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2-0战胜保甲劲旅索(红七军团有粟裕、寻淮洲

沙滩排球 2022-11-28 14:17www.1689878.com沙滩排球

红七军团有粟裕和寻淮洲两位军事天才,为何仗打得不理想?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要弄清这个问题,先来看看红七军团是在什么形势下成立的!

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前,红11军改编为了红七军团,军团长是寻淮洲,粟裕任参谋长兼第20师师长。

第五次反“围剿”与前四次不同,突出表现为:参与进攻的国民党军队从数量、战斗力、武器乃至战术都有了极大的改进。过去讲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好像就赖一个李德,粟裕却很坦白地承认,这次敌人非常强。战场上首次出现了飞机和坦克的影子,它对红军的心里威慑作用不容小觑。

出动的坦克一共才两辆,而且都是轻型的,威力十分有限,可也是从没有见过,大家全都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拿这两铁家伙怎么办,结果一个师的阵地眼睁睁就被坦克给冲垮了。

打得顺时无所谓,怎么打都行,一旦不顺了,其它弊端也会慢慢暴露出来。

寻淮洲参加过秋收起义,他和粟裕都是从战争中学习,凭借一拳一脚在战场上打出来的好汉。可问题是两人都没有实权,实权掌握在军团政委手里。

乐少华

红七军团政委是乐少华,他有留学莫斯科的背景,是所谓“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一。此人缺乏军事经验,行事却蛮横霸道,动不动就拍桌子骂娘,你不服还不行,因为他有“政治委员最后决定权”。

外面拼命给压力,里面还在自缚手脚,这仗当然只会越打越憋气,越打越失败。到1934年夏,中央苏区已由原来的纵横千里,缩小到300余里,中央军委不得不考虑离开苏区,进行长征。

1934年7月,红七军团被调回瑞金,包括李德在内的中央军委接见了军团领导人,当面宣布由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

当时中央军委没有把先遣队的战略意图说得太清楚,只是告诉他们,这次行动的最后到达地域为皖南,因为那里将举行“皖南暴动”,并由此建立苏区,红七军团到皖南有立足之地。

若干年后,粟裕才知道,事情远非如此简单。

从字面上看,红七军团是“先遣”,主力红军会随后跟进,但按照后来朱老总提供的说明,派先遣队北上,只是要让他们做个引子,以便掩护中央红军南下。换句话说,中央红军和红七军团的行动方向正好相反,当红七军团北上,从而调开敌军兵力时,中央红军将从中央苏区的西南部寻求突围。

当然,在情况万分危急之际,中央尝试丢卒保帅也未必没有一点道理。事情糟就糟在,决策者中途又头脑发热,对先遣队的要求也远远超出了“保帅”的范围。

橡皮膏药一样粘着

先遣队从瑞金出发以后,按原计划渡过闽江,准备北上浙西去皖南,但这时中央军委忽然改变计划,命令随之更改为:停止北上,攻取福州。

1934年8月,红七军团开始奉命进攻福州城。中央军委下达的这个命令其实具有很大的盲目性,福州是福建省会,筑有高大城墙,以及坚固工事,更重的是:守城的国民党军队为王敬久的第87师。

王敬久

第87师是当时国民党中央军中装备最好的部队,也是早期国民党中央军里战斗力最强、兵员素质最高的一支劲旅,其内外战表现均十分出色,两年前的“一二八淞沪会战“,该师是绝对主力,曾在著名的庙行大战中与日军常备师团对攻。

福州城里只有第87师的一个团,可你要想攻破他们固守的城池也不容易。

另一方面,红七军团经过连续作战的消耗,全军团仅剩4000多人,经过突击补充才增加到6000多人,其中战斗人员4000多人,分编成3个师,但实际上只相当于3个团。

除此之外,攻城需要重武器,而红七军团只有一些轻重机枪和6门迫击炮,用来攻城远远不够。打了一个晚上,打不下福州,只得向闽东转移,结果第87师的那个团还从城里追了出来,在背后一路撵赶,军团为此伤亡了好几个师团干部。

