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可解也(俗话说什么是“九流”)

nba赛程 2022-11-28 18:59www.1689878.comnba排名

春秋战国至汉初(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02年)的九大学术流派。影响至今的学术思想。


道家者流、儒家者流、阴阳家者流、法家者流、农家者流、名家者流、墨家者流、纵横家者流 、杂家者流。


道 家

创始人

老子:公元前571年,春秋战国时期

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籍贯也多有争议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

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天道理论

老子思想的主要范畴是“道”,“道”字在《老子》书中出现了七十三次,天道自然无为是《老子》一书的主旨。

辩证思想

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

社会理论

老子认为,道之本性即是自然无为,自然无为乃支配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也是人类应当信守的基本行为准则。

美学思想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的本性即是自然,出于对自然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朴和稚拙,认为“大巧若拙”,赞美婴儿“含德之厚”,主张大丈夫“处其实,不居其华”。

文学成就

老子的文章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不小。首先,《道德经》高度地发挥了文学的特定社会作用,对当时人们认识自然现象与社会生活起了重要作用。

著作

《道德经》、《道家易》、《文子》、《庄子》、《列子》、《尹文子》、《守白论》、《鹖冠子》、《淮南子》、《苻子》、《无君论》等等。

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宇宙论体系,与《易传》所提出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相类。

“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于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


儒 家

创始人

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儒家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昂扬向上的学术流派,堪称民族脊梁。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互敬互信

伦理学上儒家注重自身修养,其中心思想乃“仁”,意谓人与人之间应注重和谐的关系。

仁而有序

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

微言大义

儒家有一个重视编修历史的悠久传统。

重义轻利

儒家重义轻利,重官轻商,重本抑末,与现代商品经济不相适应。

格物致知

儒家的格物致知就是专门从事科领域专业知识的研究,此学派已失佚,后来成为儒家认识论的重要问题。

这是儒家轻视专门人才的思想根源。明代撰写《天工开物》的宋应星,也是六次科举不中,才转而研究科技专业知识的。

著作十三经

儒家正典化始自孔子治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论语》、《孝经》、《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孟子

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

《诗经》道志,故长于质。教言圣人之志

《仪礼》制节,故长于文。规定圣人之行

《乐经》咏德,故长于风。乃和圣人言

《尚书》著功,故长于事。教行圣人之事

《周易》本天地,故长于数。恭俭尊让者

《春秋》正是非,故长于治人。乃圣人微言大义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中国人代代传授的不外《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中国人基因中的责任思想(以天下为己任)、忠孝思想(仁、义、礼、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伦理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与专制统治结合的结果。


阴阳家

创始人

邹衍(驺衍)

公元前324---前250年,战国末期齐国人

阴阳家思想将自古以来的数术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并进一步发展,建构了规模宏大的宇宙图式,尝试解说自然现象的成因及其变化法则。

有一支专门主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的学派,被称为“阴阳家”,属于道家支派,史学家一般以齐国人邹衍(驺衍)、驺奭为创始人。

阴阳家的哲学思想主要是“阴阳说”和“五行说”。

“阴阳说”是把“阴”和“阳”看作事物内部的两种互相消长的协调力量,认为它是孕育天地万物的生成法则。

“五行说”则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不断循环变化”的理论发展出“五行相生相克”的理念。

研究阴阳五行说,能从天体的运行的计算来制定历法,掌握世间万象。

到后来,发展出专门研究天体运行规律的“天文家”、研究历法的“历数家”后与“五行家”相结合。

其基本思路:阴阳交感而生宇宙万物,宇宙万物是阴阳的对立统一。

阴阳学说是在气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在气说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天地,日月,昼夜,晴明,水火,温凉等运动变化中一分二的结果,这样就抽象出来"阴"和"阳"两个相对的概念。

阴阳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体事物,所以"阴阳者,有名无形"(《灵枢·阴阳系日月》)。

阴代表女人、柔弱的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阳代表男人、刚强的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可用"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八字括之。

载籍所记,当时不少著名学者都学黄老之术,并不是夸大的。

阴阳数术一派侈言天道,实在是意料中的事 。

中国的伟大中医就是含有五行说,形成一个中医体系。

五行相生含义:

木生火,是因为木性温暖,火隐伏其中,钻木而生火,所以木生火.

