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运动会2021足球(“以文化人 以文化城”东

比赛直播 2022-11-21 17:58www.1689878.com世界杯比赛

石龙有“举重之乡”称号,曾走出多位世界冠亚军。图为石龙中山公园的“举重之乡”雕塑。通讯员供图

横沥把文化融入乡村振兴工作,成功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图为横沥镇“678艺时代”。通讯员供图

虎门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占全市1/3。图为位于虎门镇的海战物馆。通讯员供图

石排大力推动玩具代工企业转型升级,进军IP潮玩产业。图为石排镇潮玩企业的展示厅。

何绮莹 摄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气质所在、灵魂所系,文化浸润着城市肌理,诉说着城市成长历程,赋予了城市独特的个性。

东江泱泱,流淌着绵长的莞邑文脉;狮子洋汤汤,见证了虎门销烟的开篇壮举;大岭山巍巍,书写着东纵的红色之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东莞文化在交流与传播中不断萃取、更迭出新,发展出以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改革开放文化、潮流文化、体育文化、莞邑文化、生态文化为代表的七大文化。

东莞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全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深入推进品质文化之都建设,打好文化惠民组合拳,积极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迈上“双万”新起点,在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之际,如何将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外来与本土文化有机融合,成为东莞探索以文化人、以文化城时必须思考的问题。

连日来,南方日报记者走进东莞各个镇街,巡礼镇街文化“这5年”,了解七大文化的由来、发展,剖析从“城市文化”到“文化城市”建设的未来之路。本期,我们走进石龙、横沥、虎门、石排。后续系列报道将陆续推出,敬请期待。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马新杰 统筹:戴双城

石龙

重谱举重之歌,追随红色足迹,再现骑楼古韵

擦亮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招牌

7月8日,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男子举重52公斤级金牌得主曾国强、56公斤级银牌得主赖润明回到家乡石龙,实地参观筹建中的中国举重物馆。这不是中国举重物馆近期迎接的第一波“名人”。5月底,省市专家齐聚石龙,为物馆的展陈蓝图“把脉”。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广东四大名镇之一的石龙,亮眼的文化招牌从来不只举重一个。老街、非遗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不胜枚举的红色文化,以三大球类为代表的新时期体育文化……石龙正一步步夯实根基,提炼文化精神,让文化惠民成为可期待的现实。

保护中山路骑楼建成十分钟文化圈

在石龙,有一条建在市民“心尖儿”上的路。

浅灰色的街道在夜晚灯光下变得金黄,日晒雨淋造成的斑驳也呈现出古朴的韵味。在这里,可以和老照片里的历史场景不期而遇。这是石龙中山路,一条在骑楼间穿行的百年老街,年初因电影《奇迹·笨小孩》热映再次“出圈”。

“我对石龙保留中山路非常自豪,骑楼让石龙变得很有辨识度。”市民万琦雯的话印证了骑楼在市民心中的地位。

5年来,石龙围绕中山路,举办了骑楼文化节、行摄中山路、游阅石龙、月光墟等文化活动,让石龙独特的文化符号,通过一条古老的街道延伸进人们心中。而对中山路的保护与传承,也成为石龙做好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生动注脚。

保护活化两手抓。5年间,石龙组织编写、签订了《石龙镇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手册》《文物安全责任协议书》,目前还在编制《文物保护规划》;石龙也在全面推进非遗活化工程,德和兴醒狮头、新昌鼓、木屐、麒麟和泗洲灯笼仔等6个非遗项目成功注册商标,石龙共组织非遗项目进学校、社区130场,组织非遗传习活动70多场。

此外,石龙群文精品创作在5年间共获得151个奖项,其中国家级7个、省级10个,作品入选多个国家级展览。

如今,石龙文化设施建设正提质增速——“十分钟文化圈”已全面建成,全镇文体广场实现半径1.5千米全覆盖,村(社区)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实现半径0.5千米全覆盖。

同时,石龙镇图书馆被评为“广东省乡镇一级公共图书馆”,石龙物馆被评为广东省镇级唯一的“国家三级物馆”,石龙三个社区全部入选“东莞市基层文化百村示范工程”,石龙镇文化服务中心被评定为“广东省特级文化站”。

谈起对未来石龙历史文化的畅想,万琦雯表示:“希望石龙骑楼的历史能被更全面地发掘和保留,让这个地方更有温度和人情味。”