福州难以攻克尚是小事,麻烦的是实力被完全暴露了。红七军团渡过闽江时,声势浩大,对方阵营也弄不清楚究竟来了多少兵力,“围剿”中央苏区的东路军总司令蒋鼎文曾一面紧急调兵,一面亲自飞往福州进行视察。

一个回合过去,弄明白了,原来是一支红军牵制部队,而且力量也并不怎么强大。

“帅”没有保成,倒是“卒”逐渐被推入了危险境地。蒋介石任命浙江省保安处处长俞济时为“追剿军”总指挥,从苏浙皖赣就地调集兵力,对红七军团展开追堵,一时间红七军团如同被橡皮膏药粘着想脱身都脱不了。

闽东有一块苏区,领导人是菲律宾归国华侨叶飞。当红七军团到达闽东苏区时,叶飞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军团枪多兵少,有一人背两支枪的,有民夫挑着枪的。

叶飞这边则是有人没枪,徐淮州和粟裕却是有枪没人,福州一战后,光伤病员就有七八百人,行动异常不便。

叶飞蒋军

经过双方协商,红七军团留下多余的枪和伤员,叶飞给红七军团补充了1000多名新兵。

当时,闽东苏区有一大块根据地,号称“五百里”政权,不仅粮盐供应方便,兵员补充也很容易,如果红七军团留下来,可以更好地起到配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的目的,可是,军团的中央代表又不同意。

中央代表是曾洪易,他和乐少华的经历相仿,能力和见识也差不多,红七军团的领导权就由这两个“布尔什维克”给把持着。

成立先遣队之前,曾洪易是越“左”越好;成立先遣队之后,却像个霜打了的茄子,要多颓废有多颓废,哪个地方都不敢久待,只想赶紧完成到达皖南的任务就算了事。

除了乐少华和曾洪易,中央军委的命令让寻淮洲和粟裕倍感困扰。红七军团离开闽东后,在闽北一连打了几个小胜仗,最后到达闽北苏区时,部队已经疲惫不堪,急需进行短暂休整,然而,相应请求却遭到了中央军委的来电驳斥:让你们在闽北停下来休息,正是敌人的企图!

中央红军的长征尚未开始,在中央主持军事的仍是博古。博古在中央负责时,不过24岁,缺乏军事经验,打仗只能听李德的,所做决策也都十分机械笨拙。

退一步说,要是能够直接去皖南倒也好了,可是博古等人又突发奇想,提出让红七军团在浙西打游击,而且还规定死了游击的路线和。

游击的优势全在灵活二字,什么都规定死了,那就不是在打游击!

江浙作为南京政府的核心区域,建有严密的保甲制度,地方上的保安团不仅枪械完备,而且经过纯熟的训练,这种仗岂是好打的。红七军团被迫每天一战,最让人头疼的还不是天天打仗,而是战后伤员没法安置,只能抬着走,由此又大大地削弱了部队战斗力。

关系到部队存亡,寻淮洲和粟裕再也看不下去了。在要不要机械执行中央命令上,寻淮洲和政委乐少华更是面对面地发生了激烈争吵。

自此以后,军团高层要么不开会,要么一开会就吵架,天天如此,几乎造成了指挥上的瘫痪。

乐少华是专横,不把寻淮洲放在眼里,曾洪易则是怯懦,尤其是在遭遇飞机袭击之后,更是吓得脸色发青,他不仅在作战上毫无主见,还一个劲地嚷嚷着要离开部队。

就在决断不下之际,寻淮洲、粟裕获报,敌军主力已从不同方向围拢过来,再留在浙西,有可能全军覆没。他们当机立断,决定不顾中央军委的一再指责,离开浙西,向皖赣挺进。

1934年9月30日,红七军团到达皖赣边,这才知道,皖南暴动失败了。好在皖赣边也有苏区,不仅地形有利,不计上也比较充裕,按照寻淮洲和粟裕的想法:不如在皖赣边就地展开游击战,先消灭尾追之敌,待时机成熟后再进入浙江进行袭扰。