火生土,是因为火灼热,所以能够焚烧木,木被焚烧后就变成灰烬,灰即土,所以火生土.

土生金,因为金需要隐藏在石里,依附着山,津润而生,聚土成山,有山必生石,所以土生金.

金生水,因为少阴之气(金气)温润流泽,金靠水生,销锻金也可变为水,所以金生水.

水生木,因为水温润而使树木生长出来,所以水生木.

没落

汉初阴阳家还存在,阴阳家学派在西汉中叶以后已不复存在。


法 家


创始人

管仲(前723年~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 。中国古代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

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治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以富国强兵为己任, 《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法家成熟很晚,但成型很早,最早可追溯于夏商时期的理官,成熟在战国时期。

不是纯粹的理论家,而是积极入世的行动派,它的思想也是着眼于法律的实际效用。思想包括伦理思想、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等诸多方面。伦理思想指的是建立在人性观基础上的诚信观和义利观。

战国末期,韩非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集法家之大成。

其范围涉及法律、经济、行政、组织、管理的社会科学,涉及社会改革、法学、经济学、金融、货币、国际贸易、行政管理、组织理论及运筹学等。

法家是战国时期平民的政治代言人,在政治上可谓是“独步天下”。

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法家思想作为一种主要派系,他们提出了至今仍然影响深远的以法治国的主张和观念,这就足以见得他们对法制的高度重视,以及把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这些体现法制建设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成为中央集权者稳定社会动荡的主要统治手段。

当代中国法律的诞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法家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约束还是很强的,对现代法制的影响也很深远。

历史时期

先秦、西汉、晚清 代表人物李悝、商鞅、申不害、韩非、李斯 代表著作 《商君书》、《韩非子》 主张思想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法家先驱管仲(齐法)、士匄(晋法) 集大成者韩非

法家始祖管仲、士匄、赵鞅、荀寅、李悝

循名而责实

这是法家对“正名”的解释。君王需要有一套驾驭臣子的权术。而担任一定职务的官吏有责任去完成其职务所要求的各项工作。君王的职责是把某项名义的职务授给某人,这项职务所要求的工作已经在相关法律中明确规定,君王只关心某个官吏是否恪尽职守,至于怎样完成工作要求,是臣子本身的事,不需要君王指导。

好利恶害

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管仲曾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渔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渔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治道不法古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势术法结合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当代学者刘木鱼(刘铎)在《非法非人治》中提到:“法之卫意,在乎君政,政之所为,在乎一道”。

法家认为,法一旦颁布生效,就必须“官不私亲,法不遗爱”,君臣要“任法去私”。强调“法”作为规范社会的统一标准,乃“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形象说明了“法”的客观性和稳定性,在运用过程中不因人的主观因素不同而发生变化,对任何人都应当做到一视同仁。所谓“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皆体现了法家公平执法的决心。

法律稳定

“壹法”、“一尊”强调统一法律的内容、立法权,并保持法的稳定性,即:“壹法”、“一尊”。“法莫如一而固”,“一”指的就是“法”的内容,不能“故新相反,前后相悖”,“固”则指保持法的稳定性,“朝令夕改”只会是亡国之道,这也反映了战国末期,法家从“变法”到“定法”的立场之转变,只有“政法独制于主”,才能保证“政不二门”,达到统一立法权之目的。


