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水多少毫升(水1分钱、瓶子17分合理吗?包装

nba赛程 2022-11-19 21:30www.1689878.comnba排名

整齐摆放在货架上的饮用水。包装比产品本身贵,其实是一个正常的商品现象。很多人对消费有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只有消耗掉实物的才能叫做消费。 (南方周末记者 冯飞/图)

每到节日,商场里各种精美的礼品就会摆放在显眼位置,从烟酒、茶叶、月饼,包装一个比一个漂亮。很多商品的包装很豪华,100元售价的物品,可能在包装上会花50元。

包装比产品本身贵,其实是一个正常的商品现象。以一瓶550ml在社区零售店售价为1.5元的瓶装水为例。很可能水成本为1分钱;瓶子 盖 喷码 胶带约为0.17元;营运和广告费约为0.22元;经销商平均以0.6元每瓶的出厂价拿货,再以平均1元每瓶的价格批发给社区零售店,零售店再以1.5元每瓶的价格出售。这当中,成本最低的是消费者喝进去的水,包装是水成本的17倍,至于广告费就更贵了。

如果从包装的成本结构来分析食品的包装,最基本的功能是密封,防止污染,保质,便于运输、便于摆放、便于使用等,但扩展的功能是吸引顾客目光、显示产品品质、标识身份等,而这部分功能,要求有设计感、精美、工艺精巧,会消耗掉更多的成本。衣服也是这样,保暖、遮羞的功能,其实花不了多少钱,真正花钱的是展示品质与美感的功能。

1943年马斯洛指出,从层次结构的底部向上,人的需求分别为生理(食物和衣服),安全(工作保障),社交需要(友谊),尊重和自我实现。基本上包装的基本功能对应人的基本需求,而那些扩展的,更昂贵的包装功能,对应着人的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

所以,从这个角度,很多时候,包装本身就是一种消费。在很多消费场景下,包装的作用,就是显示身份、标明价值,越好的商品,往往包装越昂贵。比如,探望病人,或者送给情人一束鲜花,没人会单独买花,一定会叫花店把花包上。送给情人还会仔细挑选包装,用什么纸、搭配什么彩带,都要考量一番。这些包装,本身就是这一束鲜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化妆品的包装精美,也是因为它常常用来送给女孩子。

包装的这种功能,实质是仪式感。仪式感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仪式感无处不在,仪式感能帮我们提升生活品质、改善心情。法国童话《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中国人向来是注重“仪式感”的。《左传·成公》中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家注重仪式,老百姓的生活中也有仪式。情人节要送花、生日要买一个蛋糕、过中秋一家人团坐一起分一块月饼,这都是仪式。

一个月饼,先拆开最外面的纸盒,从泡沫中拿出雕花木盒子,打开盒子,剥掉绫罗绸缎的外包装,,拿出两只月饼,用配送的餐刀切开,放在包装盒中配送的精美小碟子里,给每个人分上一块。其实,一个月饼,里面用莲蓉、蛋黄等等食材,做出各种形状,讲究皮厚皮薄,馅浓馅淡,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种包装,一种仪式感。这就是普通人生活中的仪式感。传统文化也就在这些细节中,代代传承。相反,散装月饼,5个用报纸一裹,没有仪式感,也谈不上什么文化属性了。

人从包装上满足仪式感的需求,市场就会来满足这个需求,所以,我们看到市场上的很多商品,包装越来越复杂。甚至在很多时候,让人产生一种直观的感受,觉得是在浪费资源。

很多人对消费有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只有消耗掉实物的才能叫做消费。比如,饭吃掉了是消费;饮料喝掉了是消费。退一步,起码商品要持续被使用,物质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形态改变,才能叫消费。比如,汽车开了一阵子,变旧了、生锈了、坏了,这可以叫消费。手机使用很久,变卡了、变旧了也能叫消费。大家愿意为这些消费支付金钱。

但那些没有消耗掉实物的,物质形态没有发生很大改变的模式,在很多人看来,不是消费,而是浪费。比如,去医院看病,花200块挂了专家门诊,医生耐心地问诊了20分钟,得到的判断是,没有什么问题,回去休息一下就好了。这个时候,很多人觉得不划算,认为自己浪费钱了。但如果医生给他开一堆药,他就心满意足了,认为这才叫做诊疗。他们对消费的认识,聚焦在了这些实物上,会被自己吞进肚子的药品上。

生活是复杂的,任何东西的用途,都是多态的。西班牙有两大全球闻名的节日,一为奔牛节,第二个则是西红柿节,它最早开始于1945年,每年8月的一个星期三,在瓦伦西亚地区的布尼奥尔小镇,都会举行隆重的“番茄节”。当地民众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数万游客,用一百多吨西红柿作武器展开激战,使整个市中心变成“西红柿的海洋”。

100吨西红柿,大约30万元人民币,当地盛产西红柿,价格肯定更便宜。从2013年开始,西红柿节已经开始收费,每人收费10欧元,门票收入能达到30万欧元,大约240万人民币。整个节日通常会持续一个星期左右,其间游客还会产生各种消费。作为著名节日,它对整个西班牙旅游业也有带动作用,在中国的旅游网站上,也有介绍,以吸引游客。显然,在当地人看来,这100吨西红柿没有浪费,而是高效地发挥了作用。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刘远举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9878.com 体育知识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足球|篮球|NBA|奥运|网球|高尔夫|田径|游泳|排球|赛车|比赛|亚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