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行之(格物方法五:笃行之)

nba赛程 2022-11-19 20:04www.1689878.comnba排名

苏轼《东坡题跋》里有一个故事:四川有个杜处士,喜欢书画,他珍藏的书画多达几百幅。有一幅画是戴嵩画的牛,他特别喜爱,用美玉做轴,用锦布做囊把它卷起来,经常随身带着。有一日,他把珍藏的书画拿出来晒,有一个牧童看见戴嵩画的这幅画,拍着手掌大笑,说:“这画是画斗牛的,牛相斗时力量全在牛角上,尾巴夹在两股中间;现在你这幅画却画他们摇着尾巴相斗,错了!”杜处士笑着认为牧童的话说对了。 古语说:“耕地应当去问男丁,织布应当去问婢女。”

烈马飞奔,马尾高扬;两牛相斗,牛尾紧搐。艺术‬如果违背了生活真实,不但显不出它们的神态,还会闹出笑话来。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在‬求知‬过程‬中,不能只是‬闭门读书,还要多参加生活实践,‬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戴嵩《斗牛图》

从11月12日上线第一篇《什么是格物?》‬,已半月有余。我非常高兴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和我一样对格物感兴趣。格物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智慧结晶,我们‬先民‬依持‬格物致知‬,曾经铸造了历史上辉煌灿烂的文明!未来‬也一定会引领着我们不断‬攀越一座座‬新‬的文明高峰。继往开来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使命,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略显‬浮躁功利的时代,学习、传播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具现实意义,这也是我创作的原动力。

前面几篇文章,我们依次讲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四个阶段的格物方法,我们知道‬了求知需‬‬要广博的学习,有针对性地提问请教;更要学会审慎的思考,形成清晰的判断力,而这‬‬还只是‬‬知‬的功夫‬。而‬归根结底,学习的目的是用来指导我们实践的,进而‬从中受益,这也‬是格物最后一阶段的功夫‬:笃行之‬。

今天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何谓笃行;2、为何笃行;3、如何笃行;最后是结语。下面‬我们开始正文。

何谓笃行

何谓笃行?笃行者,对于知识材料之实验应用,力求其切实也。经过学、问、思、辨四阶段,知之功夫,大致完成,再进‬一步就是应用了。于‬实践中验证所知,所知‬是否‬与‬实践‬相符‬,是非‬能解决‬实际问题‬?若‬回答是‬肯定‬的,则能‬说‬所知可信、可用。

笃行之

“笃行之”就是坚定地付诸行动,切实地实行。笃行是知的最后阶段,也‬是知的最终归宿,想要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所得之知识,不能付诸实践,我们就很难相信此知必能行。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知识是否为真知,需要实践来检验,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真正明白理论与事实二者之间的差距。这其中精微之处,也只能从经验中获得,是不能从书本中或观察中所能得到的。如毛主席所言“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你需要亲口尝尝它。”

尝梨知味

笃行类似现在讲的科学实验,或者说科学实验是笃行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行中求证,再从已得的实证知识,进一步求的新知,完成知行的闭环。边知边行,边行边知,故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为格物之全套功夫,缺一不可。

《论语》开篇第一句即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学就是求知,习就是力行。一边求知,一边实行,以所知施于所行,以所行证其所知,形成闭环,左右逢源,无不自得。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孔子说:“读完了三百篇诗,把国家的政事付托给他,却办不通;派他出使到四方各国去,他不能独立地应对。虽然诗读得多,又有什么用处!”

此句‬是‬说‬学贵能行。仅知未必能行,知行并进谓格。知是对现实的提炼,是对现实的一种‬解释模型,离现实还有‬不小‬距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知唯有‬能行才是真知,所以才说实践出真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需要注意的是:‬平时‬我们‬分开‬来‬讲‬知与行‬,只是‬为了‬讲述‬上‬的方便‬。知与行之功夫被人为的分作两层,而一件事情却不能被分为两个概念。如果盲行而不知,则生活会陷入杂乱之中;如果知之而不行,则生活会陷于空虚之中。只有知行并进,方能得真知灼见,方能称之为“格”。

‬知与行

关于‬知与行的问题,历代先哲们都‬进行过精辟的阐述,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知与行的关系问题、难易问题、先后问题等提出过许多不同的见解,我这里‬列出‬几个‬主要‬的观点‬供大家‬参详‬:

《古文尚书·说命中》记载了傅说对商王武丁说过“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话,反映了先秦已有“知易行难”之说。孔子主张“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实际上是主张以行为本,故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南宋朱熹提出了“知行相须”“知先行重”的观点,认为“知行常相须”,“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明代王阳明则针对朱陆的“知先行后”说提出了“知行合一”说,认为知行关系是“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为何笃行

从上面圣贤论述‬知与行的恭谨‬态度,我们就知道笃行是何等的重要了。既然笃行如此重要,下面我们就更具象的聊一下其‬价值和意义,我们为何而笃行?