可是,他们的建议遭到了中央军委的否决,让他们进入闽浙赣苏区接受整编。闽浙赣苏区是方志敏创建的老苏区,该区辖有红十军。两军奉命合并为红十军团,军团长为刘畴西,寻淮洲仅任师长。

这对寻淮洲而言,显然是很不公平,红七军团从瑞金出发后,整整4个月,前沿都是他和粟裕在进行指挥,最后别人全是原职调动,唯独他被从军团长职位上撤了下来。

中央军委随主力长征后,红十军团改由项英为首的中央军区统一调度,项英下令红十军团以运动战的方式向外线出击,以创建新苏区。

在那种形势下,博古等人还组建红十军团,指望以军团规模打大仗,本身就是一个错误,而项英的决定则是错上加错,进一步把红十军团推向了危险境地。想想看,中央苏区原有8万主力,连他们都守不住老苏区,却要更弱、更小的部队去创建新苏区,这实在是一件强人所难的事。

红十军团共有3个师,其中仅有原红七军团改编的第19师能打正规战,第20、21师均为红十军以及一些地方游击部队升级而成,根本就没有大兵团活动的能力和经验。

军团长刘畴西资历是没问题,但他在中央苏区时的最高职务为师长,来到闽浙赣苏区后才担任军长,时间也不长,与寻淮洲和粟裕相比,缺乏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和经验。

硬碰硬的阵地战,导致寻淮洲牺牲

当红十军团转移至黄山东的谭家桥时,与王耀武的补充第一旅遭遇。经过分析研究,红十军团高层做出决定:打一场漂亮的伏击战,拿王耀武补充第一旅开刀祭旗。

军团长刘畴西拟定的作战方案是:以第20、21师为主攻,寻淮洲的第19师待主攻方向打响后,向乌泥关进行穿插,以截断王耀武的后路。

寻淮洲和粟裕对此存有异议。道理很简单,第19师能攻善守,野战经验丰富,更适合担任主攻。

可惜刘畴西不接受!

战斗打响后,正如寻淮洲和粟裕所料,红20师打游击还行,像这样硬碰硬的阵地战从来没有打过,再加上碰到的是善于指挥的王耀武,红20师很快就败了下来。刘畴西急忙改变作战计划,令红19师回援。

但是,寻淮洲没有遵令,即使方志敏写信去调,也没能调来。也许是长时间的压抑,让寻淮洲分外渴望能出奇制胜,在这关键时刻,他失去了应有的大局观。

当寻淮洲带队赶到乌泥关时,发现自己和刘畴西犯了同样的错误——太低估王耀武了!

王耀武的一个团早已占领了乌泥关所有的制高点,穿插行军的红19师,被隔断在悬崖峭壁之下,兵力也难以展开。经过反复争夺,红19师伤亡过重,失去了继续攻坚的锐气,更不幸的是,寻淮洲在冲锋中受了重伤,第二天因失血过多去世,年仅22岁。

谭家桥一战,以红十军团败走而告终。

此后,俞济时不断向皖南一带调集重兵,面对优势敌军的尾追堵截,红十军团只能在寒冷的山区里兜圈子,半月间,往返十余县,进行大小战斗十余次,红十军团无心恋战,一打就走,什么好处都捞不到,整个军团人困马乏,士气也越来越低落。

1935年1月10日,红十军团高层在浙西遂安开会,会上分成两种观点:一种是以粟裕和乐少华,主张就地分兵进行游击战;另一种以方志敏和刘畴西主张应继续大兵团作战,争取早日返回闽浙赣苏区进行休整。

经过争论,方志敏拍板:决定采用自己的主张。

正是这个决定把红十军团送入了覆亡的不归之路。几天后,红十军团在南华山与敌遭遇,粟裕带着400来人突出重围,方志敏和刘畴西21师师长胡天桃等人被捕,这意味着红十军团主力全军覆没。

而后,按照中央的指示,红十军团突出重围的400来人组成了挺进师,粟裕任师长,红七、红十军团谢幕。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9878.com 体育知识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足球|篮球|NBA|奥运|网球|高尔夫|田径|游泳|排球|赛车|比赛|亚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