农 家

创始人

许行(约公元前390-前315年),与孟子是同时代人,他依托远古神农氏之言来宣传其主张,是战国时代农家的代表人物。

先秦时期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奉神农为祖师,祖述神农,主张劝耕桑,以足衣食。

由于儒家轻商农,东汉中期以后农家迅速衰落。

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中,把农家分为两派:一是言种树之事;二是关涉政治。

一、顺民心,忠爱民

农家看到,民心是不可违背的,“顺民心”是一切统治的基础,贤明的统治者能够顺应民心,以民心向背作为自己行为的指针。

“忠爱民”是统治天下的基本方式,农家看到从事耕种的农民的辛苦,要求统治者要体恤百姓疾苦,不可巧取豪夺。二、修饥谨,救灾荒

农家还非常关注农业灾害问题,提出“修饥谨,救灾荒”。农家将水灾、旱灾、风雾雪霜、疾病、虫灾合称为“五害”,认为“五害”是危害百姓生活和生产的重大灾害,因此,一个贤明的统治者要想巩固自己的统治,当务之急在于扫除“五害”,只有解决了这些灾害问题,解除百姓的痛苦,百姓才会服从统治。

三、农本商末

“农本商末”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得到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

先秦农家力主“农本商末”,推动统治者确立这项基本国策,并促进社会认同这一价值观念。

农家认定,农业是一切财富的基础和来源,一个国家要想安定富足,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而商业则是破坏和损耗社会财富的根源。

商人不会创造财富,只不过是拿别人的产品,买贱卖贵,从中渔利,同时,商人还要吃饭和穿衣,要大量消费农民生产的粮食和布帛。

不仅如此,农民劳动多而收获少,商人却付出少而收获多,这种反差和对比会造成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首先,农业是保障百姓生存的基本手段。

国家以百姓为根,百姓以谷为命。如果百姓无辜,国家就会失去根基,因此,必须将发展农业生产摆在重要的位置。而珠、玉、金、银之类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衣穿,对于处于饥寒之中的百姓来说毫无价值。

其次,农家认为,强大的军队是国家稳定的根本保障。

在先秦时期,对军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充足的军粮和稳定的兵源,而这两项都需要通过发展农业来提供。

再次,农家认为,农业是道德教化的前提和保证。

劝民务农,会使百姓民风淳朴,也就容易供统治者利用和役使;劝民务农还会使百姓举止持重,减少结党营私、图谋造反的机会,将老百姓束缚在土地上,防止他们随意迁徙,从而保证政令的推行,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

农家主张重农抑商,并不是否定工商活动存在的价值,而是要求从国家意志的高度来缩小和控制工商活动的范围,使其不会成为农事活动的障碍。

农业生产必须依赖阳光、雨水等天气和气象条件,还要有农作物生长的土地,而如何使这些自然生态条件最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和收获,这就需要人发挥体力和智慧,根据自然条件对农作物进行恰当的管理。

“天-地-人”三者构成了一个三维结构,它对于农业生产缺一不可。《淮南子》中曾说:“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是因群生逐长,五谷繁殖。”

上应天时

“天时”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的生态条件,它为农作物的成长提供了光照、温度、热度和水分等条件。农业生产本身是有一定的季节节律,春播、夏耕、秋收、冬藏是四个基本的环节,而这一切都是由天体运行所显现出的时间节律决定的,所以人们只有把握“天时”,才可能把握住“农时”,天时和农时密不可分。

人们首先要通过观测和研究,掌握四季更替的节律,了解风霜雨雪发生的规律,通过制定历法等手段,做到“知时”。其次,人们要顺应天时,把握农时,在最适当的时候抓紧时间勤奋耕作,用自己的辛苦劳动将“天时”转化为实在的收成。

四季农时

春季是农作物的播种、萌芽季节,应做好土地规划和整治工作,确定适宜种植的农作物;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整修沟渠,匡正阡陌,保证用水;保护幼苗等。