擦亮举重之乡招牌再结竞技体育硕果

面积不大的石龙举重物馆的外墙,挂着一条印有历年举重运动员照片的横幅,与这座砖红色的建筑一样,一看就上了年纪。

提起石龙,外界最熟悉的称号非“举重之乡”莫属。20世纪,石龙举重曾走过了一段辉煌的路。市民徐煜超自豪地说道:“第一个打破举重世界纪录的陈镜开是石龙人,正因为从小耳濡目染,我现在从事与石龙体育文化有关的工作。”

深受石龙市民喜爱的体育运动不止举重,市民袁增平表示:“游泳、篮球、羽毛球、足球等在石龙都是非常受欢迎,我们的体育文化氛围非常浓厚。”

5年来,石龙获得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的“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2021年石龙获评广东省乡镇(街道)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A级站。羽毛球、篮球、足球三大体育赛事已经逐渐形成品牌,群众参与度和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此外,竞技体育成绩也结出硕果。2021年全国运动会上,由石龙输送的运动员获得女子举重比赛一金一铜的佳绩。同年,石龙籍运动员陈敏仪在东京残奥会上荣获2金。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石龙的体育产业发展也持续向好。

滨湾新天地、石龙体育馆片区品质提升工程完成后,石龙体育馆不再只有体育文化一种业态,而是走出了一条“文化 体育”“文化 艺术”“文化 教育”多业态发展之路。

2019年3月,石龙启动了中国举重物馆的建设。目前,二期工程已经启动,计划明年开馆运营,将成为唯一的国家级举重项目专题物馆,为东莞体育文化再添新地标。

赓续本土红色血脉打造人气旅游路线

中山纪念堂、周恩来东征演讲处、石龙东征物馆、大元帅大本营遗址、莫公璧纪念碑、李文甫纪念亭……石龙拥有众多革命遗址。其中,中山公园曾入选全省百处重要红色革命遗址。

5年来,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石龙开展镇内党史挖掘整理工作,先后整理、发现了一批关于石龙镇党史和东莞市党史的重要旧址,如中共石龙市委机关旧址、中共东莞县委机关旧址、石龙抗日地下交通情报站旧址等。同时,启动并完成了石龙东征物馆建设工程,挂牌成为东莞市党史教育基地、石龙镇党建活动基地,现拟将东征物馆升级成为省级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在赓续本土红色足迹的过程中,值得一提的还有2021年石龙镇举办的“他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纪念周恩来总理珍品展”,该展览成为全市党史学习教育亮点,创下超20万人次的最高参观纪录,成为全市最火、最有影响力的展览。

2021年,石龙镇整合全镇红色旅游和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石龙红色革命教育主题路线,讲好孙中山、周恩来等名人东征时期在石龙的故事。同时,石龙结合多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对外推出石龙红色旅游路线,成为东莞市“走读红色东莞”主题10条活动路线之一。其中,石龙镇推荐了3条红色旅游线路——红色深度游、红色经典游、红色精品游,两年来线上线下总参与人次已超过18万。

新的5年,石龙文化犹如中国举重物馆建设一般令人期待。如今,石龙正重新擦亮历史、红色、体育三张文化名片,阐释文化惠民的新含义。

横沥

打好历史牌,打造网红村,变身文艺小城

以文化立镇重塑百年牛墟

过去提起横沥,大家或许会想到有着400年历史的牛墟以及闻名全国的模具产业。

如今提起横沥,大家口中出现的往往是其独特的乡村文化品牌——山厦村的“彩虹村”、新四村的“678艺时代”、张坑村的“相牛故里”、村尾村的“荷塘叶色”……

5年间,横沥挖掘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和产业特色,重点打造九大文化品牌。在此基础之上,横沥主动把文化融入乡村振兴,通过“一村一品”工程,打造出“村村有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做好文化强镇的“下半篇文章”。

挖掘历史发扬牛墟文化精神

下午2时,运送牛只的货车一辆辆排队驶入横沥牛墟,经过一系列清点、消毒流程后完成交易。作为交易场所和商业文明象征的横沥牛墟,最早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400年历史,是广东仅存的牛墟。

