业者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9878.com 体育知识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足球|篮球|NBA|奥运|网球|高尔夫|田径|游泳|排球|赛车|比赛|亚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