(1)检验所知

毛主席‬讲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判断一个知识是不是真理,在实践中验证一下就知道了,结果若如真理所述,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就是真理。俗话也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与其在那夸夸其谈,不如用实际行动来证明。

毛主席

麦哲伦的纪念碑上用拉丁文写着:第一个环球航行的人。这是为了纪念这个发现真理并用实践检验真理的伟人而树立的。

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就第一次提出大地是球体这一概念。公元二世纪,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在他的《天文学大成》中也把地球说成是一个球形。这些都是人类认识地球的重要成果,但只是一些数学推论和理论论证,缺少‬实践‬的验证‬。

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的船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它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全人类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说法。对科学的发展和人类对宇宙的认识都有着重大意义。

麦哲伦环球航行

(2)获得新知

按照获得知识的方式不同,知识可划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直接知识来自于个体的亲身体验;间接知识主要来自书本。间接知识对知识的传承贡献,对学习效率的提升无疑是巨大的,然而间接知识也有其致命的缺点,即与实践的差距,有时‬这个‬差距非亲身体验‬不能‬理解‬‬,比如‬你给古人来讲电脑、卫星,给‬没吃过‬梨子‬的‬人讲‬梨子‬的味道,他们‬是无法‬具象‬的。

一个时代的新发明、新创造之所以说新,就是因为‬过去的知识库里是没有的。人们‬要想不断获得新知,就‬需要不断的实验、实践,也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发现新知。这样的例子很多。

据说,有一次鲁班进山砍柴,不小心踩空。在即将摔倒之际,他下意识地抓住身边的野草,应该是芒草之类的植物。没想到芒草叶子把他手指划出一条血印,鲜血瞬间从伤口渗出。鲁班爬起来,摘了一片芒草叶子观察一番,发现叶片上长着密密麻麻的小齿。他用叶片在手背上划拉了一下,瞬间把手背割开一条口子。他顿时明白,是叶片边缘的小齿增加了芒草的锋利程度。之后,鲁班从中受到启发,他思索道:如果把条形工具做成带有小齿的形状,是不是可以切断木头?后来,鲁班经过大量实验,终于发明了锯子,大大提升了人们的工作效率。

鲁班造锯

(3)改造世界

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不是说哲学家解释世界没有价值,而是在‬讲解释这个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强调的‬是‬行动之‬重要‬。

回顾人类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人类文明的车轮是由‬实践所‬推动的。可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历史!先人们‬为了生存,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渔猎农耕,治水取火,烧瓷制衣……这个过程既是一个能源获取‬的过程,也是一个同自然斗争实践的过程。人类‬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特别是今天,科学发展飞速,能上九天揽月,能下五洋捉鳖。

中国天宫空间站

除了‬生产力的进步,人类的生产关系也在不断的变迁,发展,这些‬发展‬也‬都是实践的结果。拿‬近代中国来举例,其‬民族的独立复兴经历了洋务运动、太平天国,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国民政府再到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是‬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便‬知‬民族危亡关头,不是空谈什么大道理就可以救国的。正如国歌中所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我们万众一心,迎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如何笃行

然知易行难,我们要有远大目标,如果方向错了,无疑是南辕北辙;我们要有强大意志,持之以恒,才能积土成山,集腋成裘。然而‬只有目标和恒心是不够的,如果没有方法,就会事倍而功半。归结起来就是有志、有法、有恒三法。

(1)有志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说的是‬立志‬的‬重要‬。生活中‬,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经》上说:“鸣叫的黄鸟,只栖息在山丘上。”孔子说:“小黄鸟栖息在山丘上,是它知道它应该停留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不如鸟吗?”

《大学‬》讲‬这个‬“知其所止”,止就是目标,就是能使你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志当存高远,“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是刘邦的志向,后来‬印证了他‬取得‬的成就。立志要趁早,周恩来在小时候就确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知其所止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写道:“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足见‬立志‬之‬重要‬若此‬!