横沥牛墟背后的文化为何?横沥牛行行长朱树轩给出了解释——诚实守信的文化,“我们要保持横沥牛行的诚信,以‘诚信’二字推动今后的发展。”如今,牛墟文化还包含奋发进取、开放包容的精神。据介绍,今年横沥将启动建设横沥牛墟文化物馆,深挖“牛经纪”交易手势文化,推动牛文化产业发展。

横沥另一张历史名片则是本土的红色文化。

横沥是一方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热土,是东江纵队的活跃地区之一,无数仁人志士在此前赴后继,留下了红色印记。近年来,横沥在田饶步革命烈士纪念碑旁建起了红色教育基地,作为东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我们接下来会利用纪念碑周围的空地建设镇红色教育主题公园,组建红色宣传队,把红色精神更好地宣讲出去。”横沥镇党委校办公室主任梁浩根表示。

相关工作人员还表示,接下来横沥将深挖广东红色摄影代表人物之一、《晋察冀日报》战地记者黄朱汉的资料,建设黄朱汉展馆,出版新闻及摄影作品集,进一步做强横沥红色文化。

在横沥,让历史文化焕发生机的还有东莞逸颐艺舍物馆。这座建于2013年的物馆,主要从事艺术品收藏、展览陈列、艺术交流与合作等工作,是国家4A旅游景区。馆内主体建筑有四合院、藏品仓库大楼。其中,四合院内的主题展厅展示了陈氏家族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收藏的各类藏品,吸引了不少外来游客。

景点进村打造乡村文旅品牌

红砖青瓦、潮流涂鸦、梦幻夜景……新四榨油村有了自己新的“身份”和名字——“678艺时代”,通过城市艺术规划与视觉美化建设,一个原本空置率达九成的旧村化身为时尚潮流、充满活力的艺术综合园区,一跃成为东莞最火的网红村。

横沥采用上世纪60、70、80年代的复古概念打造了“678艺时代”园区,在保留村落历史样貌及文化特色基础上,融合现代艺术创意商业业态。每逢周末,不少市区的年轻人驱车前往,感受潮流与古朴的碰撞。

谈起678艺时代打造的初衷,新四村党委书记周学伦表示:“我们村有5万人居住在附近,其中70%以上都是年轻人,我们必须用年轻的文化、潮流的文化把这些人引进来。”

“来村里消费的人多了,带动了村里的经济,给妇女就业创造了机会,比我们出去打工要好!”新四村村民郑葙庭笑着说。

近年来,横沥把文化融入乡村振兴工作,通过“一村一品”工程,成功打造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形成了村头村的“葵香园”、山厦村的“彩虹村”、新四村的“678艺时代”等12个文旅、农旅品牌项目,乡村风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头村“葵香园”是横沥结合香氏文化打造的首个向日葵大型主题公园,占地面积180亩,已累计投入资金约1000万元。村头村党委书记香国辉表示:“过年的时候人很多,每天不少于两万人打卡,村民自己做些特色小吃,每天可以赚到几千元,带动了收入的增加。”

村尾村则通过挖掘村内荷池文化与本村“叶”姓的联系,打造了“荷塘叶色”品牌,以“荷”为主题,以荷池为中心,沿池建立了荷裳影室、荷塘书画舍、莲塘邮舍、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一系列文化设施。

如今,横沥基本实现了“一村一品”。2020年,横沥入选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示范点,2022年,“横沥·百年牛镇”乡村休闲游入选第三批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今年,横沥将重点推动恒泉社区“新埠正街”的活化改造,恢复“三六九墟日”文化,打造年轻人时尚潮玩新天地,持续做强做大17个村文化旅游品牌。

活化旧址瞄准潮流重点发力

站在新起点,横沥对未来的文化工作做好谋划布局。

未来,横沥将修缮“三来一补”企业月塘毛织厂旧址,成立月塘毛织厂专题陈列馆。据悉,月塘毛织厂是1979年3月由横沥籍港胞叶明灯创办,该企业率先尝试对外加工贸易,推开了横沥外向型经济大门,是东莞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的标志之一。

旧址活化的计划不止一个。横沥还将修缮吴濂和叶同贵故居,活化东莞市横沥糖厂旧址,打造红糖文化、糖果文化及甘蔗文化,通过工业遗产握手现代文明,将老旧工业遗址变为以“糖”为主题的横沥文化创意园、网红潮玩打卡点。