夏季是农作物的生长季节,应加强田间管理,驱逐野兽;锄杂草,干后烧掉,就雨水肥田;各种官吏要巡视农业生产,劝民劳作等。

秋季是农作物的收获季节,应进行秋收,搞好冬藏前的准备工作;加强水利建设,以防秋涝;官员要根据土地状况制定农业税;做好国库的收入工作等。

冬季是农闲时节,应收藏粮食,做好保管工作;为来年作准备,进行选种,维护农具等。


名 家

邓析(前545年 —前501年),

春秋时代末年郑国人,与政治家子产同时,名家思想之创先者,著有《邓析子》二篇,已散佚,今传者一般认为是后世伪托之作。

中国对严谨逻辑思想之开创者

先秦诸子百家中专门研究“自然科学”的学派。

古代名家“辩者”以严谨逻辑思想而闻名。

中国秦汉以来政治专权,重人文,轻自然,名辩之学穷极事理,却招致诸多批评,荀子曾将邓析与惠施并列进行批评,认为他们同是“甚察而不惠,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之徒。

名家在中国开创了逻辑思想探究,包括对思想中最基本的元素 “实”与“名”和各命题关系的诠释,著名的命题包括“历物诸题”、“辩者诸事”等,著名人物有邓析、公孙龙、宋钘、尹文、惠施、鲁胜、吕才、叶适、傅山、程智等人。

春秋后期郑国的邓析,就是这类人物的代表。

春秋末期以来的名辩思潮,发展到战国中期,由于激烈的社会变革,使旧有的概念不能反映新事物的内容,而新出现的概念还需要社会的公认。

名辩之学虽然是因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为论辩之必要而兴起的。

然而名家对于名学的研究,与诸子相较就有了变化。

名家学者首先将“语言”与“事实”分离开来,让语言变成纯粹运思的符号。

接着,又任意挪移这些符号,有意识的违反语言约定俗成的内涵与外延,使得变异的语言本身就变成哲理思辩的内容。

也就是说,在名家学者的思想里,语言不再只是思辩用的工具,而是思辩的主要对象。

在语言与事实分离之后,惠施借由瓦解语言与事实之间的确定关系,从而消解语言认知和经验知识带给人们的固执,并理解相对的视角。

当万事万物皆不存在绝对的分别时,就能到达天地一体的境界。

而公孙龙则更偏向纯粹的语言分析,将用于描述事实、感觉、性质的语言一一分离。

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分析成感觉要素之后,就可以得知真实世界都是拼凑各种感知而成的。

因此,只有语言的呈现才能让事物真实的存在,而现象世界中的万物却都是虚幻的。

在政治上,邓子提出“无厚”,惠子提出"去尊",但是具体内容并没有留传下来,应该是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这种"屈尊"的平等观在中国思想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惠子和公孙龙还提出了"偃兵",“兼爱”,“惠民”,“非约”,反对"虞卿为平原君请益地”,反对用暴力统一天下。

他们用来论证自己观点的主要命题有10个,《庄子·天下》篇中记载了这些命题。

历物十题

(1)“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2)“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3)“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4)“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5)“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6)“南方无穷而有穷。”

(7)“今 日适越而昔来。”

(8)“连环可解也。”

(9)“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也。”

(10)“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名家重视逻辑思辨,是智慧的基础,可惜不为东周各大学派所容,尤其不为只重狭义心性的儒者接受。

但有助中国数学(数术家)的发展、对西方逻辑和印度因明学也有实际的重叠范围,这对天文历法与建筑是有实际帮助的。

有说名家和礼官有关,那么《礼经》当中与名家相关的记载便是其中的数学问题。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形成数学的九个分支-九数:郑玄引《周礼注》:“九数: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军输、方程、盈不足、旁要。”

方田:田地测算。

粟米:粮食换算比率

差分:赋税的分配。

少广:田亩面积和长阔。

商功:工程土方估计。

运输:运输费用的分配。

方程:方程式。

盈不足:计算盈亏。

旁要:勾股问题。

名家衰落

先秦名学到了秦始皇灭亡六国就难以发展,其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项:

第一项:秦朝使中国统一以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秦始皇禁止私学,只能以吏为师;到了汉代,又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央政府的强势领导下,名辩之学难以发展,名家也随之衰落。