清代彭端淑《为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毅力之大小,成就之高低,与志向之笃密切相关。是以有云:有志者,事竟成。

(2)有法

古希腊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说的是‬做任何事都‬要‬讲‬方法,这句话‬中‬,能‬撬动地球‬的那个‬支点‬就是指‬‬方法‬,好的‬方法‬能‬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用‬。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

论语里有这样一段记载:

子路问孔子说:“听到便做么?”孔子说:“有父兄在上,怎么可以听到了就去做呢。”冉有问孔子说:“听到便做么?”孔子说:“听到便做。”公西华说:“仲由问夫子‘听到便做么?’夫子说:‘有父兄在上不能听到便做。’冉求问夫子‘听到便做么?’夫子却说:‘听到便做。’我‬很疑惑,敢问夫子是什么道理。”孔子说:“冉求天性迟缓,遇事畏缩,所以鼓励他前进。仲由的资质刚强,好勇胜人,所以有意抑制他。”

在孔门中,子路好勇,过于猛进,孔子乃戒以慎重。冉求谨慎,过于退缩,孔子乃告以勇敢。此皆孔子对于“行”之问题,表示因材施教之意。行,亦难言矣哉!

我们‬如果‬‬不知道行之原因,也‬不知道‬行之方法,即使‬实‬‬行的再‬‬苦再‬久‬‬,也‬不能‬见到成效,只不过‬白白‬消耗时间与精力。这些‬人有的‬是没有‬提前‬调查‬研究,详细‬规划准备‬‬,仅作偶然尝试,故‬行之不久,常常‬半途而废‬。有的‬是‬没有制定‬‬目标‬和‬分解‬步骤‬,虽有一时的勇气,却‬缺乏‬持久行动‬的毅力,最后‬也不免‬“其进锐者其退速”之弊。这些‬失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问修养‬缺乏‬,另一方面‬‬是‬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啊‬!

如果‬我们‬能‬提前‬详细调查‬,制定目标‬;中间‬又能‬监控‬过程‬和‬结果‬,最后‬还能‬不断反馈‬改进‬,则‬何事不能成‬?按条理计划用功夫,就不会‬轻动与盲行。

这就是‬教育学‬中‬研究‬的‬学习策略‬理论‬。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其中,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

方法是关键

学习策略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①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②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③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④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学习策略理论告诉我们,如何学习知识非常重要,只是勤学苦练是不够的。唯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求知和实践才是高效的,才能‬事半功倍‬。关于学习方法的理论,我们后面有机会再做梳理。

(3)有恒

笃行之“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人类的认识是螺旋上升的,需要不断深化,没有些恒心,是断难有所成就的。

《劝学》有云‬: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强调无论‬学习还是‬实践‬都必须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才能‬积土成山,积水为海。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到了最后关头,越容易功亏一篑。

学贵有恒

关于有恒的例子很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从小爱好绘画。父亲送他到当时意大利的名城佛罗伦萨,拜名画家佛罗基奥为师。老师要他从画蛋入手。他画了一个又一个,足足画了十多天。老师见他有些不耐烦了,便对他说:“不要以为画蛋容易,要知道,1000个蛋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去看形状也就不同了。蛋的椭圆形轮廓就会有差异。所以,要在画纸上把它完美的表现出来,非得下番苦功不可。”从此,达·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时期勤奋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

而‬爱迪生‬发明‬电灯泡‬,亦是‬非‬有恒者‬难为之‬‬。为了‬找到‬耐用‬的灯丝‬‬,爱迪生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从传统的炭条到金属钌、铬、白金等,但‬都失败了。

爱迪生发明灯泡

一次偶然的机会,爱迪生尝试用炭化棉线装进灯泡,又‬经过13个月的艰苦奋斗,试用了6000多种材料,试验了7000多次,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这盏电灯足足亮了45小时,灯丝才被烧断。这就‬是人类的第一盏有实用价值的电灯。后来1879年10月21这一天被人们定为电灯发明日,标志着可使用电灯的诞生。但爱迪生没有满足,为了让灯泡的寿命延长,继续‬试验最后‬找到‬了‬用竹丝作灯丝,这个种‬灯泡可亮1200小时。从此‬,电灯开始批量生产,也‬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

结语

“笃行”是知的最后阶段,也‬是知的最终归宿。想要学有所得,事‬有所成‬,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故‬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然知易行难,“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笃行之时时‬在‬警醒‬我们,为学‬做事‬要‬三有‬兼具‬:有志‬、有法‬、有恒‬。唯有‬立志为先‬,行之有法‬,持之以恒‬,‬方能‬成就‬充实‬人生‬!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我不禁‬想起了欧阳修‬‬《卖油翁》里‬的‬一句话:“无他, 但手熟尔。”

欢迎关注“程岚”,大家一起格物致知!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9878.com 体育知识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足球|篮球|NBA|奥运|网球|高尔夫|田径|游泳|排球|赛车|比赛|亚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