横沥将大力推动金牛艺术团发展,作为推动本地“广场文化”向“剧院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打造乒乓文旅片区,带动教育、文化、旅游以及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的发展;打造横沥模具文化体验馆、友善文化主题馆等六大文化馆。

为加快乡村文艺发展,以乡村文艺促进乡风文明,以乡风文明赋能乡村振兴,横沥还将以镇村共建的模式,在17村(社区)建立横沥镇文联文艺志愿服务站,让文联下辖的11个文艺协会全面进驻17个村(社区),建立各类文艺创作基地、展览场馆,让文化兴村好戏连台。

未来5年,作为“百年牛墟”古镇的横沥,将因文化而美。

虎门

千年古韵焕发新魅力,“奥运见人、亚运见金”成现实

文体“双轮驱动”迈向新高地

在东莞,有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占全市1/3的镇街——虎门镇。依托于此,5年间,虎门古韵不断散发新魅力。

用“文体双丰收”来形容虎门更为恰当。5年间,虎门人从未缺席体坛,在国内外重要大赛成绩实现“奥运见人、亚运见金”,划船、射击、篮球、游泳等多类项目夺金不断。

文体事业迈上新台阶,文明创建获得新突破,旅游发展取得新成效,5年的守正创新,虎门文化体育旅游事业再上新台阶。

“家门口”新建五大旅游地

6月,位于虎门镇口村的林则徐销烟池旧址迎来了又一波人潮。在虎门销烟183周年之际,人们走近旧址,感受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第一页光辉篇章。

近年来,为焕发虎门旅游新魅力,虎门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对鸦片战争物馆四大旅游景区、虎门公园、居岐公园及北栅公园等景点的公共设施进行完善改造。

2019年,虎门在全城纪念虎门销烟180周年活动中,动员吸引了130多万名市民参与。2020年,鸦片战争物馆在全国物馆定级评估中被评为国家一级物馆。

5年来,虎门还打造了一大批旅游景点,让“家门口的旅行”多了选择。一是建成太平手袋厂陈列馆,讲好太平手袋厂敢喝“头啖汤”的历史故事,传承和弘扬敢为人先、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二是投入400多万元完成蒋光鼐物馆主体建设;三是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完成明末清初白沙逆水流龟村堡第一、二期修缮工程,在保留原始风貌的同时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四是推进村头贝丘遗址公园保护设计工作,延续了3000年的历史文脉;五是建立新湾疍家文化馆,多角度展示疍家人文精神风貌和民风民俗。

同时,虎门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力度,升级一批文保单位和非遗项目——新增蒋光鼐故居和村头遗址为国家级文保单位、陈益家族墓为省级文保单位;新增民间文学《节马传说》为省级非遗项目;新增林旁粽制作技艺、方氏正骨、鸦片战争民间故事、新湾渔网编织技艺、刘氏毫火针疗法等5个市级非遗项目。

旅游景点有了,摆在面前的则是如何激发旅游活力的问题。

为此,虎门下了“三步棋”——结合服装服饰产业优势,发展工业观光、购物、考察,开拓服装服饰行业工业游品牌企业,推动工业旅游发展;评选优质旅游服务企业,促使“玩在虎门”“食在虎门”“购物在虎门”有机结合;推广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滨海美食休闲游线路,收集10多个精品旅游景点,助推乡村旅游发展。

重大体育赛事争金夺银

穿过太平手袋厂的主题雕塑广场,一座“电动缝纫机 旧厂房”外观的陈列馆十分醒目。黄色的灯光下,电动缝纫机、手袋配件、考核方案等老物件错落摆放,让人瞬间“穿越”回上世纪90年代,置身中国内地最早的一批“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

2019年12月,作为虎门新文化阵地的太平手袋厂陈列馆落成启用。太平手袋厂陈列馆馆长黄良仕说:“太平手袋厂陈列馆作为学习改革开放史的重要平台,现已成为东莞市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东莞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东莞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东莞市民营经济人士理想教育基地。”

为拓展文化阵地,虎门新建了东莞市文化馆虎门分馆、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发挥普及和提升作用,为文体培训“双轮驱动”,现已培训青少年和儿童1万余人次。

文化阵地的建设完善,也直接促使了虎门文化体育品质的提升。5年来,虎门开展文化体育活动400多场,惠及群众240多万人次。其中,全镇篮球联赛、小虎成长计划、产业工人新春歌会等八大活动逐渐形成了品牌。