第二项:名辩之学与秦汉以来的中国主流文化精神不一致。

中国古代文化重人文,轻自然,名辩之学穷极事理,却招致诸多批评;而儒家成为显学之后,士大夫皆关注于社会伦理,强调经世致用,名辩之学被视为以争胜为目的的无用之学。

此外,名辩之学所采取的分析方法,接近纯粹的语言分析,然而主流的儒、道之学皆对此方法有所批评,甚至根本否定。在主流文人的排挤之下,名家之学无立足之地。

第三项:就名家内在的发展而言,名辩之学本身相当艰涩难懂,也影响了其发展。

首先是一字多义的情况严重,致使后学众说纷纭,难以诂训;其次,由于名家时常以违反常识的语言叙述命题,常人难以接受而失去研究兴趣。在后学难以为继的情况之下,难免走向绝路。


墨 家

创始人

墨翟(dí)

春秋末年周敬王四十年(约公元前480年)。虽然其先祖是贵族,但墨子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农民出身的哲学家。本墨台氏,后改为墨氏,宋国人 ,一说鲁阳(今河南省鲁山县)人,一说滕国(今山东滕州)人,曾担任宋国大夫。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自然科学”的学派。

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钜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

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是:

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等。

近年来经过一些新墨者的努力,墨家学说中的一些有益观点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墨子出身于小手工业者,精通器械制造, 并且是当时著名的军事机械制造专家。

技术与同代著名的公输盘(即鲁班) 齐名,墨家科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三个具体条件,即墨家学派成员的身份及其活动范围, 当时手工业技术的发展状况,名辩思潮的影响。

墨家和先秦其他学派相比较,有几个显著特点:

墨家是“士”和“工匠”结合而成的学术团体,具有学者和工匠两种知识传统的集合。

作为手工业者的代表,墨家不仅有一整套代表手工业者利益的思想学说,墨者身上更体现了手工业者的特点,他们为各国统治者提供的不仅有墨家的“勇士”精神,更有各国争霸中所急需的物质和技术力量,战国时代墨家学派的壮大,后期墨家在秦国受到尊敬。

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

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

其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完成了《墨子》一书传世。

曾学习儒术,因不满“礼”之烦琐,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

据说楚王曾计划攻宋,墨子前往劝说楚王,并在与公输班的模拟攻防中取得胜利,楚王只得退兵。

按墨家的规定﹐被派往各国做官的墨者,必须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张;行不通时宁可辞职。

另外﹐做官的墨者要向团体捐献俸禄﹐做到“有财相分”。

当首领的要以身作则。

前期墨家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方法,主张“闻之见之”、“取实与名”。

它提出三表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方法

(三表:墨子提出的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三表即

①“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即以历史记载的古代圣王的历史经验为依据。

②“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即以众人的感觉经验为依据。

③“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以政治实践的结果是否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依据。

这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提出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命题,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后期墨家分化成二支﹕

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几何学、几何光学、静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

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前者对前期墨家的社会伦理主张多有继承,在认识论、逻辑学方面成就颇丰。

战国以后,墨家已经衰微。

到了西汉时,由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政策、社会心态的变化以及墨家本身并非人人可达的艰苦训练、严厉规则及高尚思想,墨家在西汉之后基本消失。

墨家集团,正是当时的手工业者及新生的个体农民,在政治、学术和教育上的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的崩溃,生产力的解放,手工业生产实践为墨家提供了丰富的科学材料。

墨家所处的战国时期技术以祖传秘方的形式存在,很多技术经历发明再失传,失传再发明,以秘方的形式呈现低水平重复发明。

有些作坊取得垄断,得到超额利润,他们也没有技术革新的动力。

加之工匠普遍都是文盲,不利于技术总结、传播、交流和理论创新,技术多数只能是以师徒相传的方式进行缓慢传播。

而且战国四民制度对于工匠的贬低,也不利于技术进步。

而墨家则是顺应时代的需求,帮助春秋战国时期的底层技术工人构建了稳定的智慧传承系统,墨家的教学内容是农业、手工业、军事器械制造、逻辑及早期自然科学实验。

墨家的墨者在手工业制造时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并且可以把它们总结记录与传承下去,有效避免重复的情况。所以墨家非常重视名辩及实验。