此外,5年间虎门文化精品层出不穷。2016年以来,虎门共有40件文化精品获国家、省市级金奖,累计出版虎门人文丛书《虎门文史》《虎门风流》等21本,虎门文广中心也被评为“省特级文化站”。群众体育事业与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虎门竞技体育也再创辉煌,国内外重要大赛实现“奥运见人、亚运见金”,虎门运动员共夺国家、省市级体育比赛金牌373枚。其中,虎门运动员在皮划艇马拉松世界锦标赛暨亚洲锦标赛夺冠,在全国第十三届运动会赛艇比赛中蝉联夺冠,取得东京奥运会比赛资格;虎门射击运动员与队友在第十一届亚洲射击锦标赛夺得团体金牌,并打破世界纪录。2017年,虎门代表团在市第九届运动会夺得129枚金牌,连续六届蝉联全市团体总分第一名。2018年,虎门运动员代表东莞在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中夺得18枚金牌,使虎门体育中心获“突出贡献单位”荣誉。

文明创建四次获评“先进”

近年来,虎门又添了一个省级公园——虎门公园晋级升成省级“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如火如荼开展的文明创建工作还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建设。虎门整合镇图书馆、执信公园、太平手袋厂陈列馆三个空间,建成虎门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了虎门医院旧址、朱执信纪念碑、虎门医院旧址等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完成大宁、龙眼、路东、赤岗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试点建设。

“‘赶潮流’是年轻人经常挂在嘴边的话题,所以虎门突出地域特色文化活动开展,注重寻求文化活动的亮点和突破。”虎门镇宣传文体旅游办相关负责人说。

例如,虎门举办“文明大家谈”系列活动、“文明虎门,你我相约”倡议活动等,让文明之风刮进社区、企业、景区、学校,开展“知行虎门”青少年夏令营、“同在莞邑”核心价值观进企业主题巡演等教育实践活动,举办“最美守护——虎门抗疫剪影”展,深入推进“道德讲堂”建设,宣扬社会好风气。

多措并举之下,虎门取得了喜人的精神文明成果——荣获“东莞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此外,虎门还新增了4个文明单位(社区)和2个文明标兵单位(社区),实现文明社区全覆盖;累计获评“东莞好人”和道德模范81名;创建了“新东莞文明美丽村居”1个、“友善企业”3家以及南栅社区、虎门大道、高铁志愿服务站等36个文明示范点。

“虎门销烟”“中国近代史开篇地”早已不只是虎门的一张名片,更是虎门精神的根基,由此孕育而生的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放眼看世界的开放精神、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务实求效的人本精神,正在助推着虎门文化持续迈上新高地。

石排

村里来了艺术家,厂里走出新潮流

“唤醒”传统文化 进军潮玩产业

中国潮玩看东莞,东莞潮玩看石排。5年来,石排文化最大的变化莫过于潮流文化的注入,很多人年轻人手上的潮玩产品,正是从石排生产销往世界各地的。

石排文化另一个重要变化则是“活”起来了——这源于塘尾古村落的全新尝试,引进艺术家进驻古村,“唤醒”活化了800多年的历史文化。

5年间,石排镇不断夯实历史文化基石,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传承弘扬莞邑特色文化,创新潮流文化,走出了一条“软硬皆抓”的文化发展之路。

艺术家进驻“唤醒”800年古村

明代之前,东莞县志上就有过关于石排的记载。放眼东莞,石排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拥有“一国保四省保六市保”传统文化资源和两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近年来,石排不断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活化利用,同时完善文旅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文旅特色品牌,强化特色文旅推介,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在文旅方面,石排共投入600余万元,完成了摩崖石刻、云岗古寺、福隆当铺、谷吓文阁、水贝邓氏宗祠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的修缮;投入4600万元,打造了红石山燕岭古采石场遗址公园;出台了《石排镇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019年至2020年安排2800万元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

同时,石排推进塘尾村美丽幸福村居项目建设,让800年古村得到“唤醒”和“活化”。

塘尾古村落的活化,与一群特别的人有关。2020年7月,石排探索“古村 人文艺术”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在全市首创“塘尾艺术家联盟”,先后引进12名艺术家进驻开设文化艺术工作室,为游客提供公益服务。

漫步于塘尾古村落,在青石板上感受历史浸润的痕迹。推门入室,丝竹弦乐声声入耳,茶香莞香扑面而来。陶艺、唐卡、书法、国学讲座……各类文艺形式都能在村落里找到,还原了纯正的古韵。

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雨点釉制技艺传承人周祖嵘是最早一批加入塘尾艺术家联盟的艺术家,他表示:“当初进到古村落的时候,就被里面厚重的历史沉淀震撼了,所以我们在创作上基本趋于厚重,而不是浮华。”

在塘尾古村落的人气加持下,石排推出了“塘尾古村落—云岗古寺—横山康王庙—燕岭古采石场遗址”线路,该线路成功入选“广东省历史文化路径”。“风情石排休闲游”旅游线路则被评为“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如今的石排,已连续3年主办“康王宝诞”旅游文化节,开展中国旅游日·石排文旅主题活动、“国际青年中国行”石排站、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等文旅主题活动,“风情石排”形象深入人心。

潮玩企业总产值超32亿元

提起“潮流之都”东莞,紧接着就会想到东莞的“潮流名镇”石排。

走进潮玩生产企业,新的IP设计图在鼠标和数位板的移动下慢慢绘出,一系列耳熟能详的IP形象被拆解成各个零部件等待组装,让你觉得又熟悉又陌生。

近年来,石排承接了东莞潮玩产业发展、打造“潮玩之都”的优势,大力推动玩具代工企业转型升级,进军IP潮玩产业。

东莞市德伸五金塑胶制品有限公司、乐之宝(东莞)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等一批玩具代工企业,依托石排成熟的玩具塑胶制造产业,以及电子信息、包装印刷等配套的产业链优势,率先转型生产潮玩玩具,以“原创IP 设计生产 销售”的全产业链运营模式抢占了市场份额,创立了TOYCITY、LAMTOYS、COME4ARTS等品牌,借助LAURA(劳拉)、FuZoo(芙竺)、Pangda(胖哒)等原创IP,丰富了石排文化的内涵。

2019年以来,大批原创IP产品从石排走向世界,迎来爆发式增长。据不完全统计,石排共有33家规模以上玩具企业,其中潮玩企业有23家,主要从事原创IP生产、授权IP生产设计以及代加工,产品涉及万代、迪士尼、泡泡玛特等,潮玩企业2021年实现总产值32.8亿元,同比增长48.5%。

石排镇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石排正着力建设“潮玩名镇”,助力东莞打造“潮流之都”城市名片。接下来,石排将配合开展有关潮玩产业的调研工作,配合编制东莞市潮玩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出石排潮玩产业发展思路及实施方案(草案),设立潮玩产业发展专项政策,建设潮玩体验空间、青年设计师创意园等;启动潮玩公园(街区)设计项目,着力打造一站式潮流消费综合体及一体化功能产业园区。

公共文化供给向基层延伸

5年来,石排大力推进文化配套阵地设施建设,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最显著的特征是,石排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越来越向基层延伸。

2018年,同大多数镇街一样,石排全镇18个村完成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2021年,石排投入925万元建成东莞市文化馆石排分馆,挂牌成立各村文化支馆,构成了“一中心三馆(院)十八支馆”的文化场馆格局。

与此同时,石排投入120万元建成2座镇级城市阅读驿站,新建或改造村级篮球场12个,增加健身路径20条。2019年至2021年,石排又投入750万元完成建设5个文明示范文化样板村,升级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村史馆、城市阅读驿站、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硬件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了村级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水平。

在不少村民印象中,5年间石排举行了不少文体活动。围绕文化惠民和红石文化两大主题,石排开展“全民艺术普及行动计划系列活动”,送文化进社区,共策划实施46场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受众3万余人次;重点打造节庆文化系列活动品牌,完成全民艺术普及行动计划之“市民大学堂”艺术培训105场,受众近4000人次。

此外,石排推进基层文化百村示范工程,在4个“市基层文化示范百村”开展“2020年东莞市艺术普及进百村系列活动”,开展了16场文化文艺活动,激活村级文化设施,营造了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

如今,石排在历史与现代的融合之间,找到了一扇文化发展之门,“潮流石排”“风情石排”正从镇街走出,成为东莞的独特景致。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9878.com 体育知识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足球|篮球|NBA|奥运|网球|高尔夫|田径|游泳|排球|赛车|比赛|亚运会