且墨者所得俸禄通过墨家系统分配向团体奉献,杜绝师傅技术留一手的情况发生。


纵横家

创始人

鬼谷子

王诩,别名:王禅,公元前400-前270年,

号玄微子,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人,

战国显赫人物,著名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纵横家的鼻祖。

精通百家学问,常年隐居云梦山鬼谷,在山中静修,深谙自然之规律,天道之奥妙,被后人称为“王禅老祖”。他的主要作品有《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等。

在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是指一个独特的谋士群体,可称为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

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计划谋多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出发。

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公孙衍和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

纵横家智谋是春秋战国时期特定的国际形势的产物,其兴也快,其衰也速。

在汉代建立了大一统的帝国以后,纵横家智谋就很难再有用武之地了。

虽然历代都有余音,但却很难再有大的发展了。

主要为纵横,或合众弱以攻一强,此为纵;或事一强以攻诸弱,此为横。

前者主要以连为主,故可知如何能用外交手段联合团结,是为阳谋多阴谋少;后者主要以破为主,故可知如何利用矛盾和利益制造裂痕,是为阴谋多而阳谋少。

此为战略思想,是行辩术成大事的基础。若此不查则必游说而不成。

对纵横谋士的要求:知大局,善揣摩,通辩辞,会机变,全智勇,长谋略,能决断。

纵横家崇尚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的技巧,他们注重揣摩游说对象心理,运用纵横捭阖的手段,或拉拢或分化,事无定主,说无定辞,一切从现实的政治要求出发。

纵横家在战国时期的社会舞台上非常活跃,其思想和活动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局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要对现实有最明确的认识,确定连横的对象,然后知其诸侯为人而定说辞,及游说之法,或抑或扬,或抑扬相合,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诸法只要对症必失事有其妙。

其次在游说过程中,当先观其反应,见机行事,察其对己之关系,是同是非,若同则继续,若非则当补遗误,而后以飞箝之术或以利诱,或以害说,探其实情,此为游说最主要方法之一,而后再以揣摩之术深察其内心,看其同异,而后快速正确以权谋之术决断。

曾授苏、张、孙、庞四大弟子,皆战国时风云人物。

其后习鬼谷纵横术者甚多,著名者十余人,如张仪、公孙衍、苏秦、甘茂、司马错、乐毅、范雎、蔡泽、邹忌、毛遂、丽食其、蒯通等,事皆详于《战国策》。


杂 家

尸佼

(公元前390年—前330年),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先秦诸子百家之一。

《世多有其书故不论其传云。”魏国曲沃(今山西省曲沃县)人,另一说法是山东人。

战国末至汉初的哲学学派,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

杂家的出现是统一的封建国家建立过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结果。

杂家著作以战国《尸子》、秦代《吕氏春秋》、西汉《淮南子》为代表,分别为战国时期商鞅门客尸佼秦相吕不韦和汉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所集,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但略显庞杂。

“杂家”并不是一门有意识、有传承的学派,所以他也并不自命为“杂家”的流派。

纪昀在《杂家类叙》中则认为「杂之广义,无所不包」。

杂家的代表人物,一是淮南王刘安(《淮南子》),另一是编撰《吕氏春秋》的吕不韦。

杂家在历史上并未如何显赫,虽然号称“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实际上流传下来的思想不多,在思想史上也没有多少痕迹。

现代科学越来越细化,“杂家”这称号,现在基本上说的就是此人没有专业本事,什么都知道一点,但什么都不精通的意思。

杂家的特点是“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

杂家虽是以道为本集合众说,兼收并蓄,然而通过采集各家言论,贯彻其政治意图和学术主张,所以也可称为一家。

然而,任何一个流派也都有其特色与长处,而“杂家”便是充分地利用这个特点,博采众议,成为一套在思想上兼容并蓄,却又切实可行的治国方针。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9878.com 体育知识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足球|篮球|NBA|奥运|网球|高尔夫|田径|游泳|排球|赛车|比赛|亚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